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请问西方的大诗人有哪些啊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1803年—1882年),生於波士顿,美?枷爰摇⑽?W家。 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Thomas Stearns Eliot,1888年9月26日—1965年1月4日),一位美??英?È恕⑵缆奂摇⒕缱骷遥渥髌范远兰湍酥两袢盏奈难飞嫌跋旒Îى钤丁?948年,60岁的艾略特迎来了他一生中最大的荣誉——诺贝尔文学奖。 拜伦(George Gordon Byron1788年1月22日在英???敦出生-1824年4月19日在希腊逝世),英国诗人;作家,世袭爵位,人称拜???炀鬖ord Byron,引领风骚的浪漫主义文?W泰斗,又译?[??。 其代表作有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唐·璜等。 唐·璜是一部未完的作品。 贝尔托·布莱希特(Bertolt Brecht,也译做贝托尔德·布莱希特,1898年2月10日 - 1956年8月14日)是一位著名的德国戏剧家与诗人。 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1821年4月9日—1867年8月31日),法国最伟大诗人之一,象征派诗歌先驱,现代派的奠基人,以?集《恶之花》(Les fleurs du mal)留名后世。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Jorges Luis Borges,1899年8月24日~1986年6月14日) ,阿根廷作家。他的作品以拉丁文般隽永的文字和深刻的哲理见长 但丁·亚利基利(Dante Alighieri,1265年-1321年),意大利诗人,现代意大利语的奠基者,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开拓人物,以长?《神曲》留名后世。 恩格斯评价说:“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志的,这位人物就是意大利人但丁,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埃米莉·迪更生(Emily Dickinson,1830年12月10日—1886年5月15日),美??人。 ?风凝??,意象?沓,比喻尖新,常置格律以至语法於不?。生前只出版过10首?,默默?o?,死后近70年开始得到文?W界的认真关注,被现代派?人追认?橄闰?。 与同?r代的惠特曼,一同被奉?槊??ゴ笤?人;其驾驭英语的能力,被认?榭筛勘??相提?K?。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说明 · 关於))[ˈgøːtə],亦作Göthe,出生时名?椋涸己病の侄蚋浴じ璧拢怀錾?749年8月28日,美因河畔法兰克福 — 逝於1832年3月22日,魏玛)作为诗人、自然科学家、文艺理论家和政治人物,是魏玛的古典主义的最著名的代表。 而作为诗歌、戏剧和散文作品的作者,他是最伟大的德国作家之一,也是世界文学领域的一个出类拔萃的光辉人物。 克里斯蒂安·约翰·海因里希·海涅(Christian Johann Heinrich Heine,1797年12月13日—1856年2月17日),出生时用名哈利·海涅(Harry Heine),19世纪最重要的德国诗人和新闻工作者之一。 海涅既是浪漫主义诗人,也是浪漫主义的超越者。他使日常语言诗意化,将报刊上的文艺专栏和游记提升为一种艺术形式,赋予了德语一种罕为人知的风格上的轻松与优雅。 