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蚕宝宝的诗歌

1.写蚕的古诗

1、《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作者】李商隐 【朝代】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译文

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更是难舍难分,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尽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

女子早晨妆扮照镜,只担忧丰盛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消失。男子晚上长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对方的住处就在不远的蓬莱山,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及。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情人。

2、《乡村四月》【作者】翁卷 【朝代】宋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译文: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啼叫,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四月到了,没有人闲着,刚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3、《蚕妇吟》【作者】谢枋得 【朝代】宋

子规啼彻四更时,起视蚕稠怕叶稀。

不信楼头杨柳月,玉人歌舞未曾归。

译文:杜鹃鸟于四更时分啼彻窗外,唤醒养蚕妇人起身关照蚕宝宝们,担心着这几天桑叶不够影响了蚕宝宝吐丝结茧。歌舞楼台之声竟远远传来,难道深夜了高楼欢宴的歌女们还没有归来入睡?

4、《满江红·山居即事》【作者】辛弃疾 【朝代】宋

几个轻鸥,来点破、一泓澄绿。更何处、一双鸂鶒,故来争浴。细读离骚还痛饮,饱看修竹何妨肉。有飞泉、日日供明珠,三千斛。

春雨满,秧新谷。闲日永,眠黄犊。看云连麦垄,雪堆蚕簇,若要足时今足矣,以为未足何时足。被野老、相扶入东园,枇杷熟。

本词题目为“山居即事”,词的内容扣紧题目来写,描写老词人初夏季节的山居生活清闲情景,表现老词人满足于这风景优美、人情淳朴的山村生活环境的安适情怀。

5、《题所居村舍》【作者】杜荀鹤 【朝代】唐

家随兵尽屋空存,税额宁容减一分。衣食旋营犹可过,赋输长急不堪闻。

蚕无夏织桑充寨,田废春耕犊劳军。如此数州谁会得,杀民将尽更邀勋。

篇中揭露了社会政治昏暗,酷吏残忍、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反映了人民的疾苦与呼声,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写战乱造成的农村萧条凋敝,声讨了一群屠杀人民起家的官吏。

2.关于蚕的诗词

(唐)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蚕的一生——春蚕吐丝,到死方休。现一般指教师无私奉献的精神,但在古代丝同思,有思念的意思,形容忠贞不渝的爱情

扩展资料:

从古代或现代的诗文中常常看到以“无题”为题的诗文,他们看似没有标题,实则诗人表达的感情更加的强烈、深刻。

无题胜有题,之所以用“无题“作题目,是因为作者不便于或不想直接用题目来显露诗歌的主旨。这样的诗,往往寄托着作者难言的隐痛,莫名的情思,苦涩的情怀,执著的追求等。无题诗有五言无题诗、七言无题诗等。

古代无题诗代表人物是李商隐。古人张采田曾说“无题诗格,创自玉溪,且此体只能施之七律,方可婉转动情。”张采田准确地概括了无题诗的形式与表达的情感。

3.关于蚕宝宝的诗句

无题作者:【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归园田居(其一) (晋·陶渊明)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渭川田家(唐·王维)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立,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乡村四月(宋·翁卷)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蚕妇(宋·张俞)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蚕妇吟(宋·谢枋得)子规啼彻四更时,起视蚕稠怕叶稀。不信楼头杨柳月,玉人歌舞未曾归。

4.描写蚕的童谣、谚语、诗歌、散文

古诗: 《蚕丝歌》 ——南北朝·鲍令晖 春蚕不应老,昼夜常怀丝。

《野蚕》 ——唐·于濆 野蚕食青桑,吐丝亦成茧。 无功及生人,何异偷饱暖。

我愿均尔丝,化为寒者衣。 《咏蚕》 《蚕作茧》 ——元·王冕 老蚕欲作茧,吐丝净娟娟。

周密已变化,去取随人便。有为机中练,有为琴上弦。

弦以和音律,练以事寒喧。其功不为小,其用己为偏?作诗寄蚕姑,辛苦匪徒然。

《簇蚕辞》 ——唐·王建 蚕欲老,箔头作茧丝皓皓。场宽地高风日多,不向中庭燃蒿草。

神蚕急作莫悠扬,年来为尔祭神桑。但得青天不下雨,上无苍蝇下无鼠。

新妇拜簇愿茧稠,女洒桃浆男打鼓。三日开箔雪团团,先将新茧送县官。

已闻乡里催织作,去与谁人身上著。 《无题》 ——唐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谚语: 小蚕保苗,大蚕壮膘。

