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唐诗宋词中楼的意象,越详细越好词: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李白《忆秦娥》)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白居易《长相思》)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温庭筠《忆江南》)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柳永《凤栖梧》)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柳永《八声甘州》)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 (秦观《浣溪沙》)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归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 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 (晏殊《蝶恋花》) 诗: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崔颢《黄鹤楼》)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李商隐《无题》) 浅析古诗词中“小楼”一词的文化意蕴 作者:杨宾飞 南唐词人李煜和南宋诗人陆游在各自的作品《虞美人》和《临安春雨初霁》(同时入选高中语文第三册教材)中,都提到“小楼”一词,同为“小楼”,却有各自不同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一、思念之楼 由南唐的末代皇帝,变为北宋王朝的阶下囚。前后截然不同的生活环境怎能不让词人伤感、惆怅,怎能不让词人思念过去的幸福时光?“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此时的小楼只能勾起人无限的思念之情,以及因思念而产生的孤寂、凄凉、愁苦之情。又如李煜的另一词作《临江仙》: 樱桃落尽春归去,蝶翻轻粉双飞。 子规啼月小楼西。玉钩罗幕,惆怅暮烟垂。 别巷寂寥人散后,望残烟草低迷。炉香闲袅凤凰儿。 空持罗带,回首恨依依。 词中“小楼”与“月亮”、“子规”三者共同构成一幅凄美之景,“小楼”本身也着上了悲情色彩,同“子规”一样抽象为悲情的象征之物,而不再仅仅是一种建筑物。 李煜在《相见欢》中还曾写道:“小楼新月,回首自纤纤。”同样表达出一种深深的离愁别绪。 宋代词人秦观也曾凭借“小楼”这一意象,在其词作《浣溪沙》中把一个女子的春愁刻画得惟妙惟肖: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正是因为有了“轻寒的小楼”作为主人公抒怀的平台,才有了“晨起如秋”的烦躁,才有了“梦似飞花”的飘零,才有了“愁如丝雨”的感伤,才有了“闲挂银钩”的无聊。 当然,在众多的宋词中,“小楼”这一意象已不再局限于“小”字,出现了朱楼、红楼、高楼、危楼、画楼、青楼(古指富贵人家的住处。) 、歌楼、楼台等词语,但其所蕴涵的思念、别离、愁苦、感伤之情却是始终没有改变的。晏殊要“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蝶恋花》);范仲淹认为“明月楼高休独倚”,否则,“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苏幕遮》);李清照为了等待夫君的归来,一直等到“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一剪梅》);就连“少年不识愁滋味”的辛弃疾,也“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丑奴儿》)。 