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诗故事pdf: 唐诗,是我国古代诗歌中一个最灿烂最响亮的音符,是我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一座空前绝后的高峰.一首首唐诗汇集成了一条壮观的河流,千百年来,滋润着中国的诗歌曲赋,小说散文,也渗进了中华民族审美的血脉之中……通过唐诗改编而成的系列动画片《唐诗故事》,是从一百多位诗人的一千多首诗中,选取了十几首极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名篇佳作进行创作的.本片在思想,内容方面忠实于原作,在以诗为大框架的基础上进行挖掘,创造,丰富剧情,真实地反映当时的风土人情,写作内涵及诗人的思想境界.本片的美术设计具有鲜明的东方文化特点和民族特点,整体风格以古朴,典雅为主调,注重诗的意境的刻画与表达,充分吸收传统绘画中的造型语言和绘制手法,每集借鉴不同的绘制手法(白描,工笔重彩,淡彩,写意,水墨,民间年画等)形成独特的风格样式,很好地体现出诗的意蕴。 2.有没有带数字的唐诗呀(数字越多越好)唐诗《题百鸟归巢图》 一只一只复一只,五六七八九十只。 凤凰何少鸟何多,食尽人间千万石。 杜牧《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李白《山中与幽人对酌》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李白《庐山瀑布》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子夜吴歌》〔第三首)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李白《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丹青引》 须臾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 王之涣《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白居易《缭绫》 虚似天台山上月明前,四十五尺瀑布泉。 白居易《买花》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白居易《井底银瓶》 为君一日恩,误妾百年身。 白居易《琵琶行》 转轴拔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白居易《长恨歌》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陈子昂《送魏又从军》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王维《老将行》 节使三河募年少,诏书五道出将军。 高适《燕歌行》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作刁斗。 李商隐《马嵬》 此日六军同牵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一、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齐己《早梅》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过华清宫》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葬江边。——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二、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 ——贾岛〈题诗后〉 三、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 ——李白〈月下独酌之二〉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效《游子吟》 四、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李绅〈闵农诗〉 五、五狱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李白〈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而同销万古愁。 ——李白〈将进酒〉 七、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白居易〈长恨歌〉 八、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相〉 九、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刘禹锡〈浪淘沙〉。 3.论文题目的修改及写作建议,原题《唐诗与长安文化关系的论略》我的改为“举子长安诗研究”?读了以下文献你对框架等问题会有新想法的: 傅璇琮《唐代科举与文学》 郑晓霞《唐代科举诗研究》2006 《唐诗万象 唐朝风情面面观》王开洋著 2010。 06 第81页 一、科举取士 《唐诗选》刘永生编 1997 第55页 举子悲欢 《唐诗 日丽中天》林继中著 2000 第49页 第三节 槐花黄,举子忙 《唐诗地图》韩欣著 2009。 09 第13页 及第新春选胜游,杏园初宴曲江头——唐代科举 《唐诗与科举》陈飞著 1996 第24页 第二章 科举:舟车竞发——进取的姿态 《新编唐诗故事集 风俗习惯民情篇》王曙著 2000 第3页 不知谁是谪仙才——唐代的科举 第67页 十载长安得一第——章孝标 《唐诗分类研究》张浩逊著 1999 第217页 第十章 唐代的科举诗 《唐诗分类鉴赏》龚霁芃,龚杏根编著 2003。 12 第168页 十、科场内外 《唐诗随笔》萧文苑著 1985 第239页 诗人与科举 《唐诗说唐史》邓小军,鲍远航著 页数:299 2008。12 第143页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唐朝的科举制度 《唐诗故事集——唐朝代的风俗习惯 第3篇》王曙著 1992。 03 第723页 不知谁是谪仙才——唐代的科举 《全唐诗佳句类典》竞鸿,陆力主编 1992。05 第612页 1 科举 《个性化的多彩人生 唐代诗人趣闻》朋星著 2002 第35页 贰 科场悲欢 宦海沉浮 《唐诗故事》栗斯著 1981 第113页 金榜高悬姓字真——唐代的科举 《晚唐士风与诗风》赵荣蔚著 2004。 