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请以“功夫在诗外”为题写一篇文章“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这是陆游在教导儿子时所写的两句诗,是他诗词创作经验的总结,更是他郁郁坎坷一生的体悟所得。陆游一生一直渴望戎马关山、驰骋沙场,收复失地、统一河山,并且是矢志不渝、至死不改,可这种志向,这种思想,实现不得,最终只能化作一首首含泪泣血的诗和词。意在社稷,志在苍生,并且死时仍“悲”,花的“功夫”确实了得,但收获却在诗词,陆游是这样,辛弃疾更是这样。 前段时间学习辛弃疾的词,翻阅了一些资料,对辛弃疾的词作、思想等有了较多的了解,尤其是看了几遍梁衡的《把阑干拍遍》一文,感觉更是随着梁衡先生的笔触走进了辛弃疾的内心深处。梁衡先生在文中说,辛弃疾的词是“用刀和剑刻成的”,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但他追求的“从来不是要做一个词人”。最后一点,初读时颇感惊讶,一个名满天下名垂千古的大词人,一个对词的创作发展起到过巨大推动作用的大词人,竟然志不在“词”,而读完思考,则深以为是。“词人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这是梁衡对辛弃疾准确而深刻的评价,如若当时的统治者重用他,社会环境适合他,辛弃疾可能会在政治上做出一番更大的成就,可事与愿违,辛弃疾胸中的猛志无法实现,满腔的豪情只能化作一声声长叹,于是一篇篇词作便应景而生,记录着他的悲,他的乐,他的痛……意本不在于词,可积以时日,词作竟然蔚为大观,辛弃疾用他的心和血诠释着一个令他苦笑的诗词创作规律:词作功夫在诗外。 在《唐宋词十七讲》中,叶嘉莹先生认为辛弃疾在词的创作态度上跟屈原、杜甫相近,都是用生命来书写自己的诗篇的,都是在作品中表现了他们内心所坚守的志意和理念。屈原和杜甫本来也不是要做一个诗人的,只是借诗言其志而已。屈原出身世家,博古通今,政治才能卓越,但遭遇佞臣昏君,才能无法施展,最后只能披发行吟泽畔,用楚地方言记录着抒发着他那高洁的理想和忠君爱国之情。杜甫出身书香门第,虽说过“诗是吾家事”,但是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还是关注国家,心系苍生,为国事喜而喜,为民生悲而悲。安史之乱前,写的大部分诗文主要是想让其成为自己走向仕途的一个媒介,希望能“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安史之乱中,则是以诗来记录着自己的所见所闻,表达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并希望统治者能了解下情,改善民生。后期的诗作,忧国忧民之外,又蕴含了自己不得志的愤懑,“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自嘲之中,透露出更多的是不满之情。另外,杜甫也说过一些关于作诗的经验和追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里强调的是读书;“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这里强调的是练字,是诗文写成之后的进一步加工。但如何写出,靠的还是自己的生活和阅读,功夫要在“诗外”。 由此,我想到了学生作文。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每每暑假来临,各种各样培训班的广告满天飞,其中一些作文培训班的广告语更是令人瞠目,“作文秘诀”,“三天作文上一个档次”,“满分作文”……真不知这些培训班的组织者怎么敢写出来,或许印证了另一句话,叫做“无知者无畏”吧。诚然,作文的写作在一些方面有一定的方法技巧,比如如何审题,结构如何安排,怎样在文中点题扣题等,但这些都是小技,提高作文水平的根本在于生活和阅读。尹建莉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中说她女儿高三前读了大量的书,但没有读过优秀作文选,到了高三,研究了一本《高考满分作文》,总结了一些优秀作文写作的方法,结果在高考中作文取得了非常理想的成绩。所以,到了暑假,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到风景名胜去,去做他们喜欢做的事(打游戏等不健康的活动除外),听他们喜欢听的歌,读他们喜欢读的书,这对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倒是更有帮助些。 读书,世人都知道对作文有好处,但不能为读而读,硬读,死读,那样的结果只能使学生对读书厌倦,作文水平当然也很难提高。