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含有皓字的诗句1、皓齿信难开,沉吟碧云间。——出自唐代李白的《西施 / 咏苎萝山》 译文:确实很少能见她笑起来露出洁白的牙齿,一直像在碧云间沉吟。 2、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出自宋代姜夔的《踏莎行·自沔东来丁未元日至金陵江上感梦而作》 译文:我西望淮南,在一片洁白明亮的月光下,千山是那么的清冷。想必她的魂魄,也像西斜的月亮,在冥冥之中独自归去。也没有个人照管。 3、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出自唐代韦庄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译文:江南酒家卖酒的女子长得很美,卖酒撩袖时露出的双臂洁白如雪。 4、四皓同无为,丘中卧白云——唐代:吴筠《高士咏。商山四皓》 译文:秦汉时期四位名士都是没有作为的,就犹如躲在丘后的白云。 5、皓皓一何洁,更暴以秋阳。——宋代:钟辰翁《水调歌头·皓皓一何洁》 译文:看起来很洁白的样子,在秋天的太阳中暴晒。 二、含有皓字的诗句1、皓齿信难开,沉吟碧云间。 ——出自唐代李白的《西施 / 咏苎萝山》 译文:确实很少能见她笑起来露出洁白的牙齿,一直像在碧云间沉吟。 2、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 ——出自宋代姜夔的《踏莎行·自沔东来丁未元日至金陵江上感梦而作》 译文:我西望淮南,在一片洁白明亮的月光下,千山是那么的清冷。想必她的魂魄,也像西斜的月亮,在冥冥之中独自归去。 也没有个人照管。 3、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出自唐代韦庄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译文:江南酒家卖酒的女子长得很美,卖酒撩袖时露出的双臂洁白如雪。 4、四皓同无为,丘中卧白云——唐代:吴筠《高士咏。 商山四皓》 译文:秦汉时期四位名士都是没有作为的,就犹如躲在丘后的白云。 5、皓皓一何洁,更暴以秋阳。 ——宋代:钟辰翁《水调歌头·皓皓一何洁》 译文:看起来很洁白的样子,在秋天的太阳中暴晒。 三、带有轩字的诗句宋 薛舜俞 轩窗眼界开。 宋 张釜 轩窗小憩俗尘清。宋 孔武仲 淮天秋日下,水国晚凉中。 舟子趋程意,轩轩欲贯虹。宋 黄庭坚 驴耳对轩轩,争酬价十千。 眈眈两虎视,不值一文钱。宋 曾致尧 更无尘土当轩起,只有松萝绕槛生。 宋 杨颖士 偿来轩冕何须问,分定功名不在忙。宋 徐似道 北风万籁自宫徵,南日一轩真袴襦。 宋 萧德藻 稚子推窗窥过雁,数峰乘隙入西轩。宋 王曾 人畏轩台久,春归雨泽多。 宋 王随 数里竹溪藏野色,一轩松雨战秋声。宋 田开 山近临轩翠,花开入座红。 宋 宋庠 轩野龙催驭,尧宫鹤厌寒。宋 宋高宗 趁此一轩风月好,橘香酒熟待君来。 宋 齐唐 载水寒流对轩槛,桃源深径入渔樵。宋 齐唐 飞栋新成蘸碧轩,会稽山脚照湖边。 宋 宁瞻 道高轩昊名犹晦,礼绝嵩衡位始尊。宋 刘夔 冷淡亭台偏种竹,清虚轩砌不栽花。 宋 李维 秋声和暮角,膏雨逐行轩。宋 李若水 半轩开万象,一水断双峰。 宋 惠迪 小屋牵萝补,高轩偃盖过。 四、想知道有关于轩的诗句,呃~``只要带轩字的就行,最好有解释, 爱问江 城 子 苏轼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人,洵长子( 1036-1101 )。 博通经史,随父来京师,受知於欧阳修,嘉佑二年试礼部第二,遂中进士,再中六年制科优等,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召试直史馆,丁父忧,服除,摄开府封推官。 熙宁中王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安石怒,使御史谢景温论奏其诗语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之死,锻练久不决,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移汝州。 哲宗即位,起知登州,召为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拜翰林学士兼侍读,寻以龙图阁学士知杭州。 召为翰林承旨,历端明殿翰林侍读两学士,出知惠州。绍圣中累贬琼州别驾,赦还,提举玉局观。 复朝奉郎,建中靖国元年七月卒,年六十六,谥文忠。