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雪中送炭的诗句宋 范成大《大雪送炭与芥隐》无因同拨地炉灰,想见柴荆晚未开.不是雪中须送炭,聊装风景要诗来.意思即,如果不把炭送在困难时刻,那种营造出的意境和诗意将是勉强和造作的.典故范成大是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他一生写了许多诗歌,晚年退居故乡石湖,自称石湖居士.他留下一本《石湖居士诗集》,其中有一首诗,题目是《大雪送炭与芥隐》.这首诗中有这样两句:不是雪中须送炭,聊装风景要诗来.据《宋史·太宗纪》记载,有一年天降大雪,天气非常寒冷.宋太宗在皇宫中忽然想起了穷人的可怜,就派官员拿着粮食和木炭,送给那些穷人和孤苦零丁的老人,让他们有米做饭吃,有木炭生火取暖.雪中送炭出处:宋·范成大《大雪送炭与芥隐》诗:“不是雪中须送炭,聊装风景要诗来.”在下雪天给人送炭取暖.比喻在别人急需时给以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帮助.。 2.雪中送炭的诗句宋 范成大《大雪送炭与芥隐》 无因同拨地炉灰,想见柴荆晚未开。 不是雪中须送炭,聊装风景要诗来。 意思即,如果不把炭送在困难时刻,那种营造出的意境和诗意将是勉强和造作的。 典故 范成大是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他一生写了许多诗歌,晚年退居故乡石湖,自称石湖居士。他留下一本《石湖居士诗集》,其中有一首诗,题目是《大雪送炭与芥隐》。这首诗中有这样两句:不是雪中须送炭,聊装风景要诗来。 据《宋史·太宗纪》记载,有一年天降大雪,天气非常寒冷。宋太宗在皇宫中忽然想起了穷人的可怜,就派官员拿着粮食和木炭,送给那些穷人和孤苦零丁的老人,让他们有米做饭吃,有木炭生火取暖。 雪中送炭 出处: 宋·范成大《大雪送炭与芥隐》诗:“不是雪中须送炭,聊装风景要诗来。” 解释: 在下雪天给人送炭取暖。比喻在别人急需时给以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帮助。 3.关于煤炭的诗词摘自 卖炭翁 唐 ·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4.关于雪中送炭的诗句有哪些诗句描述雪中送炭的1、明·汤显祖《牡丹亭》 岁寒知松柏,患难见真情。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释义:寒冬腊月,方知松柏常青,只有经过共同的患难才能看出自己的知心朋友。 意为路途遥远,才可以知道马的力气的大小;经历的事情多了,时间长了,才可识别人心的善恶好歹。 2、宋·范成大《大雪送炭与芥隐》 无因同拨地炉灰,想见柴荆晚未开。 不是雪中须送炭,聊装风景要诗来。 释义:如果不把炭送在困难时刻,那种营造出的意境和诗意将是勉强和造作的。 需要在别人急需时给以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帮助。 3、宋·范成大《雪中送炭与龚养正》 谁与幽人暖直身,筠笼冲雪送乌薪。 烦君笑领婆欢喜,探借新年五日春。 释义:在大雪的天气给朋友送炭,使其能够温暖得度过这寒冷的天气,同时让友人一家欢喜。 4、徐谓《路史》 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释义:千里之外赶来送上鹅毛作为礼物,礼物虽轻,但表达的情意却很深重。 扩展资料 “雪中送炭”典故出处: 据说,宋太宗贵为帝王,却知道创业不易,因此生活很俭朴,也很能体恤百姓。有年冬天很冷,太宗穿着狐狸皮外套,坐在温暖的屋子里还觉得冷。 他思虑道:“天气这么冷,那些缺衣少柴的百姓肯定也很冷。” 于是,他把开封府尹召进宫,对他说道:“现在这么冷,我们这些吃穿不愁的人都觉得冷,那些缺衣少食、没有木炭的百姓肯定更冷。 你现在就带人拿着衣食和木炭去城里走走,帮帮那些无衣无柴的百姓。” 开封府尹听后,立刻带人拿着衣食和木炭,去问候那些贫困的百姓。 受到救助的人们都很感激。于是,历史上便留下了“雪中送炭”的佳话。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雪中送炭 。 5.关于“雪中送炭”的诗句有哪些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 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岁寒知松柏,患难见真情。 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无因同拨地炉灰,想见柴荆晚未开。 不是雪中须送炭,聊装风景要诗来。君子会雪中送炭,小人只会乘人之危。 真正的朋友不只会锦上添花,更加会雪中送碳。心平如水的宽容已是难得;雪中送炭的宽容更可贵更令人感动。 人生只能自拼搏,且莫与人说奈何。富贵能借银百两,贫穷难求米半合。 雪中送炭君子少,锦上添花小人多。