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容唐朝繁荣的诗句有哪些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 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宫中圣人奏云门, 天下朋友皆胶漆。百馀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 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唐·白居易《与元九书》 食不重味,衣不杂采。——唐·魏徵《群书治要·贾子》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唐·白居易《放言五首》之三 杜甫的《忆昔》回忆了开元盛世时期唐朝经济发展繁荣的情况: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宫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胶漆. 百馀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 岂闻一绢直万钱,有田种谷今流血. 洛阳宫殿烧焚尽,宗庙新除狐兔穴. 伤心不忍问耆旧,复恐初从乱离说. 小臣鲁钝无所能,朝廷记识蒙禄秩. 周宣中兴望我皇,洒泪江汉身衰疾. 2.【唐朝最繁盛的时期在唐朝盛世主要指唐朝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这两个盛世局面是为历代人民所称颂的,经过研究,我们认为之所以能出现“盛世”的局面,其原因如下: 一、政治上注意以史为鉴,选贤任能,从谏如流. 李世民吸取隋亡教训,认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因而,他经常告诫各官员要处理好统治者与人民之间的关系. 太宗还比较重视人才选拔和发现人才.唐太宗深知“为政之要,惟在得人”,把选拔优秀人才作为朝廷的头等大事来对待.他强调要德才兼备,不避亲仇,注重品德.此外,唐朝对科举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实施,也为广选人才开辟了基本途径. 唐太宗能够虚怀博纳,从谏如流.魏征在谏臣中尤为突出,他曾对太宗说“兼听则明,偏听则暗.”魏征和太宗讨论问题能直言进谏,既使引起了太宗盛怒,也毫不退让.初唐时由于太宗的虚怀纳谏,避免了封建君主制度下由于皇帝的独断专行而产生的许多弊病. 二、经济上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推行轻徭薄赋,注重农业生产发展.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为了减轻农民负担,李世民重视农业生产,积极推行一系列重农业的政策,轻徭薄赋.隋末唐初战乱频繁,人口稀少,李世民一方面竭力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法,限制世族,豪强对土地的垄断和霸占,一方面鼓励农民迁往荒地开荒,这一系列措施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同时,李世民比较注意勤俭节约,做了皇帝后,住得仍是隋朝的宫殿,大部分已经破旧.当洛阳发大水,百姓房屋被冲毁时,他还下令拆掉洛阳的一些宫殿,把木材分给百姓修房用. 三、军事上实行“寓兵于农”的兵制. 唐前期沿袭了前代的府兵制,到太宗时进一步得到改进,使之更为完善.府兵制是建立于均田制基础上,府兵战时出征,平时在籍,春、夏、秋务农,冬季习武,兵农合一.对“贞观之治”起到积极效果.到唐玄宗即位时期,由于边防危机已十分严重,也为顺应时势,改府兵为募兵,养马屯田,凭借强盛的国力和兵力,逐步恢复了失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边疆的安宁,之后不久,便出现了有名的“开元盛世”.由此可见,军事制度的正确与否,也是一个国家兴盛的重要标志与保障. 四、文化方面,锐意经史,倡导儒学. 李世民深知“武以定邦、文以兴国”的道理,极其注重改革科举制度,发展学校教育,为唐朝文化的繁荣,创造了有利条件. 贞观时期崇孔尊儒,兴学重教,正是儒学发展的关键时期之一.开元年间,是我国文学史上诗歌创作最为繁盛的时代,涌现了李白、杜甫等风格各异的伟大诗人.诗歌创作的繁荣与唐玄宋的提倡是分不开的,唐玄宗喜爱李白的诗,就把李白从一个平民百姓直接提升入翰林院,还多次召李白入宫,在物质生活方面给予优厚待遇,唐玄宗的行为鼓励了更多人投身于诗创作,并且精益求精,使诗歌艺术得到充分的发展. 五、民族关系上采取 “华夷一体”等较为平等的民族政策,慎征伐,重安边,以和亲代替战争. 汉民族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关系,一直都是历代统治者十分重视的.唐太宗通过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处理民族矛盾,改善民族关系.对于那些被征服的以及主动来归附的少数民族部落,注意不强行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并且任命他们原来的首领担任各级官职,管理本地区或本部落的人民.同时,送给他们农具、耕牛等物品,帮助他们发展农牧生产.此外,唐太宗还十分注意用“和亲”的方式,来加强与少数民族间的联系和团结.