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谢池春慢”这首词如何鉴赏这首词是北宋时传唱较早的一篇慢词。 正因为早出,因此和后作之慢词更多地采用铺叙手法 不同,先景后情,分划显明:上阕写贵家池馆春晓之景,下阕写远郊野游时一见钟情。 “缭墙重院”,是词中女主人公的居所。 “时闻有、啼莺到”,其之所以是“时闻”而非“时见”,从 上句看,乃是高墙缭绕、院宇深邃的缘故;从下二句看,则更因为主人公正在春眠。 这时的一声莺 啼,便把人唤醒了。 “绣被掩余寒”,可见天光已亮时女主人公仍拥被懒起(“画阁明新晓”)。“朱槛 连空阔”句上接“画阁”描写其居所,与“缭墙重院”相应,虽富丽然而寂寥,其境过清。 “飞絮知多 少”暗点时令,这是暮春景象。如此,自篇头到这已描写了春晓、恬睡、闻鸟,所有这些都与“飞絮知 多少”之景相连。 这就构成一个现成思路,侧面反映出主人公对春逝的浓浓惋惜情绪。“径莎平”句 以下续写暮春景象,野径布满春草,池水逐渐开阔,风平浪静时,时有花影倒映。 “日长风静”与“闲” 字表现的仍是寂寞的气氛。这几句又暗示出主人公已在其公园幽径中徘徊,百无聊赖,这就为下阕 的郊游准备了一个独特的背景。 踏青目的是寻芳,奈何群芳多已零落,“尘香”二字,承上转折颇为自然。“尘香拂马”,目标是城 南的玉仙观。 一路上愁汇惨绿心中悲戚。这时便不期然而然地,“逢谢女、城南道”。 他们原是互相 慕名的,而百闻不如一见,于是“一见慕悦”。男主人公眼中的佳人,是那么明艳绝伦:其秀丽出于天 然,胜似妆饰(“秀艳过施粉”);嫣然微笑,妩媚无成;其衣色鲜艳夺目(“斗色鲜衣”),日暖衣薄,更 衬托出佳人身姿优美;其随身佩带之玉饰,雕琢成双蝉,玲珑可爱。 这里以工笔重彩,画出一个天生 丽人,表现了从内心深处涌起的一见钟情的喜悦。然而紧接六字“欢难偶,春过了”,则有无穷后时 之悔。 但是佳人心中的男主人公如何,词中并无过多言语,从“琵琶流怨,都人相思调”二句看,可说 是“心有灵犀一点通”了。写“我”的感受以显言,笔墨较详而露骨;写她的表现则隐言,笔墨极省而 含蓄,正见用笔变化,有相得益彰之妙。 作者并没有花太多笔墨来写二人相遇后如何交谈或品乐, 却通过相顾无言的描写将彼此之间的爱慕愉悦和相见恨晚的淡淡遗憾表露得淋漓尽致。略其事而 详其情,长事短说,正是令词才有的作法。 同时下阕“春过了”三字兼挽上阕,怜春之意与相遇(即相 见恨遇)之憾打成一片,可谓景情交融了。 2.宋词谢池春 答案 什么样的768谢池春宋 李之仪 残寒销尽,疏雨过,清明后。 花径敛余红,风沼萦新皱。乳燕穿庭户,飞絮沾襟袖。 正佳时,仍晚昼,著人滋味,真个浓如酒。频移带眼,空只恁、厌厌瘦。 不见又思量,见了还依旧。为问频相见,何似长相守。 天不老,人未偶。且将此恨,分付庭前柳。 李之仪(1038-1117) 字端叔,自号姑溪居士,沧州无棣(今山东境内)人。宋神宗三年进士,后从苏轼于定州幕府。 徽宗初因故获罪,被编管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县),终朝请大夫。有<姑溪词>。 谢池春 宋·陆游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阵云高、狼烟夜举。 朱颜青鬓,拥雕戈西戍。笑儒冠自多来误。 功名梦断,却泛扁舟吴楚。漫悲歌、伤怀吊古。 烟波无际,望秦关何处?叹流年又成虚度妒。 3.谢池春韵律的鉴赏李之仪词作鉴赏 生平简介 李之仪(1048-?)字端叔,号姑溪居士,无棣(今属山东)人。 治平进士,为万全县令。曾从军西北,出使高丽。 