看来,一旦遇见了“楼”字,定会让人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二、闲适之楼 “小楼”除了用于表达悲情之外,还可以用来表达闲适之情。 如陆游写的《临安春雨初霁》一诗中的名句“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我们可以想像:绵绵的春雨带着春的问候,和着柔柔的夜风款款而来,此夜小楼不眠,诗人无眠。 静下心来抛开一切烦恼、利禄、功名,细细谛听春雨的呢喃,小楼的私语。 这是一个诗意的夜晚:诗意的小楼、诗意的春雨。 没有诗人的闲情逸致,没有诗人的浪漫情怀,哪会有诗意的想像和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一夜的春雨让诗人获得了暂时的精神解脱,可以说,诗人在这一夜的春雨和特定的小楼中所流露的情感是真实的、浪漫的、愉悦的、闲适的,面对如此美景,诗人怎能不心驰神往?而“小楼听雨”便是这一闲适心境的代名词。就像文人们相聚饮酒、吟诗作画一样,它已成为古人闲适生活方式的一种。 辛弃疾在一首名为《临江仙》的词作中对这种闲适之境也有所表露,其中一句写道:“小楼春色里,幽梦雨声中。”可以肯定的是不管作者梦醒后是否惆怅,其春雨幽梦应该说是甜蜜的、温馨的。 月的意象 1、《静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玉阶怨》【唐】李白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3、《秋浦歌其十三》【唐】李白 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 4、《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5、《月》【唐】薛涛 魄依钩样小,扇逐汉机团。细影将圆质,人间几处看? 6、《暮江吟》【唐】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7、《霜月》【唐】李商隐 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台水接天。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8、《漫兴》一首【唐】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 2.唐宋词中关于高楼的意象 800字 急用提交者: 张旭炎 (提交时间: 2011-12-3 21:31:41) 答题内容: 宋词中“高楼”意象的文学意味 “意象是人脑对事物的空间形象所作的描绘。 中国古代哲学家和文论家认为,意象是抽象和不可捉摸的,然而不少古代文学作品中出现的意象却是形象具体的。现代心理学认为,意象是人对过去感觉和知觉方面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再现,正如德国哲学家康德所说,意象是‘想象力重新建造出来的感性形象’。” ① 在中国古代诗词作品中,许多词家爱用意象来表情达意,诗人词家审美意识通过意象外化。从他们所爱使用的意象中,我们可看出作品的内容、作者的审美情趣、思想情感和艺术风格等等。 比如,晏殊作品中的小园香径,秦观词杜鹃声里的斜阳暮,都能显示作品主题、作者情感乃至其人品。虽说意象的捕捉并不都很容易,但是在阅读作品时,用心去体会作品内容,揣摩作者心思,就能很快捕捉到作品中的意象了。 在我们的诗歌鉴赏教学中,引导学生注意把握高楼的意象,利于准确、有效把握作者的感情、了解作品的主旨。 “高楼”应说是我接触的宋代词人作品中印象深刻的一个意象,在晏殊、范仲淹、欧阳修、苏轼等的词作均有所出现,虽然频率不如“夕阳”、“明月”、“杨柳”等高,但它以独特的个性魅力吸引了我。 生活的实际表明,凡是登高望远,尤其是倚楼凭栏,最容易引发离愁别思,易勾起情绪,也最能表达作者的心理情绪。登上高楼,或者临水、或者是悬高,可心旷神怡,但更多的是容易引人生发惆怅和烦恼之感。 