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有关贞观的诗句

1.关于贞观之治的诗词 文言文

白居易的《七德舞》

武德中,天子始作《秦王破阵乐》以歌太宗之功业。

贞观初,太宗重制《破阵乐舞图》,诏魏征、虞世

南等为之歌词,因名《七德舞》。自龙朔已后,诏

郊庙享宴,皆先奏之。

七德舞,

七德歌,

传自武德至元和。

元和小臣白居易,

观舞听歌知乐意,

乐终稽首陈其事。

太宗十八举义兵,

白旄黄钺定两京。

擒充戮窦四海清,

二十有四功业成。

二十有九即帝位,

三十有五致太平。

功成理定何神速?

速在推心置人腹。

亡卒遗骸散帛收,

[贞观初,诏收天下阵死骸骨,致祭而瘗埋之,寻

又散帛以求之也。]

饥人卖子分金赎。

[贞观二年大饥,人有鬻男女者。诏出御府金帛尽

赎之,还其父母。]

魏征梦见子夜泣,

[魏征疾亟,太宗梦与征别,既寤,流涕。是夕征

卒。故御亲制碑云:昔殷宗得良弼于梦中,今朕

失贤臣于觉后。]

张谨哀闻辰日哭。

[张公谨卒,太宗为之举哀。有司奏曰:在辰,阴

阳所忌,不可哭。上曰:君臣义重,父子之情也。

情发于中,安知辰日?遂哭之恸。]

怨女三千放出宫,

[太宗尝谓侍臣曰:妇人幽闭深宫,情实可愍,今

将出之,任求伉俪。于是令左丞戴胄、给事中杜

正伦于掖庭宫西门,拣出数千人,尽放归。]

死囚四百来归狱。

[贞观六年,亲录囚徒死罪者三百九十,放归家,

令明年秋来就刑。应期毕至,诏悉原之。]

剪须烧药赐功臣,

李绩呜咽思杀身。

[李绩尝疾,医云:得龙须灰,方可疗之。太宗自

剪须烧灰赐之,服讫而愈。绩叩头泣涕而谢。]

含血吮疮抚战士,

思摩奋呼乞效死。

[李思摩尝中矢,太宗亲为吮血。]

则知不独善战善乘时,

以心感人人心归。

尔来一百九十载,

天下至今歌舞之。

歌七德,

舞七德,

圣人有作垂无极。

岂徒耀神武,

岂徒夸圣文。

太宗意在陈王业。

王业艰难示子孙。

2.杜甫赞美贞观之治的诗句有哪些

不清楚杜甫如何赞美贞观之治。

只知道白居易有“怨女三千出后宫,四百囚徒来归狱”诗句。“怨女三千出后宫”,出宫女这件事发生在贞观二年九月,《资治通鉴》记载:天少雨,中书舍人李百药上言:“往年虽出宫人,窃 闻太上皇宫及掖庭宫人,无用者尚多,岂惟虚费衣食,且阴气郁积,亦足致旱。”

上曰:“妇人幽闭深宫,诚为可愍。洒扫之余,亦何所用,宜皆出之,任求伉俪。”

于是遣尚书左丞戴胄、给事中洹水杜正伦于掖庭西门简出之, 前后所出三千余人。这事儿言之凿凿,好像假不了,仔细一论,似乎又不尽然。

要知道那时大内的主人还是退位为太上皇的高祖李渊,李世民还不是大内的真正主人,直到李世民登基三年之后的贞观三年(629年)四月,李渊才迁出大内,移居大安宫,李世民当月才开始在太极殿听政。所以,李世民所放者乃是他老子的宫人,并不是他自己的宫人,太宗的行为不过是慷他老子之慨,拿他老子的宫人来为自己收揽人心。

“死囚四百来归狱”,事在贞观六年(632年)。《新唐书·刑法志》记载:“六年,亲录囚徒,闵死罪者三百九十人,纵之还家,期以明年秋即刑,及期,囚皆诣朝堂,无后者,太宗嘉其诚信,悉原之。”

李世民纵囚在历史上也并非都是颂声一片。北宋的欧阳修在他《纵囚论》里道:“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意思是这不过是太宗和罪囚们事先约定的一场政治秀,太宗借此以成贤君之名,罪囚们也得不死之惠。

