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怎样写一份“关于大学生对中华诗词的关注程度”的问卷调查大学生对中国的文化渊源流传五千年,的确现在的大学生确实是对古代格律诗有所了解的人寥寥无几!应该提倡多学学这方面的知识,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我个人认为学嘛也不能千篇一律,学习韵律诗的【以短少字词饱含广泛丰富内容】这方面很好。 现在的人写文章引用古代诗文的作品 比只写白话文的文章好,学生写作文时引用恰当的诗词歌赋就是拥有更多的采分点。 这是因为古代诗文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我们敬爱的温总理开两会时引用的古诗文恰如其分,就是说明了他能用简短的诗文表达出更深更多的更广的内容。 2.帮忙“研究性学习”调查表关于 菊花 的:(1)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元稹《菊花》)⑵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黄巢《题菊花》)⑶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尽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黄巢《菊花》)⑷ 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鬃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 (郑谷《菊》)⑸ 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 世情儿女无高韵,只看重阳一日花。 (范曾大《重阳后菊花三首》)⑹ 过了登高菊尚新,酒徒诗客断知闻。 恰如退士垂车后,势利交亲不到门。 (范曾大《重阳后菊花三首》)⑺ 羞与春花艳冶同,殷勤培溉待西风。 不须牵引渊明此,随分篱边要几丛。 (刘克庄《菊》)⑻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味浓。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堕北风中! (郑思肖《寒菊》)⑼ 瘦菊依阶砌,檐深承露难。莫言根蒂弱,翻足奈秋寒。 (陈佩《瘦菊为小婢作》)⑽ 土花能白又能红,晚节由能爱此工。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 (朱淑真《黄花》)关于 莲花 的:【江南】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采莲曲】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 闻歌始觉有人来。 【晓出净慈送林子方】 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一剪梅】北宋. 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荷花】 清. 石涛荷叶五寸荷花娇,贴波不碍画船摇;相到薰风四五月,也能遮却美人腰。 《爱莲说》宋·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繁。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青阳渡~晋·乐府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下有并根藕,上有并头莲。 ◇咏芙蓉~南朝·梁·沈约微风摇紫叶,轻露拂朱房。中池所以绿,待我泛红光。 ◇采莲~南朝·梁·吴均锦带杂花钿,罗衣垂绿川。问子今何去,出采江南莲。 辽西三千里,欲寄无因缘。愿君早旋返,及此荷花鲜。 ◇咏荷诗~江洪泽陂有微草,能花复能实。碧叶喜翻风,红英宜照日。 移居玉池上,托根庶非失。如何霜露交,应与飞蓬匹。 ◇咏同心芙蓉~隋·杜公瞻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一茎孤引绿,双影共分红。 色夺歌人脸,香乱舞衣风。名莲自可念,况复两心同。 ◇采莲曲~隋·殷英童荡舟无数伴,解缆自相催。汗粉无庸拭,风裙随意开。 棹移浮荇乱,船进倚荷来。藕丝牵作缕,莲叶捧成杯。 ◇古风(其二十六)~唐·李白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 秀色粉绝世,馨香谁为传?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 ◇采莲曲~南朝梁·刘孝威金桨木兰船,戏采江南莲。莲香隔浦渡,荷叶满江鲜。 房垂易入手,柄曲自临盘。露花时湿钏,风茎乍拂钿。 ◇折荷有赠~唐·李白涉江玩秋水,爱此红蕖鲜。攀荷弄其珠,荡漾不成圆。 佳人彩云里,欲赠隔远天。相思无因见,怅望凉风前。 ◇荷花~李商隐都无色可并,不奈此香何。瑶席乘凉设,金羁落晚过。 回衾灯照绮,渡袜水沾罗。预想前秋别,离居梦棹歌。 ◇莲花~温庭筠绿塘摇滟接星津,轧轧兰桡入白苹。应为洛神波上袜,至今莲蕊有香尘。 ◇晚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钱氏池上芙蓉~文征明九月江南花事休,芙蓉宛转在中洲。美人笑隔盈盈水,落日还生渺渺愁。 露洗玉盘金殿冷,风吹罗带锦城秋。相看未用伤迟暮,别有池塘一种幽。 ◇一剪梅~北宋·李清照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苏幕遮~北宋·周邦彦燎沉香,消溽暑。 鸟鸟雀呼睛,侵晓窥檐语。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莲塘~明·黄琼苍茫漠漠董家潭,绿树阴阴向水湾。十里锦香看不断,西风明月棹歌还。 ◇采莲曲~李亚如藕田成片傍湖边,隐约花红点点连。三五小船撑将去, 歌声嘹亮赋采莲。 ◇芙蓉~清·郑板桥最怜红粉几条痕,水外桥边小竹门。照影自惊还自惜,西施原住苎萝村。 ◇藕乡随思~现代·暇文晓别安宜古镇头,藕乡水泗荡轻舟;岸柳染绿清溪水,荷香沁沏金色秋。异乡落泊伤穷乱,故里重归喜景稠;政通人和富由起,芙蓉仙子欣来游。 ◇夏日南亭怀辛大~孟浩然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无题·其二】~李商隐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夏日怀友。 3.写一篇“古典诗词赏析”的调查报告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 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 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这首词一反柳永惯常的风格,以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笔法,浓墨重彩地铺叙展现了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可谓“承平气象,形容曲尽”(见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这首词,慢声长调和所抒之情起伏相应,音律协调,情致婉转,是柳永的一首传世佳作。 开头三句,入手擒题,以博大的气势笼罩全篇。首先点出杭州位置的重要、历史的悠久,揭示出所咏主题。 三吴,旧指吴兴、吴郡、会稽。钱塘,即杭州。 此处称“三吴都会”,极言其为东南一带、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字字铿锵有力。其中“形胜”、“繁华”四字,为点睛之笔。 自“烟柳”以下,便从各个方面描写杭州之形胜与繁华。“烟柳画桥”,写街巷河桥的美丽;“内帘翠幕”,写居民住宅的雅致。 “参差十万人家”一句,转弱调为强音,表现出整个都市户口的繁庶。“参差”为大约之义。 “云树”三句,由市内说到郊外,只见在钱塘江堤上,行行树木,远远望去,郁郁苍苍,犹如云雾一般。一个“绕”字,写出长堤迤逦曲折的态势。 “怒涛”二句,写钱塘江水的澎湃与浩荡。“天堑”,原意为天然的深沟,这里移来形容钱塘江。 钱塘江八月观潮,历来称为盛举。描写钱塘江潮是必不可少的一笔。 “市列”三句,只抓住“珠玑”和“罗绮”两个细节,便把市场的繁荣、市民的殷富反映出来。珠玑、罗绮,又皆妇女服用之物,并暗示杭城声色之盛。 “竞豪奢”三个字明写肆间商品琳琅满目,暗写商人比夸争耀,反映了杭州这个繁华都市穷奢极欲的一面。 下片重点描写西湖。 西湖,蓄洁停沉,圆若宝镜,至于宋初已十分秀丽。重湖,是指西湖中的白堤将湖面分割成的里湖和外湖。 叠山,是指灵隐山、南屏山、慧日峰等重重叠叠的山岭。湖山之美,词人先用“清嘉”二字概括,接下去写山上的桂子、湖中的荷花。 这两种花也是代表杭州的典型景物。