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诗宋词三百首〉〉读后感大全唐诗宋词三百首读后感 许多中国人,都是在唐诗宋词里不知不觉中完成了自己生命的成长。小的时候,谁没有跟着李白看过“床前明月光”?虽然不懂得什么叫思乡,但孩子的眼睛却像月光一样清清亮亮。谁没有跟着孟浩然背过“春眠不觉晓”?背诗的声音起起落落,一如初春的纷纷啼鸟。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多少文人墨客在“青山绿水,娇莺戏蝶”的意境中写下了流传至今的千古名句,或是秋思浩荡,或是春风飞扬,或是明月千古,或是斜阳晚钟,又或许是田园林泉和诗酒流连。 翻开《唐诗宋词三百首》,你应该会听到江南淅沥的雨声,看到碧波上泊着的乌蓬船。青莲居士当时“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豪气,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慷慨悲歌,带给我同样的震撼,一个是诗仙侠士,一个是爱国不惜生命的伟人,在历史这条奔流不息的滔滔大河中,他们流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在杜甫“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的缠绵俏丽中,我又感受到了诗人把这美如画的情景描写的如此惟妙惟肖,留给我们的是清雅秀丽的余韵。 “宛转峨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但看古来歌舞地,唯有黄昏鸟雀悲”,这几句诗,不正是把那种感叹时光无情的悲凉之感表达的淋漓尽致吗?这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把对时光的不舍与感叹融入了这一个个字中。 从留有浓浓墨香的唐诗宋词中,我们还能读到那浓浓的爱国情怀。它们也许是李后主“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深沉叹息;也许是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爱国激情;又或许是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报国无门的情感。诗人任思想在伏案挥毫中狂舞,任对祖国的满腔热血在纸上挥洒,留与后世的一代又一代爱国儿女久久瞻仰。 身为一个中国人,我们应该为祖国拥有如此丰富、瑰丽的文化感到骄傲,我们现代的少年更是要取诗之精华,学词之涵韵,在这些令人浩气长舒的诗句中,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2.熟读唐诗三百首一个能熟练背诵唐诗三百首的人,必然会对诗词有深刻的理解,有了深刻的理解,自然就会模仿写诗词,当然,写的好孬不论,但一定会有感觉。 就像一个熟读并理解某家剑谱的书生一样,当有一天他拿起从未用过的剑,也可以依靠头脑中的剑谱完成漂亮的剑法。 爱好诗词,先从唐诗三百首,宋诗一百首,宋词三百首,千家诗开始,这四本书是启蒙书,你都熟悉并理解后,再看唐诗全选,宋词全集。 因为要理解诗词,所以多看中国传统国学,便于理解诗词中的典故,《论语》《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左传》《国语》《战国策》《尚书》《资治通鉴外纪》《续资治通鉴》《通典》《通志》《列女传》《高僧传》《山海经校注》《大唐西域记》《诸番志校注》《天下郡国利病书》《越绝书校注》《吴越春秋》《长春真人西游记》《文史通义》《古史新证》《中国历史研究法》《日知录》《十驾斋养新录》《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曾国藩家书》《诗经》 《楚辞》 《古文观止》 《红楼梦》 《儒林外史》 《易经》 《老子》 《论语》 《庄子》 《孟子》 《韩非子》《孙子兵法》 我给你列的书目不少,未必能全看完,但我敢说,以上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你都 读通之后,再看诗词,绝对感觉不一样,完全上了几个档次。 希望你能在中国文化精髓中得到享受与快乐~ 3.看了《宋词三百首》,写读后感,求题目1. 清代词人上强村民,本名朱孝臧(1857——1931),又号强村,于1924年编定的《宋词三百首》,是目前同类作品中较具代表性、较精到的选本。 当代词学大家唐圭璋先生为之笺注。 在朱孝臧同辈况周颐写的序言中,指出了本书选词的标准是“大要求之体格、神致,以浑成为主旨”。 在唐圭璋先生写的《自序》中,也说“强村先生兹选,量既教多,而内容主旨以浑成为归”。 浑成,既是朱孝臧选词的标准,可以说也是宋词整体的特征。 什么是浑成呢?我觉得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情与景的融合,二是情与词(语言)的融合,这两者融合形成了令人回味无穷的“韵”。 情与景的融合是古代诗歌,尤其是唐诗最大的特点。 宋人知道超越唐诗之难,在诗的创作上另辟蹊径,以义理入诗,故诗多理趣,但毕竟偏离了诗主抒情的轨道。宋人也当然知道,于是他们找到了“诗余”——词这种诗歌形式,一逞他们抒情的本领。 女词人李清照曾指出:“词别是一家,知之者少,后晏叔原、贺方回、秦少游、黄鲁直出,始能知之。”词跟诗相比,“别是一家”。 “别”在哪里?就是词是“一种律化的、长短句的、固定字数的诗”(王力先生语)。它的语言的轻重缓急和节奏,和作者所要表达的起伏变化的感情相融合。 