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描写描写“月”的诗句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煜《相见欢》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写友情的诗句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写梅的诗词: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卜算子·咏梅》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村前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齐已《早梅》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2.我需要一些关于诗歌的题目和解答1.在期末写评语时,老师会祝你来年:(“更上一层楼。” ) 2.小明成天心思不在学习上,请你用学过的诗句劝他:(“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3.当我们浪费粮食时,老爷爷经常用唐代李绅的诗句来教育我们:(“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 4.有时候,有些人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下正在做的事情反而不及旁人看得清楚,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宋朝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中的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说明的就是这个朴素的道理。 5.当我们要报答母亲的深恩时,我们会很自然地吟诵起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6.当我们在外地过节时,常引用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来表达对家人的怀念。 7.现在人们常用《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表达对远别好友的深情厚谊。 8.来到瀑布脚下,仰望瀑布倾泻而下,泼洒飞流,我不禁想起(“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诗句。 9.昨晚有一道数学题,我绞尽脑汁,百思不得其解。就在我(“山重水复疑无路”)时,爸爸走过来,经他一点拨,我豁然开朗,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10?爷爷七十大寿,大家祝爷爷:“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爷爷却叹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我赶紧把爷爷的话打住:“(‘霜叶红于二月花’)。爷爷,您的身子骨比年轻人还壮实呢。” 爷爷高兴地笑了。 1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2)”出自《汉乐府·长歌行》。 (1)悲伤 (2)伤悲 (3)忧伤 12.晏殊的《浣溪沙》中“无可奈何花落去”的下句是(3)。 (1)似曾相识鸟归来 (2)似曾相识雁归来(3) 似曾相识燕归来 13.《七步诗》的作者是(1)。 (1)曹植 (2)曹丕 (3)曹操 14.“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1)”。 (1)阴山 (2)边关 (3)燕山 15.杜甫的《春夜喜雨》中“晓看红湿处”的下句是(2)。 (1)花重绵阳城 (2)花重锦州城 (3)花重锦官城 16.“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出自叶绍翁的(1)。 (1)《游园不值》 (2)《春望》 (3)《春夜喜雨》 17.“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1)的诗句。 (1)王勃 (2)李白 (3)白居易 18.“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2)”是文天祥的诗句。 (1)汉青 (2)汗青 (3)汗清 19.“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中“坐”的意思是(1)。 (1)因为 (2)坐下 (3)座位 20?杜牧的《江南春》中“南朝四百八十寺”的下句是(3)。 (1)多少楼台烟波中 (2)多少楼台风雨中 (3)多少楼台烟雨中 2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是(1)的诗句。 (1)王维 (2)王之涣 (3)王勃 22.《天净沙·秋思》是一首小令,作者是元代的(2)。 (1)张养浩 (2)马致远 (3)元好问 23.“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出自(1)。 (1)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2)王昌龄《出塞》 (3)杜牧《江南春》 2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的是(3)。 (1)春色 (2)梨花 (3)雪景 25.“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出自(3)的《无题》。 (1)李贺 (2)李清照 (3)李商隐 26.“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出自杜甫的(2)。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登高》 (3)《蜀相》 27.“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是(2)的词句。 (1)岳飞 (2)辛弃疾 (3)陆游 28.龚自珍《己亥杂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句中,“红”是指(2)。 (1)红色 (2)花 (3)树叶 29.“海上生明月,(3)共此时”是张九龄的名句。 (1)天地 (2)天下 (3)天涯 30?“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出自(1)的《别董大》。 (1)高适 (2)岑参 (3)王昌龄 31.“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中的“君”是指(2)。 (1)李延年 (2)李龟年 (3)崔九 32.“别时容易见时难”“相见时难别亦难”分别是(3)的诗句。 (1)李煜、柳永 (2)柳永、李清照 (3)李煜、李商隐。 3.关于诗歌的题按要求搜集一些美妙的诗句见到夕阳,我们会想到诗句(见到夕阳,我们会想到诗句(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填入恰当的表示动物名称的词句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 鹦鹉)洲 校尉传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 )山 根据提供的情景写恰当的诗句 昨晚有一道数学题,我绞尽脑汁,百思不得其解.