清代大儒王夫之同欧阳修一样,也认为李世民纵死囚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政治骗局:“太宗阴授其来归则赦之旨于有司,使密谕所纵之囚,交相隐以相饰,传之天下与来世,或惊为盛治,或诧为非常,皆其君民上下密用之机械所笼致而如拾者也。”王夫之以为,李世民之所以敢铤而走险,是因为他有十足的把握,不怕死囚们不按时来归,因为“(太宗之世)法令密而庐井定,民什伍以相保,宗族亲戚比闾而处,北不可以走胡,南不可以走粤,囚之纵者虽欲逋逸,抑谁为之渊薮者?”(语见《读通鉴论》卷二十《太宗》之十一。)

意思是太宗时的法令严密,户籍和连坐制度尤为完备,边关的管理也相当到位,要想逃出去,几无可能。列位可别以为古时候的国境线都是一些天高皇帝远的地方,可以任人自由出入。

要知道,当年玄奘法师因未取得政府的通关文牒而偷渡出境,过五烽,涉大漠,九死一生,如果没有第一烽校尉王祥和一干关吏的帮助,恐怕早成一堆白骨了。(事见《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死囚们既无处可逃,又无处可藏,还得冒宗族亲戚遭受株连的风险,他们怎么可能不乖乖回来?再者,这其实也不是一件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事,因为在李世民前,早有人干过。清人赵翼的《陔余丛考》卷十九“纵囚不始于唐太宗”条谓,纵死囚归家始于后汉的马援,自后汉、两晋、南北朝至于隋、唐、宋、元、明,其中皇帝和官吏纵囚的,共有二十余次。

而只有李世民一人独得大名,就不能不让人怀疑他的用心。“太宗之心,则吾恐其无一念之不出于人欲也。

直以其能假仁借义,以行其私,而当时与之争者,才、能、知、术既出其下,又不知有仁义之可借,是彼善于此而得以成功耳。”唐太宗与唐高宗干预史官工作, 造成了对"贞观之治"的过分美化。

经过两代帝王的精心删改与美化, "贞观之治"的光辉形象便正式树立起来。待印刷术和文史之学繁盛之后, 人们由皇室定调润饰过的基本史料去研究唐史, 对唐太宗的光辉语录佩服得五体投地, 对夸饰过的贞观之治产生美好印象, 自然容易构想出一个太平盛世的太宗时代, 传讹出教训后世的典范。

然而细读史书, 还是能发现唐太宗说得比唱得好听,贞观之治做的比写的难看。到了贞观晚期, 天下渐乱而唐太宗也人之将死,在中对接班人说了几句其言也善的实话, 谈到自己的若干过失: "吾在位以来, 所制多矣: 奇丽服玩锦绣珠玉不绝于前, 此非防欲也;雕楹刻角高台深池每兴其役, 此非俭志也;犬马鹰鹘无远必致, 此非节心也;数有行幸以亟劳人, 此非屈己也。

斯事者, 吾之深过。勿以兹为是而后法焉,,"对自己仅仅作奢华享乐方面的检讨, 主要是针对太子亦步亦趋地奢靡好内之性而言, 并未全言种种严重的贞观之失。

3.赞美贞观之治的诗句

1.咏贞观之治

作者:文兴

山巅映秋霞,和风追碧京。

蓊郁涉瀛寰,国皇民胜英。

贞观服右治,开庭辨视听。

表里乐濒宾,公卿最上柄。

绰募人文理,天功富要兴。

青史誊留处,耐我卫伸睛。

2.太宗图

心大天大地大,

任我金戈铁马。

阅尽千古风流,

独占万世潇洒。

3.贞观之治

瑞气祥云初盛,

诗情画意正浓。

喜看百花齐放

笑闻百家争鸣。

4.初衷

不辱千秋使命,

横跨宋元明清。

简化诗律词谱,

重振大唐雄风。

4.赞美“贞观之治”的诗词有哪些

赞美“贞观之治”的诗词有:

1. 开成与贞观,实录事多同。《开成大行皇帝挽歌词四首奉敕撰进》年代: 唐 作者: 白居易

2. 贞观铜牙弩,开元锦兽张。花门小前好,此物弃沙场。《复愁十二首》年代: 唐 作者: 杜甫

3. 对食不能餐,我心殊未谐。眇然贞观初,难与数子偕。《夏日叹》年代: 唐 作者: 杜甫

4. 丘坟被宿莽,坛戺缘飞磷。贞观戒北征,维皇念忠信。《比干墓》年代: 唐 作者: 徐彦伯

5. 秦王时在坐,真气惊户牖。及乎贞观初,尚书践台斗。《送重表侄王砅评事使南海》年代: 唐 作者: 杜甫

6. 贞观购亡逸,蓬瀛渐周旋。炅然东壁光,与月争流天。《奉和袭美二游诗·徐诗》年代: 唐 作者: 陆龟蒙

7. 呜呼!贞观多吁,永徽多俞。廷日发论,殿日发谟。《圣政纪颂》年代: 唐 作者: 来鹄

8. 如何贞观君,从古同隋陈。《寓言九首》年代: 宋 作者: 王安石

9. 遗情舍尘物,贞观丘壑美。《述祖德诗》年代: 南北朝 作者: 谢灵运

10. 帖看贞观行间印,琴记中郎爨下声。《爱闲》年代: 宋 作者: 陆游

11. 房魏辅贞观,汗渖空流浆。开宝袭唐陋,仪俨负义方。《上严廉访十首》年代: 宋 作者: 熊禾

12. 宁死开元贞观,勿生天宝广明。《录汉唐事六言五首》年代: 宋 作者: 刘克庄

13. 开元贞观事,身得见全盛。闭门长蓬蒿,或许老夫病。《重赠徐天隐》年代: 宋 作者: 黄庭坚

5.杜甫赞美贞观之治的诗句有哪些

不清楚杜甫如何赞美贞观之治。

只知道白居易有“怨女三千出后宫,四百囚徒来归狱”诗句。 “怨女三千出后宫”,出宫女这件事发生在贞观二年九月,《资治通鉴》记载:天少雨,中书舍人李百药上言:“往年虽出宫人,窃 闻太上皇宫及掖庭宫人,无用者尚多,岂惟虚费衣食,且阴气郁积,亦足致旱。”

上曰:“妇人幽闭深宫,诚为可愍。洒扫之余,亦何所用,宜皆出之,任求伉俪。”

于是遣尚书左丞戴胄、给事中洹水杜正伦于掖庭西门简出之, 前后所出三千余人。这事儿言之凿凿,好像假不了,仔细一论,似乎又不尽然。

要知道那时大内的主人还是退位为太上皇的高祖李渊,李世民还不是大内的真正主人,直到李世民登基三年之后的贞观三年(629年)四月,李渊才迁出大内,移居大安宫,李世民当月才开始在太极殿听政。所以,李世民所放者乃是他老子的宫人,并不是他自己的宫人,太宗的行为不过是慷他老子之慨,拿他老子的宫人来为自己收揽人心。

“死囚四百来归狱”,事在贞观六年(632年)。《新唐书·刑法志》记载:“六年,亲录囚徒,闵死罪者三百九十人,纵之还家,期以明年秋即刑,及期,囚皆诣朝堂,无后者,太宗嘉其诚信,悉原之。”

李世民纵囚在历史上也并非都是颂声一片。北宋的欧阳修在他《纵囚论》里道:“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意思是这不过是太宗和罪囚们事先约定的一场政治秀,太宗借此以成贤君之名,罪囚们也得不死之惠。

清代大儒王夫之同欧阳修一样,也认为李世民纵死囚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政治骗局:“太宗阴授其来归则赦之旨于有司,使密谕所纵之囚,交相隐以相饰,传之天下与来世,或惊为盛治,或诧为非常,皆其君民上下密用之机械所笼致而如拾者也。”王夫之以为,李世民之所以敢铤而走险,是因为他有十足的把握,不怕死囚们不按时来归,因为“(太宗之世)法令密而庐井定,民什伍以相保,宗族亲戚比闾而处,北不可以走胡,南不可以走粤,囚之纵者虽欲逋逸,抑谁为之渊薮者?”(语见《读通鉴论》卷二十《太宗》之十一。)