他多次把宗室女儿嫁给少数民族的首领,其中影响最深远的是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松赞干布.皇帝的战、和两手的成功运用,实现了边境地区的统一和安定,民族间交往的密切.。 3.描写盛唐繁荣景象的诗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 玉辇纵横过主第,金鞭络绎向侯家。 龙衔宝盖承朝日,凤吐流苏带晚霞。 百尺游丝争绕树,一群娇鸟共啼花。 游蜂戏蝶千门侧,碧树银台万种色。 复道交窗作合欢,双阙连薨垂风翼。 梁家画阁中天起,汉帝金茎云外直。 楼前相望不相知,陌上相逢讵相识? 借问吹箫向紫烟,曾经学舞度芳年。 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 比目鸳鸯真可羡,双去双来君不见? 生陪帐额绣孤鸾,好取门帘帖双燕。 双燕双飞绕画梁,罗惟翠被郁金香。 片片行云着蝉翼,纤纤初月上鸦黄。 鸦黄粉白车中出,含娇含态情非一。 妖童宝马铁连钱,娼妇盘龙金屈膝。 御史府中乌夜啼,廷尉门前雀欲栖。 隐隐朱城临玉道,遥遥翠幰没金堤。 挟弹飞鹰杜陵北,探丸借客渭桥西。 俱邀侠客芙蓉剑,共宿娼家桃李蹊。 娼家日暮紫罗裙,请歌一啭口氛氲。 北堂夜夜人如月,南陌朝朝骑似云。 南陌北堂连北里,五剧三条控三市。 弱柳青槐拂地垂,佳气红尘暗天起。 汉代金吾千骑来,翡翠屠苏鹦鹉杯。 罗襦宝带为君解,燕歌赵舞为君开。 别有豪华称将相,转日回天不相让。 意气由来排灌夫,专权判不容萧相。 专权意气本豪雄,青虬紫燕坐春风。 自言歌舞长千载,自谓骄奢凌五公。 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 昔时金阶白玉堂,即今惟见青松在。 4.唐宋诗词的繁盛时期,急求急求《渔家傲》不见于唐、五代诗词,北宋晏殊、欧阳修填此调居多。《词谱》卷十四云:“此调始自晏殊,因词有“神仙一曲渔家傲”句,取以为名。” 晏殊,北宋初期"婉约派"词人之一,范仲淹、欧阳修均出其门下。从词作者的生平年代分析,《渔家傲》应于北宋真宗至神宗年间填词居多,多出自晏殊及其弟子之手。 代表作举例: 渔家傲·画鼓声中昏又晓 晏殊〔北宋〕 画鼓声中昏又晓,时光只解催人老。 求得浅欢风日好,齐揭调,神仙一曲渔家傲。 绿水悠悠天杳杳,浮生岂得长年少。 莫惜醉来开口笑,须信道,人间万事何时了。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北宋〕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5.【描写诗人杜甫《忆昔》的繁荣景象.】开元(公元713年一741年)是唐玄宗李隆基统治前期的年号.从唐太宗贞观初年到开元末年,经过一百多年的积累,唐朝出现了全面繁荣的景象,历史上叫做“开元盛世”.唐玄宗又称唐明皇,是武则天的孙子,他当上皇帝后,立志继承唐太宗的事业,任用有才能的人,接受大臣的正确意见,精心治理国家.有一年河南等地发生很严重的蝗虫灾害.蝗虫飞过时,黑压压的一大片,连太阳都遮没了.田里的庄稼都被蝗虫吃光了.许多人都认为这是上天降给人们的灾难,没有办法.但唐玄宗听从当时宰相(中国古代帮助皇帝治理国家的最高官员)的意见,认为蝗虫只不过是一种害虫,没什么可怕的,坚决消灭它.由于采取了有效的措施,各地的蝗虫都得到了治理.唐玄宗在位最初20年里,唐朝出现了兴盛的景象.大诗人杜甫在《忆昔》诗中这样描述:“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诗句的意思的开元全盛时期,连小县城都有上万户人家.农业连年获得丰收,粮食装满了公家和私人的仓库,人民生活十分富裕.开元年间,社会安定,天下太平,商业和交通也十分发达.扬州位于运河和长江交汇处,中外商人汇集,城市特别繁华.唐都长安城里更是热闹非凡,世界上很多国家的使臣、商人、学者、工匠都争相前往唐朝进行友好交往,开展贸易,学习文化、技术.中国封建社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开元盛世”.。 6.描写盛唐时期繁荣景象的作品杜甫的《忆昔》二首是人们用的最多的,记得历史课本中引用过其二: 其一 忆昔先皇巡朔方,千乘万骑入咸阳。阴山骄子汗血马, 长驱东胡胡走藏。邺城反覆不足怪,关中小儿坏纪纲, 张后不乐上为忙。至今今上犹拨乱,劳身焦思补四方。 我昔近侍叨奉引,出兵整肃不可当。为留猛士守未央, 致使岐雍防西羌。犬戎直来坐御林,百官跣足随天王。 愿见北地傅介子,老儒不用尚书郎。 其二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 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宫中圣人奏云门, 天下朋友皆胶漆。百馀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 岂闻一绢直万钱,有田种谷今流血。洛阳宫殿烧焚尽, 宗庙新除狐兔穴。伤心不忍问耆旧,复恐初从乱离说。 小臣鲁钝无所能,朝廷记识蒙禄秩。周宣中兴望我皇, 洒血江汉身衰疾。 还有卢照邻的《长安古意》也对盛唐景象有所描写 7.反映唐朝经济文化繁荣的唐诗,急体现中国古代统治者以农为本、重农抑商的治国思想和理念。 唐代也不例外,农业成为衣食之源。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杜甫的《忆昔》诗对“开元盛世”时期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大唐社会进行追忆,称颂与褒扬之意溢于言表。 