作为批评家、热心于政治的新闻工作者、随笔作家、讽刺性杂文作家、论战者,他既受喜爱,又遭惧怕。 他是作品被翻译得最多的德国诗人中的一员。 海涅最广为人知的一首诗可能是由门德尔松为之作曲的通过音乐传播的《乘着歌声的翅膀》。 沃尔特·惠特曼(Walt Whitman,1819年5月31日—1892年3月26日),美国著名诗人、人文主义者,其代表作品是诗集《草叶集》。 柯?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1772年10月21日─1834年7月25日),英??人、文评家,英?寺髁x文?W的奠基人之一。以〈老水手吟〉(The Rime of the Ancient Mariner)一?名家,其文评集《文?W?饔?》(Biographia Literaria)以博大精深?称,??ο胂?imagination)与幻想(fancy)的?^?e尤其著名。 一生作?不缀,但中年?r自称????恼埽Ñ幸钥档隆⒅x林(Friedrich Schelling)?槭椎牡?ㄐ恼?。他的「鸦片瘾」、他的??人魅力、他与华兹华斯的微妙关?S,使他成?槲鞣轿?W史上最令人注目的作家之一。 济慈,全名约翰·济慈[1](John Keats,1795年—1821年)出生于18世纪末年的伦敦,他是杰出的英诗作家之一,也是浪漫派的主要成员 让·德·拉封丹(Jean de La Fontaine,1621年7月8日—1695年4月13日),法国诗人,以《寓言?》(Fables choisies mises en vers)留名后世。 米哈伊尔·尤利耶维奇·莱蒙托夫(俄语:Михаил Юрьевич Лермонтов; 1814年10月15日-1841年7月27日),俄国诗人。 莱纳·玛利亚·里尔克 (Rainer Maria Rilke,1875年12月4日—1926年12月29日)是一位重要的德语诗人,除了创作德语诗歌外还攥写小说、剧本以及一些杂文和法语诗歌,其书信集也是里尔克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对19世纪末的诗歌裁体和风格以及欧洲颓废派文学都有深厚的影响。 让·尼古拉·阿尔图尔·兰波,或译“亚瑟·兰波”、“阿尔蒂尔·兰波”,“林包德”(Jean Nicolas Arthur Rimbaud)(1854年10月20日—1891年11月10日),19世纪法国著名诗人,早期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超现实主义诗歌的鼻祖。 约翰·弥尔顿(John Milton,1608年12月9日—1674年11月8日),生于伦敦。 2.西方诗歌的特点总体来说: 英文诗歌大都表达热切,感情激烈,以求再现此情。 而中国的古诗词则文字简洁,意境悠远。诗人将想要表达的意思表达到七八分后,便会打住,留白出来以给人遐想的空间。 细致来说: 中西诗歌不同之处,比较可以看出共性,也可以看出个性。中西诗歌虽然在渊源上能找到一定的源头或能证明两者之间的关联与影响,但在比较之中我们还是不难地发现两者的差异。 存在这种巨大的差异是由其本质不同、思维形式不同带来的。 中国诗词善于写景抒情,以写景烘托气氛或造出意境,而英美诗歌则注重描写景物在人们心里唤起的反应,从此来表达自己的主观意识。 这是由两者不同的思维模式造成的差异。中国人注重表现,西方人注重再现,这种思维模式指挥下发展而来的诗歌文学理论和诗歌创作自然大不相同。 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形成了意境说、教化说,西方则形成了典型说,因此中国的诗词更注重的是一种意境的创造,追求言已尽而意未尽的效果,让人有无限的遐想空间,这种诗歌的出现是因为中国古代传统的思维方式是感悟式直觉思维方式。