所以我觉得词人们是爱登高楼,但又怕登高楼。欧阳修在词中就警告:“楼高莫近危楼倚!”(《踏莎行》),苏轼也深有体会地感叹道:“悔上层楼。 谩惹起新愁压旧愁。”(《沁园春》),还有,吴文英“莫登临,几树残烟,西北高楼。” (《高阳台》),张炎“空怀威,有斜阳出,却怕登楼。”(《甘州》)都明确表明了词人对登高楼的态度。 由此也进一步表明“高楼”这一意象耐人寻味而又别具魅力的文学意味。下面,我们就试以两、三个词人的具体作品作例,结合作者生平及思想分析“高楼”这一意象所具有的文学意味是如何令今人与作者产生思想上、感情上的共鸣的。 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调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这首词是深秋时节伤离怀远之作,生动表现了主人孤守朱户的孤独凄清之感,体现了词人和婉细腻的情思。词的上片即景言怀,下片即由心理刻画转为行为描写,通过“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表现主人公强烈的难以克制的思念之情。 大部分学者认为,晏殊作为一个太平宰相,生活非常优越,其作品大多是流连光景和表现自己阑珊意绪之作。但是从这首词,我们可以看出,晏殊虽然生活安定丰裕,生活态度闲雅容雍,但是在独自登上高楼后,仍不免追思过去,思念故人,感发愁怀,皆因高楼独立,突显当时孤身一人的境况,而顿生愁思。 晏殊一生三次贬官罢职,第三次罢官直至逝世,但是他坚强朴直,如下片中“望尽天涯路”的广远境界一样,具有旷达胸怀,使得这首带有感伤的词中又隐隐透出几许哲理。 如果说晏殊的“高楼”只是透出淡淡的感伤,那么范仲淹的独倚高楼却带来浓浓的秋之寂寥。 我们来看范仲淹的《苏幕遮》: 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香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作为北宋中期著名的政治家,范仲淹忠直敢言,胸怀豪迈,因而所作词作大多意境开阔,风格爽朗,体现词人广阔胸怀。但就是在这样的开阔之境中,却有作者独倚高楼的黯然身影。 从词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念伤感离、羁旅相思之情。在万物寂寥的秋夜里,在冰冷如水的月光下,独自一人,独倚高楼,楼是孤立于此,人也孤伶伶的,两者颇有同“病”相怜之感。 而满腹的乡思离愁无人能诉,只能借酒浇愁,却岂料是“借酒浇愁愁更愁”。在这里,“高楼”是游子旅居之地,却也是承载羁旅之人思乡情绪之所。 在这两首词中,“高楼”的孤带来了登楼之人离情别绪,而在苏轼的《水调歌头》里,这天上的“高楼”又给作者带来了什么样的情思呢?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苏轼的以诗为词大大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境,更表现了他豪迈奔放的个人性格及超逸的人生态度。 如此一人,却仍还是有《沁园春》中“悔上层楼”的感叹,即使是登上天上的高楼——琼楼玉宇,却还是“高处不胜寒”。“所谓‘归去’,即旧月宫,也就是离开尘世利害纷争、抛却虚名微利之意。 “惟恐”一句,是担心其过于寒寂,决心难下。”这几句解释说明无论多么超凡脱俗,也得面对这个任何宦游者都无法回避的实际问题——如何对待为官与归隐,也说明“琼楼玉宇”所象征的寒寂却正是诗人难下决定的因素之一。 高楼楼高,自然寒寂,因而也怕登楼。 看来,“高楼”确是宋词中令人难以释怀的意象。 对古人来说,登上高楼时所勾起的千般情怀、万般思绪让人“却怕登楼”。而对于今。 3.