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关地理的诗句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温带大陆性气候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快行冷锋的影响 南枝向暖北枝寒,一种春风有两般。——不同坡向对植被的影响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垂直地带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准静止锋的影响 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衰皆自然。 ——地球公转 欲就麻姑买沧海,一杯春露冷如冰。 ——地壳变动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季节性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月相变化 百川东到海,何日复西归。 ——水循环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落差大,水流急,水能丰富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使之成为现实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从长江三峡逆流而上,怎么能到得了襄阳,然后到洛阳呢?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地域性 橘生淮南为橘,生淮北为枳。——地域性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水循环 莫问桑田事,但看桑落洲。数家新住处,昔日大江流 ——地壳变动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自然条件恶劣,人口稀少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通过水循环,使水资源不断得以更新 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波浪的侵蚀作用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盆地夜间气流上升,易成云致雨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迎风坡易形成降水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大草原的景象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在当时的条件下,东吴的船是怎么样到的岷江上游的呢?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生物循环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冬季风的影响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季风区与非季风的分界线在此地附近 向阳石榴红似火,背阴李子酸透心。 ——光照对植物的影响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沙漠景观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洞庭湖景观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梅雨天气 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百里不贩樵,千里不贩籴。——交通运输条件对商业的影响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地球自转 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诗句反映的是( )A.从赤道到A.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形成基础是热量的差异,影响因素是纬度因素,分异规律是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其中在低纬度和高纬度最为显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诗句主要意思是平原地区和山区的植物开花时间的不同,主要体现的是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故不符合题意; B.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形成基础是水分的差异,影响因素是海陆位置,分异规律是平行于海岸方向延伸、垂直于海岸方向更替,其中在北半球中纬度最为显著.具体表现为:森林→(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诗句主要意思是平原地区和山区的植物开花时间的不同,主要体现的是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故不符合题意; 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这种分异规律与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相似):形成基础是水分和热量状况,影响因素是海拔高低,分异规律是垂直方向更替,其中在中低纬度高海拔山地最为显著.关于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中,一般山地的迎风坡自然带的分布界线偏高(迎风坡上水分和热量丰富),而雪线则是在迎风坡低(因为在迎风坡上降水多).一般山区的垂直自然带的多少与纬度和海拔有关.山体的纬度越低,海拔越高,自然带越丰富.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诗句主要意思是平原地区和山区的植物开花时间的不同,主要体现的是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故正确; D.非地带性又称隐域性.是由非地带性因素引起的无规律分布.海陆分布、洋流等非地带性因素使地带性分布规律变得不很完整和不很鲜明,使自然环境更加复杂.诗句主要意思是平原地区和山区的植物开花时间的不同,主要体现的是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C. 3.关于 非地带性气候 的内容有哪些1.