即使到了现在,中国人写诗歌依然追求意境的营造,如果说得太白了,就没有意思了,当然当代一些新新人类作家的作品追求一种直白,则是另外一回事,并不能一概而论,毕竟这些人并不代表中国诗歌创作的主流。 中国诗词讲究含蓄,以淡为美,而英美诗歌则比较奔放,以感情激越为胜。很突出的例子就是对待爱情方面,中西方的诗歌特点在此能得到完全的体现。 中国诗人描写爱情“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始终不把那种爱表达出来,而西方诗人会高喊“你是我的太阳,爱情之火烧得我浑身焦灼。”这种直言不讳中国人是很难接受的,产生差异的实质在于彼此的审美取向不同。 另外,中国诗词多以歌颂为主,而英美现代诗歌多以揭露为主。中国诗词或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永远把诗人的情感埋藏于诗词之中,只有通过“感悟”才可能感觉出其美,最突出的例子莫过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他几乎没有用一个表达感情的词语,只是把“枯藤” 、“老树” 、“昏鸦”简单地排列在一起,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一幅凄凉寂寥的景象,后面两句把七种静物列在一处,却恰如其分地渲染了寂寞、惨淡的气氛,“夕阳西下”更是给整幅画面涂上了一层昏黄的颜色,最后一笔带出“断肠人在天涯” ,感觉上前后好像并无直接联系,但感情是连贯的,思路也是连贯的,读者一口气读下来,仿佛自己就是诗人所描绘的画中的游子,引起强烈的共鸣。 然而十种静物的并列,虽然没有任何的主观感情,却比再多的语言都要强烈地表达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感情,这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所在。相比之下,英美现代诗歌强调写资本主义社会中畸零人的心理,比较直率地把诗人的所要表达的意思表现出来,直抒胸臆,而毫无造作,言尽而意亦尽,回味的空间相对缩小了,但这样比较符合西方人的心理特征、思维特征。 相异的分析 上文中曾经提及中西的思维形式不同造成文化的相异,究竟是什么因素造成思维的相异,这是一个连科学家都在研究的问题,笔者实在无法回答,只能从表面分析思维差异的表现。 与西方商业性、开放性社会所形成的重视概念、范畴内涵的明确性,分析、归纳的逻辑性,和抽象性强的思维方式不同,中国早在先秦已经形成感悟式直觉思维方式。 前者持“天人相分”的哲学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故努力明确事物内在联系与逻辑关系;后者持“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偏重于统一,偏重整体、直观的把握,而忽视了精密和抽象的逻辑分析、归纳,是一种典型的“以物观物”的方式,明显不同于西方的“以我观物” 的方式。这样一来造成了语义含糊,难以进行分析研究,只能靠感悟来理解其中的意思,没有精确的尺度去衡量其中的含义。 例如《老子》开篇第一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一直以来“道”的含义备受争议,在翻译中更找不出合适的能表达其意思的词,只好用“dao”来表示,这是直觉思维下的典型产物。 这种直觉式的思维上升为理性后,仍不离感性。当它运用于文学,特别是诗歌创作时就会产生一系列的特有的概念,如风骨、风雅、阳刚等等。 也就不像西方那样先对概念作明确的界定,经过推理过程,然后才建构理论体系。它起源于感性体验,经过感悟,后又约定俗成,在前后沿用中逐步发展完善,具有具体与抽象、体验与概括结合的特点。 