所以,不太合律的苏轼等人的词才不被人们认为是“本色”。所以,挑剔的李清照才说“知之者少”,只有几个人才得到她的首肯。 我读《宋词三百首》感受最深者就是这一点,在吟诵之时,每每感叹于每一个字安放得那么妥帖,连缀而成的短语和句子,其内在的意义和外在声音的轻重疾徐,与作者思想感情起伏曲折那么和谐,这种和谐所形成的境界令人流连忘返。 宋词讲究每个字,尤其重视关键字的四声安排与表情的关系,如: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1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2,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柳永《雨霖铃》) 这首词的“转折跌荡处”都用了去声。“对”、“竟”、“念”、“更”、“便”等字,都是去声,在转接提顿处都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加强了声情上的感染力。 韵对于词当然非常重要,韵与表情关系当然非常密切。大体说来,一般谐婉的曲调,以隔句或三句一压韵为标准,韵位均匀,又多压平声韵,如《鹧鸪天》、《定风波》。 同一曲调(词)中凡句句压韵,声情比较急迫,隔句压韵的地方,就转入缓和。如: 门隔花深旧梦游。 夕阳无语燕归愁。玉纤香动小帘钩。 落絮无声春坠泪,行云有影月含羞。东风临夜冷于秋。 (吴文英《浣溪沙》) 词在句式上跟诗最大的不同就是句式长短参差,所以,词有别名叫“长短句”。句式长短跟表情关系极大。 一般来讲短句急促,短句的连用,构成繁密急促的音韵,如: 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 黯销凝。追想当年事,殆天数,非人力。 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 看名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 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渺神京。 干羽方怀远,静烽燧,且休兵。冠盖使,纷驰骛,若为情?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霓旌。 使行人至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张孝祥《六州歌头》) 大量短句的连用,适宜表达激昂慷慨的壮烈情感。 长句舒缓平和,长短交织便能很好地表达情感的起伏变化,如: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恨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迷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 休去倚危楼,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辛弃疾《摸鱼儿》)。 每一曲调的词的句式是不一样的,加以韵脚的不同,四声安排不同,每一个“本色”的词人总会找到一种适合的词牌来表达他(她)的丰富细腻的感情。而诗是豆腐块,以齐言为主,即使有不同长短句式参差的古体诗,格律也不严。 感情与语言的和谐程度是难以比肩词的。 宋词的格律与神韵的完美结合,我们反复诵读,体会一定逐渐加深,其味如嚼橄榄,越咀嚼越绵长。 2. 也许是受了妈妈的影响,我从小就十分喜欢读宋词、背宋词。从小学二年级到现在,妈妈已经给我买了好几本宋词书了呢!并且让我把喜欢的背下来了。 为了让我能更好地理解宋词,妈妈就耐心地给我讲解每一篇的历史背景,理解词中深刻的含义。刚开始,我以为唐诗和宋词没有什么大的区别,上网一查才知道,它们有许多的不同之处:唐诗要有工整的诗体,绝句四句,律诗八句,要平仄押韵。 而宋词的产生可以追溯到隋唐。词,作为一种用来歌唱的配乐诗体,它要按照音韵填词,而音乐成了他的第一要素,从五代到晚唐,到了宋代,宋词到了最辉煌最优秀的时代。 所以人们现在把词统称为宋词。唐诗和宋词作为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两朵奇葩,千百年来一直为我国人。 4.唐诗宋词三百首赏析古诗《静夜思》作品信息 【名称】《静夜思》[1] 【年代】盛唐 【作者】李白 【体裁】诗歌 作品原文 【明代版本】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 【宋代版本】 牀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3] 注释译文 【注释】 (1)静夜思:在静静的夜晚所引起的思念。 (2)床:有五种说法。⑴指井台。 已经有学者撰文考证过。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程实将考证结果写成论文发表在刊物上,还和好友创作了《<静夜思>诗意图》。 ⑵指井栏。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水井是木结构水井。 古代井栏有数米高,成方框形围住井口,防止人跌入井内,这方框形既像四堵墙,又像古代的床。因此古代井栏又叫银床,说明井和床有关系,其关系的发生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类同。 古代井栏专门有一个字来指称,即“韩”字。《说文》释“韩”为“井垣也”,即井墙之意。 ⑶“床”即“窗”的通假字。