1.请问,有哪些现代的流行歌,是以唐诗宋词做歌词的这方面成功的例子不少,最有名的是一张《淡淡幽情》的专辑,其中收录了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戏楼),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范仲淹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秦少游的《桃园忆故人》(玉楼深锁多情种),聂胜琼的《鹧鸪天》(玉惨花愁出凤城),李煜的《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和《虞美人》,欧阳修的《玉楼春》(别后不知君远近),朱淑真的《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这个琼瑶也用过,用在她为《烟锁重楼》还是《新月格格》所写的插曲《鸳鸯锦》里,柳咏的《雨霖铃》,辛弃疾的《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李之仪的《卜算子》(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等,有台湾名声卓著的曲作家古月、刘家昌、翁清溪、陈杨等谱曲,曲与词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是这张专辑成为现代音乐史上足以传颂的极品,《音像世界杂志》曾将该片评为“十张最适合在夜晚用心聆听的专辑”。 这张专辑里最有名的两首,一个是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一个就是后来王菲翻唱的《但愿人长久》,那倒是对这首古典佳作现代版诠释了。这首词其实在大陆也有多个谱曲版本,映象最深的是在83、84年播出的电视连续剧《武松》中,张都监家的丫鬟,后来为武松跳楼的那个,就曾弹唱了这一曲。 但这些多属于声乐作品的范畴,与流行隔着一段距离。但从另一个角度上,说明了经典诗词与音乐的融合性。 我们再来换一个角度,流行歌曲多表现一种通俗文化,而古典诗词的介入,恰好将其雅的一面也推到了众人面前,也正说明了,艺术其实并无雅与俗不可逾越之鸿沟,关键在于融合的手段了。 要说的是,很多拿来主义的诗词歌曲,较为普遍地被运用在反映一些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中,恰到好处来表现或烘托剧中人物的一种情绪或胸怀。 大家比较熟悉的有岳飞的《满江红》,在电视连续剧《射雕英雄传》和其他一些与岳飞相关的影视作品中都曾被谱曲配唱,最有名的可能要数张明敏的那个版本到了。香港的武侠剧和历史剧中是最爱用这类作品的。 而大陆方面,则多在表现某一主题的文艺活动中,喜欢讲一些相关的唐诗宋词谱曲演唱,比如孟郊的《游子吟》等,来表现一种既定的主题,籍诗词的影响力与歌曲的感染力来引导听众进入状态,从而受到预定的效果。另外一首广为传唱的则是徐小凤的那首《别亦难》,用的是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唐诗宋词构成了现代流行歌曲与创作的一个重要素材来源,并成为其创作的一种表达方式. 文学创作素来讲究一个广征博引,引经据典,物为我用,从而提示其所表现主体的广泛性.许多现代的流行词作人,更是希望借用一些古典诗词中的典故或内容,将其展开或以其为思路加以演绎,继而展现一段现代的故事情感。这方面最为突出的有两个人,一是台湾的琼瑶,她的很多歌词里都喜欢借用一些唐诗宋词中的名句,如“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庭院深深几许”,“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等,这与她一贯苦恼经营的古典婉约女子的形象是十分吻合的,也非常配合她所创作出的各种形象,一派的诗情画意,不食人间烟火状。 另一个是大陆的陈小奇,他是大陆歌坛岭南派创作人的领军人物。他又一个颇有吴市影响的的“涛声依旧三部曲”,《涛声依旧》(毛宁)、《白云深处》(廖百威)和《巴山夜雨》(李进),单从歌名上来看,已经是和古诗词有扯不断的联系了。 