就在我(山重水复疑无路 )时,爸爸走过来,经他一点拨,我豁然开朗,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 爷爷七十大寿,大家祝爷爷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爷爷却叹到(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我赶紧把爷爷的话打住:“(‘霜叶红于二月花’)爷爷,您的身体比年轻人还壮实呢.”爷爷高兴的笑了.我国现代的诗人有( 李白)、(杜甫 ),其他国家的诗人有( 但丁)、(莎士比亚 )、(普希金 ) 安徒生被誉为(世界童话大王 ) 诗佛是( 王维) 连连看 《早春》 谁言寸草心 李白 《赠汪伦》 家祭无忘告乃翁 韩愈 《示儿》 李白乘舟将欲行 孟郊 《游子吟》 绝胜烟柳满皇都 陆游 连绝胜再连韩愈连李白乘舟再连李白连家祭再连陆游连谁言再连孟郊《早春》这首诗 《赠汪伦》这首诗 《示儿》这首诗早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4.与古诗有关的练习题.我们曾学过许多古诗,仔细阅读可以发现有许多遥知不是雪,遥知兄弟登高处春眠不觉晓,春风不度玉门关孤舟蓑笠翁,孤帆一片日边来白日依山尽,白毛浮绿水两岸青山相对处,两岸猿声啼不住独坐幽篁里,独钓寒江雪一去二三里,一片冰心在玉壶千山鸟飞绝,千里江陵一日还万径人踪灭,万条垂下绿丝绦在写出的词句中,我们发现其中存在这一首完整的古诗,这首诗的题目是《江雪 》,作者是(唐 )代诗人( 柳宗元).这首诗前两句描写了背景,其中(千山 )和(万径 )两词突出了背景的广大,(鸟飞绝 )和( 人踪灭)渲染了背景的寒冷和凄清.后两句集中塑造了一个( 凄冷)形象,( 钓)写其形,( 独)写其神.整首诗充分表现了作者(桀骜孤单清高 )的性格.。 5.关于诗歌的题目的做题方法如何概括诗的内容这两天学习了《夜莺的歌声》和《小英雄雨来》,在概括文章内容的时候,孩子们不是概括的太简单就是太罗嗦,以前在学习课文的时候,孩子们这样的问题也较突出,今天找了些相关内容,希望对孩子们这一方面的学习有所帮助.1. 题目扩展法.有的文章的题目能高度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对它稍加扩展充实,就得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如《飞夺沪定桥》一课的标题适当补充一下:本文写的是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克服重重困难,夺取泸定桥的经过.这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2. 要素归纳法.记叙文一般包含有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四要素.找出文中的四要素,并合理组织它们,这就是主要内容.如《**舍身炸暗堡》一文的四要素:时间是1948年5月25日,地点是隆化中学附近,人物是**,事件是**舍身炸毁暗堡.概括这四要素可得出主要内容:1948年5月25日,在解放隆化的战斗中,**在紧急关头毅然舍身炸毁了前进途中的暗堡.3. 段意合并法.把每段的段意连来,就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如《**》一课,可分为四段,段意分别是:(1)**所在营接到新的战斗任务;(2)**向指导员请战;(3)**顽强战斗,壮烈牺牲;(4)**所在营攻占了五九七?九高地.根据段意归纳为:在抗美援朝战争时,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在上甘岭战役中,顽强战斗,壮烈牺牲.4. 摘录句段法.有的文章中的总起、过渡句、重点段落概括了全文的大意.阅读时可直接引用或稍加整理,便可抓住主要内容.如《养花》一文,可根据结尾段来概括它的大意:课文主要写养花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5. 取主舍次法.对写了几件事的文章,先分清事件的主次,然后根据主要的来概括它的主要内容.如《落花生》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和尝花生几件事.从文章看,“种花生”和“收花生”写得简略,是次要的;“尝花生”写得详细,是主要的.根据课文主次可以这样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情形.6. 问题回答法.有些问题,只要回答出来也就是概括出了主要内容.如《飞夺泸定桥》提出下面问题:①课文写的是红军在什么情况下飞夺泸定桥的?②他们是怎么“飞”又是怎么“夺”的?③结果怎样?把这些问题的回答归纳起来,就是主要内容.总之,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还很多,不管用哪种方法,都首先要认真阅读. 诗歌赏析文章一般有两种写法: ⑴综合分析法——通过对全诗的整体分析,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这种体式下,较完整的写法是: A.作者简介. B.作品写作背景简介. C. 作品意象分析(诗句的解释或翻译,诗句所表达的情感、思想,诗句表达的意境). D.作品艺术手法分析(通常结合在作品意象分析之中). 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意象理论在中国起源很早,《周易•系辞》已有“观物取象”、“立象以尽意”之说.不过,《周易》之象是卦象,是符号,是以阳爻阴爻配合而成的试图概括世间万事万物的六十四种符号,属于哲学范畴.诗学借用并引申之,“立象以尽意”的原则未变,但诗中之“象”已不是卦象,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具体可感的物象. 诗的意象手法的实际运用,则应该还在意象理论形成之前.相传舜禅位给禹之时,与群臣一起高唱《卿云歌》:“卿云烂兮,糺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1)这就是一首纯意象诗,它娴熟地运用着意象,以祥云灿烂,延绵不绝,日月光辉,永驻人间,象征国运昌盛,教化广远而久长,以寄讴歌与祝福之意.诗的意象理论,如果不是从《周易》的卦象理论借鉴而来,也会从诗的意象实践中归纳而来. 诗对意象的推重,是因为“言不尽意”,逻辑语言不能完美地表达诗人心中之意,就只好“立象以尽意”,(2) 用意象诉诸感性来作另一种表达.“言征实则寡余味也,情直致则难动物也,故示以意象.”(3) 意象入诗的目的和所要达成的效果,是以“象”征“意”,是喻示,是象征,是“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4). 中国诗学一向重视“意”与“象”的关系,亦即“情”与“景”的关系,“心”与“物”的关系,“神”与“形”的关系.这方面的论述很多.如刘勰指出,诗的构思在于“神与物游”;谢榛说“景乃诗之媒”;王夫之说“会景而生心,体物而得神,则自有灵通之句,参化工之妙.”直至王国维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移情于景,存心于物,凝神于形,寓意于象,实际上只是中国传统诗学关于诗的意象手法的不同表述. 汉字作为象形文字,源于原始的近乎图画的符号,如“日”、“月”、“水”、“火”、“山”、“川”、“马”、“牛”.相对于西方的拼音文字,汉字与诗的意象表达手法有着某种天然的联系,甚至有人据此提出“字思维”.不过,作为象形文字的汉字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已逐渐抽象化.在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这六种造字方式中,象形的比重越来越小.现代汉字已经成为一套趋于纯粹的语义符号.于是,诗的意象表达,主要是借助一个个代表物象的词汇,而不是依赖组成词汇的单字本身的形象性.尽管如此,汉字残存的象形特征,对于诗的意象表达,还是不无助益的.对中国古典诗歌推崇备至的美国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