宋词中有楼这个意象一般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哪楼 是一个意象 但要看具体的诗句 总的来说 那是一个诗境 诗歌是讲究整体上的感知的 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 寂寞梧桐 深院锁清秋 …其实 诗歌里面表达的很清楚了 是一种萧瑟的离愁 剪不断 理还乱 是离愁 如 自古多情伤别离 独倚望江楼 这个 就不一样的 但是 一个独 和之前的一样 也是一个 孤单 和寂寞 无法排遣的痛苦 小楼昨夜又东风 这里 是一个回忆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但是 这里 是一种对过去生活 场景的回忆 表面是一样的 都是一种凄凄冷冷的情愫在其中 孤单 独 参杂了伤感 和忧伤 4.诗词中的楼是怎样一个意象“楼”在古代诗词中是个重要的意象,作为一种表达情感的工具,蕴含的内容其实相当丰富。 常见意象:1、凤楼(凤台、秦楼、凤凰楼、凤凰台) 这个典故出自《列仙传·萧史》:“箫史者,秦穆公时人也。善吹箫,能致孔雀白鹤于庭。 穆公有女,字弄玉,好之,公遂以女妻焉。日教弄玉作凤鸣,居数年,吹似凤声,凤凰来止其屋。 公为作凤台,夫妇止其上,不下数年。一旦,皆随凤凰飞去。 故秦人为作凤女祠于雍宫中,时有箫声而已。箫史妙吹,凤雀舞庭。 嬴氏好合,乃习凤声。遂攀凤翼,参翥高冥。 女祠寄想,遗音载清。” 后人多以此典故来写爱情,比如:“欢意似云真薄幸,客鞭摇柳正多才,凤楼人待锦书来。” “尘昏青镜,休照孤鸾舞。烟锁凤楼空,问吹箫人今何处。 小窗惊梦,携手似平生,阳台路。行云去。 目断山无数。”2、石崇楼(绿珠楼、金谷楼) 这个典故出自《晋书·卷三十三·列传第三》:“崇有妓曰绿珠,美而艳,善吹笛。 孙秀使人求之。崇时在金谷别馆,方登凉台,临清流,妇人侍侧。 使者以告。崇尽出其婢妾数十人以示之,皆蕴兰麝,被罗縠,曰:"在所择。 "使者曰:"君侯服御丽则丽矣,然本受命指索绿珠,不识孰是?"崇勃然曰:"绿珠吾所爱,不可得也。"使者曰:"君侯博古通今,察远照迩,愿加三思。 "崇曰:"不然。"使者出而又反,崇竟不许。 秀怒,乃劝伦诛崇、建。崇、建亦潜知其计,乃与黄门郎潘岳阴劝淮南王允、齐王冏以图伦、秀。 秀觉之,遂矫诏收崇及潘岳、欧阳建等。崇正宴于楼上,介士到门。 崇谓绿珠曰:"我今为尔得罪。"绿珠泣曰:"当效死于官前。 "因自投于楼下而死。” 后人多以此典故来写对爱情忠贞或者红颜多薄命,比如:“细腰宫里露桃新,脉脉无言度几春。 至竟息亡缘底事,可怜金谷坠楼人。” “试问花留春几日,略无人管雨和风。 瞥向绿珠楼下见,坠残红。”3、青楼 此典故出处有两个说法,《南史·齐本纪下》:“武帝兴光楼上施青漆,世人谓之"青楼",帝曰:"武帝不巧,何不纯用琉璃。 "”指宫中之楼。《晋书·卷八十九·列传第五十九》:“麹允,金城人也。 与游氏世为豪族,西州为之语曰:"麹与游,牛羊不数头。南开朱门,北望青楼。 "”指豪门大户。不管是宫中之楼还是豪门大户,“青楼”最早显然不是指“烟花之地”。 在唐之前,青楼是作为一种意象用来表达相思或者幽怨的情绪,比如:“青楼临大路,高门结重关。容华耀朝日,谁不希令颜?媒氏何所营?玉帛不时安。 佳人慕高义,求贤良独难。众人徒嗷嗷,安知彼所观?盛年处房室,中夜起长叹。” 到了唐尤其是宋开始,“青楼”成了“烟花之地”的代称。比如:“摇曳帆在空,清流顺归风。 诗因鼓吹发,酒为剑歌雄。对舞青楼妓,双鬟白玉童。 行云且莫去,留醉楚王宫。” “回首长安佳丽地。 三十年前,我是风流帅。为向青楼寻旧事。 花枝缺处余名字。”4、登楼 出自汉王粲《登楼赋》:“登兹楼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销忧。 览斯宇之所处兮,实显敞而寡仇。挟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长洲;背坟衍之广陆兮,临皋隰之沃流。 北弥陶牧,西接昭丘,华实蔽野,黍稷盈畴。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遭纷浊而迁逝兮,漫逾纪以迄今。 情眷眷而怀归兮,孰忧思之可任?凭轩槛以遥望兮,向北风而开襟。平原远而极目兮,蔽荆山之高岑。 路逶迤而修迥兮,川既漾而济深。悲旧乡之壅隔兮,涕横坠而弗禁。 昔尼父之在陈兮,有归欤之叹音。钟仪幽而楚奏兮,庄舄显而越吟。 人情同于怀土兮,岂穷达而异心!惟日月之逾迈兮,俟河清其未极。