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40岁的古诗1、《江城子·前瞻马耳九仙山》宋 苏轼 前瞻马耳九仙山。碧连天。晚云间。城上高台,真个是超然。莫使匆匆云雨散,今夜里,月婵娟。小溪鸥鹭静联拳。去翩翩。点轻烟。人事凄凉,回首便他年。莫忘使君歌笑处,垂柳下,矮槐前。 【翻译】极目远眺,马耳山跟九仙山巍峨雄壮、连绵起伏。脚下河流碧波荡漾仿佛与长天连成一线,高山耸立直入云间。站在长城高台眺望,顿觉心旷神怡,犹已超然物外。大雨忽至又很快停歇,清风拂来,不多时已是明月高照。 小溪中的鸥鹭安静的聚在一起。离去时身姿翩翩,仿似升起的缕缕轻烟。仕途多坎坷磨难,回首往事仿佛已隔千年。再难忘记这让人流连忘返的山水美景,杨柳依依,槐树葱郁,让人生怜。 【赏析】苏轼当时是四十不惑的年纪,写出这样的诗词,显然是注入了对于特定人生经历的特定感慨。他20岁左右的年纪就天下知名,但是在四十岁正当年的时候却被贬外地,终日慨叹“何日遣冯唐”,实在是“人事凄凉”啊! 2、《酬张少府》唐 王维 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翻译】人到晚年特别喜好安静,对人间万事都漠不关心。自思没有高策可以报国,只要求归隐家乡的山林。宽解衣带对着松风乘凉,山月高照正好弄弦弹琴。君若问穷困通达的道理,请听水浦深处渔歌声音。 【赏析】在王维40岁的时候,他写了一首五律古诗,这首诗也就是他归隐山林的一个标记。在之前,王维有着强烈的报国心,也曾经得到了张九龄的重用。现在,张九龄在朝堂当中受到排挤被贬,远离朝堂。王维对张九龄的遭遇感到非常失望,而当时的大唐帝国正处于安史之乱的前夜。 所以王维也决定归隐山林,在诗歌佛法和大自然当中寻求诗意人生。作者当时才40岁,却声称自己是晚年,由此也表达出了作者本人的一种选择。他说自己“万事不关心”,实际上表达出了自己对于朝堂的失望,也写出了自己内心的旷达、达观之感。 3、《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宋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翻译】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赏析】这首词就写于辛弃疾被贬职之后,抒发的都是他自己有理想抱负而不得实现的苦闷。辛弃疾大约40岁的年纪,常到博山游览,却无心欣赏美景。想到国家命运,想到自己的人生,兴之所至,笔之所至,就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当年不知愁,今日却“识尽愁滋味”。少年理想还在,但是并非一腔热血就能实现报国之志的! 4、《岁暮》南北朝 谢灵运 殷忧不能寐,苦此夜难颓。 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 运往无淹物,年逝觉已催。 【翻译】我怀着深重的忧虑辗转反侧夜不能寐,内心备受煎熬,长夜漫漫无尽头,天明迟迟盼不来,不堪忍受啊。明月照在积雪上,北风猛烈而且凄厉。没有永久的事物,都会随时间的消逝而亡。一年将要过去了,自己的生命也正受到无情的催逼。 【赏析】当时40多岁的谢灵运正在经历仕途不顺,被贬永嘉太守。谢灵运本是河南人,却被贬浙江永嘉,距离家乡越来越远。而在年关将近的时候,自然而然的就生出几番思乡之情。在此时,谢灵运的仕途受到冲击,而且他自己也感受到年华的迅速逝去,再加上过年的时候所生出来的思乡之情。都让这个身在南方的北方人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5、《哭孟浩然》唐 王维 故人不可见,汉水日东流。 借问襄阳老,江山空蔡州。 【翻译】老朋友我再也见不到了,汉水滔滔仍然日夜东流。请问襄阳遗老今在何方?江山依旧何人再游蔡州? 【赏析】在王维40岁的时候,写出了一首充满着悲伤情感的古诗,堪称是他最悲伤的一首唐诗了。原因很简单,因为此时他的好朋友孟浩然因病去世了。作者用尽可能平实的字眼,却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情感表达。虽然没有那种过分悲伤的情调,但是在这20个字当中却能够看得出王维对于唐诗写作的那种隐忍。 2.关于40岁的古诗1、《江城子·前瞻马耳九仙山》宋 苏轼 前瞻马耳九仙山。 碧连天。晚云间。 城上高台,真个是超然。莫使匆匆云雨散,今夜里,月婵娟。 小溪鸥鹭静联拳。去翩翩。 点轻烟。人事凄凉,回首便他年。 莫忘使君歌笑处,垂柳下,矮槐前。 