意思是太宗时的法令严密,户籍和连坐制度尤为完备,边关的管理也相当到位,要想逃出去,几无可能。列位可别以为古时候的国境线都是一些天高皇帝远的地方,可以任人自由出入。

要知道,当年玄奘法师因未取得政府的通关文牒而偷渡出境,过五烽,涉大漠,九死一生,如果没有第一烽校尉王祥和一干关吏的帮助,恐怕早成一堆白骨了。(事见《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死囚们既无处可逃,又无处可藏,还得冒宗族亲戚遭受株连的风险,他们怎么可能不乖乖回来? 再者,这其实也不是一件什么值得大书特书的事,因为在李世民前,早有人干过。清人赵翼的《陔余丛考》卷十九“纵囚不始于唐太宗”条谓,纵死囚归家始于后汉的马援,自后汉、两晋、南北朝至于隋、唐、宋、元、明,其中皇帝和官吏纵囚的,共有二十余次。

而只有李世民一人独得大名,就不能不让人怀疑他的用心。 “太宗之心,则吾恐其无一念之不出于人欲也。

直以其能假仁借义,以行其私,而当时与之争者,才、能、知、术既出其下,又不知有仁义之可借,是彼善于此而得以成功耳。” 唐太宗与唐高宗干预史官工作, 造成了对"贞观之治"的过分美化。

经过两代帝王的精心删改与美化, "贞观之治"的光辉形象便正式树立起来。待印刷术和文史之学繁盛之后, 人们由皇室定调润饰过的基本史料去研究唐史, 对唐太宗的光辉语录佩服得五体投地, 对夸饰过的贞观之治产生美好印象, 自然容易构想出一个太平盛世的太宗时代, 传讹出教训后世的典范。

然而细读史书, 还是能发现唐太宗说得比唱得好听,贞观之治做的比写的难看。 到了贞观晚期, 天下渐乱而唐太宗也人之将死,在<帝范>中对接班人说了几句其言也善的实话, 谈到自己的若干过失: "吾在位以来, 所制多矣: 奇丽服玩锦绣珠玉不绝于前, 此非防欲也;雕楹刻角高台深池每兴其役, 此非俭志也;犬马鹰鹘无远必致, 此非节心也;数有行幸以亟劳人, 此非屈己也。

斯事者, 吾之深过。勿以兹为是而后法焉,,"对自己仅仅作奢华享乐方面的检讨, 主要是针对太子亦步亦趋地奢靡好内之性而言, 并未全言种种严重的贞观之失。

6.关于贞观之治的诗

咏贞观之治作者:文兴山巅映秋霞,和风追碧京。

蓊郁涉瀛寰,国皇民胜英。贞观服右治,开庭辨视听。

表里乐濒宾,公卿最上柄。绰募人文理,天功富要兴。

青史誊留处,耐我卫伸睛。 太宗图 心大天大地大, 任我金戈铁马。

阅尽千古风流, 独占万世潇洒。 6 .贞观之治 瑞气祥云初盛, 诗情画意正浓。

喜看百花齐放, 笑闻百家争鸣。 7 .初衷 不辱千秋使命, 横跨宋元明清。

简化诗律词谱, 重振大唐雄风。 参考资料:<诗词三百首>,作者:白玉 丽 人 行(唐.杜甫)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头上何所有?翠微(“匀”内换“盍”)叶垂鬓唇。 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衣及〕稳称身。

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 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

犀筋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 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

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还实要津。 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

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 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白居易的《七德舞》武德中,天子始作《秦王破阵乐》以歌太宗之功业。

