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用来赞美老师的杜甫的诗句《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其中人们常用“润物细无声”一句来形容老师对学生默默无闻的培养,潜移默化的熏陶。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汉族,祖籍襄阳,生于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2.用杜甫的哪些诗句赞美老师我们可以用杜甫的诗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来形容老师对自己默默无闻的培育,潜移默化的熏陶;可以用孟郊的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表达对母亲的感激;可以有王勃的诗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达对知己的劝慰.语文老师用“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启示我们提高习作水平关键是要广泛阅读;音乐老师用“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赞美同学们精彩的演唱;科学老师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希望我们要敢于实验,主动实践。 3.杜甫赞美老师的诗《咏怀古迹·摇落深知宋玉悲》 唐朝:杜甫 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译文:落叶飘零是深知宋玉的悲哀,他的风流儒雅堪当我的老师。怅望千秋往事洒下同情泪水,身世同样凄凉可惜生不同时。江山依旧故宅犹在空留文藻,云雨荒台难道真是荒唐梦思。最可叹楚王宫殿早荡然无存,驾船人还指点遗迹让人生疑。 《野老》 唐朝:杜甫 野老篱前江岸回,柴门不正逐江开。 渔人网集澄潭下,贾客船随返照来。 长路关心悲剑阁,片云何意傍琴台。 王师未报收东郡,城阙秋生画角哀。 4.杜甫的诗句形容老师对学生耐心细致教育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句诗形容老师对学生默默无闻的陪养。在杜甫的诗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来形容老师对自己默默无闻的培育,潜移默化的熏陶。因此人们常用杜甫的那句诗来形容老师对学生的教育耐心,循循善诱。 《春夜喜雨》全诗如下: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译文:好雨知道下雨的节气,正是在春天植物萌发生长的时侯。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落下,无声的滋润着春天万物。雨夜中田间小路黑茫茫一片,只有江船上的灯火独自闪烁。 扩展资料: 《春夜喜雨》诗人开首就用“好”字来赞美春雨,赋予它人格化。 再用一个传神的“知”字,把无情作有情,把无知当有知,说它懂得满足客观需要,使春雨有了灵性。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切实把“好”字落到实处。雨之“好”,好在适时,好在不张扬的“潜”,好在“润物”,好在“无声”。 使春雨具有了无私地滋润万物,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美好品格,“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黑”与“明”相互映衬,点明了云厚雨足,营造出强烈的美感,好似一幅极其生动的雨中夜景图,展现在人们面前。“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这是想象之景,它是紧扣诗题中的“喜”,来尽情联想雨后清晨锦官城迷人的景象。尤其是一个“重”字,准确地写出饱受春雨洗礼之后的花朵娇艳欲滴、富有生机的情态,寄寓了诗人对春雨的盛赞之情。 整首诗结构严谨、用词讲究,描写细腻感人,仿佛能从字里行间呼吸到一股令人喜悦的春之气息,不愧是一首描绘春夜雨景,表现喜悦之情的古诗名作。 5.赞美老师的诗句 杜甫春夜喜雨 唐 ·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译文 好雨似乎会挑选时辰,降临在万物萌生之春。伴随和风,悄悄进入夜幕。细细密密,滋润大地万物。浓浓乌云,笼罩田野小路,唯有江边渔船上的一点渔火放射出一线光芒,显得格外明亮。 等天亮的时候,那潮湿的泥土上必定布满了红色的花瓣,锦官城的大街小巷也一定是一片万紫千红的景象。 《春夜喜雨》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此诗以极大的喜悦之情细致地描绘了春雨的特点和成都夜雨的景象,热情地讴歌了来得及时、滋润万物的春雨。 诗人运用拟人手法,对春雨的描写,体物精微,细腻生动,绘声绘形。全诗意境淡雅,意蕴清幽,诗境与画境浑然一体,是一首传神入化、别具风韵的咏雨诗。 6.人们常用杜甫什么诗句来赞美老师人们常用杜甫《春夜喜雨》一诗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诗句来赞美老师。 原诗: 《春夜喜雨》唐代: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释义: 好雨知道下雨的节气,正是在春天植物萌发生长的时侯。 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落下,无声的滋润着春天万物。 雨夜中田间小路黑茫茫一片,只有江船上的灯火独自闪烁。 天刚亮时看着那雨水润湿的花丛,娇美红艳,整个锦官城变成了繁花盛开的世界。 扩展资料: 这首诗写于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春。作此诗时,他已在成都草堂定居两年。杜甫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流离转徙的生活后,终于来到成都定居。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对春雨之情很深,因而写下了这首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诗作。 本诗一开头就用一个“好”字赞美“雨”。为什么好呢,因为它“知时节”。这里就是把雨拟人化,其中“知”字用得传神,简直把雨给写活了。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来了。它的确很“好”。 颔联进一步表现雨的“好”,其中“潜”、“润”、“细”等字生动地写出了雨“好”的特点。雨之所以“好”,好就好在适时,好在“润物”。“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仍然用的是拟人化手法。 “潜入夜”和“细无声”相配合,不仅表明那雨是伴随和风而来的细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如果有意讨“好”,它就会在白天来,就会造一点声势,让人们看得见,听得清。 惟其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它才选择了一个不妨碍人们工作和劳动的时间悄悄地来,在人们酣睡的夜晚无声地、细细地下。 紧接着颈联从视觉角度描写雨夜景色。在不太阴沉的夜间,小路比田野容易看得见,江面也比岸上容易辨得清。如今放眼四望,“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只有船上的灯火是明的。此外,连江面也看不见,小路也辨不清,天空里全是黑沉沉的云,地上也像云一样黑。 看起来这雨准会下到天亮。这两句写出了夜雨的美丽景象,“黑”与“明”相互映衬,不仅点明了云厚雨足,而且给人以强烈的美感。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春夜喜雨 (唐代诗人杜甫的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