轼师父洵为文,既而得之于天,尝自谓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其体涵浑光芒,雄视百代。 有易传,书传,论语说,仇池笔记,东坡志林,东坡七集,东坡词等凡数百卷。又善书,兼工绘事。 这首感情深挚的悼亡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时年苏轼四十岁,刚任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不久。序云:“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 乙卯即熙宁八年。 题为记梦,实际是通过记梦来抒写对亡妻真挚的爱情和深沉的思念。 诗人十九岁娶王弗为妻,二人恩爱和睦,感情笃厚。王弗随苏轼官居京师,不幸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五月亡故,先葬于汴京西郊,次年归葬故里四川眉州东北之彭山县安镇乡。 诗人与朝中权贵不和,外任多年,悒郁不得志,夜中梦见亡妻,凄楚哀惋,于是写下这篇著名的悼亡词。 全词感情深挚,充满一种凄婉哀伤的调子。 词的上阕写自己对亡妻的无限怀念和人世沧桑的悲戚。起句“十年生死两茫茫”,显示了他对亡妻的思念之深,展现在读者面前的便是一种沉甸甸的哀情,为全词定下了主调,凄哀至极,也点出夫妻死别的时间——十年。 王弗病故至苏轼作此词时恰为十年。十年,在短促的人生中,是一段漫长的途程。 然而,岁月的流逝,生活的变迁,都没有冲淡诗人对亡妻的一片深情,他不仅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她,而且思念之情,历时愈久而愈深、愈浓。怀想至切,却生死相隔,不得一见。 “茫茫”二字,传达出一种莫可名状的空寂凄清之感。 值得注意的是“茫茫”前着一“两”字。 “两茫茫”,就不只是讲诗人这一面的心情和感受,也同时包含了九泉之下的妻子在内。生者和死者,一样情思,一样哀绪。 这里将无知作有知写,虽系虚空悬想,却更见得夫妻二人生前相知相爱之深,死后刻骨相思之切,以及相思而不得相见之痛。 “不思量”,写生者对死者的思念。 “不”初看自相矛盾,仔细领会,却是诗人的更深一层的情怀。说不思量,即是思量。 因为这种思念,既是一种有意识的每时每刻的思念,也是一种难以中断的无意识的思念,可谓“此情无计可消除”(李清照《一剪梅》)所以是“自难忘”。 这一叙述的跌宕,作者用最平常的语言,作了最真实动人的描绘,更显出思妻之情的深沉。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是指王弗死后,迁葬于四川眉山(苏轼的家乡),而此时苏轼则在密州任所,不止千里之隔。死者在千里之外,没有诗人相伴身边,想见得她一人独卧泉下,该是何等的孤寂凄清。 如果说“十年生死”是时间的隔绝,那么“千里孤坟”则是空间的阻断。时空的无情反衬诗人的有情,表达了对亡妻沉痛的思念以及永远不得相逢的遗恨。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三句中的“纵使”表让步,其效果却是使感情的发展更逼近了一层,下面说相逢而不相识,这比之不能相逢,更加使人不堪。 “尘满面,鬓如霜”,寥寥数字,一位被生活折磨、受痛苦熬煎,风尘满面,两鬓如霜的诗人形象,通过妻子的角度带有情感色彩的表现了出来。 这里刻画的是外部形象,却表现出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寥寥六个字,蕴涵了跟妻子死别十年来的痛苦经历、感情。 作此词时,苏轼年仅四十,说“鬓如霜”不无夸张,但由此可见其生活之蹭蹬和心境之凄凉。 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妻是思妻的必然,也正合题旨。 有了上阕的“日有所思”,也就有下阕的“夜有所梦”了,境换而意相连。作为过渡句“夜来幽梦忽还乡”,笔墨轻巧地一转,即十分自然地折入写梦。 “幽”字写出了梦境之缥缈朦胧。梦可以超越时间、空间,也可以打破冥冥世界与人间社会的幽隔,夫妻相逢在梦中,现实中时间与空间的距离都没有了。 “忽”字写出了千里归乡之快速,亦写出了与亡妻相见之容易。平时多少个日日夜夜,想望殷切而不可得,现在倏忽之间就变成了事实,这不是太快也太容易了么?唯其太快太容易了,便依稀透露出这不过是一种虚幻不实的梦境。 入梦是轻快的,所表现的感情却极为沉重,隐含着亦喜亦悲的复杂感情。 “小轩窗,正梳妆” 选取妻子生前闺房生活的细节来描写。 凸现妻子临窗而坐,对镜梳妆的场境,表现了昔日夫妻和睦幸福的生活,也反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