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宋词流花苑但目送芳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小题1:凌波微步,罗袜生尘//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小题2:设问结束,一问三答,以草、絮、雨三个喻体写闲愁之多,之纷乱,之绵长。

小题1:

试题分析:“凌波微步”此言出于曹子建《洛神赋》:“休迅飞凫,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缉互光就叱脚癸协含茅罗袜生尘。”

“锦瑟华年” 此言出于李商隐《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小题2:

试题分析:此句的意思是:要问此时的愁有多少,真好像一马平川的衰草 ,又如同满天飞舞的柳絮,也像是江南的梅雨,无有止期,将无形的情感化为有形的物体。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的手法。

2.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1)词人想到美人于“月桥花院,琐窗朱户”的住处独居,虚度青春年华,除一年一度的春光以外,无人能至,自己当然也无从寄相思,思恋之情十分殷切。

(2)抒发了词人的无限愁思。词人连用三个比喻,以“烟草”、“风絮”、“梅雨”三个意象合成一幅江南暮春烟雨图,这样写,将不可捉摸的抽象情感,转化为可见、可闻、可触、可感的客观景物(或:化抽象为具体,形象生动,新颖别致,富有意境),而且形象地表现出闲愁的无处不在及无法排遣(或:有力地抒发了词人的无限愁思)。

(意对即可) 。

3.“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出处

作者:贺铸 (1052-1125)北宋词人。

字方回,自号庆湖遗老,祖籍山阴(今浙江绍兴),生长于卫州(治今河南卫辉)。曾任泗州、太平州通判。

晚年退居苏州。好以旧谱填新词而改易调名,谓之“寓声”,其词风格多样,善于锤炼字句,又常用古乐府和唐人诗句入词,内容多刻画闺情离思,也有嗟叹功名不就、纵酒狂放之作。

又能诗文。词集名《东山词》。

诗集名《庆湖遗老集》,今本为清所辑。 赏析 这首词通过对暮春景色的描写,抒发作者所感到的“闲愁”。

上片写路遇佳人而不知所往的怅惘情景,也含蓄地流露其沉沦下僚、怀才不遇的感慨。下片写因思慕而引起的无限愁思。

全词虚写相思之情,实抒悒悒不得志的“闲愁”。立意新奇,能兴起人们无限想象,为当时传诵的名篇。

贺铸的美称“贺梅子”就是由这首词的末句引来的。据周紫芝《竹坡诗话》载:“贺方回尝作《青玉案》词,有‘梅子黄时雨’之句,人皆服其工,士大夫谓之贺梅子。”

可见这首词影响之大。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

横塘,在苏州城外。龚明之《中吴纪闻》载:“铸有小筑在姑苏盘门外十余里,地名横塘。

方回往来于其间。”是作者隐居之所。

凌波,出自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这里是说美人的脚步在横塘前匆匆走过,作者只有遥遥地目送她的倩影渐行渐远。

基于这种可望而不可即的遗憾,作者展开丰富的想象,推测那位美妙的佳人是怎样生活的。“锦瑟年华谁与度?”用李商隐“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诗意。

下句自问自答,用无限婉惜的笔调写出陪伴美人度过如锦韶华的,除了没有知觉的华丽住所,就是一年一度的春天了。这种跨越时空的想像,既属虚构,又合实情。

上片以偶遇美人而不得见发端,下片则承上片词意,遥想美人独处幽闺的怅惘情怀。“碧云”一句,是说美人伫立良久,直到暮色的四合,笼罩了周围的景物,才蓦然醒觉。

不由悲从中来,提笔写下柔肠寸断的诗句。蘅皋,生长着香草的水边高地,这里代指美人的住处。

“彩笔”,据《南史·江淹传》:“……(淹)尝宿于冶亭,梦一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吾有笔在卿处多年,可以见还。’淹乃探怀中得五色笔一以授之。”

这里用彩笔代指美人才情高妙。那么,美人何以题写“断肠句”?于是有下一句“试问闲愁都几许?”刘熙载云:“贺方回《青玉案》词收四句云:‘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其未句好处全在‘试问’句呼起,及与上‘一川’二句并用耳。”笔者认为,“试问”一句的好处还在一个“闲”字。

“闲愁”,即不是离愁,不是穷愁。也正因为“闲”,所以才漫无目的,漫无边际,飘飘渺渺,捉摸不定,却又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这种若有若无,似真还幻的形象,只有那“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差堪比拟。作者妙笔一点,用博喻的修辞手法将无形变有形,将抽象变形象,变无可捉摸为有形有质,显示了超人的艺术才华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宋·罗大经云:“以三者比愁之多,尤为新奇,兼兴中有比,意味更长。”清·王闿运说:“一句一月,非一时也。”

