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表达杜甫对统治者的不满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忧虑的诗句一、表达杜甫对统治者的不满的诗句: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但觉高歌有鬼神,焉知饿死填满壑? 边廷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前年渝洲杀刺史,今年开州杀刺史. 群盗相随剧虎狼,食人更肯留妻子.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主将位益崇,气骄凌上都。 边人不敢议,议者死路衢。 赤县官曹拥才杰,软裘快马当冰雪。 长安苦寒谁独悲?杜陵野老骨欲折。 二、表达杜甫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忧虑的诗句: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窃闻天子已传位,圣德北服南单于。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黄昏胡骑尘满城,欲往城南望城北。 野旷天清无战声,四万义军同日死。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国之社稷今若是,武定祸乱非公谁? 向使国不亡,焉为巨唐有。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闻道并州镇,尚书训士齐。 几时通蓟北?当日报关西。 二、仕途不顺的诗句,杜甫的遣怀 昔我游宋中,惟梁孝王都。名今陈留亚,剧则贝魏俱。 邑中九万家,高栋照通衢。舟车半天下,主客多欢娱。 白刃雠不义,黄金倾有无。杀人红尘里,报答在斯须。 忆与高李辈,论交入酒垆。两公壮藻思,得我色敷腴。 气酣登吹台,怀古视平芜。芒砀云一去,雁鹜空相呼。 先帝正好武,寰海未凋枯。猛将收西域,长戟破林胡。 百万攻一城,献捷不云输。组练弃如泥,尺土负百夫。 拓境功未已,元和辞大炉。乱离朋友尽,合沓岁月徂。 吾衰将焉托,存殁再呜呼。萧条益堪愧,独在天一隅。 乘黄已去矣,凡马徒区区。不复见颜鲍,系舟卧荆巫。 临餐吐更食,常恐违抚孤。 三、关于杜甫忧国的诗春 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 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 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诗的前四句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 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 (《温公续诗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 “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 “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表;“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极赞此联说:“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淡浅深,动夺天巧。” (《唐音癸签》卷九)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 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 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乡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 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赖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 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写得铿然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不衰。 还有很多,就不加赏析了: 《哀江头》: 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他听到肃宗已经即位灵武,便历尽艰辛,奔赴凤翔行在。他被授予左拾遗的官职。 这个时期,他写了《羌村三首》、《北征》等名作。因疏救房琯,他于乾元元年(758)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这期间,他写了“三吏”、“三别”。乾元二年(759)秋,他终于弃官,携家入蜀,于岁末抵达成都,开始了他晚年飘泊西南的生活。 他在成都有一段时间生活相对安定。后来因剑南兵马使徐知道反,成都混乱,他移家梓州,来往旁县,中间又曾在阆州小住。 永泰元年(765)五月,离成都经渝州出峡,在云安短期养病之后,于次年春末迁居夔州(今四川奉节)。大历三年(768)春,他离夔州,飘泊江陵、公安、岳阳、潭州,大历五年(770)冬,死于自潭州赴岳州途中舟上,年五十九。 杜甫暮年穷困潦倒,疾病缠身,十分凄凉。 安史之乱带来了无数灾难,也给诗歌创作带来了变化。 战乱生活题材很自然地进入诗歌创作中。盛唐诗人还不惯于引战争苦难入诗。 他们还没有把眼光转向底层。在这场灾难面前,他们发抒感慨,“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李白是盛唐诗人中写及战乱最多的,有《奔亡道中》、《经乱后将避地剡中留赠崔宣城》、《扶风豪士歌》、《永王东巡歌》、《南奔书怀》等等,他写参与这场战争的感受、抱负、态度和不被理解的心情,还没有转向写底层百姓的苦难。 写百姓苦难的,是安史乱起前后进入创作高潮的诗人们。李嘉佑写战后凋残景象:“处处征胡人渐稀,山村寥落暮烟微。 门临莽苍经年闭,身逐嫖姚几日归。贫妻白发输残税,馀寇黄河未解围。” (《题灵台县东山村主人》)“白骨半随河水去,黄云犹傍郡城低。平陂战地花容落,旧苑春田草未齐。” (《宋州东登望题武陵驿》)最早而且最全面反映这场大战乱所造成的大破坏、大灾难的,是杜甫。杜甫用他的诗,写了这场战争中的许多重要事件,写了百姓在战争中承受的苦难,以深广生动、血肉饱满垢形象,展现了战火中整个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 他。 四、杜甫著名诗集杜甫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对百姓的生活有了更深地了解,也目睹了安史之乱给黎民带来的苦难与惊慌,为此,他留下了大量的文学作品。 其最为让人传颂的莫过于三吏三别:《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其中,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气动四方。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衮衮来。 这些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绝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