贞观初,太宗重制《破阵乐舞图》,诏魏征、虞世 南等为之歌词,因名《七德舞》。自龙朔已后,诏 郊庙享宴,皆先奏之。

七德舞,七德歌,传自武德至元和。元和小臣白居易,观舞听歌知乐意,乐终稽首陈其事。

太宗十八举义兵,白旄黄钺定两京。擒充戮窦四海清,二十有四功业成。

二十有九即帝位,三十有五致太平。功成理定何神速?速在推心置人腹。

亡卒遗骸散帛收, [贞观初,诏收天下阵死骸骨,致祭而瘗埋之,寻 又散帛以求之也。]饥人卖子分金赎。

[贞观二年大饥,人有鬻男女者。诏出御府金帛尽 赎之,还其父母。

]魏征梦见子夜泣, [魏征疾亟,太宗梦与征别,既寤,流涕。是夕征 卒。

故御亲制碑云:昔殷宗得良弼于梦中,今朕 失贤臣于觉后。]张谨哀闻辰日哭。

[张公谨卒,太宗为之举哀。有司奏曰:在辰,阴 阳所忌,不可哭。

上曰:君臣义重,父子之情也。 情发于中,安知辰日?遂哭之恸。

]怨女三千放出宫, [太宗尝谓侍臣曰:妇人幽闭深宫,情实可愍,今将出之,任求伉俪。于是令左丞戴胄、给事中杜 正伦于掖庭宫西门,拣出数千人,尽放归。

]死囚四百来归狱。 [贞观六年,亲录囚徒死罪者三百九十,放归家, 令明年秋来就刑。

应期毕至,诏悉原之。]剪须烧药赐功臣,李绩呜咽思杀身。

[李绩尝疾,医云:得龙须灰,方可疗之。太宗自 剪须烧灰赐之,服讫而愈。

绩叩头泣涕而谢。]含血吮疮抚战士,思摩奋呼乞效死。

[李思摩尝中矢,太宗亲为吮血。]则知不独善战善乘时,以心感人人心归。

尔来一百九十载,天下至今歌舞之。歌七德,舞七德,圣人有作垂无极。

岂徒耀神武,岂徒夸圣文。太宗意在陈王业。

王业艰难示子孙。

7.找描写歌颂唐朝的诗句

太宗图

心大天大地大,

任我金戈铁马。

阅尽千古风流,

独占万世潇洒。

6 .贞观之治

瑞气祥云初盛,

诗情画意正浓。

喜看百花齐放,

笑闻百家争鸣。

7 .初衷

不辱千秋使命,

横跨宋元明清。

简化诗律词谱,

重振大唐雄风。

参考资料:<;诗词三百首>;,作者:白玉

丽 人 行(唐.杜甫)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头上何所有?翠微(“匀”内换“盍”)叶垂鬓唇。

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衣及〕稳称身。

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

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

犀筋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

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

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还实要津。

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

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

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8.魏征生平及有关他的诗句

魏征(580-643)字玄成,性别男,身高约合现今1.62米,巨鹿下曲阳(今河北晋县)人,从小丧失父母,家境贫寒,但喜爱读书,不理家业,曾出家当过道士。

隋大业末年,魏征被隋武阳郡(治所在今河北大名东北)丞元宝藏任为书记。元宝藏举郡归降李密后,他又被李密任为元帅府文学参军,专掌文书卷宗。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李密失败后,魏征随其入关降唐,但久不见用。次年,魏征自请安抚河北,诏准后,乘驿驰至黎阳(今河南浚县),劝嵛李密的黎阳守将徐世绩归降唐朝。

不久,窦建德攻占黎阳,魏征被俘。窦建德失败后,魏征又回到长安,被太子李建成引用为东宫僚属。

魏征看到太子与秦王李世民的冲突日益加深,多次劝建成要先发制人,及早动手。 玄武门之变以后,李世民由于早就器重他的胆识才能,非但没有怪罪于他,而且还把他任为谏官之职,并经常引入内廷,询问政事得失。

魏征喜逢知己之主,竭诚辅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加之性格耿直,往往据理抗争,从不委曲求全。

有一次,唐太宗曾向魏征问道:「何谓明君、暗君?」魏征回答说:「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君之所以暗者,偏信也。以前秦二世居住深宫,不见大臣,只是偏信宦官赵高,直到天下大乱以后,自己还被蒙在鼓里;隋炀帝偏信虞世基,天下郡县多已失守,自己也不得而知。