亲朋厚友勿全靠,世情更比浮云薄。 “岂不闻伯乐总在千里马未有绽放辉煌之时慧眼识人。而若是在其已然名动天下之时才看到他的光芒,伯乐自身又如何绽放伯乐的光芒,他也只有泯然于众人之中。 船离开了水,也就失去了翅膀。伯乐离开了千里马,又如何成就自己。 同样对于施恩德来说,雪中送炭,终究是好过井上添花太多太多。” ----千秋墨痕《战武通天》 历史背景:据《宋史·太宗纪》记载,有一年天降大雪,天气非常寒冷。 宋太宗在皇宫中忽然想起了穷人的可怜,就派官员拿着粮食和木炭,送给那些穷人和孤苦零丁的老人,让他们有米做饭吃,有木炭生火取暖。成语解释:在下雪天给人送炭取暖。 比喻在别人急需时给以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帮助。造句:对于他们,第一步需要还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6.有关穷困的诗句《诗经》中有一部分就是关于劳动人民的诗歌,比如我们语文课本中学过的《伐檀》: 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伐辐兮,寘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伐轮兮,寘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沦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还有一首也是比较出名的,《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 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 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 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 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 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 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 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 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 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 系向牛头充炭直. 还有杜甫的“三吏”“三别”,即:《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的简称.这六首诗是杜甫于乾元二年(759年)三月,有计划、有安排写成的作品.当年三月,唐朝六十万大军败于邺城,国家局势十分危急.为了迅速补充兵力,统治者实行了无限制、无章法、惨无人道的拉夫政策.杜甫亲眼目睹了这些现象,怀着矛盾、痛苦的心情,写成这六首诗作.这次战争,与天宝年间的穷兵黩武有所不同,它是一种救亡图存的努力.所以,杜甫一面深刻揭露兵役的黑暗,大骂“天地终无情”,一面又不得不拥护这种兵役;他既同情人民的痛苦,又不得不含泪安慰、劝勉那些未成丁的“中男”走上前线.百姓在难以忍受的残酷压迫下,妻劝夫,母送子,先后走上战场,有的老妪甚至献出了生命.杜甫在揭露统治阶级凶残苛暴的同时,以无限同情和感激的心情,用唯妙唯肖的笔触,歌颂了广大的人民.“三吏”与“三别”,表现手法不尽相同,所谓“三吏夹带问答叙事,三别纯托送者行者之间”.在“三吏”中,因为夹带问答,所以杜甫本人出场;在“三别”中,因为通篇都是人物的独白,所以杜甫没有露面.从文学源流上看,“三吏”“三别”上承《诗经》、汉乐府风格,下启白居易诸人新乐府,是杜甫现实主义创造的一个顶点.悯农》 ——唐·李绅 其一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其二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田家》 ——唐·聂夷中 父耕原上田,子劚山下荒. 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浔溪棹歌》 ——清·董恂 米凭转斗接青黄,加一钱多幸已偿. 二月新丝五月谷,为谁辛苦为谁忙? 《观刈麦》 ——唐·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背傍.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田家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