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有关在灞河折柳送别的诗句

1.描写折柳送别的诗(灞河之柳)

1、李白《忆秦娥》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 乐游原⑤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2、杨巨源《赋得灞岸柳留别郑员外》 杨柳含烟灞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

好风傥借低枝便,莫遣青丝扫路尘。 3、戴叔伦《赋得长亭柳》 濯濯长亭柳,阴连灞水流。

雨搓金缕细,烟袅翠丝柔。送客添新恨,听莺忆旧游。

赠行多折取,那得到深秋? 4、刘禹锡《杨柳枝》 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落时。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5、周德华《杨柳枝》 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曾与情人桥上别,更无消息到今朝。

6、李白 《劳劳亭 》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7、罗隐《柳》 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2.描写折柳送别的诗(灞河之柳)

1、李白《忆秦娥》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

乐游原⑤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2、杨巨源《赋得灞岸柳留别郑员外》

杨柳含烟灞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好风傥借低枝便,莫遣青丝扫路尘。

3、戴叔伦《赋得长亭柳》

濯濯长亭柳,阴连灞水流。雨搓金缕细,烟袅翠丝柔。送客添新恨,听莺忆旧游。赠行多折取,那得到深秋?

4、刘禹锡《杨柳枝》

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落时。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5、周德华《杨柳枝》

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曾与情人桥上别,更无消息到今朝。

6、李白 《劳劳亭 》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7、罗隐《柳》

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3.要关于灞河柳树的送别诗,

折柳赠别始于汉朝,亦是我国流传甚久的送别习俗。

据《三辅黄图·桥》记载:“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在都城长安东门外有座灞桥,灞河两岸柳树成行,被世人称之为灞桥柳,杨柳含烟灞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

送别离长安东行的亲友故旧,多在灞桥停步告别。 这里的岸柳排排,柔丝荡荡,送行者取“柳”和“留”的谐音,折柳赠别,既表达依依不舍的情感,也寓意人去他乡,宛如柳木随遇而安、发展壮大。

到了隋、唐时期,折柳赠别更为盛行,在文学作品中经常记述这种习俗。隋朝的《送别》诗这样写道:“杨柳青青着地重,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对折柳赠别之情作了淋漓尽致的描写。灞桥不知送别了多少离别情,日久天长,灞桥被人们改称为“情尽桥”、“断肠桥”。

1年年柳色无伤别霸陵柳色多少往尘事都沉浸在忆秦娥的伤别中吴越佳人何以辗转千里在秦之地思夫望归梦断音绝满楼月色映照着依依垂柳萧声如咽缠绵着闺中幽怨西风残照中汉家陵阙淹没在历史的黄昏此时 惟有送别的柳枝在霸河岸边随风摇荡霸陵风雪让我们常常想起那无数个折柳相别的故事站在霸河堤岸回望长安的天空正有绵绵细雨从李白的词中平平仄仄地落下一把雨伞从我身边擦肩而过我怅然若失没有人与我同行也没有人为我折柳送别我独自沿原路返回唐代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如金色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青门柳【唐】白居易青青一树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