元祐中,除枢密院编修官,从苏轼于定州幕府,通判原州。徽宗立,提举河东常平。 卒年八十馀。《东都事略》有传,《宋史》附《李之纯传》。 著有《姑溪居士前集》五十卷,《后集》二十卷。词作有《姑溪词》,凡九十四首。 冯煦谓其词“长调近柳,短调近秦”(《蒿庵论词》)。 ●卜算子 李之仪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李之仪词作鉴赏 李之仪这首《卜算子》深得民歌的神情风味,明白如话,复叠回环,同时又具有文人词构思新巧。 词以长江起兴。开头两句,“我”、“君”对起,而一住江头,一住江尾,见双方空间距离之悬隔,也暗寓相思之情的悠长。 重叠复沓的句式,加强了咏叹的情味,仿佛可以感触到主人公深情的思念与叹息,在隔中翘首思念的女子形象此江山万里的悠广背景下凸现出来。 三、四两句,从前两句直接引出。 江头江尾的万里遥隔,引出了“日日思君不见君”这一全词的主干;而同住长江之滨,则引出了“共饮长江水”。如果各自孤立起来看,每一句都不见出色,但联起来吟味,便觉笔墨之外别具一段深情妙理。 这就是两句之间含而未宣、任人体味的那层转折。字面意思浅直:日日思君而不得见,却又共饮一江之水。 深味之下,似可知尽管思而不见,毕竟还能共饮长江之水。这“共饮”又似乎多少能稍慰相思离隔之恨。 词人只淡淡道出“不见”与“共饮”的事实,隐去它们之间的转折关系的内涵,任人揣度吟味,反使词情分外深婉含蕴。毛晋盛赞这几句为“古乐府俊语”(《姑溪词跋》),可谓一语中的。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换头仍紧扣长江水,承上“思君不见”进一步抒写别恨。 长江之水,悠悠东流,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休止,自己的相思离别之恨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停歇。用“几时休”、“何时已”这样的口吻,一方面表明主观上祈望恨之能已,另一方面又暗透客观上恨之无已。 江水永无不流之日,自己的相思隔离之恨也永无销歇之时。此词以祈望恨之能已反透恨之不能已,变民歌、民间词之直率热烈为深挚婉曲,变重言错举为简约含蓄。 写到这里,词人翻出一层新的意蕴:“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恨之无已,正缘爱之深挚。 “我心”既是江水不竭,相思无已,自然也就希望“君心似我心”,我定不负我相思之意。江头江尾的阻隔纵然不能飞越,而两相挚爱的心灵却一脉遥通。 这样以来,单方面的相思便变为双方的期许,无已的别恨便化为永恒的相爱与期待。这样,阻隔的双方心灵上便得到了永久的滋润与慰藉。 从“此恨何时已”翻出“定不负相思意”,是感情的深化与升华。江头江尾的遥隔这里反而成为感情升华的条件了。 这首词的结拍写出了隔绝中的永恒之爱,给人以江水长流情长的感受。全词以长江水为抒情线索。 悠悠长江水,既是双方万里阻隔的天然障碍,又是一脉相通、遥寄情思的天然载体;既是悠悠相思、无穷别恨的触发物与象征,又是双方永恒相爱与期待的见证。随着词情的发展,它的作用也不断变化,可谓妙用无穷。 ●临江仙·登凌歊台感怀 李之仪 偶向凌歊台上望,春光已过三分。 江山重叠倍销魂。 风花飞有态,烟絮坠无痕。 ⊙是年来伤感甚,那堪旧恨仍存! 清愁满眼共谁论? 却应台下草,不解忆王孙? 李之仪词作鉴赏 这首词,当作于李之仪居今当涂期间的某年春天。 凌歊台,南朝宋孝武帝曾建避暑离宫于此。实际上,凌歊台并不很高(据《太平寰宇记》载仅高四十丈),只是因周围平旷,才望得很远。 