中国在长期的认识活动中,又形成了运用朴素的辩证法观察事物的传统,以及相应的辩证思维方式,体现在文学上就是既重视并揭示文学与社会的内在联系,也能够揭示文学自身的规律。 在这种思维的影响之下,中国的诗歌创作特别强调一个“悟”字,“顿悟”成了诗歌创作的最高境界,“悟”往往带来神来一笔,它不一定与上文有直接逻辑的联系,但感情上具有连贯性,这种写作方式是直觉思维方式的产物,它铸造了中国诗歌特有的美丽。 杜甫有一首诗很能突出这个特点。 舟月对驿近寺 (唐)杜甫 更深不假烛,月郎白明船。 金刹青枫外,朱楼白水边。城乌啼眇眇,野鹭宿娟娟。 皓首江湖客,钩帘独未眠。 虽然全诗只有最后两句。 3.中西方诗歌的差异诗歌被誉为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和最高体现,同时诗歌也是时代、历史文化沉淀的结果。 中西方诗歌迥然不同,分别体现了中西方的文化、艺术、美学、文论的综合成就。对中西诗歌进行比较既是文化交流的客观必要,也是研究和发展我国诗歌的主观要求。 中国的诗歌历来受到世界的关注,精炼的语言、优美的意境是其标志特征,西方的诗歌同样的耀眼夺目,我们可以从数量浩大的诗作中发现许多不朽的传世之作。中西的诗歌在体式、内容、结构等诸多方面存在不同之处,但也不难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的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一)前论 西方一些比较文学的研究者曾经指出:不同民族的文学在平行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殊途同归的现象。这种现象在文学作品中的确有所反映,中西的诗歌虽然有各自不同的文化底蕴,但我们从中还是可以寻找到彼此的影子。 中国的诗歌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西方的诗歌或多或少都受到中国诗歌的影响。中外、古今之间虽自成体系,但依然存在着一定的关联,并非(也没有可能)完全隔绝。 我们从中国古典诗歌和英美现代诗歌说起,因为中国古典诗歌对西方的影响从汉诗英译开始。 从埃兹拉·庞德翻译的《中国》和一些英美译者的翻译作品来看,中国诗的意境逐渐渗入他们的诗歌创作中,中国诗歌文字简洁,意义深刻的特点逐渐为他们所接受,而且也逐渐为他们所学习。 美国著名意象派诗人庞德曾经说过,在中国文学中发现一个“新希腊”,从而发动了一场新的“文艺复兴”。中国的古典诗词不仅影响他们的创作,还影响着他们的诗歌创作理论。 由于古汉语是一种没有词尾变化的语言,它不像英语那样有明显的人称、数和时态变化,表达上不如西方语言那么精确,因此汉语更具有模糊性,更加含蓄。艾米·洛威尔曾经说过:“含蓄是我们从东方学来的东西之一。” 中国古典诗词的显著特点就显现在简洁具体。这要求诗人必须具有行文简洁和表达含蓄的才能。 另一方面,中国古典诗词的一大特点生动的意象和诗中有画也融入了他们的创作中。这种借鉴的结果就是“汉风诗”的出现。 英美译者翻译最多的是我国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李商隐、李贺的诗和李清照、柳永、李煜的词,他们的创作手法对英美现代诗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国流传的佛老思想、逃避现实、完善自身的思想也深入他们诗歌的创作中。 勃莱一首名为《想到<隐居>》的诗,就是受白居易的启发而写的。他的朋友赖特走得更远,他曾经给自己的一首诗加上这样的一个标题:“读了一卷坏诗,心情抑郁,于是走向一处闲置的草场,央昆虫来作伴。” 这种白描方法明显是受到中国唐诗的影响。