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苏州柳【唐】白居易金谷园中黄袅娜,曲江亭畔碧婆娑。

老来处处游行遍,不似苏州柳最多。絮扑白头条拂面,使君无计奈春何。

长安新柳【唐】陈光九陌云初霁,皇衢柳已新。不同天苑景,先得日边春。

色浅微含露,丝轻未惹尘。一枝方欲折,归去及兹晨。

五月水边柳【唐】崔护结根挺涯涘,垂影覆清浅。睡脸寒未开,懒腰晴更软。

摇空条已重,拂水带方展。似醉烟景凝,如愁月露泫。

丝长鱼误恐,枝弱禽惊践。长别几多情,含春任攀搴。

柳【唐】崔橹风慢日迟迟,拖烟拂水时。惹将千万恨,系在短长枝。

骨软张郎瘦,腰轻楚女饥。故园归未得,多少断肠思。

新柳【唐】崔橹无情柔态任春催,似不胜风倚古台。多少去年今日恨,御沟颜色洞庭来。

堤上柳【唐】戴叔伦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行人攀折处,闺妾断肠时。

赋得长亭柳【唐】戴叔伦濯濯长亭柳,阴连灞水流。雨搓金缕细,烟褭翠丝柔。

送客添新恨,听莺忆旧游。赠行多折取,那得到深秋。

题柳【唐】狄焕天南与天北,此处影婆娑。翠色折不尽,离情生更多。

雨余笼灞岸,烟暝夹隋河。自有佳名在,秦松继得么。

独柳【唐】杜牧含烟一株柳,拂地摇风久。佳人不忍折,怅望回纤手。

柳绝句【唐】杜牧数树新开翠影齐,倚风情态被春迷。依依故国樊川恨,半掩村桥半拂溪。

新柳【唐】杜牧无力摇风晓色新,细腰争妒看来频。绿荫未覆长堤水,金穗先迎上苑春。

几处伤心怀远路,一枝和雨送行尘。东门门外多离别,愁杀朝朝暮暮人。

御沟柳【唐】杜荀鹤律到御沟春,沟边柳色新。细笼穿禁水,轻拂入朝人。

日近韶光早,天低圣泽匀。谷莺栖未稳,宫女画难真。

楚国空摇浪,隋堤暗惹尘。如何帝城里,先得覆龙津。

柳【唐】方干摇曳惹风吹,临堤软胜丝。态浓谁为识,力弱自难持。

学舞枝翻袖,呈妆叶展眉。如何一攀折,怀友又题诗。

柳【唐】韩偓一笼金线拂弯桥,几被儿童损细腰。无奈灵和标格在,春来依旧褭长条。

咏柳二首【唐】顾云带露含烟处处垂,绽黄摇绿嫩参差。长堤未见风飘絮,广陌初怜日映丝。

斜傍画筵偷舞态,低临妆阁学愁眉。离亭不放到春暮,折尽拂檐千万枝。

闲花野草总争新,眉皱丝干独不匀。乞取东风残气力,莫教虚度一年春。

参考资料:?fr=qrl3咏柳贺知章(唐)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绝句漫兴九首其一杜甫(唐)肠断春江欲尽头,杖藜徐步立芳洲。颠狂柳絮随风舞,轻薄桃花逐水流。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杨柳岸,晓风残月!杨柳丝丝拂面。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杨柳岸晓风残月不知细叶谁裁出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题州北路傍老柳树--白居易皮枯缘受风霜久,条短为应攀折频。但见半衰当此路,不知初种是何人。

雪花零碎逐年减,烟叶稀疏随分新。莫道老株芳意少,逢春犹胜不逢春。

咏柳[唐]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tāo)。不知细叶谁裁出,。

4.关于折柳送别的诗句

折柳送别”的文化内涵一、“折柳”之深情古人分别时要折柳相送,这是当时一种很流行的民间习俗,尤其是在文人墨客中,成为一种时尚。

张籍《蓟北旅思》:“客亭门外柳,折尽向南枝。”周邦彦《兰陵王》:“柳荫直,烟里丝丝弄碧。

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从“折尽向南枝”和“柔条过千尺”这样的词句中,我们就可以看出这种习俗、时尚存在的普遍性。送别的地点多在长亭、桥头或大堤,如周邦彦词中提到的“隋堤”,还有下文的“霸陵”(附近有霸桥)即是。

送别时不仅折柳相送,饯行饮酒自然是少不了的;有时还要吹笛、唱歌,曲子是现成的,几乎当时有点文化的人都可随口唱出;诗人们当然更要吟诗赋词以相赠。在古代诗词中,我们可以读到许多与“折柳送别”这种文化习俗相关的作品,可以说这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景观。

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003年高考古诗词鉴赏题出的就是这首诗。)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李白《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郑谷《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杨花”就是柳絮。