李之仪的这首词就是登此台远望之所得。目的借景发挥,借登凌歊台以抒发内心的感慨。 “偶向凌歊台上望,春光已过三分。江山重叠倍销魂。” 起首用“偶向”二字,便透露出他平时幽居抑郁的心情。李之仪虽身江南,心犹念汴京和故土(李之仪的家乡今山东无棣)。 登高以眺远,自难免引起万千感触。但词人仅用“春光已过三分”一句概括他种种思绪,把无穷的空间感化作有限的时间感,从而收到含蓄蕴藉的审美效果。 “销魂”一词,兼有极度高兴和极度伤心两方面的含义。 “风花飞有态,烟絮坠无痕。” 飞花、坠絮,本都是自然形态的东西;但经过诗人的渲染,便都变成了含情物。飞花,指他人之乘风直上,舞态翩跹,得意非常;坠絮,喻己身之遭谤被逐,堕地沾泥,了无痕迹。 下片点明题意:“已是年来伤感甚,那堪旧恨仍存!清愁满眼共谁论?”“伤感甚”,指以往岁月里所遭受的政治打击。“那堪旧恨仍存”,意味着此刻、此后仍然“旧恨”绵绵。 “清愁”,当指目前所触起的新愁。词人“愁”字下加用“满眼”一词,便使人觉得愁如春天的游丝弥漫空际。 至于愁些什么,词人并未明言,因此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共谁论”,进一步表明诗人块然独处,竟无人可为解愁。 “却应台下草,不解忆王孙?”却,这里作“岂” 解,“却应”即“岂应”。词人目睹凌高欠台下春草丛生,。 4.求谢池春 陆游赏析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阵云高、狼烟夜举。朱颜青鬓,拥雕弋西戍。笑儒冠自来多误。 功名梦断,却泛扁舟吴楚。漫悲歌、伤怀吊古。烟波无际,望秦关何处?叹流年又成虚度。 乾道八年(1172),陆游四十八岁,那年二月,由夔州(治今四川奉节)通判转任四川宣抚使王炎幕下的干办公事兼检法官。同年十月,因王炎被召还,幕府遭解散,游于十一月赴成都上新任。宣抚司治所在南郑(今陕西汉中),是当时西北前线的军事要地。陆游在这里任职,有机会到前线参加一些军事活动,符合他的想效力于恢复旧山河事业的心愿。所以短短不到一年的南郑生活,成为他一生最适意、最爱回忆的经历。 这首词是陆游老年居家,回忆南郑幕府生活而作。陆游在南郑,虽然主管的是文书、参议一类工作,但他也曾戎装骑马,随军外出宿营,并曾亲自在野外雪地上射虎,所以他认为过的是从军生活。那时候,他意气风发,抱着“莫作世间儿女态,明年万里驻安西”(《和高子长参议道中二绝》)的一举收复西北失地的雄心。词的上片开头几句:“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阵云高、狼烟夜举。朱颜青鬓,拥雕戈西戍”,都可以从他的诗中得到印证:“如《书事》的“云埋废苑呼鹰处,雪暗荒郊射虎天”,《蒸暑思梁州述怀》的“柳阴夜卧千驷马,沙上露宿连营兵。胡笳吹堕漾水月,烽燧传到山南城”,《秋怀》的“朝看十万阅武罢,暮驰三百巡边行。马蹄度陇雹声急,士甲照日波光明”,等等。上面几句词写得极为豪壮,使人颇感振奋。但全词感概,也仅止于此。接下去一句:“笑儒冠自来多误”, 突然转为对这种生活消失的感慨。其一反前文的情况,有如辛弃疾《破阵子》词结尾的 “可怜白发生”一句。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为本句词语的出处;作者《观大散关图有感》的“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二十抱此志,五十犹癯儒。..丈夫毕此愿,死与蝼蚁殊。志大浩无期,醉胆空满躯”,则可为本句内容的注脚。这犹如一个晴空霹雳,作者的豪气与热情顿时灰飞烟灭。 