【翻译】极目远眺,马耳山跟九仙山巍峨雄壮、连绵起伏。 脚下河流碧波荡漾仿佛与长天连成一线,高山耸立直入云间。站在长城高台眺望,顿觉心旷神怡,犹已超然物外。 大雨忽至又很快停歇,清风拂来,不多时已是明月高照。 小溪中的鸥鹭安静的聚在一起。 离去时身姿翩翩,仿似升起的缕缕轻烟。仕途多坎坷磨难,回首往事仿佛已隔千年。 再难忘记这让人流连忘返的山水美景,杨柳依依,槐树葱郁,让人生怜。 【赏析】苏轼当时是四十不惑的年纪,写出这样的诗词,显然是注入了对于特定人生经历的特定感慨。 他20岁左右的年纪就天下知名,但是在四十岁正当年的时候却被贬外地,终日慨叹“何日遣冯唐”,实在是“人事凄凉”啊! 2、《酬张少府》唐 王维 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翻译】人到晚年特别喜好安静,对人间万事都漠不关心。自思没有高策可以报国,只要求归隐家乡的山林。 宽解衣带对着松风乘凉,山月高照正好弄弦弹琴。君若问穷困通达的道理,请听水浦深处渔歌声音。 【赏析】在王维40岁的时候,他写了一首五律古诗,这首诗也就是他归隐山林的一个标记。在之前,王维有着强烈的报国心,也曾经得到了张九龄的重用。 现在,张九龄在朝堂当中受到排挤被贬,远离朝堂。王维对张九龄的遭遇感到非常失望,而当时的大唐帝国正处于安史之乱的前夜。 所以王维也决定归隐山林,在诗歌佛法和大自然当中寻求诗意人生。作者当时才40岁,却声称自己是晚年,由此也表达出了作者本人的一种选择。 他说自己“万事不关心”,实际上表达出了自己对于朝堂的失望,也写出了自己内心的旷达、达观之感。 3、《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宋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翻译】人年少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愁而勉强说愁。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赏析】这首词就写于辛弃疾被贬职之后,抒发的都是他自己有理想抱负而不得实现的苦闷。辛弃疾大约40岁的年纪,常到博山游览,却无心欣赏美景。 想到国家命运,想到自己的人生,兴之所至,笔之所至,就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当年不知愁,今日却“识尽愁滋味”。 少年理想还在,但是并非一腔热血就能实现报国之志的! 4、《岁暮》南北朝 谢灵运 殷忧不能寐,苦此夜难颓。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 运往无淹物,年逝觉已催。 【翻译】我怀着深重的忧虑辗转反侧夜不能寐,内心备受煎熬,长夜漫漫无尽头,天明迟迟盼不来,不堪忍受啊。 明月照在积雪上,北风猛烈而且凄厉。没有永久的事物,都会随时间的消逝而亡。 一年将要过去了,自己的生命也正受到无情的催逼。 【赏析】当时40多岁的谢灵运正在经历仕途不顺,被贬永嘉太守。 谢灵运本是河南人,却被贬浙江永嘉,距离家乡越来越远。而在年关将近的时候,自然而然的就生出几番思乡之情。 在此时,谢灵运的仕途受到冲击,而且他自己也感受到年华的迅速逝去,再加上过年的时候所生出来的思乡之情。都让这个身在南方的北方人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5、《哭孟浩然》唐 王维 故人不可见,汉水日东流。借问襄阳老,江山空蔡州。 【翻译】老朋友我再也见不到了,汉水滔滔仍然日夜东流。请问襄阳遗老今在何方?江山依旧何人再游蔡州? 【赏析】在王维40岁的时候,写出了一首充满着悲伤情感的古诗,堪称是他最悲伤的一首唐诗了。 原因很简单,因为此时他的好朋友孟浩然因病去世了。作者用尽可能平实的字眼,却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情感表达。 虽然没有那种过分悲伤的情调,但是在这20个字当中却能够看得出王维对于唐诗写作的那种隐忍。 3.四十不惑的全句是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三十而立,指人在三十岁就能够自谋生路,有自己的生活见解,能够独自生活了。 四十不惑,指人在四十水就能够对生活中的所有事情有一个客观准确的认识,不会在因为一些无能为力的事情而苦恼。 