苏轼有《杨花词》)吴文英《风入松》:“楼前暗绿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诗词中不仅写“折柳送别”这种行动,而且,凡是与柳相关的词语都要拿来抒发分别时的离愁别恨,朋友间的厚意深情。

如“柳丝”、“柳枝”、“柳阴”、“柳色”、“烟柳”“柳绵”(又可说成是“柳花”、“杨花”、“柳絮”)、“杨柳”、“折杨柳”、“杨柳春”、“杨柳依依”等等。“折柳”诗词中,还有一段非常感人的故事。

宋朝礼部属官李之问,爱上了都城名妓聂胜琼。李将回原籍时,聂胜琼为之送别,饮于莲花楼,唱了一首词,末一句是:“无计留春住,奈何无计随君去。”

为这,李之问又留下来住了一个多月。后来因为妻子催促太紧,李不得不怅然离去。

不到十天,聂胜琼写了一首《鹧鸪天》,寄给李之问。李中途得之,藏在箱子里,回家后被妻子发现。

李只得以实相告。李夫人读了《鹧鸪天》,见其语句清健,非常高兴。

不但没有阻止李聂的这段情缘,反而拿出私房钱让李之问去都城迎娶聂胜琼。聂胜琼《鹧鸪天》:玉惨花愁出凤城,莲花楼下柳青青,尊前一唱阳关后,别个人人第五程。

寻好梦,梦难成,有谁知我此时情。枕前泪共帘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

二、“折柳”之缘由分别时为什么要折柳相送呢?常见的解释是,“柳”谐“留”音,赠柳表示留念,一为不忍分别,二为永不忘怀。但是,这种解释我们感到很单薄,不足以完全令人信服。

折柳送别作为一种非常普遍的文化习俗,恐怕不是一个“谐音”就能解释清楚的。因此,古代就有人从另外的角度探求这其中的缘由。

如清朝褚人获在《坚瓠广集》卷四中提出:“送行之人岂无他枝可折而必于柳者,非谓津亭所便,亦以人之去乡正如木之离土,望其随处皆安,一如柳之随地可活,为之祝愿耳。”这种解释是很合理的。

柳树和其他树木相比,其特点是“随地可活”,这正可以拿来祝愿远别的人,到了异地后,随遇而安,能够很快地融入当地的人群中,一切顺遂。这一说法便有了深刻的哲理性和更高的文化品味。

但是,我以为,这还不是“折柳送别”这种文化习俗的最初缘由。最早的渊源应该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这几句古诗。

理由有三:一是这诗句来自《诗经》,而且是名句,读书人人人熟悉;二是“杨柳依依”表达了战士出征前怀家恋土的离情别绪,为后来的的送别诗奠定了文化基调;三是《诗经》作为五经之一,其深广的文化传承作用是不容怀疑的,古人作诗讲究“无一字无来处”,当然来自经典。从这个意义上说,有人把《渭城曲》中“客舍依依杨柳春”改为“客舍青青柳色新”,我以为不妥。

总之,“折柳送别”应该有“谐音感怀”、“哲理启迪”、“文化传承”这样三个缘由。三、“折柳”之乐曲“折柳送别”时,要吹笛,有时还要放声歌唱,所以,古诗中常把折柳、吹笛(唱曲)联系在一起,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与之相关的乐曲有这样三首:一是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中的《折杨柳枝》。有一首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李白《塞下曲》:“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还有前面提到的《春夜洛城闻笛》,这两首诗中所言“闻折柳”,都应该是《折杨柳枝》这支曲子。二是唐朝的《渭城曲》,又称《阳关三叠》。

其实原来并不是一首歌曲,只是王维写的一首诗《送阮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后来由乐人谱入乐府,当作送别曲,并把末句“西出阳关无故人”反复重叠歌唱,所以称为《阳关三叠》。这在唐朝是一首非常流行的送别曲。