⑷取本义,即坐卧的器具,《诗经·小雅·斯干》有“载寐之牀”,《易·剥牀·王犊注》亦有“在下而安者也。” 之说,讲得即是卧具。⑸马未都等认为,床应解释为胡床。 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马扎功能类似小板凳,但人所坐的面非木板,而是可卷折的布或类似物,两边腿可合起来。 现代人常为古代文献中或诗词中的“胡床”或“床”所误。至迟在唐时,“床”仍然是“胡床”(即马扎, 一种坐具)。 [4] (3)疑:怀疑,以为。 (4)举头:抬头。 【译文】 那透过窗户映照在床前的月光,起初以为是一层层的白霜。仰首看那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来沉思,愈加想念自己的故乡。 【韵译】 皎洁的月光洒到床前,迷离中疑是秋霜一片。 仰头观看那床前明月,低头不禁又思乡联翩。 [5] 版本说明 明代版本: 这一版本是我国广为流传的版本。该版本虽然可能不完全是李白的原作,有个别字词后世或有所修改,但是在我国流传广泛,并被收录于各版本的小学语文教科书中。 宋代版本: 这个一版本与人们常说的“床前明月光”明显不一致,其实并非是错误,而是流传版本不同。一般认为,这一版本比明版本更接近李白的原作,但仍有学者认为可能存在更早的版本。 宋刊本的《李太白文集》、宋人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洪迈所编《万首唐人绝句》中,《静夜思》的第一句均为“床前看月光”,第三句也均作“举头望山月”。元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集》、明高棅《唐诗品汇》,也是如此。 宋人一直推崇唐诗,其收录编辑甚有规模,加之距唐年代相近,误传差错相对较少,故宋代乃至元代所搜集的《静夜思》应该是可靠准确的;在清朝玄烨皇帝亲自钦定的权威刊本《全唐诗》中,也并没有受到前面同时代不同刊本的影响而对此诗作任何修改。 在此之前《静夜思》已传入日本(日本静嘉堂文库藏有宋刊本《李太白文集》12册),因日本人对唐诗崇尚,在后世流传过程中并未对其作出任何修改。 但在中国情况就不一样了,到了明代赵宦光、黄习远对宋人洪迈的《唐人万首绝句》进行了整理与删补,《静夜思》的第三句被改成“举头望明月”,但是第一句“床前看月光”没有变化。清朝康熙年间沈德潜编选的《唐诗别裁》,《静夜思》诗的第一句是“床前明月光”,但第三句却是“举头望山月”。 直到1763年(清乾隆二十八年)蘅塘退士所编的《唐诗三百首》里,吸纳了明刊《唐人万首绝句》与清康熙年《唐诗别裁》对《静夜思》的两处改动,从此《静夜思》才成为在中国通行至今的版本:“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但是这也不是清朝流行的唯一版本,就在《唐诗三百首》问世前58年的1705年(康熙四十四年),康熙钦定的《全唐诗》中的《静夜思》就是与宋刊本《李太白文集》完全相同的“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后来中华书局出版的《全唐诗》也沿用着这一表述。[6] 这一表述是明朝以后为普及诗词而改写的。 经过“改动”了的《静夜思》比“原版”要更加朗朗上口却是不争的事实,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床前明月光”版比“床前看月光”版在中国民间更受欢迎的原因。中国李白研究会会长、新疆师范大学教授薛天纬先生在《漫说<静夜思>》(《文史知识》1984年第4期)一文中专门对两个版本的差异发表了如下看法:仔细体味,第一句如作“床前看月光”,中间嵌进一个动词,语气稍显滞重;再说,“月光”是无形的东西,不好特意去“看”,如果特意“看”,也就不会错当成“霜”了。 而说“明月光”,则似不经意间月光映入眼帘,下句逗出“疑”字,便觉得很自然;何况,“明”字还增加了月夜的亮色。第三句,“望明月”较之“望山月”不但摆脱了地理环境的限制,而且,“山月”的说法不免带点文人气——文人诗中,往往将月亮区分为“山月”“海月”等,“明月”则全然是老百姓眼中的月亮了。 所谓“篡改说”、“山寨说”实在是言过其实。有学者认为,“《静夜思》四句诗,至少有50种不同版本,并且你很难知道哪一种抄本更接近‘原本’。 我们现在熟知的。 5.唐诗三百首+解释古诗词赏析 有注释 解释的 许多人从小在家长的“引导”下就刻苦地背诵过许多古诗词,但时间久了又忘掉了不少;中小学的寒暑假作业也常有这方面的内容。为此,小山屋最近特地收集整理了一些唐诗宋词,供大家学习查阅。 本系统不仅可以浏览阅读,还可以按标题、作者或某一诗句任意进行查找搜索。 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大高峰。在中华文明灿烂的长卷中,唐诗宋词是其中最为绚丽的华章。 《唐诗300首》和《宋词300首》浓缩了唐诗宋词精华,是中华文化的传世经典。 6.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什么你好! 哲学是智慧的学问,而智慧之树常青。 人类的智慧、特别是哲学智慧犹如生生不绝的源头活水,滋润和启迪着社会与文明的进步发展。 中国哲学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和活的灵魂,是中华文明智慧的集中的体现。 学习中国哲学不是单纯的知识积累,而是在树立深厚的历史感的基础上并以全部历史经验为内容的智慧的熏习,哲学的思维与时代精神的脉搏始终保持着同步的跳动。 中国,古人称天下中央之国也。 自从盘古开天地,普天之下,共分为九九八十一州,中国居其一,名“赤县神州”。