(二)相似之处 中国古典诗词用词凝练,意境含蓄,诗画合一,形象生动的特点在交流中融入了英美现代诗人的诗歌创作中,我们先来比较下面的两首诗: 饮酒 (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茵纳斯弗利岛 (爱尔兰)威廉·巴勒斯·叶芝 我就要动身去了,去茵纳斯弗利岛; 搭起一个小屋子,筑起泥巴房; 支起几行云豆架,一排蜂蜜巢, 独个儿住着,荫阴下听蜂群歌唱。 我就会得到安宁,它徐徐下降, 从朝雾落到蟋蟀歌唱的地方; 午夜是一片闪亮,正午是一片紫光, 傍晚到处飞舞着红雀的翅膀。 我就要动身去了,因为我听到, 那水声日日夜夜轻拍着湖滨; 不管我站在车行道或灰暗的人行道, 都在心灵深处听见这声音。① 从上面的两首诗我们可以看出,两者的意境和用词是非常相似的,“结庐”与“造屋”如出一辙,“采菊”与“种豆、养蜂”异曲同工,“山气”与后一首的中间四句的意境完全可以互相补充。 两位诗人所要表达的意思都是要离开这个充满痛苦的红尘世界,去过世外桃源般的生活,表现了宁静致远的思想和远离尘嚣的真意。从写作手法上看,两者都用了近乎白描的艺术手法,没有加入主观色彩,客观真实地描写景物,直白地道出胸臆。 这至少可以证明中西方文化之间是有共通性的。 两首诗所表达的飘逸、洒脱的意境在古典诗词和英美现代诗歌都是屡见不鲜的,从李白“笑而不答心自闲”到杜甫“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还有更多的例子举不胜举,而英美现代诗歌中不乏其例,如T·S·艾略特著名诗歌《荒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充分表现了这样的意境。 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两者也有许多共同点。 中国古典诗词最大的特点是含蓄,生动凝练。气氛只用寥寥数字便可烘托,意境只需片言只语就可表达。 英美现代诗歌的创作显现出含蓄、凝重、集中、富有感情的特点跟他们的诗歌理论受中国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 ,甚至一些表达方式也基本相同。埃兹拉·庞德的名震西方诗坛的两句短诗《在地铁车站》含蓄、凝练,令人回味无穷: 这些面庞在人群中涌现 湿漉漉的黑树干上花朵瓣瓣 这与中国古典的“人面桃花相映红” 、“杨柳青丝” 、“梨花带雨”的意境是大致相同的,反映出中西文化交流的结果。 但笔者个人认为,西方的诗歌这些比喻所表达出来的意境没有中国的那么美,那么让人富于想象。诗歌很。 4.国外著名的诗歌集1、《飞鸟集》 《飞鸟集》是印度诗人泰戈尔创作的诗集,这本诗集包括325首无题诗,其中绝大多数的诗只有一两行,或者捕捉一个自然景观,或者述说一个事理。这些诗的基本题材多为极其常见事物,不外乎小草、落叶、飞鸟、星辰、河流等等。诗集并没有明显的逻辑结构和明确的中心,只是诗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感触、思考、情思的片段的记录。 2、《荒原》 《荒原》是英国著名现代派诗人的作品,《荒原》是现代英美诗歌的里程碑,是象征主义文学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表达了西方一代人精神上的幻灭,被认为是西方现代文学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 3、《神曲》 《神曲》是著名意大利诗人但丁·阿利盖利创作的长诗。全诗为三部分:《地狱(Inferno)》、《炼狱(Purgatorio)》和《天堂(Paradiso)》,以长诗的形式,叙述了但丁在“人生的中途”所做的一个梦,以此来谴责教会的统治,但仍然未摆脱基督教神学的观点。 4、《普希金诗集》 《普希金诗集》是俄罗斯伟大诗人普希金的作品,他的作品充满着对自由的歌颂,对纯洁爱情的赞美,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沙皇暴政的批判。