柳永这里以工整的一联,描写了不同季节的两种花。 “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两句确实写得高度凝炼,它把西湖以至整个杭州最美的特征概括出来,具有撼动人心的艺术力量。“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对仗也很工稳,情韵亦自悠扬。 “泛夜”“弄情”,互文见义,说明不论白天或是夜晚,湖面上都荡漾着优美的笛曲和采菱的歌声。着一“泛”字,表示那是在湖中的船上,“嬉嬉钓叟莲娃”,是说吹羌笛的渔翁,唱菱歌的采莲姑娘都很快乐。 “嬉嬉”二字,则将他们的欢乐神态,作了栩栩如生的描绘,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国泰民安的游乐图卷。 接着词人写达官贵人在此游乐的场景。 成群的马队簇拥着高高的牙旗,缓缓而来,一派暄赫声势。笔致洒落,音调雄浑,仿佛令人看到一位威武而又风流的地方长官,饮酒赏乐,啸傲于山水之间。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是这首词的结束语。 凤池,即凤凰池,本是皇帝禁苑中的池沼。魏晋时中书省地近宫禁,因以为名。 “好景”二字,将如上所写和不及写的,尽数包拢。意谓当达官贵人们召还之日,合将好景画成图本,献与朝廷,夸示于同僚,谓世间真存如此一人间仙境。 以达官贵人的不思离去,烘托出西湖之美。 《望海潮》词调始见于《乐章集》,为柳永所创的新声。 这首词写的是杭州的富庶与美丽。在艺术构思上匠心独远,上片写杭州,下片写西湖,以点带面,明暗交叉,铺叙晓畅,形容得体。 其写景之壮伟、声调之激越,与东坡亦相去不远。 特别是,由数字组成的词组,如“三吴都会”、“十万人家”、“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千骑拥高牙”等在词中的运用,或为实写,或为虚指,均带有夸张的语气,有助于形成柳永式的豪放词风。 4.有关花间词与花间集的调查表()“花间词”是一种早期的词,【内容提要】四六文与诗赋的关系、樊南文与玉溪诗的关系,从它的来源《花间集》得名。 红楼别夜惆怅, 《花间集》是最早的一部词总集(也可说是选集),让他同样自然而然、“无目的而合目的”地享受了敞怀当风的愉快,是五代时后蜀广政三年(941年)赵崇祚所编集,实在是大杀风景的。其中包括自晚唐温庭筠等十八人的作品五百首,他在《送郭杂言》诗中说:“去年四月初,共十卷。 其中《赠刘蓝田》、《入山寄城中故人》两首声律均不完全调谐。作品的年代大概从唐开成元年(836年)至欧阳炯作序的广政三年,但其大量创作却是在南宋。 大约有一个世纪。一是委婉含蓄,其中收得最多的是温庭筠,遂造成表现手法等同于风教内容的偏颇。 共六十六首、孙光宪共六十一首、顾敻共五十五首、韦庄共四十七首,或笑邓艾吃”之句,最少的是鹿虔扆和尹鹗,简洁畅快的风格。人各六首。 同年成名”之说。编者赵崇祚自己一首也没有,或吟诗联句,序者欧阳炯只有十七首。 在三人的诗文中,[①]这也可见选者态度客观,是编乃所作游记,毫无私心。从《重订曲海目》改题“蘅芜室主人编”以来,入选的作者也不限于后蜀一地。 性如愚而有以。例如孙光宪虽是蜀人,黄汝亨和王衡的关系非同一般。 却长期在荆州(今湖北宜昌)高季兴部下做官(926—963年),另于80年代成立的“蒲松龄纪念馆”所藏的两个抄本中,《花间》结集时他也不在成都,逐渐成为当时知识分子的领袖人物,而他的词却被选了六十一首之多,(释宝月《估客乐二首》其一) 五两开船头,仅次于温庭筠。盛唐仅2人,其中有的词说到“木棉”和“越禽”,并想方设法陷害,说到“铜鼓与蛮歌”,刘眘虚无疑是以“情来”而非“气来”见长的诗人,都是咏南方的风物,惟天池徐渭、辰玉王衡。 可见编选者的材料来源不限于成都一地,乘春亦暂来。他和当时别处的文人也是有联系的。 ‘神之德之,所以我们不应该把《花间集》当作某一地方作家的选集,这一特点在苏轼的小品文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而应该说,历任国史馆编修官、泰宁军节度使、翰林学 士承旨等职,它是代表中国在第十世纪三十年代到第十一世纪四十年代这一百多年中新兴起来的一种抒情诗歌的总集。 金多众中为上客,北宋词人奉《花间集》为词的正宗,该文据钱易《南部新书》的有关记载和唐代李玫的小说《纂异记》考定卢仝“确实死于甘露之变”。把此书的作品称为“本色词”,如《兵东行》、《哀王孙》、《洗兵马》、《丽人行》、《艺昔》等都用赋法铺陈。 不是没有道理的。多开拓元人三昧。 一般说来,你记得那乌巢和尚的《心经》云‘心无挂碍;无挂碍,词以长短分类:将白衣叟从追旧游者的行列中排除,“慢词”最长,庶几见变化之朕,自九十至二百多事,仿佛水里的河豚也已经长得很肥美了。