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气候类型:热带草原气候。 成因:该地与刚果盆地的区别是它的海拔较高,受到地形的影响。与其相似的是南美圭亚那高原的热带草原气候。 2.索马里半岛气候类型:热带沙漠气候。成因:受东北信风带的控制,风由陆地吹向海洋,降水少。 受离岸寒流(西南季风使表层海水远离海岸,底层海水上泛成为寒流)的影响,降温减湿。3.马达加斯加岛东侧、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东南部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 成因:以上三地虽不受赤道低压带的控制,但它们纬度低,且都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多;沿岸有暖流经过,增温增湿。4.几内亚湾的北侧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 这里与非洲的刚果盆地紧密相连,虽然同为热带雨林气候,但成因却并不相同。成因:地处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 沿岸有暖流经过,增温增湿。5.非洲的东南部气候类型:在教材的气候类型为热带草原气候,但在个别资料可见到它为亚热带季风气候。 成因:夏季南部非洲存在一个低压,风由海洋吹向陆地,为东南季风。冬季南部非洲存在一个高压,风由陆地吹向海洋,为西北季风。 由于非洲南部陆地面积小,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小,故亚热带季风气候不够典型。与其相似的是美国的佛罗里达半岛的亚热带季风气候。 6.小亚细亚半岛小亚细亚半岛的两侧为地中海气候,但中部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成因:小亚细亚半岛的两侧海拔低,中间为安纳托利亚高原。 由于地势高,离海洋远,成为温带大陆性气候。与小亚细亚半岛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成因相似的是伊比利亚半岛中部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别在于伊比利亚离海洋较近)。 7.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侧气候类型:温带海洋性气候。成因:受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洋流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增温增湿。 与其相似的北美洲的中高纬度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别是北美洲中高纬度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由于受海陆轮廓的影响,分布的最高纬度比欧洲西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的纬度低。8.巴塔哥尼亚高原气候类型:温带大陆性气候。 成因:由于安第斯山的阻挡,地处西风的背风坡,降水少。沿岸有寒流经过,降温减湿。 体现非地带性的分布规律。9.南美洲西侧的热带沙漠气候分布地区狭长成因:①安第斯位于南美洲大陆西岸,使热带沙漠气候分布地域狭窄。 ②西侧有秘鲁寒流经过,降温减湿。③处于东南信风的背风坡,降水少。 10.古巴岛气候类型:热带草原气候。成因:夏季由于气压带和风带向北移动,受东北信风的控制,降水多。 冬季气压带和风带向南移,受副高控制,少雨。与其成因相似的是墨西哥高原的热带草原气候。 11.中美地峡气候类型:大陆东岸为热带雨林气候。成因:地处东北信风的迎风坡,降水多。 沿岸有暖流(圭亚那暖流)经过,增温增湿。12.黑海沿岸气候类型:地中海气候成因:夏季受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气流。 冬季受西风控制,温和多雨。13.印度河下游气候类型:热带沙漠气候。 成因:全年受副高控制;冬季受东北季风的控制,风由陆地吹向海洋,降水少;人类对古代植被的破坏气候大类气候类型分布地区形成原因热带气候热带雨林气候马达加斯加岛东侧1、处于来自海洋的信风(北半球为东北信风,南半球为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2、附近海域有暖流流经,对沿岸地区有增温增湿作用。 3、再加上地形的抬升加强了地形雨。澳大利亚的东北部巴西高原东南部沿海中美洲的东北部几内亚湾沿岸热带雨林气候纬度位置偏高几内亚湾暖流对沿岸的增温增湿作用再加上地形的抬升加强了地形雨。 热带草原气候东非高原圭亚那高原地势较高,气温随之下降,降水也减少(改变了大气环流状况),形成了终年高温、有明显干湿两季的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非洲西南部沿岸本格拉寒流的影响澳大利亚西海岸西澳大利亚寒流的影响、地形平坦、大分水岭对东南信风的阻挡。 秘鲁沿岸秘鲁寒流的影响、安第斯山的阻挡。索马里沿岸索马里寒流的影响,该地区呈现类似于荒漠化景观。 塔尔沙漠西南季风影响小,气候干旱降水少人为原因:古代对植被的破坏。亚热带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北美大陆东部季风气候不显著海陆热力差异:北美大陆东部的海陆热力差异不如东亚地区那样明显。 气团和锋:北美大陆上南北属性不同的气团交绥,气旋活动频繁,季风环流遭到抑制而减弱。地中海气候澳大利亚东南部地处西风带的迎风坡,冬季受西风带的影响。 温带气候温带气候温带海洋气候欧洲西部温带海洋性气候一直延伸到北极圈附近洋流和海陆轮廓因素:由于欧洲西部的海陆轮廓更有利于沿岸强大的北大西洋暖流深入。澳大利亚东南部及新西兰南北二岛(大陆东岸的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南北纬40°~60°之间的地区。 主要分布在西欧、北美及南美大陆西岸狭长地带,许多人误以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只分布于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事实上,只要是温带地区,又能受到西风的影响,终年有暖湿空气从海洋面上吹来,就可以形成温和多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北美洲西部温带海洋性气候比欧洲西部温带海洋性气候范围狭小且南北延伸地形因素:由于南北延伸的高大的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作用,把西风和暖流的影响仅限。 4.