他的诗清新、美丽、迷人,在他的笔下,山峦、河流、花朵、树木、岩石都显得诗意惠芳,让人心醉神往, 5、《草叶集》 《草叶集》是美国19世纪杰出诗人惠特曼(1819~1892)的作品。讴歌民主和自由,歌颂人类平等、劳动和劳动者及普通人、欧洲革命,谴责压迫者,号召黑人反抗。《草叶集》在艺术形式上也是一个重大的革新。惠特曼打破了长期来美国诗歌因袭的律式,并反对形式主义倾向,创造了后来被称为“自由体”的诗歌形式。 5.我要外国人写的诗,急呀雪莱诗词精选致云雀你好啊,欢乐的精灵!你似乎从不是飞禽,从天堂或天堂的邻近,以酣畅淋漓的乐音,不事雕琢的艺术,倾吐你的衷心。 向上,再向高处飞翔,从地面你一跃而上,象一片烈火的轻云,掠过蔚蓝的天心,永远歌唱着飞翔,飞翔着歌唱。地平线下的太阳,放射出金色的电光,晴空里霞蔚云蒸,你沐浴着阳光飞行,似不具形体的喜悦刚开始迅疾的远征。 淡淡的紫色黎明在你航程周围消融,象昼空里的星星,虽然不见形影,却可以听得清你那欢乐的强音——那犀利无比的乐音,似银色星光的利箭,它那强烈的明灯,在晨曦中暗淡,直到难以分辨,却能感觉到就在空间。整个大地和大气,响彻你婉转的歌喉,仿佛在荒凉的黑夜,从一片孤云背后,明月射出光芒,清辉洋溢宇宙。 我们不知,你是什么,什么和你最为相似?从霓虹似的彩霞也降不下这样美的雨,能和当你出现时降下的乐曲甘霖相比。象一位诗人,隐身在思想的明辉之中,吟诵着即兴的诗韵,直到普天下的同情都被未曾留意过的希望和忧虑唤醒。 象一位高贵的少女,居住在深宫的楼台,在寂寞难言的时刻,排遣她为爱所苦的情怀,甜美有如爱情的歌曲,溢出闺阁之外;象一只金色的萤火虫,在凝露的深山幽谷,不显露它的行踪,把晶莹的流光传播,在遮断我们视线的芳草鲜花丛中;象一朵让自己的绿叶阴蔽着的玫瑰,遭受到热风的摧残,直到它的芳菲以过浓的香甜使鲁莽的飞贼沉醉;晶莹闪烁的草地,春霖洒落的声息,雨后苏醒的花瓣,称得上明朗,欢悦,清新的一切,都不及你的音乐。飞禽或是精灵,有什么甜美的思绪在你心头?我从没有听到过爱情或是淳酒的颂歌能够迸涌出这样神圣的极乐音流。 赞婚的合唱也罢,凯旋的欢歌也罢,和你的乐曲相比,不过是空调的浮夸,人们可以觉察,其中总有着贫乏。什么样的物象或事件,是你欢乐乐曲的源泉?什么田野、波涛、山峦?什么空中陆上的形态?是你对同类的爱,还是对痛苦的绝缘?有你明澈强烈的欢快。 倦怠永不会出现,烦恼的阴影从来近不得你的身边,你爱,却从不知晓过分充满爱的悲哀。是醒来或是睡去,你对死的理解一定比我们凡人梦想到的更加深刻真切,否则你的乐曲音流,怎能象液态的水晶桶泻?我们瞻前顾后,为了不存在的事物自扰,我们最真挚的笑,也交织着某种苦恼,我们最美的音乐是最能倾诉哀思的曲调。 可是,即使我们能摈弃憎恨、傲慢和恐惧,即使我们生来不会抛洒一滴眼泪,我也不知,怎能接近于你的欢愉。比一切欢乐的音律更加甜蜜美妙,比一切书中的宝库更加丰盛富饶,这就是鄙弃尘土的你啊,你的艺术技巧。 教给我一半,你的心必定熟知的欢欣,和谐、炽热的激情就会流出我的双唇,全世界就会象此刻的我——侧耳倾听。哀歌一哦,时间!哦,人生!哦,世界!我正登临你最后的梯阶,战栗着回顾往昔立足的所在,你青春的绚丽何时归来?不再,哦,永远不再!二从白昼,到黑夜,喜悦已飞出世界,春夏的鲜艳,冬的苍白,触动我迷惘的心以忧郁,而欢快,不再,哦,永远不再!给玛丽哦,亲爱的玛丽,你能在这里多好,你,和你那明亮开朗的棕色的眼睛,你那甜美的话语,似小鸟向常春藤荫里寂寞忧郁的伴侣,倾吐爱情时的啭鸣,那天地间最甜最美的声音!还有你的秀额……更胜过这蔚蓝色意大利的天穹;亲爱的玛丽,快来到我的身旁,我失去了健康,当你远在他乡,你对于我,亲爱的,就象黄昏对于西方的星辰,就象日落对于圆满的月亮,哦,亲爱的玛丽,但愿你在这里,古堡的回声也轻声低语:“在这里!”夏和冬在一个明丽、欢愉的午后,阳光灿烂的六月快到尽头,北风正从地平线上聚集着浮动山峦似的银白色云朵,背后一片澄澈无暇的碧空,开阔无垠仿佛不朽的永恒。 