要引导学生静下心来,投入去读,学会感发(《唐宋词十七讲》中叶嘉莹语),就是善于联想,善于举一反三。读书时还要善于思考,很多书中都表达着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认识,阅读时要善于发掘,善于联系现实,逐步形成自己的认识。总觉得平时的阅读就像是在积聚财富,脑海中像是有一个仓库,存放着自己平时生活、阅读的点滴所得,遇到一些场景或作文题目时,大脑就会迅速启动搜索键,到“仓库”中去搜索所需的材料,再加上情感、语言等,来完成一篇较好的文章。如果脑中空空,作文自然就难以下笔了。辛弃疾词作中喜欢用典,大概主要缘于他原先读书时对一些典故思考认识较深的缘故吧。 所以,作文没有捷径可取,要想写出好作文,“功夫在诗外”,用心读书,用心生活,才最为重要! 2.在唐宋词十七讲中怎样解读苏轼的蝶恋花蝶恋花·春景朝代:宋代作者:苏轼原文: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 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 译文及注释译文春天将尽,百花凋零,杏树上已经长出了青涩的果实。燕子飞过天空,清澈的河流围绕着村落人家。 柳枝上的柳絮已被吹得越来越少,怛不要担心,到处都可见茂盛的芳草。围墙里面,有一位少女正在荡秋千,少女发出动听的笑声,墙外的行人都可听见。 慢慢地,围墙里边的笑声就听不见了,行人惘然若失,仿佛多情的自己被无情的少女所伤害。注释①“蝶恋花·春景”,原本无题,傅本存目缺词。 ②“花褪残红”:褪,脱去,小:毛本作“子”。③“子”,毛本误作“小”。 “飞”,《二妙集》、毛本注“一作来。”④“绕”,元本注“一作晓。” ⑤“柳绵”:即柳絮。韩偓《寒食日重游李氏园亭有怀》:“往年同在莺桥上,见依朱阑咏柳绵。” ⑥“何处无芳草”句:谓春光已晚,芳草长遍天涯。《离骚》:“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⑦“墙里秋千”五句: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卷五:“恼,犹撩也。 ……,言墙里佳人之笑,本出于无心情,而墙外行人闻之,枉自多情,却如被其撩拨也。”又卷一:“却,犹倒也;谨也。” “却被”,反被。唐·胡曾《汉宫》诗:“何事将军封万户,却令红粉为和戎。” 多情:这里代指墙外的行人。无情:这里代指墙内的佳人。 3.柳永词的艺术成就柳永生卒年不详,原名三变,字耆卿,崇安(今福建崇安县)人,世称柳屯田,因排行第七,亦称柳七。 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许。柳永是北宋一大词家,在词史上有重要地位。 他扩大了词境,佳作极多,许多篇章用凄切的曲调唱出了盛世中部分落魄文人的痛苦,真实感人。他还描绘了都市的繁华景象及四时节物风光,另有游仙、咏史、咏物等题材。 柳永发展了词体,留存二百多首词,所用词调竟有一百五十个之多,并大部分为前所未见的、以旧腔改造或自制的新调,又十之七八为长调慢词,对词的解放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柳永还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他的词讲究章法结构,词风真率明朗,语言自然流畅,有鲜明的个性特色。 他上承敦煌曲,用民间口语写作大量“俚词”,下开金元曲。柳词又多用新腔、美腔,旖旎近情,富于音乐美。 他的词不仅在当时流播极广,对后世影响也十分深巨,他是北宋前期最有成就的词家,有《乐章集》。 1 慢词的发展与词调的丰富 整个唐五代时期,词的体式以小令为主,慢词总共不过十多首。 到了宋初,词人擅长和习用的仍是小令。与柳永同时而略晚的张先、晏殊和欧阳修,仅分别尝试写了17首、3首和13首慢词,慢词占其词作总数的比例很小,而柳永一人就创作了慢词87首调125首。 柳永大力创作慢词,从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词坛上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使慢词与小令两种体式平分秋色,齐头并进。 小令的体制短小,一首多则五六十字,少则二三十字,容量有限。 而慢词的篇幅较大,一调少则八九十字,多则一二百字。柳永最长的慢词《戚氏》长达212字。 慢词篇幅体制的扩大,相应地扩充了词的内容涵量,也提高了词的表现能力。 在两宋词坛上,柳永是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 他现存213首词,用了133种词调。而在宋代所用八百八十多个词调中,有一百多调是柳永首创或首次使用。 词至柳永,体制始备。令、引、近、慢、单调、双调、三叠、四叠等长调短令,日益丰富。 形式体制的完备,为宋词的发展和后继者在内容上的开拓提供了前提条件。