麦熟一晌,蚕老一时。 要得富,种桑树。

宁叫蚕老叶不尽,不叫叶尽老了蚕。 小蚕放山腰,三眠放山脚。

童谣: 《做天难做四月天》:做天难做四月天,蚕要温和麦要寒;卖菜哥哥要落雨,采桑娘子要晴天。 小蚕儿,真奇怪, 像圆球,不会转; 像鸡蛋,不能吃; 像鱼儿,真漂亮。

一跳跳到我手上, 像个汤圆真可爱! 《蚕丝歌》 ——南北朝·鲍令晖 春蚕不应老,昼夜常怀丝。 何惜微躯尽,缠绵自有时。

谚语: 小蚕保苗,大蚕壮膘。 麦熟一晌,蚕老一时。

要得富,种桑树。 宁叫蚕老叶不尽,不叫叶尽老了蚕。

小蚕放山腰,三眠放山脚。 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树阴里白沙堤。 春日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城东早春 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 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 出门俱是看花人 -------------- 唐代诗人高骈《山亭夏日》: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精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宋代诗人王令《暑旱苦热》: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翘飞上山,人困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 宋代诗人秦观《纳凉》:携扙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

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宋代诗人杨万里《夏夜追凉》: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

竹深树宻虫鸣处,时有微凉只是风。 唐代诗人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 隋阳休之《秋诗》 日照前窗竹,露湿后园薇;夜虫扶砌响,轻蛾绕烛飞。 晚秋诗 庾信 凄清临晚景。

疎索望寒阶。 湿庭凝坠露。

抟风卷落槐。 日气斜还冷。

云峯晚更霾。 可怜数行雁。

点点远空排。 秋池一株莲 隋 弘执恭 秋至皆空落,凌波独吐红。

托根方得所,未肯即从风。 --------------------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唐·柳宗元《江雪》 严冬不肃杀,何以见阳春 肃杀:严酷萧瑟的样子。

唐·吕温《孟冬蒲津关河亭作》 天寒色青苍,北风叫枯桑。厚冰无裂文,短日有冷光 叫:风声如吼。

唐·孟郊《苦寒吟》 蚕宝宝,脱衣裳, 脱一件,变个样。 脱了四件旧衣裳, 变成一个蚕姑娘。

5.跪求有关蚕的童谣(一句)、谚语(一句)、诗歌(不要古诗,一句)

童谣: 《做天难做四月天》:做天难做四月天,蚕要温和麦要寒;卖菜哥哥要落雨,采桑娘子要晴天。

谚语;小蚕保苗,大蚕壮膘。 麦熟一晌,蚕老一时。

要得富,种桑树。 宁叫蚕老叶不尽,不叫叶尽老了蚕。

小蚕放山腰,三眠放山脚。 诗歌: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蚕妇① [宋] 张俞② 昨日入城市,③ 归来泪满巾。

④ 遍身⑤罗绮⑥者, 不是养蚕人。 散文: 雷抒雁有这样一篇题为《蚕》的散文诗: 她在自己的生活中织下一个厚厚的茧。

那是用一种细细的、柔韧的、若有若无的丝织成的。是痛苦的丝织成的。

她埋怨、气恼,然后就是焦急,甚至自己折磨自己。她想用死来结束自己,同时用死来对这突不破的网表示抗议。

但是,她终于被疲劳征服了,沉沉地睡过去。她做了许多梦,那是关于花和草地的梦,是关于风和水的梦,是关于阳光和彩虹的梦,还有关于爱的追逐以及生儿育女的梦…… 在梦里,她得到了安定和欣慰,得到了力量和热情,得到了关于生的可贵。

当她一觉醒来,她突然明白拯救自己的,只有自己。于是,她便用牙齿把自己吐的丝一根根咬断,咬破自己织下的茧。

果然,新的光芒向她投来,象云隙间的阳光刺激着她的眼睛。新的空气,象清新的酒,使她陶醉。

她简直要跳起来了! 她简直要飞起来了! 一伸腰,果然飞起来了,原来就在她沉睡的时刻,背上长出了两片多粉的翅膀。 从此,她便记住了这一切,她把这些告诉了子孙们:你织的茧,得你自己去咬破! 蚕,就是这样一代一代传下来。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