《涛声依旧》中他分别用到张继的《枫桥夜泊》(“留下一盏渔火让它停泊在枫桥边”,“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白云深处》则分别用到“白云深处有人家”还有杜牧的《山行》(“坐在路口对着夕阳西下,白云深处没有你的家,你说你喜欢这枫林景色,其实这霜叶也不是当年的二月花”,“等车的你走不出你心中的那幅画,卷起这片秋色才能找到你的春和夏”,“等车的你为什么还惨不破这一霎那?别为一首歌把你的心唱哑”。后来他又写了《烟花三月》,《朝云暮雨》(均为吴涤清演唱),还有一首毛宁的《大浪淘沙》,他是大陆词作家里古风最重的一个,喜欢讲古诗词中的名句或典故经过演绎与现代人的情感相结合而成歌词,由此而形成他独特的陈氏风格,也为中文流行歌词创作形成一个典范。 不过他主要是以描写个人情感为主. 后来有一个冯小泉,因为他本身史学民族乐器出身的,所以对民族文化自认就有很深的兴趣与植根,他的词作中也较多运用古诗词典故或名句,多是以古诗词来营造一种氛围,表现一种气魄,表达一种情怀,更偏重于一种社会责任和民族情怀的东西,比较熟悉的有《中华民谣》(“朝花夕拾杯中酒,寂寞的人在风雨后,醉人的笑容你有没有,大雁飞过菊花插满头”)哈有《秋水长天》等。 还有一些流行歌曲喜欢用唐诗宋词的标题或名句来作为歌词,这方面的例子就比较多了,有刘海波的《人面桃花》,白雪的《声声慢》,AGIN乐队的《烽火扬州路》,陈明的《回首灯火阑珊处有你》,唐朝乐队的《梦回唐朝》、《月梦》等等,这些歌词创作只是借用唐诗宋词或其中某个著名词语,其实。 2.流行歌曲里的唐诗宋词不可否认的是,流行音乐,更具体地讲,流行歌曲已经成为现如今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不论你喜欢或是不喜欢,它都正在主动或被动地充斥、渗透在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也不管你接受或者不接受。 流行歌曲其实,而且已经是一种文化,尽管更广泛地称之为通俗文化,它来自于生活同时也充当着生活的代言,这一点上,它和文学作品是相辅相承,异曲同工的,更何况它包含着一个词的创作的问题,这就不可避免地与文学扯上了关系。从一定意义上来讲,歌词创作同样也是一种文学创作,属于诗歌的范畴,而且作为同一种语言文化,那么,它的起源也必定于我国古代诗歌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 反观整个诗歌的起源,其实也是与音乐脱不了干系的,可以设想,唐诗也好,宋词也罢,其实也就是那个时代的流行歌曲,确实他们中的很多也很适合而且曾被谱上曲广为传唱。 流行歌曲展现千姿百态的生活,表达形形色色的情绪与心态。 而作为当时朝代的流行歌曲,唐诗宋词的功能与意义恰好在在这个地方。尽管处于不同的时代,人们所经历的事物各有不同,由此洐生而出的情绪感受也会相去甚多,但作为人的一种基本反应与情感,却并不受时代与地域的限制,因此,某些古人所经历的心理应变放在今日也同样可以适用,那么用以表现古人情感的诗词歌赋,同样也会是今人的心理映照。 中国的古代文学大都非常讲究,在遣词造句,行文起势,叙事抒情上,自有一定规格,往往是字字珠矶,千古传颂。古诗词非常讲究韵律,大多音乐感极强,而从另一个角度上,结合到中国人的情感表达方式,往往是含蓄婉转,迂回曲折,动人不止,这些恰似当今诸多流行歌曲创作人所孜孜以求的一种境界,因此,许多音乐创作人,大胆地采用拿来主义,直接挑选经典的唐诗宋词,谱上曲,换一种角度来诠释千古佳句,这本身对他们也是一个挑战,对演唱人来讲亦是如此,因为听者会不自觉地拿曲作者的曲与演唱人的唱来与原诗相靠,看是否丝丝入扣,从而对创作者与演唱人的品质进行评判。 这方面成功的例子不少,最有名的,我觉得当属邓丽君。邓本身是以唱台湾小调起家,本身已有不少民族文化气息的濡染,加上台湾一批执着于传统文化的音乐人,共同泡制出许多与原诗同样经典的作品。 邓曾经出版过一张名为曾将该片评为“十张最适合在夜晚用心聆听的专辑”。这张专辑里最有名的两首,一个是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一个就是后来王菲翻唱的,那倒是对这首古典佳作的现代版诠释了。 