11 第64页 第一节 黑暗科场与寒士精神的失落 第407页 二、科场蹭蹬,怨愤难平 长安去?恚圃?中的京都??? 谢依婷 成功大?W 硕士 唐诗里的“科举” 铜陵日报 2007/07/23。 4.古诗改写故事崔护《题都城南庄》: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一年的清明节,崔护独游城南。 他走着走着,忽然感觉到有些口渴,正好不远处有一户人家,崔护便叩门求饮。一位美丽少女开门给他端来茶水,然后倚在门外盛开桃花的树枝上,“意属殊厚、妖姿媚态、绰有余妍”,崔护被她的美貌打动,主动与她答话,问她芳龄几何,那位少女面颊绯红,低头不语。 崔护无奈告辞而去,她送出门,两眼脉脉含情,待崔护走远,才“如不胜情而入”,崔护也顾盼而归,俩人就这样一见钟情。 第二年清明,崔护情不可抑,“亲往寻之”。 到了那里,依然是桃红柳绿,但大门紧闭。不知日思夜想的“桃花姑娘”哪里去了?面对春光如醉的美景和盛开的桃花,他的心情无限惆怅,遂在左门题下了那首诗。 题完诗的崔护,心里对“桃花姑娘”还是割舍不下,再次去那里,听到屋里传来哭声,敲门相问,有一位老人出来说:“你是崔护吗?”崔护答是。老者哭着说:“是你杀了我女儿啊!”崔护一时不知所措。 老人接着说:“我女儿幼读诗书,至今没有嫁人,自去年以来,经常恍恍惚惚,若有所失。 前几天我与她出门,回来的时候,她见到了左门上的诗,读后伤感心痛不止,遂绝食数日而死。 我老了,想把女儿嫁给一位君子给我养老,没想到她却离我而去。这难道不是你杀她吗?”说完又大哭起来。 崔护十分伤心,请求进屋探视,到了屋里,见自己思念的意中人躺在床上,崔护急切地抱起她的头,放在自己的腿上,哭道:“我在这里,我在这里。 ” 也许是他们的真情感动了上苍,一会儿奇迹发生了。 那位少女苏醒过来,睁开美丽的双眼,恍如隔世般哀怨地望着崔护。老人大喜,把女儿嫁给了崔护,使一对有情人终成眷属。 5.关于唐诗的知识和故事,十万火急,快快快快李凝幽居 唐·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有一次,贾岛骑驴闯了官道。 他正琢磨着一句诗,名叫《题李凝幽居》,但他有一处拿不定主意,那就是觉得第二句中的“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的“推”应换成“敲”。 可他又觉着“敲”也有点不太合适,不如“推”好。 不知是“敲”还是“推”好。嘴里就边推敲边念叨着。 不知不觉地,就骑着毛驴闯进了大官韩愈(唐宋八大家之一)的仪仗队里。 韩愈问贾岛为什么闯进自己的仪仗队。 贾岛就把自己做的那首诗念给韩愈听,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的事说了一遍。 韩愈听了,对贾岛说:“我看还是用‘敲’好,即使是在夜深人静,拜访友人,还敲门代表你是一个有礼貌的人!而且一个‘敲’字,使夜静更深之时,多了几分声响。 再说,读起来也响亮些”贾岛听了连连点头称赞。他这回不但没受处罚,还和韩愈交上了朋友。 推敲从此也就成了为了脍炙人口的常用词,用来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时,反复琢磨,反复斟酌。 《息夫人》 莫以今时宠,能忘旧日恩。 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 王维的这首诗讲述的是春秋时期楚国出兵灭了息国,掠得息国国君的夫人,惊异息夫人的美貌,楚王将息夫人据为已有,但息夫人始终以泪洗面不与楚王说一句话,这首诗也是颂扬不忘旧恩的意思,但王维在作这首诗时的境况却与息夫人没半点关 联,这里面隐藏着一个凄凉的故事。 唐玄宗年间的长安城盛行文化之风,王孙贵族以结交文人墨客为时尚,宴会之间畅饮美酒吟诗作对观赏舞乐,唐玄宗就亲自为李白端过醒酒汤一时传为美谈。 一日玄宗的哥哥宁王李宪邀请长安城的名人雅士齐聚宁王府,诗人王维也在邀请之列,酒席之上推杯换盏有说有笑,宾主之间其乐融融,唯独王爷身旁一美貌女子愁楚满面低头不语,王维略一打听才知这名女子是被王爷的手下抢来献给宁王的,宁王对她非常宠爱,但这女子很有风骨,一直思念着卖烧饼的丈夫,整日哭哭啼啼对宁王给予的荣华富贵毫不放在眼里,耿介正直的王维虽然很同情这名女子的遭遇,却也毫无办法,这名女子的举动也引起很多宾客的注意大家一时默然,宁王发现后以戏谑的口吻对她说:“你也不必愁眉不展,放着荣华富贵不享,非要想着你的穷丈夫,你的丈夫我已给他很多的钱,他早已把你忘了,这时说不定正搂着别的女人呢!我这就派人叫他来给宴会送烧饼,也好叫你死心。 ”可谁知丈夫来后,夫妻二人相对无言泪如雨下,在场众人看到这个情景,都被这夫妻的情感所感动,这一下大出宁王意外,为了摆脱这场尴尬,宁王提议在场宾客即事吟诗,早已按捺不住的王维,随声而起大声吟道: 莫以今时宠,能忘旧日恩。 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 那对夫妻闻声再也控制不住抱头痛哭,面对这对患难夫妻和王维的诗句,在场宾客再也无心和诗心生酸楚,宁王又气又羞又不好发作,只好无奈的对这对夫妻说:“以前的事我不知情,这都是我手下干的,现在我成全你们,你们可以走了。 ”王维以《息夫人》借古讽今,使宁王当着这么多人的面不好下台,万般无奈只好放了这对夫妻。 “宁王好风雅,名士聚堂前。忽闻淑女泪,才知酒肉臭。” “诗文传古今,佳句附风雅。 即知酒肉臭,何故聚朱门。” 黄鹤楼: 唐代诗人崔颢登上黄鹤楼赏景写下了一首千古流传的名作;‘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李白登上黄鹤楼,放眼楚天,胸襟开阔,诗兴大发,正要提笔写诗时,却见崔颢的诗,自愧不如只好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但是回去以后李白心里仍不是滋味,冥思苦想,最后做出一首《登金陵凤凰台》,人们也不觉得那不过是妨催颢之作,价值远逊后者。 《黄鹤楼》真的如此高的成就和地位吗?作为今人的我们不妨用更客观中立的眼光来对两首杰作进行一番评判。 或许李白再也无法写出比催颢更杰出的《黄鹤楼》那是因为太白身处黄鹤楼,同样的景象,同样感觉,同样的心情,所有的东西都被别人所写了,就如学书法,如果你总按一个字帖描,你永远不可能超越它。 但李白后来登凤凰台时,由于地点 以及时间国家情势的改变,他的感觉和眼界肯定就完全的不同了,他的心界、他在此刻体会到的东西和在黄鹤楼是不一样的。这时李白的笔下,视野更开阔,气势更壮观,内心深处的东西也更深刻。 崔颢所表达的不过是个人远在他乡时的孤独、忧思。 而李白此时所表达的却更多是对国家的前途,对民族的民运的忧虑。 无论是深度、眼界上都远远胜出《黄鹤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