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三皇五帝到如今,由总称为“华”族的诸民族的文化汇聚而成的中国文化,已经走过了漫长的历程。 在这条宽广深厚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先辈们创造了多姿多彩、绚丽壮观的优秀传统文化,并且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中国文化,这里主要是指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主要的文化形态之一,是全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适应于中国社会在地理环境、经济结构、民族心理、语言文字、思维方式等方面的特殊性和特殊需要而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最终成形为独具特色的中华民族文化。 故中国文化与一般的人类文化就既有同一的属性,又有明显的差别,在她的身上,鲜明地体现了文化的世界性和民族性的有机统一。 “文化”一词在中文,本是指以“人文”“化成天下”之意,意味着人以其所创造的各种器用、制度、语言、行为和观念等非自然的产物来对所谓“天下”、实即人所面对的整个世界施加影响,从而使“人”区别于物,并使世界在一定的层次和意义上符合人的目的和需要。 在此意义上,文化也就是人类对自然和世界的“人化”。 “人化”既然反映的是人的目的和需要,人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也就在文化诸要素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哲学的智慧正是从这里开始发源生长。 哲学通常被认为是关于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学问,爱智慧乃是“哲学”的本分,哲学对人的意义,首先就体现在对人们“化成”世界的活动和人的日常生活实践给予切实可行的理论指导,它在整个文化传统中的地位也就由此而表现了出来。 那么,要想了解中国文化,就应当学习中国哲学;而一旦通晓了中国哲学,也就从根本上认识了中国文化。 中国哲学智慧是中国哲人在追求真理、也即“闻道”、“求道”的实践中所取得的智慧之果,它体现的是精神的自由和自觉。哲学智慧与解决日常具体问题的实用型智慧密切相关,但二者之间又存在着层次的区别。 从“智慧”一词的发端看,孔子讲“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老子言“智慧出,有大伪”,墨子则认为不应当让“不智慧者”来治理国家,他们都没有明确界定“智慧”的内涵,因为模糊性本来就是中国哲学的一大特点。但从总体上看,“智慧”的运用既涉及到人应对实际问题的聪明才智,又体现了人的意识的自觉和理论思维的水平。 孟子说过,“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这里的“智慧”显然是日常实用型智慧,因为它还没有上升到对“势”的思考,只有善于“待势”和“乘势”之人,才能取得事业的成功。 而这正体现了哲学的精神。从而,哲学智慧超越于日常实用型智慧,因为它的宗旨是探求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向往的是终极的理想境界,并为此而形成为一整套特定的思维范式和理论体系。 所谓“上智”、所谓“大伪”的意义,也都可以从这一角度来给予解释。 中国哲学智慧植根于中国哲学固有的概念体系,智慧的火花遵循着逻辑和历史一致的原则,在历史的进程中源源不绝地从中国人的思维中迸发,并通过对先哲们心灵和思维的启迪,最终促成了他们对“道”的解悟和由此而带来的精神的超越。 中国文化传统正是在中国哲学智慧的不断生成之中一代代传承下来的。 中国哲学又称中国哲学史,“史”的概念意味着中国哲学智慧的重心是定位在中国古代、亦即传统社会的哲学思辩,它要求揭示中国社会在保持其完整独立的社会形态时成型的理论体系及其发生发展的内在逻辑和规律。 通过对它们的学习,不但可以增进我们对前人智慧的了解,而且有利于加深对民族文化传统的认同,触发我们的创造性的灵感,以无愧于祖国和时代的召唤。 中国哲学发展的道路和走向无疑与全人类哲学的整体发展导向相联系,但它更是与中华民族和中国社会发展的特殊性相适应的。 在整个人类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与其他国家、主要是西方国家从中国哲学形成的先秦时期开始,虽然大致都经历了一个“轴心时代”,出现了一批标志着人类的觉醒和精神的解放的历史文化名人及其辉煌的代表性成果,在他们之间,其文化修养和理论造诣也有着若干的相似性,但从更为根本的意义上说,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中西文化及其哲学已经走上了各自有别的发展道路。 一、中西哲学的不同背景 中国古代社会是建立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等级制度的基础之上的,它的经济基础是以分散的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与以古希腊为代表的地中海沿岸国家工商业和贸易兴旺发达的情况迥然有别。 自氏族社会解体和进入阶级社会以后,中国虽也出现了奴隶制的社会国家制度,但其奴隶制的发展却是以“家国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