请大家帮忙找找与地理知识有关的古诗文1、“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形象地反映了() A、纬度地带性B、经度地带性 C、垂直地带性D、非地带性 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是() A、冷锋天气B、暧锋天气ؤC、地形雨D、对流雨 3、“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适用于() A、极地地区B、赤道地区ؤC、回归线D、极圈附近 4、“孤帆远景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是指长江的() A、源头B、上游C、中游D、下游 5、“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反映了生态系统的() A、食物链关系B、金字塔形的营养级关系 C、物质循环D、能量流动 6、“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这个时节是我国的春末夏初。 这种锋面雨属于() A、冷锋B、暧锋ؤC、准静止锋D、对流雨 7、“青莲出水,碧莲玉笋世界”是形容() A、路南石林B、桂林山水ؤ C、杭州西湖D、云南滇池 8、“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所描述的气候是() A、西北内陆的温带大陆性气候ؤB、藏北高原的高山气候 C、三江平原的温带季风气候ؤD、滇南谷地的垂直地带性气候 9、“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描述过去的() A、宁夏平原B、河套平原ؤC、江汉平原D、黄淮平原 10、“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春风”是() A、东风B、西风C、冬季风D、夏季风 11、“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是形容横断山的() A、降水垂直变化B、热量垂直变化ؤ C、光照垂直变化D、气候和植被的垂直变化 1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反映的地形是() A、平原B、高原C、山地D、丘陵 1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反映的地区是() A、长江中下游地区B、江淮地区ؤ C、南岭一带D、华北平原 14、“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所描述的是() A、黄山B、庐山C、泰山D、华山 15、“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描写的是() A、塔里木盆地B、柴达木盆地ؤC、四川盆地D、准葛尔盆地 16、“山岭高,山路长,样样东西用肩扛,半世光阴路上忙”是反映何处过去交通的困难() A、四川B、青藏高原ؤC、福建D、云贵高原 17、“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描述的瀑布是()A、黄果树瀑布B、庐山瀑布ؤC、壶口瀑布D、流沙瀑布 18、“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的“寒山寺”位于() A、山西省B、北京市ؤC、江苏省D、浙江省 19、“一年四季无寒暑,一雨便成秋”描述的是哪个城市的气候特征() A、台北B、南宁C、贵阳D、昆明 20、“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描述() A、黄山B、庐山C、泰山D、华山 21、唐代诗人李白的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里的“天上”应当指 A、地球的大气圈B、地球的对流层 C、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ؤD、青藏高原上的巴颜喀拉山 参考答案: 1、C2、B3、B4、C5、C6、C7、B8、A9、B10、D11、D12、D13、C14、B15、C16、C17、B18、C19、D20、C21、D 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渡玉门关”中的“春风”指的是(A) A.夏季风B.冬季风 2.“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描述的是哪里的自然景观。 3.下列诗歌和谚语哪些是描述天气的,哪些是描述气候的?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东边日出西边雨。 () 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风雨火对愁眠。 () 4.“会当岭绝顶,一览众山小”形容的是() A泰山B黄山C庐山D峨眉山 5.“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形容的是() A泰山B黄山C庐山D峨眉山 6.“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形容的是() A恒山B泰山C黄山D庐山 7.“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的“天上”指的是() “海”指的是() 8.西北地区的自然景观从东到西是“风吹草低见牛羊” “浅草才能没马蹄”“——一川碎石大如斗——风沙 莽莽黄如天”那么植被的变化从东到西是()它是随着 什么变化而变化() 9.“我家住在黄土高坡,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 歌——”中的歌词为什么不是“不管是东北风,还是西南风”? 10.“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其原因是受什么因素的影响A.洋流B.地形C.海陆D.纬度 参考答案:1.A,2.长江三峡船下行时的景观,3.天气、气候、天气、天气、天气、天气,4.A,5.C,6.D,7.巴彦喀拉山、渤海,8.草原草原荒漠荒漠,9.因为我国主要受来自夏季太平洋的东南季风和冬季来自亚欧大陆的西北季风的影响,10.B 一、描写地形的诗句如: 李白的《蜀道难》: “。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渲,崖转石万壑雷。 。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此诗生动地描写了四川省西部崎岖的地形。四川盆地西部邛崃山等山脉属于横断山脉的部分,山峦起伏,连峰接天,削壁深壑,连山耸立,地形非常复杂。 “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从另一方面反映了该地区的地。 5.