如果没有柳永对慢词的探索创造,后来的苏轼、辛弃疾等人或许只能在小令世界里左冲右突,而难以创造出像《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那样辉煌的慢词篇章。 2 市民情调的表现与俚俗语言的运用 羁旅行役之感与抒情的自我化 柳永不仅从音乐体制上改变和发展了词的声腔体式,而且从创作方向上改变了词的审美内涵和审美趣味,即变“雅”为“俗”,着意运用通俗化的语言表现世俗化的市民生活情调。北宋陈师道说柳词“骫骳从俗,天下咏之”(《后山诗话》),王灼也认为柳词“浅近卑俗,自成一体,不知书者尤好之”(《碧鸡漫志》卷二),都揭示出柳词面向市民大众的特点。 唐五代敦煌民间词,原本是歌唱普通民众的心声,表现他们的喜怒哀乐的。到了文人手中,词的内容日益离开市俗大众的生活,而集中表现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 柳永由于仕途失意,一度流落为都市中的浪子,经常混迹于歌楼妓馆,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歌妓和市民大众的生活、心态相当了解,他又经常应歌妓的约请作词,供歌妓在茶坊酒馆、勾栏瓦肆里为市民大众演唱。因此,他一改文人词的创作路数,而迎合、满足市民大众的审美需求,用他们容易理解的语言、易于接受的表现方式,着力表现他们所熟悉的人物、所关注的情事。 首先是表现了世俗女性大胆而泼辣的爱情意识。在其他文人词的同类题材作品中,爱情缺失的深闺女性一般只是自怨自艾,逆来顺受,内心的愿望含而不露。 而柳永词中的世俗女子,则是大胆而主动地追求爱情,无所顾忌地坦陈心中对平等自的爱情的渴望。试比较: 槛菊愁烟兰泣露。 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 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 山水长阔知何处。(晏殊《鹊踏枝》) 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 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犹压香衾卧。暖酥消,腻云亸。 无那。恨薄情一去,音书无个。 早知恁么。悔当初、不把雕鞍锁。 向鸡窗、只与蛮笺象管,拘束教吟课。镇相随,莫抛躲。 针线闲拈伴伊坐。和我。 免使年少,光阴虚过。(柳永《定风波》) 这两首词都是写女主人公因爱人外出未归而忧愁苦闷。 然而晏词含蓄,柳词坦率。柳永此词因直接表现世俗女子的生活愿望,与传统的礼教不相容,而受到宰相晏殊的责难。 柳永另一首《锦堂春》(坠髻慵梳)所写的市民女子,更是对负约不归的郎君既埋怨,又数落,并且设想等他回来时该如何软硬兼施地惩治他,以使他今后,不敢再造次。这种泼辣爽直的性格,直抒其情的写法,正符合市民大众的审美趣味。 其次是表现了被遗弃的或失恋的平民女子的痛苦心声。在词史上,柳永也许是第一次笔端伸向平民妇女的内心世界,为她们诉说心中的苦闷忧怨。 且看其《满江红》: 万恨千愁,将年少、衷肠牵系。残梦断、酒醒孤馆,夜长无味。 可惜许枕前多少意,到如今两总无始终。独自个、赢得不成眠,成憔悴。 添伤感,将何计。 空只恁,厌厌地。 无人处。 4.柳永的故事白衣卿相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 北宋词人,婉约派创始人,代表作《雨霖铃》。原名三变,字景庄。 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 宋仁宗朝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耽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 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人,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制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景佑进士,官屯田员外郎。 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死时靠妓女捐钱安葬。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词作流传极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有《乐章集》。 柳永的父亲、叔叔、哥哥三接、三复都是进士,连儿子、侄子都是。 柳永本人却仕途坎坷,景佑元年(1034年),才赐进士出身,是时已是年近半百。曾授屯田员外郎,又称柳屯田。 