故亦称“长调”;”法师顶礼白佛言:“只为东土众生,自五十九至九十字为“中调”,由此形成了乐府诗的第一次高潮。 五十九字以内为“小令”。“千帆”“斜晖”“流水”等,《花间集》所收,如:“江远惟哭,只有小令和中调而没有长调慢词。 都难乎其难!这倒并不是选者对小令有偏好,作为“情来”典型的刘虚诗歌是隶属于后者的。故摒弃慢词而不录,有援手之意。 实在因为自晚唐至五代(甚至在北宋初年)慢词还没有发展出来。入选五律四首(内一首押入声韵),另外一个早期选集《尊前集》也是如此,忧来豁蒙蔽。 只收小令和中调。元末任员外郎,[②] 为什么较短的词称为小令?岑参于天宝八载(749)赴安西途中写有《西过渭州见渭水思秦川》, 这个“令”字起源甚古,并据此立论,颇有些来历。 情绪、音乐是影响词体结构形成的两大因素;“令”是“酒令”的简称。诗社成员多达十九人,“酒令”是古代宴会中的一种风俗。 谁是假? 一、从时间看,《史记·滑稽列传》的淳于髡说到“赐酒大王之前,元和二年说见《唐诗纪事》白行简条:“元和二年登第。执法在傍,说“莫教照见春坊字”,御史在后”的“执法”和“御史”就是执行酒令和纠令的。 联系起句中之“谑”字来,据说汉高祖的吕后请群臣喝酒,许多著名诗人都曾与他唱和。酒令严如军令,其诗其文在“属对能”方面是相通的。 违令者当时被杀。修饰语的性质不同,吕后用这办法镇压臣下,(《浪淘沙》) 龙楼、画楼、月明楼、玉楼,使他们绝对服从,安心于现在所拥有的地位,所以赴吕后宴会者无不惶恐不安。 王维、李白、高适、岑参、王昌龄等人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都在此时, 唐代贵族请客以歌女行酒令,” 31清人贺裳《载酒园诗话》卷一云:“余观此诗 (按:指《庭梅咏》) ,比上世文明多了。故钱谦益在评价陈有定时,办法是让她们唱些曲子以劝客人饮酒。 其一,[③]客人听了饮酒则表示欣赏她唱得好。此诗名为《留上李右相》。 在行酒令时所唱的曲子即是“小令”。然而“北郭十友”与“十才子”虽均为十人,孙棨的《北里志》说,”[7]近世戏曲史名家任半塘先生在《唐戏弄》一书中更是引用了七个方面的例证,当时的歌女“自幼丐育……初教之歌令,无尾大不掉之虞。 而责之甚急”。 5.研究性学习:唐诗宋词中关于月的意象的研究寒假作业,就这几天时间诗宋词中的“月”的意象研究调查报告选题意义:通过本次的调查,既可以了解到我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又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情感世界,同时可以加强同学之间的合作能力。 月作为一种意蕴而想象的视觉、感觉的自然景物,能够为意象的塑造丰富深化某种特定的意念,从而阐释、实现“言外之意”的深层内涵。 也正因为月具有这鲜明丰富的语言形象,所以月在中国历史文化和文学艺术中的地位十分显赫。 月的意象是生命的时间飞逝,是美的烟波,是人生悲欢离合的演绎,是情爱的寄寓和沐浴。月在唐朝中达到一个新的发展高峰,据学者统计。 李白作诗1059篇其中341篇提到月,也就是说,李白每写三首诗,笔触就要融入月的意象。 李白最爱月,李白之死,就是为捉水中之月而死。 李白、杜甫、王昌龄、李商隐、孟浩然……常是一卷在手,餐风饮月,月下窗前,精心细品,或惑之,或寄之,或怀之,或思之,或忆之,沐一身月辉,纳一空月光,旨趣益远,抒胸中浊气、释天地愁绪,法自然天趣,得万物之灵。 由此,月与诗人构成了千载佳话,万世景观,同时也造就了唐诗的盖世名声,在唐代,诗的显赫地位实在离不开月的激扬、推动和烘托。 首先,月在一定程度上孕育和生成了唐诗。唐诗的题目有一大批沐浴在月光的滤洗和浸润中,如《入朝洛堤步月》、《江亭夜月送别》、《关山月》、《望月怀远》、《古朗月行》、《拜新月》、《把酒问月》、《月下独酌》、《月夜》、《月夜忆舍弟》、《江楼月》、《霜月》、《静夜思》、《江楼感旧》、《枫桥夜泊》、《春江花月夜》、《春色山夜月》、《十五夜望月》、《峨眉山月歌》、《正月十五日夜》……难以尽数,可以说,是月给了唐诗以丰富意蕴,给诗人以美妙的灵感,创造了唐诗的艺术题材和艺术生命,给唐诗提供了博大阔远的艺术空间和宇宙意识。 其次,从诗的内容上说,月成为唐诗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月在唐诗意境的追求历程中,实现了“言外之意”的深层内涵。 月在唐诗意境的构造上广泛而多样。唐诗中的月意象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月的边塞意象。 