古诗词问题和回答,越邪门越好1、“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描写的是(c) A、塔里木盆地 B、柴达木盆地 ؤC、四川盆地 D、准葛尔盆地 解析:西岭雪山距成都95公里,位于成都市大邑县境内的西岭雪山,总面积482.8平方公里.区内大雪山海拔5364米,是成都第一峰,终年积雪不化,在阳光照射下,洁白晶莹,银光灿烂,秀美壮观.唐代大诗人杜甫盛赞此景,写下了“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的绝句.西岭雪山也因此得名. 2、杜甫的著名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形容的是:( c) A、安徽黄山 B、江西庐山 C、山东泰山 D、四川峨眉山 解析:此诗描写的是我国著名的东岳泰山.泰山位于山东省泰安市,座落在山东丘陵之中,周围山地高低起伏,低山连绵,唯泰山突颖面出,海拔1532米,为山东丘陵中海拔最高的山峰,号称五岳之首.泰山历受各朝帝王重视,不少帝王登基之初,大多到泰山进行封禅,表示改制应天,以告太平.历代文人学士亦慕名而来,留下不少赞美泰山的诗篇和题字或游记,以致泰山成为闻名中外的五岳之尊. 3、诗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形容的是:(d) A、四川九寨沟 B、长江三峡 C、海南“天崖海角” D、桂林山水 解析:写的是广西桂林的象鼻山和漓江.广西桂林是世界闻名的岩溶山水风景区,以“山青、水秀、石美、洞奇”闻名于世.唐代诗人韩愈《送桂州严大夫》的诗句:“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诗句来赞颂桂林山水的美丽. 4、“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描述过去的:(b) A、东北平原 B、河套平原 C、华北平原 D、成都平原 解析:“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描绘了我国内蒙古草原水草肥美,牛羊成群的景色.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枯藤和老树,小桥和流水分别是对西部干燥景观和江南湿润地区的对比写照.**的“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给我们描绘了冬天的自然景色.**的《昆仑》一词中写道“横空出世,莽昆仑.飞出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既写出了昆仑山之高,又写出了山上茫茫苍苍的积雪,被狂风一吹,沸沸扬扬的景象. 5、“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说的是:( a) A、江西庐山 B、安徽黄山 C、青藏高原 D、桂林猫儿山 解析:苏东坡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而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人从横看、侧看,从远视、近视一观察庐山,所见的庐山雄姿各不相同,为什么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只因为人在庐山之中.庐山飞峙于长江南岸,鄱阳湖滨,长约25公里宽约10公里,呈东北-----西南走向,山体不大,但平地而起,显得特别挺拔.主峰汉阳峰1473米,常隐没在云雾之中,时隐时现,变幻莫测.从地质构造上看,它是一座地垒式断块山,所以“横看成岭侧成峰”. 6、“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这个时节是我国的春末夏初.这种锋面雨属于(c) a、冷锋 b、暧锋 c、准静止锋 d、对流雨 解析:赵师秀的“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说明梅子黄熟的六月,夏季风北进,雨带随之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阴雨连绵的梅雨天气.反映了我国南方气候因受来自太平洋暖湿气流影响山色如洗、一派生机的美景. 7、“青莲出水,碧莲玉笋世界”是形容(b) a、路南石林 b、桂林山水 c、杭州西湖 d、云南滇池 解析:徐霞客把广西桂林的江上奇峰比做“青莲出水”,称阳朔周围是“碧莲玉笋世界”,对石灰岩形成的圆锥形山峰则描写为“石峰离立、分行竟奋……磅礴数千里,为西南奇胜”.在徐霞客对地理学的一系列贡献中,最突出的是他对石灰岩地貌的考察.他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对石灰岩地貌进行系统考察的地理学家.欧洲人中,最早对石灰岩地貌进行广泛考察和描述的是爱士培尔,时间是公元1774年;最早对石灰岩地貌进行系统分类的是罗曼,时间是公元1858年,都比徐霞客晚了一二百年以上.徐霞客(1587—1641),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汉族,南直隶(今江苏省)江阴人.明朝末期地理学家、探险家,旅行家和文学家.他经30年考察撰成的260多万字(遗失达200多万字,只剩下60多万字)《徐霞客游记》开辟了地理学上系统观察自然、描述自然的新方向;既是系统考察祖国地貌地质的地理名著,又是描绘华夏风景资源的旅游巨篇,还是文字优美的文学佳作,在国内外具有深远的影响.近年,视徐霞客为游圣,步徐霞客足迹,游览祖国大好河山已成为中国旅游界的崭新时尚. 8、“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所描述的气候是( a) a、西北内陆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b、藏北高原的高山气候 c、三江平原的温带季风气候 d、滇南谷地的垂直地带性气候 解析:新疆一带"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是温带大陆地性气候条件早晚温差大的真切实写照旧;每到夏天,这里烈日炎炎,白天气温上升快,有时高达摄氏四、五十度,当地人说:“沙窝煮鸡蛋,石头好烙饼”.但夜晚气温又急剧下降,辛勤的农民甚至不得不生起火炉取暖,围着火炉,品尝刚摘下来的西瓜. 9、“。 6.什么叫非地带性地球表面的各个地方都处在一定的地带位置。 一般来说,各地的地理环境都具有那个地带的地带性特征,同时又不同程度地受这种或那种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因此,地表自然地理现象的分布,并不都具有地带性分布规律,它们有的既可分布在较低纬度,也可分布在较高纬度,既可在一个地带性自然带中存在,又可在几个地带性自然带中存在。 例如:绿洲既可在温带沙漠中出现,又可在热带沙漠中出现。在学习中,学生往往对非地带性现象的认识较为模糊。 其实,受到非地带性因素干扰或控制发生的地理现象,一般就被认为是非地带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