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感叹不惑之年诗歌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三春花事早,为花须及早.花开有落时,人生容易老.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而今已成昨日事,花如她她似花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西风悲化扇 软风吹过窗纱,心期便隔天涯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从此伤春伤别,黄昏只对梨花 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断肠声里忆平生. 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逆天反道世难休,轮回万载心依旧. 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细雨湿流光,芳草年年与恨长. 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尤凉.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花堪折时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不恨天涯行役苦,只恨西风,吹梦成古今.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纸上悲欢难堪月,轴尽待收浮生卷 2.三十而不惑错了,是三十而立…… 《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十五岁的时候,立志作学问, 经过十五年,根据他丰富的经验,以及人生的 磨炼,到了三十岁而立”。立就是不动,作人 做事处世的道理不变了,确定了,这个人生非 走这个路子不可。 但是这时候还有怀疑,还有摇摆的现象,“四 十而不惑”,到了四十岁,才不怀疑,但这是 对形而下的学问人生而言。 还要再加十年,到了五十岁,才“五十而知天 命”。天命是哲学的宇宙来源,这是形而上的 思想本体范围。 到了“六十而耳顺”,这里问题又来了,孔子 在六十以前耳朵有什么问题不顺,耳腔发炎吗? 这句很难解释,可能在当时漏刻了文字。可能 是“六十而”下面有一个句读。如果照旧, “耳顺”的道理就是说,自十五岁开始作人处 世,学问修养,到了六十岁,好话坏话尽管人 家去说,自己都听得进去而毫不动心,不生气, 你骂我,我也听得进去,心里平静。注意!心 里平静不是死气沉沉,是很活泼,很明确是非 善恶,对好的人觉得可爱,对坏的人,更觉得 要帮助改成好人,要这样平静,这个学问是很 难的。 然后再加十年,才“从心所欲”。西方的文化 就是自由,但下面有一句很重要的话:“不逾 矩”。我们上街去看看,这家包子做得好,就 拿来吃,“从心所欲”嘛!行吗?要“不逾矩” 。人与人之间要有一个范围。“从心所欲”— —自由而不能超过这个范围,所以“不逾矩”, 同时这句话也通于形而上的道理。 3.关于"三十而立"的诗句有哪些关于"三十而立"的诗句古文比较少,目前只有《论语·第二章·为政篇》有记载,原文如下: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注释: 有:同“又”。 立:站得住的意思。 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 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的意思;逾,越过;矩,规矩。 扩展资料: "三十而立"赏析 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 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论语·为政 4.关于“三十而立”的古诗词有哪些1、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 2、余红辉.《三十而立》 岁月风霜三十载, 百味人生唯己知; 忆往昔,年少轻狂时,俱远矣; 看今日,而立之年始,继拼之! 一、三十而立 1、成语解释 孔子所说的“三十而立”,是指他在这个时候做事合于礼,言行都很得当。言:谦卑 中 传递祥和!行:举止 彬彬有礼!现常用来指人开始有所成就。 三十而立:三十岁的时候就可以自立于世。2、成语典故 这是《论语·为政》中孔子对于自己在30岁时所达到人生状态的自我评价。 原文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虽然不是人人都能做孔圣人,但后人往往把孔子的这些自我评语作为人生不同阶段所应达到的生活理想状态。孔子还说:“立于礼。” (《论语 泰伯》),又说:“不知礼,无以立也。”(《论语 尧曰》),所以孔子说他“三十而立”,是指他这个时候懂得礼,言行都很得当。 [1]孔子求道于老聃。不禁心旷神达,说:“吾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今五十一方知造化为何物矣!”3、出处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英文 A man should be independent [steadfast] at the age of thirty.At thirty, a man should be able to think for himself.5、例句 我三十而立,但是人们跟我说我看起来像是二十岁出头 。我国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说:「三十而立」,意谓到了三十岁时有所成,站得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