五十知天命指人在五十岁的时候已经知道生命的意义,知道这个世界的意义,知道这个宇宙的意义,此时,也了解了生命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的循环。这个层次不在恐惧死亡。 4.孔子人为的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则说的对 孔子说:“我十五岁时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时能自立于世;四十岁时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时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了七十岁时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宏观视角上孔子思想生成轨迹透析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解读 江苏省仪征中学 姚国平 摘 要:本文以解读"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 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背景,试图从宏观视角上对孔子一生以及表象层面思想的动态生成轨迹作一简要透析,以使普通读者从一般意义上去了解孔子及其思想。 关键词: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表象 层面思想,动态生成轨迹,宏观透析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不逾矩"这几句古训,早已作为一种文化积淀,深深地渗透到东方儒家文化圈人们的文化心理结构之中,形成了一种文化遗传基因。 这些古训是孔子晚年总结自己思想历程所说的,即"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1]这里就孔子一生经历,从宏观视角上对这些古训所折射出的孔子表象层面思想的动态生成轨迹作一简要透析,以飨读者。 孔子父亲叔梁纥是春秋时鲁国的低等贵族,任鄹邑宰(鄹邑,今山东曲阜东南,宰,鲁国地方官),故孔子被人称为"鄹人之子"[2]。孔子母亲姓颜,名征在,传说是叔梁纥的第三夫人。 据史载:"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3],所谓"野",是指没进行正常的礼聘,"野合"即未经媒聘而自由同居。 在礼教未严的古代,不经媒聘而自由同居是可以的,但这种自由结合,也难免带来男女关系的随意性。 在妇女地位低下的社会条件下,这种随意性又会给她们造成不幸。颜征在生下孔子不久,便同孔家关系破裂,带着尚在襁褓的孔子离开孔家居娘家曲阜。 这样,弃妇,孤儿给孔子的幼年投下了阴影。 颜征在曲阜虽然能得到同族亲友的关照,但无高门显贵可附,主要靠自己谋生糊口。 因此孔子年少时虽然有机会参加当地在农闲举办的平民学校学习,但多数时间不得不帮母亲种稼,种菜,放牧等。孔子后来回忆自己少年生活时,曾感慨地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4],所谓鄙事,即老百姓从事的各种劳动。 生活的担子过早地落在这位贫苦少年身上。更为不幸地是在他十五岁时,颜征在患了重病,两年后便离开了人世。 这样,尚未成年的孔子在15岁时便被迫结束了自己的学校学习,并且在没有任何亲人照料的情况下安排自己的生活和自学。 如前所述,孔子青少年时期的学习分两个阶段:15岁以前上平民学校,15岁以后转入自学。 对于孔子来说,平民学校的启蒙教育是很重要的,在那里,少儿时期的孔子不仅获得一般文化知识和军事训练知识,而且受到传统礼仪活动的熏陶,为他以后自学打下了基础。随着家境日蹙,在无法继续到学校进行深造的情况下,孔子决心自学。 后来他回忆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就是指他从15岁开始进入自觉的自学阶段。 其自学的主要内容是《诗》, 《书》,礼,乐等。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自学,孔子学业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在当时学术下移的时代,孔子顺应时代朝流,开始兴办私学,且因其别具一格的办学方针——"有教无类";新颖而生动的教育教学方法——"举一反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悱不发,不愤不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 这些使孔子创办的学校远胜于同时期和以往尚处于摸索或试办阶段的一切私家之学,成为春秋开创私人办学新局面的杰出代表。