」太宗对这番话深表赞同。 贞观元年(627),魏征被升任尚书左丞。

这时,有人奏告他私自提拔亲戚作官,唐太宗立即派御史大夫温彦博调查此事。结果,查无证据,纯属诬告。

但唐太宗仍派人转告魏征说:「今后要远避嫌疑,不要再惹出这样的麻烦。」魏征当即面奏说:「我听说君臣之间,相互协助,义同一体。

如果不讲秉公办事,只讲远避嫌疑,那么国家兴亡,或未可知。」并请求太宗要使自己作良臣而不要作忠臣。

太宗询问忠臣和良臣有何区别,魏征答道:「使自己身获美名,使君主成为明君,子孙相继,福禄无疆,是为良臣;使自己身受杀戮,使君主沦为暴君,家国并丧,空有其名,是为忠臣。以此而言,二者相去甚远。

」太宗点头称是。 贞观二年(628),魏征被授秘书监,并参掌朝政。

不久,长孙皇后听说一位姓郑的官员有一位年仅十六七岁的女儿,才貌出众,京城之内,绝无仅有。便告诉了太宗,请求将其纳入宫中,备为嫔妃。

太宗便下诏将这一女子聘为妃子。魏征听说这位女子已经许配陆家,便立即入宫进谏:「陛下为人父母,抚爱百姓,当忧其所忧,乐其所乐。

居住在宫室台榭之中,要想到百姓都有屋宇之安;吃着山珍海味,要想到百姓无饥寒之患;嫔妃满院,要想到百姓有室家之欢。现在郑民之女,早已许配陆家,陛下未加详细查问,便将她纳入宫中,如果传闻出去,难道是为民父母的道理吗?」太宗听后大惊,当即深表内疚,并决定收回成命。

但房玄龄等人却认为郑氏许人之事,子虚乌有,坚持诏令有效。陆家也派人递上表章,声明以前虽有资财往来,并无订亲之事。

这时、唐太宗半信半疑,又召来魏征询问。魏征直截了当地说:「陆家其所以否认此事,是害怕陛下以后藉此加害于他。

其中缘故十分清楚。不足为怪。

」太宗这才恍然大悟,便坚决地收回了诏令。 由于魏征能够犯颜直谏,即使太宗在大怒之际,他也敢面折廷争,从不退让,所以,唐太宗有时对他也会产生敬畏之心。

有一次,唐太宗想要去秦岭山中打猎取乐,行装都已准备停当,但却迟迟未能成行。后来,魏征问及此事,太宗笑着答道:「当初确有这个想法,但害怕你又要直言进谏,所以很快又打消了这个念头。

」还有一次太宗得到了一只上好的鹞鹰,把它放在自己的肩膀上,很是得意。但当他看见魏征远远地向他走来时,便赶紧把鸟藏在怀中。

魏征故意奏事很久,致使鹞子闷死在怀中。 贞观六年,群臣都请求太宗去泰山封禅。

藉以炫耀功德和国家富强,只有魏征表示反对。唐太宗觉得奇怪,便向魏征问道:「你不主张进行封禅,是不是认为我的功劳不高、德行不尊、中国未安、四夷末服、年谷未丰、祥瑞末至吗?」魏征回答说:「陛下虽有以上六德,但自从隋末天下大乱以来,直到现在,户口并未恢复,仓库尚为空虚,而车驾东巡,千骑万乘,耗费巨大,沿途百姓承受不了。

况且陛下封禅,必然万国咸集,远夷君长也要扈从。而如今中原一带,人烟稀少,灌木丛生,万国使者和远夷君长看到中国如此虚弱,岂不产生轻视之心?如果赏赐不周,就不会满足这些远人的欲望;免除赋役,也远远不能报偿百姓的破费。

如此仅图虚名而受实害的事,陛下为甚么要干呢?」不久,正逢中原数州暴发了洪水,封禅之事从此停止。 贞观七年(633),魏征代王珪为侍中。

同年底,中牟县丞皇甫德参向太宗上书说:「修建洛阳宫,劳弊百姓;收取地租,数量太多;妇女喜梳高髻,宫中所化。」太宗接书大怒,对宰相们说:「德参想让国家不役一人,不收地租,富人无发,才符合他的心意。

」想治皇甫德参诽谤之罪。魏征谏道:「自古上书不偏激,不能触动人主之心。

所谓狂夫之言,圣人择善而从。请陛下想想这个道理。

」最后还强调说:「陛下最近不爱听直言,虽勉强包涵,已不像从前那样豁达自然。」唐。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