河流、杂草、芦苇、田野,迎风飘摆闪烁发光的树叶,高大树木蓊郁葱茏的浓荫,阳光下的一切都欣欣向荣。而当这样的冬季一旦来临,飞鸟在丛林深处失去生命,游鱼在浑浊的冰块里僵伏,连湖底温暖的淤泥也凝固成为皱缩的冻土砖一样硬。 儿孙满堂安乐舒适的人们围烤着烈火尚且叹冷;哦,无家的衰老乞丐又该如何。 6.中西诗歌的比较有那些异同诗歌被誉为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和最高体现,同时诗歌也是时代、历史文化沉淀的结果。 中西方诗歌迥然不同,分别体现了中西方的文化、艺术、美学、文论的综合成就。对中西诗歌进行比较既是文化交流的客观必要,也是研究和发展我国诗歌的主观要求。 中国的诗歌历来受到世界的关注,精炼的语言、优美的意境是其标志特征,西方的诗歌同样的耀眼夺目,我们可以从数量浩大的诗作中发现许多不朽的传世之作。中西的诗歌在体式、内容、结构等诸多方面存在不同之处,但也不难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的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一)前论 西方一些比较文学的研究者曾经指出:不同民族的文学在平行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殊途同归的现象。这种现象在文学作品中的确有所反映,中西的诗歌虽然有各自不同的文化底蕴,但我们从中还是可以寻找到彼此的影子。 中国的诗歌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西方的诗歌或多或少都受到中国诗歌的影响。中外、古今之间虽自成体系,但依然存在着一定的关联,并非(也没有可能)完全隔绝。 我们从中国古典诗歌和英美现代诗歌说起,因为中国古典诗歌对西方的影响从汉诗英译开始。 从埃兹拉·庞德翻译的《中国》和一些英美译者的翻译作品来看,中国诗的意境逐渐渗入他们的诗歌创作中,中国诗歌文字简洁,意义深刻的特点逐渐为他们所接受,而且也逐渐为他们所学习。 美国著名意象派诗人庞德曾经说过,在中国文学中发现一个“新希腊”,从而发动了一场新的“文艺复兴”。中国的古典诗词不仅影响他们的创作,还影响着他们的诗歌创作理论。 由于古汉语是一种没有词尾变化的语言,它不像英语那样有明显的人称、数和时态变化,表达上不如西方语言那么精确,因此汉语更具有模糊性,更加含蓄。艾米·洛威尔曾经说过:“含蓄是我们从东方学来的东西之一。” 中国古典诗词的显著特点就显现在简洁具体。这要求诗人必须具有行文简洁和表达含蓄的才能。 另一方面,中国古典诗词的一大特点生动的意象和诗中有画也融入了他们的创作中。这种借鉴的结果就是“汉风诗”的出现。 英美译者翻译最多的是我国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李商隐、李贺的诗和李清照、柳永、李煜的词,他们的创作手法对英美现代诗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国流传的佛老思想、逃避现实、完善自身的思想也深入他们诗歌的创作中。 勃莱一首名为《想到<隐居>》的诗,就是受白居易的启发而写的。他的朋友赖特走得更远,他曾经给自己的一首诗加上这样的一个标题:“读了一卷坏诗,心情抑郁,于是走向一处闲置的草场,央昆虫来作伴。” 这种白描方法明显是受到中国唐诗的影响。 (二)相似之处 中国古典诗词用词凝练,意境含蓄,诗画合一,形象生动的特点在交流中融入了英美现代诗人的诗歌创作中,我们先来比较下面的两首诗: 饮酒 (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茵纳斯弗利岛 (爱尔兰)威廉·巴勒斯·叶芝 我就要动身去了,去茵纳斯弗利岛; 搭起一个小屋子,筑起泥巴房; 支起几行云豆架,一排蜂蜜巢, 独个儿住着,荫阴下听蜂群歌唱。 