三是唐朝的《杨柳枝词》。是唐教。

5.有关折柳送别的诗句

关于折柳送别的诗句 1、气暄动思心,柳青起春怀。

——鲍照《三日诗》 2、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隋杂曲歌辞《送别诗》 3、幽幽桂叶落,驰道柳条长。

折荣疑路远,用表莫相忘。——顾野王《芳树》 4、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李白《劳劳亭歌》 5、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落时。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6、杨柳成歌曲,蒲桃学绣文。——北周庾信《奉和赵西东路春诗》 7、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8、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 9、三月江城柳絮飞,五年游客送人归。

故将别泪和乡泪,今日阑干湿汝衣。 10、桃含可怜紫,柳发断肠青。

——梁简文帝萧纲《春日诗》 11、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曾与情人桥上别,更无消息到今朝。

12、含露桃花开未飞,临风杨柳自依依。——隋炀帝杨广《四时歌·东宫春》 13、巫山巫峡长,垂柳复垂杨。

同心且同折,故人怀故乡。——梁元帝萧绎《折杨柳》 14、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隋朝无名氏《送别》 15、曲成攀折处,唯有怨别离。

——岑之敬《折杨柳》 16、无令长相思,折断杨柳枝。 17、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离别多。 18、日落水流西复东,春光不尽柳何穷。

19、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似柳丝。柳丝挽断肠牵断,彼此应无续得期。

20、絮时依酒,梅花乍入衣。——梁元帝萧绎《和刘上黄春日诗》 21、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2、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23、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24、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饥载渴。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25、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6.请写出两句关于折柳送别的诗句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王之涣)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人李白“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就说明了这样一个风俗:古代长安灞桥两岸,十里长堤,一步一柳,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别,折柳枝赠别亲人.白居易《青门柳》“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鱼玄机《折杨柳》“朝朝送别泣花钿,折尽春风杨柳烟 张九龄“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李白“攀条折春色,远寄龙庭前”;李白《宣城送刘副使入秦》“无令长相思,折断杨柳枝.”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7.关于折柳送别的古诗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刘禹锡《杨柳枝词》:“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西时。

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日落水流西复东,春光不尽柳何穷。

巫娥庙里低含雨,宋玉宅前斜带风。 不嫌榆荚共争翠,深与桃花相映红。

灞上汉南千万树,几人游宦别离中。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巫山巫峡长,垂柳复垂杨。

同心且同折,故人怀故乡(梁元帝萧绎《折杨柳》) 吴文英《风入松》:“楼前暗绿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 絮时依酒,梅花乍入衣(梁元帝萧绎《和刘上黄春日诗》) 杨柳成歌曲,蒲桃学绣文(北周庾信《奉和赵西东路春诗》)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离别多。 杨柳含烟灞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

好风傥借低枝便,莫遣青丝扫路尘。 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隋朝无名氏《送别》) 杨柳枝,芳菲节,可恨年年赠离别。 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

幽幽桂叶落,驰道柳条长。折荣疑路远,用表莫相忘(顾野王《芳树》) 张籍《蓟北旅思》:“客亭门外柳,折尽向南枝。”

周邦彦《兰陵王》:“柳荫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

……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濯濯长亭柳,阴连灞水流。

雨搓金缕细,烟袅翠丝柔。送客添新恨,听莺忆旧游。

赠行多折取,那得到深秋?。

8.折柳送别的古诗 折柳送别的古诗

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后人用折柳隐晦离愁之情,也有暗示思乡之情的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王之涣)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人李白“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就说明了这样一个风俗:古代长安灞桥两岸,十里长堤,一步一柳,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别,折柳枝赠别亲人。白居易《青门柳》“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鱼玄机《折杨柳》“朝朝送别泣花钿,折尽春风杨柳烟

张九龄“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李白“攀条折春色,远寄龙庭前”;李白《宣城送刘副使入秦》“无令长相思,折断杨柳枝。”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