到唐朝中期,种茶、饮茶之风遍及全国,并形成了中国独特的茶文化。“檐前新叶覆残花,席上余杯对早茶”,白居易不但早上饮茶,夜半听钟声、赏清影,还要品茶:“新秋松影下,半夜钟声后;清影不宜昏,聊将茶代酒。” 他的品茶诗作还有:“春泥秧稻暖,夜火茶焙香。”(《题施山人野居》)“药圃茶园是产业,野鹿林鹤是交游。” (《香炉峰下新置草堂》)唐朝人口急剧膨胀,人地矛盾凸现。为了养活众多人口,唐人开始大规模的毁林开垦。 史载“开天宝之中,耕者益力,四海之内,高山绝壑,耒耜亦满”。这种开垦破坏了植被,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起来望南山,山火烧山田。”(温庭筠《烧歌》) “山用火耕田。” (李商隐)“终朝看火耕。”(刘禹锡《历阳书事七十韵》)由以上诗句可见,受时代局限,当时人们大量烧山垦荒,没有也无法具备现在人们较普及的环境意识。 其它边塞诗作也反映了西部的生态恶化和战争对农业的破坏:“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高适《燕歌行并序》)以农业为依托的第二产业初具规模唐代城市建筑具备世界领先的水平。 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唐都长安,其建筑风格、市坊布局、风俗人情已经引起当时世界的关注。有诗为证:“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白居易《登观音台望城》)“扬一益二”证明扬州的经济繁荣。历代的开发建设,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发达的农工商业,长江、运河便利的交通,这一切造就了扬州的城市形象,文人墨客纷至沓来并将扬州嵌入他们的诗句。 “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人生只合扬州死。” (张祜《纵游淮南》)“十年一觉扬州梦。”(杜牧《遣怀》)李白以《秋浦歌》为题写了十七首五言诗。 其十四:“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秋浦在今安徽省贵池县西,在唐代时是著名的银和铜的产地之一,大约在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左右,李白漫游来到此地,在秋浦逗留期间,写成组诗。据郭沫若考证,它是李白诗作而且也是所有唐诗中唯一一首描绘冶金场景的诗作,这种题材在古典诗歌中是难能可贵的。 制瓷业在唐代手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许多文人纷纷吟赋做诗来赞美越窑。“茶新换越瓯。” (郑谷《送吏部曹郎中免官南归》)“越瓯秋水澄。” (许浑《晨起》)“蒙茗玉花尽,越瓯荷叶空。” (孟郊《凭周况先辈于朝贤乞茶》)“越碗初盛蜀茗新。” (施肩吾《蜀茗》)上述诗句反映了越窑瓷的釉色特点,当时以越瓷作茶具成为时尚。 尤其著名的“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两句诗,几乎可以认为是陆龟蒙为越窑青瓷免费策划的广告词!以人为本的第三产业成为有益补充唐代商业不可压抑地发展起来:日中为市的古风被打破,邸店和柜坊这样的商业金融机构的雏形也相继出现,唐朝后期,大城市里有了夜市,农村有定期举行的草市。经商的人增多:有不少家财万贯、邸店遍布海内的大商人,更多的是中等商人和小商贩,还有不少胡商遍布各大都会。 “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杜甫《后出塞》)“借问屋中人,尽去做商贾。” (姚合《庄居野行》)“草市多樵客,渔家足水禽。”(李嘉佑《登楚州城望驿路,十馀里山村竹林相次交映》)“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客。” (王建《汴路即事》)“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白居易《琵琶行》)众多少数民族云集长安,给巍巍唐都带来生气。 胡人在长安开了许多胡店、酒店,长安文人多有光顾。诗人李白以此为主题的诗篇尤多,其一便是《少年行》:“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 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乐舞艺术充分体现了唐代文化盛世的开朗气象。 音乐佳作层出不穷,音乐艺人精英荟萃,出现了诸如《霓裳羽衣曲》、《阳关三叠》等著名音乐作品,也出现了许和子、李龟年、康昆仑等杰出音乐家。即使在民间,音乐也极为普及,“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唐宣宗《吊白居易》),“《六么》、《水调》家家唱,《白雪》、《梅花》处处吹”(白居易《杨柳枝》)。 “惊破霓裳羽衣曲。”(白居易《长恨歌》)“欲饮琵琶马上催。” (王翰《凉州词》)“渔阳豪侠地, 击鼓吹笙竽。”(杜甫《后出塞》)“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白居易《琵琶行》)以上诗句或提及乐器或罗列曲目。802年,骠国(即今天缅甸)王子舒难陀曾率乐队和舞蹈家到长安表演,许多诗人写诗记事。 白居易在欣赏演出后曾作《骠国乐》:“玉螺一吹椎髻耸,铜鼓一击文身踊。”唐朝文化教育方面的典型事件便是科举考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