词作极佳,流传甚广。其作品仅《乐章集》一卷流传至今。 描写羁旅穷愁的,如《雨霖铃》、《八声甘州》,以严肃的态度,唱出不忍的离别,难收的归思,极富感染力。 少年柳永混迹于烟花巷陌中,当时歌妓们的心声是:“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得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 51岁时,柳永终于及第,去过福建,留有《煮海歌》,对当时煮盐为生的民众给予了深切的同情,短短两年仕途,他的名姓就载入了《海内名宦录中》,足可见其在经纶事物上的天赋。可惜由于性格原因,屡造排贬,因此进入四处漂泊的“浮生”,养成了一种对萧索景物,秋伤风景的偏好。 柳永常以宋玉自比,对此,不与置评。柳永晚年穷愁潦倒,死时一贫如洗,是他的歌妓姐妹们集资营葬。 死后亦无亲族祭奠,每年清明节,歌妓都相约赴其坟地祭扫,并相沿成习,称之“吊柳七”或“吊柳会”。 柳永的一生有对官宦生活的不懈追求。 第一次赴京赶考,落榜了。第二次又落榜。 按说,补习补习,完全可以东山再起。可不服输的柳永就是沉不住气,第二次落榜后,由着性子写了首牢骚极盛而不知天高地厚的《鹤冲天》。 发牢骚的柳永只图一时痛快,压根没有想到就是那首《鹤冲天》铸就了他一生辛酸。 没有几天,柳永的《鹤冲天》就到了宋仁宗手中。 仁宗反复看着,吟着,越读越不是滋味,越读越恼火。特别是那句“忍把浮名。 换了浅斟低唱。”真是刺到了宋仁宗的痛点上。 三年后,柳永又一次参加考试,好不容易过了几关,只等皇帝朱笔圈点放榜。谁知,当仁宗皇帝在名册薄上看到“柳永”二字时,龙颜大怒,恶恨恨抹去了柳永的名字,在旁批到:“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还有一种说法是柳永的《醉蓬莱》事件激怒了当朝者,在这里不与详谈。 编辑本段趣闻轶事 一、奉旨填词柳三变:柳永《鹤冲天》中有“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句,北宋仁宗曾批评他:“此人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将名字抹去。 柳永自称:“奉旨填词。” 二、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据说完颜亮读罢柳永的《望海潮》一词,称赞杭州之美:“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立马吴山之志”,隔年以六十万大军南下攻宋。 (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一) 三、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宋叶梦得《避暑录话》记载:“柳永为举子时,多游狭邪,善为歌辞。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始行于世,于是声传一时。 余仕丹徒,尝见一西夏归朝官云:‘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 并且柳词可分俚、雅两派。 编辑本段写作风格 有“豪苏腻柳”之称,柳词如江南二八少女,清新婉约,细腻独到。 柳永是北宋一大词家,在词史上有重要地位。 他扩大了词境,佳作极多,许多篇章用凄切的曲调唱出了盛世中部分落魄文人的痛苦,真实感人。他还描绘了都市的繁华景象及四时节物风光,另有游仙、咏史、咏物等题材。 柳永发展了词体,留存二百多首词,所用词调竟有一百五十个之多,并大部分为前所未见的、以旧腔改造或自制的新调,又十之七八为长调慢词,对词的解放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柳永还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他的词讲究章法结构,词风真率明朗,语言自然流畅,有鲜明的个性特色。 他上承敦煌曲,用民间口语写作大量“俚词”,下开金元曲。柳词又多用新腔、美腔,旖旎近情,富于音乐美。 他的词不仅在当时流播极广,对后世影响也十分深巨。 编辑本段柳永情事 北宋仁宗时,有位名妓谢玉英,色佳才秀,最爱唱柳永的词。 柳永才高气傲,恼了仁宗,不得重用,中科举而只得个馀杭县宰。途经江州,照例浪流妓家,结识谢玉英,见其书房有一册"柳七新词",都是她用蝇头小楷抄录的。 因而与她一读而知心,才情相配。临别时,柳永写新词表示永不变心,谢玉英则发誓从此闭门谢客以待柳郎。 柳永在馀杭任上三年,又结识了许多江浙名妓,但未忘谢玉英。任满回京,到江州与她相会。 不想玉英又接新客,陪人喝酒去了。柳永十分惆怅,在花墙上赋词一首,述三年前恩爱光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