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骋力。 惧匏瓜之徒悬兮,畏井渫之莫食。步栖迟以徒倚兮,白日忽其将匿。 风萧瑟而并兴兮,天惨惨而无色。兽狂顾以求群兮,鸟相鸣而举翼。 原野阒其无人兮,征夫行而未息。心凄怆以感发兮,意忉怛而惨恻。 循阶除而下降兮,气交愤于胸臆。夜参半而不寐兮,怅盘桓以反侧。” 因其文情思悠远沉郁,后人多用此典故表达忧思或者怀故之情,比如:“天畔登楼眼,随春入故园。战场今始定,移柳更能存。 ” “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何处依刘客,寂寞赋登楼。” 5、危楼 “危楼”并不是指濒临倒塌的“危房”,而是用来形容高,用于映衬诗人登高而内心“惶惶”,比如:“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 6、飞楼 古代楼房斗拱如鸟翼,观之如有欲飞之态,诗人多用“飞楼”来写内心之岌岌,比如:“城尖径仄旌旆愁,独立缥缈之飞楼。峡坼云霾龙虎卧,江清日抱鼋鼍游。 扶桑西枝对断石,弱水东影随长流。杖藜叹世者谁子?泣血迸空回白头。”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古代诗词中“楼”的意象有时并不直接以“楼”来表示,有时会用“凭栏”“倚栏”“阑干”“雕栏”等来指代,比如:“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碧阑干外绣帘垂,猩血屏风画折枝。 八尺龙须方锦褥,已凉天气未寒时。”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 5.宋词中有楼这个意象一般表达了作者什么情古诗词中“楼”不仅是骚 人们登高望远的一中凭靠,更是一中特殊感情的寄托.一、思念之楼 由南唐的末代皇帝,变为北宋王朝的阶下囚.前后截然不同的生活环境怎能不让词人伤感、惆怅,怎能不让词人思念过去的幸福时光?“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此时的小楼只能勾起人无限的思念之情,以及因思念而产生的孤寂、凄凉、愁苦之情.二、闲适之楼 “小楼”除了用于表达悲情之外,还可以用来表达闲适之情.如陆游写的《临安春雨初霁》一诗中的名句“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我们可以想像:绵绵的春雨带着春的问候,和着柔柔的夜风款款而来,此夜小楼不眠,诗人无眠.静下心来抛开一切烦恼、利禄、功名,细细谛听春雨的呢喃,小楼的私语。 6.宋词中有楼这个意象一般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哪楼 是一个意象 但要看具体的诗句 总的来说那是一个诗境 诗歌是讲究整体上的感知的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 寂寞梧桐 深院锁清秋 …其实 诗歌里面表达的很清楚了 是一种萧瑟的离愁 剪不断 理还乱 是离愁 如 自古多情伤别离独倚望江楼 这个 就不一样的 但是 一个独 和之前的一样 也是一个 孤单 和寂寞 无法排遣的痛苦小楼昨夜又东风 这里 是一个回忆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但是 这里 是一种对过去生活 场景的回忆 表面是一样的 都是一种凄凄冷冷的情愫在其中孤单 独 参杂了伤感 和忧伤。 7.宋词中描写梧桐的意象以及赏析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作者】:李煜 【朝代】:南唐 【体裁】:词 【格律】: ○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 【注释】: [1]锁清秋:深深被秋色所笼罩。 [2]离愁:指去国之愁。 [3]别有一般:亦做“别是一番”,另有一种之意。 【前言】: 词名《相见欢》咏的却是离别愁。此词是作者被囚于宋国时所作。