我就会得到安宁,它徐徐下降, 从朝雾落到蟋蟀歌唱的地方; 午夜是一片闪亮,正午是一片紫光, 傍晚到处飞舞着红雀的翅膀。 我就要动身去了,因为我听到, 那水声日日夜夜轻拍着湖滨; 不管我站在车行道或灰暗的人行道, 都在心灵深处听见这声音。① 从上面的两首诗我们可以看出,两者的意境和用词是非常相似的,“结庐”与“造屋”如出一辙,“采菊”与“种豆、养蜂”异曲同工,“山气”与后一首的中间四句的意境完全可以互相补充。 两位诗人所要表达的意思都是要离开这个充满痛苦的红尘世界,去过世外桃源般的生活,表现了宁静致远的思想和远离尘嚣的真意。从写作手法上看,两者都用了近乎白描的艺术手法,没有加入主观色彩,客观真实地描写景物,直白地道出胸臆。 这至少可以证明中西方文化之间是有共通性的。 两首诗所表达的飘逸、洒脱的意境在古典诗词和英美现代诗歌都是屡见不鲜的,从李白“笑而不答心自闲”到杜甫“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还有更多的例子举不胜举,而英美现代诗歌中不乏其例,如T·S·艾略特著名诗歌《荒原》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充分表现了这样的意境。 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两者也有许多共同点。 中国古典诗词最大的特点是含蓄,生动凝练。气氛只用寥寥数字便可烘托,意境只需片言只语就可表达。 英美现代诗歌的创作显现出含蓄、凝重、集中、富有感情的特点跟他们的诗歌理论受中国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 ,甚至一些表达方式也基本相同。埃兹拉·庞德的名震西方诗坛的两句短诗《在地铁车站》含蓄、凝练,令人回味无穷: 这些面庞在人群中涌现 湿漉漉的黑树干上花朵瓣瓣 这与中国古典的“人面桃花相映红” 、“杨柳青丝” 、“梨花带雨”的意境是大致相同的,反映出中西文化交流的结果。 但笔者个人认为,西方的诗歌这些比喻所表达出来的意境没有中国的那么美。 7.以西方为主的外国诗歌大致发展史您好! 西方的 诗歌发展大致分为: 第一阶段:远古时期(前40世纪至5世纪)古埃及,古巴比伦。 第二阶段:古希腊、罗马时期(前8世纪至公元5世纪)。 第三阶段:中世纪(5至15世纪),亦可称圣经诗歌时期。 第四阶段:文艺复兴时期(14至16世纪),伟大诗人有英国的莎土比亚、意大利的彼得拉克等。 第五阶段:古典主义时期,(17至18世纪),有弥尔顿、伏尔泰等历史名人。 第六阶段:浪漫主义(18至19世纪),诗歌群星璀璨,俊采风流。德国有歌德;英国有布莱克、彭斯,有湖畔派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及雪莱、拜伦、济慈三个少年天才;法国有雨果;俄国有普希金;美国惠特曼;匈牙利有裴多菲、等等。 第七阶段:唯美主义、象征主义、意象派超现实主义、先锋派各种风格的诗层出不穷,东西方碰撞、交流,融合已近百年,流风所及,以至于今。望采纳。 8.外国诗短一些的俄罗斯的一首小诗:《短》 一天很短,短得来不及拥抱清晨,就已经手握黄昏! 一年很短,短得来不及细品初春殷红窦绿,就要打点素裹秋霜! 一生很短,短的来不及享用美好年华,就已经身处迟暮! 珍惜人生路上的亲情、友情、 同事情、同学情、朋友情。 一旦擦身而过, 也许永不邂逅。 〈冬夜〉特拉克 雪花在窗外轻轻拂扬 晚祷的钟声长长地鸣响 屋子正准备完好 餐桌上正备满丰盛的筵席 漫游的人们,只有稀少的几个 从幽暗道路走向大门 恩惠的树木闪着金光 吮吸着大地之中的寒露 漫游者静静地跨进 痛苦已把门槛变成石头 在澄明耀眼的光明照耀中 是桌上的面包和美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