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浪花》诗歌的赏析作品鉴赏 诗的起首两句,描写环境,说一江秋水,万里晴空,为浪花铺设了一个广阔的背景。因为是秋水,“潦水尽而寒潭清”,所以是蔚蓝的;因为是秋天,秋高气爽,晴空万里,天也是蔚蓝的。天光水色,交相互染,连成一气,所以诗用了个“浸”字,仿佛水浸入寒空;同样,也是说天浸入秋水,下文夕阳染红秋水也就顺理成章。次句为这静谧广阔的背景增添情趣,说渔舟上一曲悠扬的笛声,在晚风中传扬。这样一写,为整个画面加入了声响,使人感受到浓重的秋晚中美妙的意境,又以“晚风”若不经意地带出时间,为下两句预设地步,勾引出下面的夕阳、浪花来。 上两句,已经为正面写浪花做好了一切准备,很得咏物诗烘托渲染的意趣,到这时,浪花已经呼之欲出了。可是诗人为了更加突出浪花,仍然欲擒故纵,再作一宕,用问句出现,故意提出“万里波心谁折得”。这一问,先使人回味上面所写美丽的秋江景色,想像到诗人站在江边,遥望江心时的心情;其次将虚事实写,增添了诗的层次。“万里”应上两句广阔的背景。“谁折得”,折什么?当然是折浪花。浪花不是花,如何去折?怎么会使人想到要去折?这样就逼出了全诗的主句———“夕阳影里碎残红”。原来诗人站在江边,见到夕阳西下,染红了江水,风儿吹过江面,江水变幻多端,不由得诗人把虚拟的浪花看成了真正的花。这一朵朵浪花,在水面上跳跃着,折射出迷人的光芒,仿佛在争奇斗妍;浪沫四溅,又犹如万瓣花片,洒满江面。这样的场面,自然让人人感叹“谁折得”。 诗写得十分形象,尽管真正写浪花的只有结尾一句,但全诗句句可见浪花的影子。一般的咏物诗,在末句总要言在物外,将所咏的对象与诗人的思想或社会现象相联系,使诗的涵义有所扩大。这首诗只是停留在主体的吟咏上,但由于全诗充溢着抒情的语调,让人体会出咏物之外的情趣,起到了“不写之写”的作用。末句巧妙地借助夕阳,完成“红”字韵,是他的匠心独运,所以当时“读者无不嗟服”。后来有人咏柳絮以“夕阳西照桃花坞”与“柳絮飞来片片红”相呼应,也许就是受了这首诗的启发。 《浪花》是宋代诗人王寀(cǎi)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的起首两句,描写环境,一江秋水,万里晴空,笛声悠扬,为浪花铺设了一个广阔的背景;后两句先欲擒故纵,想象奇特,”夕阳影里碎残红“是全诗之警策,取得了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 2.赞美浪花的诗句1、频风轻剪浪花时 唐 和凝 《渔父·白芷汀寒立鹭鸶》2、惊起鸳鸯出浪花 唐 刘禹锡 《浪淘沙》3、浪花淘尽英雄 明 杨慎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4、幔宛浪花浮 唐 杜甫 《陪诸贵公子丈八沟携妓纳凉,晚际遇雨二首》5、浪花有意千重雪 唐 李煜 《渔父·浪花有意千重雪》6、浪花机乍织 唐 杜牧 《题吴兴消暑楼十二韵》7、惊起鸳鸯出浪花 唐 刘禹锡 《杂曲歌辞·浪淘沙》8、正怜日破浪花出 唐 杜甫 《阆水歌》9、浪花深处玉沈钩 宋 王琪 《望江南/忆江南》10、浪花拂拂侵沙觜 宋 王质 《虞美人·绿阴夹岸人家住》11、激起浪花 宋 黄裳 《喜迁莺·梅霖初歇》12、浪花云叶交加舞 宋 刘一止 《虞美人·浪花云叶交加舞》13、人在浪花中 宋 胡铨 《朝中措·崖州何有水连空》14、短艇飘摇一叶、浪花中 宋 高登 《南歌子·菊拈黄金嫩》15、舂锄掠水浪花重 宋 曹冠 《风入松·瑶烟敛散媚晴空》16、浪花愁 宋 葛郯 《水调歌头·帆腹饱天际》17、山影浪花中 宋 姜特立 《朝中措·如山堂上翠横空》18、浪花摇碧 宋 张孝祥 《满江红·秋满蘅皋》19、得食鱼儿趁浪花 宋 张震 《鹧鸪天·横素桥边景最佳》20、蹙踏浪花舞 宋 辛弃疾 《摸鱼儿 观潮上叶丞相》21、滚到浪花深处 宋 刘过 《好事近·谁斫碧琅轩》22、浪花吹雨 宋 汪晫 《贺新郎·帖子传新语》23、浪花舞 宋 刘克庄 《贺新郎·深院榴花吐》24、高出浪花几许 宋 刘辰翁 《金缕曲/贺新郎》25、舟叶乱、浪花飞 宋 周密 《木兰花慢·六桥春浪暖》26、尚激起、浪花如语 宋 王奕 《贺新郎·惆怅秦淮路》27、浪花如雪晚来风 宋 蒲寿宬 《渔父词/渔父》28、江上浪花飞洒天 宋 蒲寿宬 《渔父词/渔父》29、帘影浪花斜 宋 张炎 《渡江云·锦香缭绕地》30、枝枝摇浪花 唐 雍裕之 《芦花》31、风卷浪花翻雪 元 沈禧 《风入松·溪山如洗雨才乾》32、浪花湓浦 元 白朴 《贺新郎 题阙》33、风卷浪花翻雪 元 沈禧 《风入松·溪山如洗雨才乾》34、浪花遮尽君山青 宋 陆游 《岳阳楼》35、叵忍秧浮浪花 宋 范成大 《苦雨》36、春池蹴踏浪花飞 宋 刘子翚 《汴京纪事二十首》37、芦湾深处浪花粗 宋 释道宁 《偈六十九首》38、西风簇浪花 宋 释绍昙 《偈颂一百零二首》39、江风作恶浪花粗 宋 释守净 《偈二十七首》。 