词中的缭乱离愁不过属于他宫廷生活的一个插曲,如作于归宋以后,此词所表现的则应当是他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 【赏析】: 起句“无言独上西楼”,摄尽凄惋之神。“无言”者,并非无语可诉,而是无人共语。由作者“无言”、“独上”的滞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见其孤独之甚、哀愁之甚。本来,作者深谙“独自莫凭栏”之理,因为栏外景色往往会触动心中愁思,而今他却甘冒其“险”,又可见他对故国(或故人)怀念之甚、眷恋之甚。 “月如钩”,是作者西楼凭栏之所见。一弯残月映照着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着他视线难及的“三千里地山河”(《破阵子》),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忆?而俯视楼下,但见深院为萧飒秋色所笼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里,“寂寞”者究竟是梧桐还是作者,已无法、也无须分辨,因为情与景已妙合无垠。 过片后“剪不断”三句,以麻丝喻离愁,将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但更见作者独诣的还是结句:“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8.宋词词人常用的意象宋词中意象的选用 作者:浙江省台州市书生中学 王华清 摘要 “诗言志”,从而确定了诗词的基本功能即是抒情;而抒情的方式又往往离不开“情景交融”,这里必然涉及外在的“景 ”、“物”,我们统称它们为“物象”。 实际上,“物象”除了自身的特征外,并无多少特殊的含义,只有当它们落入诗人的眼帘之内,它们才算有了生命,有了灵性,它们才能被称为“意象”,于是进一步构成了诗词的基本元素,成为我们体察诗人情绪、情感、情怀的一座桥梁。 本文以宋词为切入点,联系词人的感受,谈谈意象的选用问题。 正文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宋词中意象的选用 浙江省台州市书生中学 王华清 “诗言志”,从而确定了诗词的基本功能即是抒情;而抒情的方式又往往离不开“情景交融”,这里必然涉及外在的“景 ”、“物”,我们统称它们为“物象”。实际上,“物象”除了自身的特征外,并无多少特殊的含义,只有当它们落入诗人的眼帘之内,它们才算有了生命,有了灵性,它们才能被称为“意象”,于是进一步构成了诗词的基本元素,成为我们体察诗人情绪、情感、情怀的一座桥梁。 本文以宋词为切入点,联系词人的感受,谈谈意象的选用问题。 一、意象具有稳定性 “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有怎样的情感特征,往往就有怎样的意象类别。 在传统的创作和阅读心理体系中,有些意象经过时间的淘洗,已经具有了很强的稳定性,以至于一睹词中之物,我们往往马上联想到主人公的某种情绪。如“柳”,容易让人联想到“伤离别”:“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今古柳桥多送别,见人分袂亦愁生”〔张先《江南柳》〕、“频满溪,柳绕堤,相送行人溪水西”〔张先《相思令》〕……为何“柳”具有如此内涵呢?柳的种种联想,与以下情况有关:1、古人送别多折柳枝;2、古人送别多唱《折杨柳》歌辞;3、“柳桥”往往是送别分离的特定场合;4、“柳”“留”谐音。 传统习俗一旦形成,意象也就紧密地与一种情感挂上了钩。此类意象还有很多,如“月”,往往是怀乡思亲的代名词;而“梅”,恰恰是志向高洁的见证者。 二、意象还具有特殊性 除上面讲到的与传统心理有关的原因外,意象的选用还往往跟物象本身的特征及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1、物象本身的特征,往往决定了它所肩负的历史使命。 而物的特征,本文拟从颜色和形状两大块着手讨论。