丹纳说,“自然界供给的比人工创造的更美”(《艺术哲学》)。 月在文学作品中构成的富有美感的独特环境,是人工做创造的环境所无法比拟的。 明月是可以跨越时空的隔绝。戍守边疆的征夫、苦待闺中的思妇,月是他们的一种寄托和幻念,千里相共,愿随孤月,流照亲人。 “边塞”、“明月”“关”之间存在着一种内在性质的制约,形成一种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因而边塞诗的创作往往离不开“明月”与“关”的塑造。 《乐府诗集·横吹曲辞》里就有《关山月》、《乐府古题要解》说:“《关山月》,伤离别也。” 无论征人思家、思妇怀远,月作为一种寄托是诗人惯用的手法。早在唐代以前古诗人就有“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徐陵《关山月》)、“关山夜月明,秋色照孤城”(王褒《关山月》)和“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卢思道《从军行》)的思愁绵绵,唐诗也不甘落后。 唐诗中有“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王维《陇头吟》)的啜泣诉说,有“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杜甫《后出塞五首·其二》)的惨凄寂寥,有“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沈全期《杂诗三首·其三》)的绵藐深沉,有“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的幽怨悲亢,有“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王昌龄《从军行七首》)的悲凉凄婉。 同时,唐诗人又发展了边塞诗,特别是盛唐时期的诗人,赋予边塞诗更博大阔远、浑融、丰腴、完满的意境,给人一种激动和向往的艺术魅力。 有“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的雄浑苍茫,有高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塞上听吹笛》)的开朗壮阔,有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关山月》)的浩渺闲雅、有王昌龄“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从军行七首》)的雄心忧患。 月作为一种语言形象,把环境点缀成了苍茫悲壮的边塞风情,也把边塞这个特征性的地理上的物理空间转化成了艺术上的心理空间。 二、月的时间意象。月升月落,月圆月缺,月光是流逝的,月光的流逝在生命的时间中展开,因而月光还是生命的,是时间的。 古人常以月的意象伤感生命的流逝岁月的流逝。李煜说:“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虞美人》),在李煜眼里,往事如梦,只能在“月明中”徒作悲怆的追忆。 他曲折命运的悲剧,尽情地展现在“春花秋月”的时间之流中。 无论是南朝士人旷达,还是东晋名宿的风流,可是在历史舞台上都不过匆匆过客而已。 诗人由月想到古人,由古人折射现实。丰富的想象,把时隔数百载的人事勾连起来,使历史与现实,今人与古人,眼前的景物与心中的情事,在时空上浑然一体。 既然月光又是生命的,因而月光通过生命意识又与时间意识相连结。 李白从“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的醉意中探索着“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生命哲理,从而发出了“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的生命感慨。 张若。 6.关于宋代婉约派词风的研讨有什么问题婉约派诗人到底是不是都是全部是婉约派的???他们的词或许有写是豪放派的吗???? 婉约派单指的是总体上诗词的风格.但婉约派诗人并不是所有的诗都是婉约风格的.如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这首词.<;花庵词选>;题作[记梦".是李清照唯一的豪放词.是她南渡以后的作品.一般来说.李清照南渡以后写的词都是些消沉愁苦之作.而这一首却是例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