当时孔子才30岁,孔子称自己"三十而立",就是指他在30岁前后 因办私学成功而立足于世。 孔子办私学获得成功以后,便对三代(夏,殷,周)的礼乐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了解,不仅随时问人请教,而且先后到宋国,洛邑,杞国等地,对殷礼,周礼和夏礼作实际考察。 其考察和研究所得使他发现两点:一是认为三代礼制表现为一种渐进的历史过程,即"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5]二是感到夏礼和殷礼由于时代久远,文献不足征而不知其详,唯有在夏礼和殷礼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周礼丰富多彩。 他以十分惊叹的语气称赞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6]。孔子称道的周代"郁郁之文",不仅指周代的礼乐的审美特征,而且包括它崇尚人伦道德的理性精神,以至包括具有内容美和形式美的一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 它们同夏商二代的古典文化相比,属于现代文化;同落后地区相比,则是先进文化。 孔子认为这种超越以往时代和其它民族的周文化,应该优先受到尊崇和发扬。 所谓"从周",便是他这种愿望的简要表述。在不同民族文化和三代文化并存的春秋时期,确立周文化的主导地位,对于当时正在进行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无疑具有极大意义。 孔子37岁自齐返鲁,又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大约在40岁前后,便树立"从周 "之愿而终生不渝。 他称自己"四十而不惑",。 5.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子,七十古这是古时候形容年龄的别称,从小到大分别为: 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 男孩7岁称韶年。 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 16岁称碧玉年华; 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票?梅之年。 男子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80至90岁称合?之年,耄耄之年。 100岁乐期颐。 耄耋(mào dié):八九十岁。耄,音“冒”,耋,音“迭”。 耄耋是指年纪很大的老人 拓展资料: 耋dié (形声。从老、至声。 本义:年老。古指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 同本义 [age over seventy or eighty] 年八十曰耊。 字亦作耋。--东汉·许慎《说文》 则大耋之嗟。 --《易·离》。马注:"七十曰耋。 " 使率一二耋老而绥焉。--《公羊传·宣公十二年》 耆耋好礼。 --《礼记·射义》 又如:耋老(年老;老年人);耋吏(老吏);耋耄(高寿);耋寿(指高寿的人;老人);耋耄之年。 耄mào <形> (形声。 从老,毛声。本义:年老) 同本义。 古称大约七十至九十岁的年纪 匪我言耄。--《诗·大雅·板》 亦聿既耄。 --《诗·大雅·抑》 老夫耄矣,无能为也。--《左传·隐公四年》 又如:耄儿(老人和儿童);耄年(老年);耄老(老年、老年人);耄荒(年老);耄学(年耄硕学之士);耄聩(年老糊涂);耄勤(年老倦勤);耄期(高年);耄耋(八十岁的年龄;高龄、高寿);耄儒(老儒)。 年老昏乱 耄期倦于勤。--《书·大禹谟》 又如:耄思(思绪纷乱);耄耄(纷乱貌);耄乱(谓年老昏乱的人);耄夫(年老昏庸之人);耄昏(年老昏愦);耄聩(年老糊涂);耄朽(老朽;衰老);耄衰(衰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