承上片的歇拍,下片写老年家居江南水乡的生活和感慨。“功名梦断,却泛扁舟吴楚。”愿望落空,作者被迫隐居家乡,泛舟镜湖等地,以自我解闷消遣。与他的《鹊桥仙》词写的“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酒徒一半取封候,独去作江边渔父”,《渔父》词写的:“石帆山下雨空蒙三扇香新翠箬逢。苹叶绿,蓼花红,回首功名一梦中”,意境相同,只是说得更为简淡而已,其失落感跃然纸上。“漫悲歌、伤怀吊古”,以自我宽解作转笔。“烟波无际,望秦关何处?叹流年又成虚度。”无奈“抽刀断水水更流”,自我宽解反而更愁,只好..,又回到感慨作结。为什么无际的江南烟波的美景,还不能消除对秦关的向往?老年的隐居,还要怕什么流年虚度?这就是因为爱国感情强烈、壮志不甘断送的缘故。这种予盾,是作者心灵上终生无法弥补的创痛。他对秦关、汉苑的关注,缘于何?正如他的《洞庭春色》词写的:“洛水秦关千古后,尚棘暗铜驼空怆神。”《闻雁》诗写的: “秦关汉苑无消息,又在江南送雁归。”一句话,就因为这些河山长久无法收复。 这首词上片念旧,以慷慨之情起;下片写现实,以沉痛之情结。思想上贯穿的是报效国家的红线,笔调上则尽力化慷慨与沉痛为闲淡,在作者的词作中,是情调比较宁静、含蓄的一首。 5.谢池春 李之仪宋 - 李之仪 - 谢池春 【年代】:宋 【作者】:李之仪 【题目】:谢池春 【内容】: 残寒销尽,疏雨过,清明后。 花径敛余红,风沼萦新皱。 乳燕穿庭户,飞絮沾襟袖。 正佳时,仍晚昼,著人滋味,真个浓如酒。 频移带眼,空只恁、厌厌瘦。 不见又思量,见了还依旧。 为问频相见,何似长相守。 天不老,人未偶。 且将此恨,分付庭前柳。 6.谢池春的词牌格律常用体【谢池春】词牌格律 范词欣赏:常用体【谢池春】宋·陆游(66字八仄韵) 上阕仄仄平平,中仄中平平仄。 仄平平、平平仄仄。(此句双仄入韵) 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 阵云高、狼烟夜举。中平中仄,领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平平仄。朱颜青鬓,拥雕戈西戍。 笑儒冠、自来多误。下阕平平仄仄,中仄中平平仄。 仄平平、平平仄仄。(此句双仄入韵)功名梦断,却泛扁舟吴楚。 漫悲歌、伤怀吊古。中平中仄,领仄平平仄。 仄平平、仄平平仄。烟波无际,望秦关何处?叹流年、又成虚度。 注:1.标准体【谢池春】的【主韵律】全部是“平平仄”单仄入韵。 2.此结构是常用体,即上下阕各有一句双仄入韵;宋、元、明的先贤比较青睐这种结构。 3.特别注意,六字句是 “中仄中平平仄”句型,不宜替换双仄句型入韵。4.注意领字句是宽泛用法,依据词构学的标准句型,严格讲“雕、秦”宜仄。 5.领字表示是强调结构,不占句型字位;标准平仄谱的“中”表示“可平可仄”,其它平仄一字不可易。比较原词谱:谢池春词牌名(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 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上三下二)。 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 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上三下二)。 仄平平、仄平平仄(前后阕基本相同,只有前阕首句与后阕首句稍异。此调平仄较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