都是赞叹末句之妙。 贺铸一生沉抑下僚,怀才不遇,只做过些右班殿臣、监军器库门、临城酒税之类的小官,最后以承仪郎致仕。

将政治上的不得志隐曲地表达在诗文里,是封建文人的惯用手法。因此,结合贺铸的生平来看,这首诗也可能有所寄托。

贺铸为人耿直,不媚权贵,“美人”、“香草”历来又是高洁之士的象征,因此,作者很可能以此自比。居住在香草泽畔的美人清冷孤寂,不正是作者怀才不遇的形象写照吗?从这个意义上讲,这首词之所以受到历代文人的盛赞,“同病相怜”恐怕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吧!当然,径直把它看作一首情词,抒写的是对美好情感的追求和可望而不可即的怅惘,亦无不可。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理解,这首词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对于封建时代的人们来说,都是“与我心有戚戚焉”。这一点正是这首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4.“但目送,芳尘去”中目送者的肖像描写

青玉案 ,词牌名。

取于东汉张衡《四愁诗》:“美人赠我锦锈段,何以报之青玉案”一诗。又名《横塘路》、《西湖路》,双调六十七字,前后阕各五仄韵,上去通押。

青玉案 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注释】1.元夕:旧历正月十五元宵节。2.宝马雕车:装饰华华丽的马车。

3.凤箫:排箫,箫管排列参差如风翼,故名。4.玉壶:比喻月亮。

鱼龙:拽鱼灯,龙灯。5.盈盈:形容女子仪态美好。

6.千百度:千百次,千百遍。7.蓦然:忽然。

阑珊:零落、冷清。【译文】 东风仿佛吹开了盛开鲜花的千棵树,又如将空中的繁星吹落,象阵阵星雨。

华丽的香车宝马在路上来来往往,各式各样的醉人香气弥漫着大街。悦耳的音乐之声四处回荡,职如风萧和玉壶在空中流光飞舞,热闹的夜晚鱼龙形的彩灯在翻腾。

美人的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晶莹多彩的装扮在人群中晃动。她们面容微笑,带着淡淡的香气从人面前经过。

我寻找她千百次,都没看见她,不经意间一回头,却看见了她立在灯火深处。【简要评析】"作为一首婉约词,这首《青玉案》与北宋婉约派大家晏殊和柳永相比,在艺术成就上毫不逊色。

词作从极力渲染元宵节绚丽多彩的热闹场面入手,反衬出一个孤高淡泊、超群拔俗、不同于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寄托着作者政治失意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词从开头起“东风夜放花千树”,就极力渲染元宵佳节的热闹景象:满城灯火,满街游人,火树银花,通宵歌舞。

然而作者的意图不在写景,而是为了反衬“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人的与众不同。本词描绘出无宵佳节通宵灯火的热闹场景,梁启超谓“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

认为本词有寄托,可谓知音。上片与元夕之夜灯火辉煌,游人如云的热闹场面,下片写不幕荣华,甘守寂寞的一位美人形象。

美人形象便是寄托着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王国维把这种境界称之为成大事业者,大学问者的第三种境界,确是大学问者的真知灼见。青玉案 宋·贺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

锦瑟年华谁与度?月桥花院,锁窗朱户,只有春知处。飞云冉冉蘅皋暮,采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注释】 凌波:形容女子走路时步态轻盈。