这首词其实在大陆也有多个谱曲版本,印象是深的是在83,84年播出的电视连续剧<武松>中,张都监家的丫环,后来为武松跳楼的那个,就曾弹唱了这一曲。但这些多都属于声乐作品的范畴,与流行隔着一一段距离,但从另一个角度上,说明了经典诗词与音乐的融合性。 我们再来换一个角度,流行歌曲多表现一种通俗文化,而古典诗词的介入,恰好将其雅的一面也推到了众人面前,也正说明了,艺术其实并无雅与俗不可逾越之鸿沟,关键在于融合的手段了。 要说的是,很多拿来主义的诗词歌曲,较为普遍地被运用在在一些反映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中,恰到好处地来表现或烘托剧中人物的一种情绪和胸怀。 大家比较熟悉的有岳飞的,在电视连续剧(由罗文演唱)和其他一些与岳飞相关的影视作品中都曾被谱曲配唱,最著名的可能就要属张明敏的那个版本了。香港的武侠剧和历史剧中是最爱使用这类作品的。 而大陆方面,则多在表现某一主题的文艺活动中,喜欢将一些相关的唐诗宋词谱曲演唱,比如孟郊的等,来表现一种既定的主题,籍诗词的影响力与歌曲的感染力来引导听从进入状态,从而收到预定的效果。另外一首广为传唱的则是徐小凤的那首<别亦难>,用的是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文学创作素来讲究一个广征博引,引经据典,物为我用,从而提示其所表现主题的广泛性。许多现代的流行词作人,更是喜欢借用一些古典诗词中的典故或内容,将其展开或以其为思路加以演绎,继面展现一段现代的故事情感。 这方面最为突出的有两个人,一是台湾的琼瑶,她的很多歌词里都喜欢借用一些唐诗宋词中的名句,如“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庭院深深深几许”,“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等,这与她一贯苦恼经营的古典婉约女子的形象是十分吻合的,也非常配合她所创作出的各种形象,一派的诗情画意,不食人间烟火状。 另一个是大陆的陈小奇,他是大陆歌坛岭南派创作人中的领头人物。 他有一个颇有吴市影响的“涛声依旧三部曲”,<涛声依旧>(毛宁)<白云深处>(廖百威)和(李进),单从歌名上来看,已经是和古诗词扯不断的关联了。中他分别用到张继的<枫桥夜泊>(“留下一盏渔火让它停泊在枫桥边”“月落乌啼总是千年的风霜”),则分别用到“白云深处有人家“还有杜牧的<山行>(“坐在路口对着夕阳西下,白云深处没有你的家,你说你喜欢这枫林景色,其实这霜叶也不是当年的二月花”“等车的你走不出你心中的那幅画,卷起这片秋色才能找到你的春和夏”“。 3.带有唐诗宋词的流行歌曲歌词歌曲:明月光 歌手:陆毅/张静初 电影七剑主题曲 窗前明月光, 让塞外的人都愁断了肠; 疑是地上霜, 相思都写在了谁的脸上; 举头望明月, 到底天上人间有何分别; 低头思故乡, 是因为菊花黄. 窗前明月光, 让我的梦境里月圆又亮; 疑是地上霜, 可心却不知不觉发了烫; 举头望明月, 泪水就顺着脸庞倒流淌; 低头思故乡, 是因为菊花香. 情字怎么能让爱人受伤, 才知道相思也有重量, 今生却不是梦一场, 前世我俩是对鸳鸯, 游戏在屋前小池塘, 风吹少年郎, 独来独往, 眼前的船儿呐, 如月亮, 都上了情的当, 各在一方人海茫茫, 谁又比谁的相思长. 窗前明月光, 让塞外的人都愁断了肠; 疑是地上霜, 可心却不知不觉发了烫; 举头望明月, 到底天上人间有何分别; 低头思故乡, 是因为菊花香. 4.现在的流行歌曲跟古代的楚辞唐诗宋词等有什么关系1、中国当代的流行通俗歌曲主要走西方路线,所以和古代的辞赋没有多大关系。 除了个别歌手用宋词的作词的歌,比如邓丽君的《淡淡幽情》专集(王菲是翻唱的)。不过最近几年兴起的中国风,又让流行歌曲和古代稍微有了点联系。 2、宋词、元曲在当时都是吟唱的,其实就相当于流行歌曲。常用的曲调(词牌)大约有100多个,如《沁园春》、《水调歌头》、《念奴娇》、《菩萨蛮》、《如梦令》、《蝶恋花》等。 唐诗也有用来唱的,比如《阳关三叠》。现在这些词、曲的唱法基本上都失传了。 只有在昆曲里保存了比较多的古唱法,有人比喻说昆曲是元曲的儿子,元曲是宋词的儿子。——楼主可以去听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