3.【读了“你,浪花的一滴水”这首诗歌,我们仿佛看到了雷锋的什么滴水看似平凡但也可以做出不平凡的事,比如水滴石穿!文章将雷锋喻为“一滴水”其实是在喻示他在平凡中创造了不平凡.他将自己平凡的生命变得不再平凡!一滴水看似平凡但也可以做出不平凡的事,比如水滴石穿!文章将雷锋喻为“一滴水”其实是在喻示他在平凡中创造了不平凡.他将自己平凡的生命变得不再平凡!《浪花里的一滴水》这是一首雷锋的赞歌,这首诗言简意赅,以流畅明快的诗句、生动形象的比喻点明了雷锋年轻、短暂而光辉的一生,热情歌颂了雷锋忠于党,大公无私的崇高品质.课后有三点要求:一是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二是说说这首诗赞颂了雷锋的什么精神;三是背诵这首诗.根据这3点要求,我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为了教学重点.我想解决了这一点,其他两点也就迎刃而解了.雷锋,这个光辉的名字,在我们心中闪烁着不灭的光辉..你把自己旺盛的青春全部献给了党,献给了人民,你的高尚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必将在我们青少年一代身手不断发扬光大,你那不可磨灭的美好形象,将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4.《浪花》诗歌的赏析作品鉴赏:诗的起首两句,描写环境,说一江秋水,万里晴空,为浪花铺设了一个广阔的背景。 因为是秋水,“潦水尽而寒潭清”,所以是蔚蓝的;因为是秋天,秋高气爽,晴空万里,天也是蔚蓝的。天光水色,交相互染,连成一气,所以诗用了个“浸”字,仿佛水浸入寒空;同样,也是说天浸入秋水,下文夕阳染红秋水也就顺理成章。 次句为这静谧广阔的背景增添情趣,说渔舟上一曲悠扬的笛声,在晚风中传扬。这样一写,为整个画面加入了声响,使人感受到浓重的秋晚中美妙的意境,又以“晚风”若不经意地带出时间,为下两句预设地步,勾引出下面的夕阳、浪花来。 上两句,已经为正面写浪花做好了一切准备,很得咏物诗烘托渲染的意趣,到这时,浪花已经呼之欲出了。可是诗人为了更加突出浪花,仍然欲擒故纵,再作一宕,用问句出现,故意提出“万里波心谁折得”。 这一问,先使人回味上面所写美丽的秋江景色,想像到诗人站在江边,遥望江心时的心情;其次将虚事实写,增添了诗的层次。“万里”应上两句广阔的背景。 “谁折得”,折什么?当然是折浪花。浪花不是花,如何去折?怎么会使人想到要去折?这样就逼出了全诗的主句———“夕阳影里碎残红”。 原来诗人站在江边,见到夕阳西下,染红了江水,风儿吹过江面,江水变幻多端,不由得诗人把虚拟的浪花看成了真正的花。这一朵朵浪花,在水面上跳跃着,折射出迷人的光芒,仿佛在争奇斗妍;浪沫四溅,又犹如万瓣花片,洒满江面。 这样的场面,自然让人人感叹“谁折得”。诗写得十分形象,尽管真正写浪花的只有结尾一句,但全诗句句可见浪花的影子。 一般的咏物诗,在末句总要言在物外,将所咏的对象与诗人的思想或社会现象相联系,使诗的涵义有所扩大。这首诗只是停留在主体的吟咏上,但由于全诗充溢着抒情的语调,让人体会出咏物之外的情趣,起到了“不写之写”的作用。 末句巧妙地借助夕阳,完成“红”字韵,是他的匠心独运,所以当时“读者无不嗟服”。后来有人咏柳絮以“夕阳西照桃花坞”与“柳絮飞来片片红”相呼应,也许就是受了这首诗的启发。 浪花 王寀 一江秋水浸寒空, 渔笛无端弄晚风。 万里波心谁折得? 夕阳影里碎残红。 译文: 秋天,一江蔚蓝的江水,连接着蔚蓝的天空; 傍晚,江面上吹过了阵阵微风,悠扬的笛声,回荡在晚风中。 碧波万里,那朵朵浪花,有谁能够采摘? 夕阳把浪花染红,起伏的江水,波光跳跃,又揉碎了花瓣重重。 《浪花》是宋代诗人王寀(cǎi)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诗的起首两句,描写环境,一江秋水,万里晴空,笛声悠扬,为浪花铺设了一个广阔的背景;后两句先欲擒故纵,想象奇特,”夕阳影里碎残红“是全诗之警策,取得了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