先从颜色方面观察,可分为暖色调、中性色和冷色调,其中首尾两类又常因特征突出而被选用,并且对应于人类的两大情感体系:明快激奋的〔如:陶醉、欣慰、闲适、舒坦、喜悦、满足等〕、黯然低沉的〔如:惆怅、孤独、忧伤、痛苦、烦恼等〕。 如表现忧伤悲愁的,常用以下意象: 清秋——“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 残月——“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残照——“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柳永《蝶恋花》〕 秋草——“年年陌上生秋草,日日楼中到夕阳”〔晏几道《鹧鸪天 醉柏春衫惜旧香》〕 暮云——楼倚暮云初见雁,南飞。漫道行人雁后归”〔晏几道《南乡子 新日又如眉》〕 残灯——“今夜残灯斜照处,荧荧。 秋雨晴时泪不晴”〔苏轼《南乡子 送述怀》〕 …… 表现欣慰愉悦的,常选用以下意象: 春光——“山园几许,收尽春光”、“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秦观《形香子》〕 绿水、芳草——“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欧阳修《蝶恋花》〕 山荷、石榴——“微雨过,山荷翻。榴花开欲燃。” 〔苏轼《阮郎归 初夏》〕 由此可知:“多愁善感”的词人们,常选用色彩鲜明的物象,借助于物本身的特性,为读者展开了一副副精彩的画面。 其次,可结合物象的习性分析。 万象都有与众不同的习性,在“有情人”眼中,这些天生的千姿百态都有了深厚的寄托意味,宛若诗圣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因此,意象选择的准确、恰当,在词来说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它可以使抽象的情感具体化,能够引发我们对意外之象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从而体察出词人在词中所反映的意味。例如“愁”,在不同词人笔下有不同的表现。 李煜将亡国之痛、身世之愁付与一江春水,表现其绵绵不断的情状;李清照又别出机杼,竟无端的担心起舴艋舟的不堪愁苦之重,“愁”的深重触手可感;贺梅子更是绝,他竟然用了一个博喻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样,漫无边际、若有若无、丝丝缕缕、缠缠绵绵、不可感的东西马上历历在目了。 上面讲到了“柳”与分别的关系,其实完全可以这样理解:柳的外形,足可以表情达意——“几叶小眉寒不展,莫唱《阳关》,真个肠先断。分付与春休细看,条条尽是离人怨”〔张先《蝶恋花》〕、“花不尽,月无穷;两心同。 此时愿作杨柳千丝,绊惹春风”〔张先《诉衷情》〕、“柳丝长,桃叶小。深院断无人到”〔晏几道《更漏子》〕……也许正是因为柳丝、柳条的轻柔、绵长,才勾起别离双方无限的怨恨、伤感。 总之,万物有其固有的本性,再经词人眼睛的筛选,于。 9.古诗中意象赏析竹,号称君子,不刚不柔,凌霜雪而不凋。 奋进、挺拔。拔青翠,摇曳多姿,清香袭人——竹之韵;不畏酷暑,不屈霜雪,生不避贫壤,伐而可复生——竹之性;高风亮节,清风瘦骨,虚心有节——竹之品。 被称为岁寒三友之一的竹,以自己独特的品质、风韵,征服了无数文人骚客的心,而处于诗歌黄金时代的唐朝,关于咏竹、颂竹、写竹、画竹的作品更是不计其数。*通过竹的有节来赞美其高洁与气节, “琼节高吹宿风枝,风流交我立忘归。” ——李建勋《竹》 *通过竹的虚(空)心来表现谦虚, “众类亦云茂,虚心宁自持。”——薛涛《酬人雨后玩竹》 *因其经暑抗寒表现坚韧, “守节偏凌御史霜,虚心愿比郎官笔。” ——岑参《范公丛竹歌》 *因成竹之高来表现气冲云宵的志气, “贞姿曾冒雪,高节欲凌云”——孙岘《送钟元外赋竹》 *因生长之快来表现新竹的勃勃生机与昂扬气慨, “更容一夜抽千尺,别却池园数寸泥”——李贺《昌谷北园新笋》 *因其不避贫壤来表现其适应力与生命的顽强,“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 宜”——刘禹锡《庭竹》由于竹的风韵,我们从唐诗中可以看到,或亭或寺或山庄或别业等幽深清净之所到处充满着竹的身影。 