横塘:在苏州南十时许。芳尘:指美人的行踪。

锦瑟华年:比喻美好的青春时期。蘅皋:长着香草的沼泽中的高地。

琐窗:雕刻或彩绘有连环形花纹的窗子。彩笔:比喻有写作的才华。

事见南朝江淹故事。冉冉:流动的样子。

梅子黄时雨:四五月梅子黄熟,基间常阴雨连绵,俗称“黄梅雨”或“梅雨。” 【译文】 你的玉步不肯来到横塘,我只有目送你离去。

但现在不知你与谁相伴,共度这花样的美好年华?在那修着偃月桥的院子里,朱红色的小门映着美丽的琐窗。只有春风才能知道你的归处。

天上飞云在空中拂过,长满杜蘅的小洲在暮色中若隐若现。佳人一去而不复返,我用彩笔写下断肠的诗行。

如果要问我的忧伤有多深多长,就像烟雨一川青草,就像随风飘转的柳絮,梅子黄时的雨水,无边无际。【赏析】1.此词是贺铸名篇之一,作于苏州。

当时词人闲居横塘,写的是一段单相思。开头三句,借洛神故事,回忆在横塘的一次艳遇。

词人神魂颠倒,要随佳人而去,并且知道了她的居所,但只有春风能入。下阕开头仍用《洛神赋》故事,词人期待再遇佳人,但佳人不至。

只得题写断肠诗句。要问此时愁有多少,真好像一马平川的衰草;像漫天飞扬的柳絮;也像江南梅雨,无有止期。

结句以一串博喻写“闲愁”,使得“闲愁”更加具体可感。将无形的情化为有形的物,形象具体。

2.次词抒写了因理想不能实现而郁郁不得志的“闲愁”。上片写相恋和怀念,下片开头两句写昏暮景色,暗示出抒情主人公等待盼望那位“凌波”仙子直到黄昏,仍不见踪影,或“闲愁”太多。

写“美人”可望而不可及,以此喻指理想不能实现,形象生动。下片的“碧云”句喻指时光流逝之迅速,末尾连用三个比喻来表现 “闲愁”之多、乱、缠绵不断,十分生动,作者也因此获得了“贺梅子”的雅号。

词中他把抽象的闲情化为可感可知的“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不仅形象、真切地表现出词人失意、迷茫、凄苦的内心世界,同时也生动、准确地展现了江南暮春时烟雨迷蒙的情景,深得当时人们的赞赏。结尾处“一川烟草,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以江南景色比喻忧愁的深广,以面积广大喻愁之多,“满城风絮”以整个空间立体地比喻愁之深广,“梅子黄时雨”以连绵不断比喻愁之时间长和难以断绝,兴中有比,意味深长,被誉为绝唱,贺铸也因此而有“贺梅子”的雅号,深得当时人们的赞赏。

黄庭坚更是极口称赞说:“解作江南断肠句,只今唯有贺方回”(《寄贺方回》)。3.此词于苏州寄居横塘时所作。

作者幽居怀人,所写是“美人兮不来”的闲愁,词中意境幽微,形象朦胧,凌波仙子似的美人似真似幻,给人以丰美联想。如。

5.“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的诗句大意是怎样的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出自宋·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

凌波:形容女子走路轻盈,好像凌驾于水波之上。过:来到。

横塘:地名,在苏州西南十里,景色清幽,当时贺铸居住其间。芳尘:美人走路时扬起的芳香的尘土,比喻美人的踪迹。

这两句大意是:那步姿轻盈的美人不来到横塘路,我只有目送她的芳踪渐渐远去。 这两句写一见倾心而又一厢情愿的感情波澜。

词人见到一位“凌波微步,罗袜生尘”(见曹植《洛神赋》)的美丽女子,便生倾慕之心。但对方并不知晓,只顾走自己的路。

词人只能痴立呆望,目送她“芳尘”远去,直到消失。美人已经无影无踪,词人心中的感情波澜却不能平复,仍然满怀惆怅。

这是一段来得突然而又没有结果的爱情,有类似遭遇者可以化用。

6.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

意思:轻移莲步不再越过横塘路,只有用目力相送,她像芳尘一样飘去。

出处:《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宋代:贺铸 诗文: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译文: 轻移莲步不再越过横塘路,只能用目光送别,她像芳尘一样飘去。正是青春年华时候,是什么人能与她一起度过这些岁月?是月台,是花榭,是雕饰的窗,是紧闭的朱户,这只有春天才会知道她的居处。

飘飞的云彩舒卷自如,芳草岸旁的天色也快要黑了,挥起彩笔刚刚写下断肠的诗句。如果问闲情愁绪到底有多少?好像一江的烟草,满城随风飘落的花絮,梅子刚刚黄熟时的霖雨。

扩展资料赏析: 这首词通过对暮春景色的描写,抒发作者所感到的“闲愁”。上片写路遇佳人而不知所往的怅惘情景,也含蓄地流露其沉沦下僚、怀才不遇的感慨。

下片写因思慕而引起的无限愁思。全词虚写相思之情,实抒悒悒不得志的“闲愁”。

立意新奇,能兴起人们无限想象,为当时传诵的名篇。 作者: 贺铸(1052~1125) 北宋词人。

字方回,号庆湖遗老。汉族,卫州(今河南卫辉)人。

宋太祖贺皇后族孙,所娶亦宗室之女。自称远祖本居山阴,是唐贺知章后裔,以知章居庆湖(即镜湖),故自号庆湖遗老。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