而这些有竹相伴的幽静之处的相关描写,要么流露着诗人沉醉山水的闲适而愉悦的心境,要么表达着诗人向往山林,渴望归隐的情结,要么抒写了诗人身居幽处,淡然而雅致的生活。在这些诗中,竹子已成为一种清净、闲适、恬静、幽然、典雅生活情状的代言意象。 “竹,竹。披山,连谷。 出东南,殊草木。叶细枝劲霜停露宿。 成林处处云,抽笋年年玉,天风乍起争韵,池水相涵更绿。却寻庾信小园中,闲对数竿心自足。” (张南史《竹》),成片竹子披满山岭,连接山谷,叶细枝劲,成竹如绿云,新竹如碧玉,随风摇曳,影映水中……好一个清凉世界,诗人于其中,恬适愉悦,闲静而自足。 *与水相关者——水是清净之物,与竹相依相映,清幽淡雅,自然成趣。 “竹院松廊分数派,不空清泚亦逶迤。落花相逐去何处,幽鹭独来无限时。” ——郑谷《水》 “一渠春碧弄潺潺,密竹繁花掩映间。看处便须终日住,算来争得此身闲。” ——吴融《新安道中玩流水》 *与亭相关者——亭台楼榭,是人休息玩赏之处,而亭边见竹林,更让人顿觉清爽恬适。 “文史归休日,栖闲卧草亭。 蔷薇一架紫,石竹数重青。” ——徐晶《蔡起居山亭》 “谢公离别处,风景每生愁。 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池花春映日,窗竹夜鸣秋。 今古一相接,长歌怀旧游。” ——李白《谢公亭》 *与居所园林相关者——园林别院,清雅闲居之所,一块绿地,数丛竹子,一片新篁,自现风流。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诗人独自坐在深而静谧的竹林,一个人弹琴长啸而无须他人欣赏,静静的月亮懂得,已足够,诗人隐逸闲适之情溢于诗中。 “栖禽恋竹明犹在,闲客观花夜未休。” ——姚合《题田将军宅》 *与寺院有关——茂林修竹,但见一寺院隐约其间,佛家圣地,更显清净庄严。 是的,唐诗中有很多写寺院的诗有竹景相伴。很多寺院或隐于竹林,或有竹植于院内,有些寺院更是以“竹”命名。 天竹寺以产竹著称,湘妃庙以斑竹闻名。 “西丛七茎劲而健,省向天竺寺前石上见。 东丛八茎疏且寒,忆曾湘妃庙里雨中看。”——白居易《画竹歌并引》 “峰峦开一掌,朱槛几环延。 佛地花分界,僧房竹引泉。” ——张祜《题杭州灵隐寺题杭州灵隐寺》 “竹间泉落山厨静,塔下僧归影殿空。” ——温庭筠《开圣寺》 “浮图经近郭,长日羡僧闲。竹径深开院,松门远对山。” ——张祜《重居寺》 幽居之处,风吹竹动,竹叶萧萧,竹枝婷婷,竹韵悠悠。在这里,竹已成为清雅、恬淡的代名词,成为唐人们追寻闲适淡雅清幽生活情状的独特意象! 三、几许情思—关于爱情关于忠贞 一根竹杖入水化为飞龙,一抹相思泪洒竹上,变为点点斑痕。 竹子的意象不只关乎君子、道德,不只关于闲适、隐逸,还系连着梦幻迷离的神化传说,艳绝凄美的爱情故事。特别是那泪洒千杆竹的娥皇、女英,为爱创造的千古传奇,更是千百年来为人称颂。 而那泪染的湘妃竹,点点的斑竹亦成为诗人们歌颂爱的意象,成为唐诗中每每吟咏之物,为那爱情的忠贞,凄绝与动人! “万古湘江竹。无穷奈怨何?年年长春笋。 只是泪痕多!”(李商隐《湘江竹》)不尽的离愁,无尽的思念,点点泪痕,片片相思,“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起秋流到冬,春流到夏!”痴情而忠贞的女子,为爱守候着神话! 可怜“湘江竹上痕无限”!多少泪滴,多少首诗祭奠! “殷痕苦雨洗不落,犹带湘娥泪血腥。”——无名氏《斑竹》 “九处烟霞九处昏,一回延首一销魂。 因凭直节流红泪,图得千秋见血痕。”——汪遵《斑竹祠》 “龙鳞满床波浪湿,血光点点湘娥泣。” ——无名氏《斑竹簟》 一首首斑竹诗,一首首湘妃颂,或凄艳、或哀婉,那点点红泪、那潇潇斑竹,那有关爱的绝恋已定格在湘妃竹上,那有关爱的忠贞已意化于斑竹身,成为永恒爱情的象征。 四、几多追求—关于抱负关于怅然 在古代的中国,因着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