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有什么含义意思是:像花一样美的眷属,像水一样逝去的岁月。 本句出自明·汤显祖《牡丹亭·惊梦》:“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儿闲寻遍。” 扩展资料: 《牡丹亭》因教书先生教授了《诗经》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之词,杜丽娘萌生伤感之情,在与丫鬟一起游览了自家的后花园之后更生伤春之情,回来后竟然梦中与一手持折柳的公子在花园内有了一番云雨之情,在梦醒之后独自入后花园寻找梦里多情郎。由此,也就有了昆曲《牡丹亭》中杜丽娘“游园”、“惊梦”和“寻梦”等几段戏。 戏剧家汤显祖的代表作《牡丹亭》,被改编成各种戏曲传唱了数百年之久,“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的词句更是脍炙人口。在江南苏杭一带,昆曲是当年颇为流行的一种戏曲,而《牡丹亭》则一直是昆曲的保留剧目。《牡丹亭》中,最为引人入胜的当属杜丽娘与柳梦梅那亦真亦幻的爱情故事。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似水流年 百度百科-牡丹亭·惊梦 2.诗经中"面目清秀眉飞扬"取自哪篇是不是 双眸清秀眉飞扬? 出自“[诗经] 国风·鄘风·君子偕老” 原文: 君子偕老,副笄六珈。委委佗佗,如山如河。象服是宜。子之不淑,云如之何? 玼兮玼兮,其之翟也。鬒发如云,不屑髢也。玉之瑱也,象之揥也。扬且之晳也。胡然而天也?胡然而帝也? 瑳兮瑳兮,其之展也,蒙彼绉絺,是绁袢也。子之清扬,扬且之颜也,展如之人兮,邦之媛也! 【参考译文】 你是君子身边人,满头珠光宝气生。雍容自得好举止,如山如河不可侵,华服鲜艳正合身。可叹没有好品德,只靠华贵怎能行? 锦衣彩纹艳如花,绣上山鸡似云霞。黑发如盖已风流,不屑假发戴上头。双耳坠子尽珠玉,象牙劈为别发针,前额白皙确动人。怎似神女从天降?莫非天仙下凡尘? 艳丽服装美如花,一层外衣值百千。细葛绉纱内里穿,添上夏日白内衫。双眸清秀眉飞扬,额角方广容颜靓。世间此女真难寻,倾国倾城美娇娘。 3.虽则如云,匪我思存出自《国风·郑风·出其东门》,是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作者不详。 原文如下: 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缟衣綦巾,聊乐我员。 出其闉闍,有女如荼。虽则如荼,匪我思且。缟衣茹藘,聊可与娱。 翻译如下: 我走出了城东门,只见女子多如云。虽然女子多如云,但不是我心上人。身着白衣绿裙人,才让我乐又亲近。 我走出了外城门,只见女子多如花。虽然女子多如花,但不是我爱的人。身着白衣红佩巾,才让我爱又欢欣。 扩展资料: 赏析: 看诗章之开篇,那对东门外“如云”“如荼”美女的赞叹,其实都只是一种渲染和反衬。当诗情逆转时,那盛妆华服的众女,便全在“缟衣綦巾”心上人的对照下黯然失色了。这是主人公至深至真的爱情所投射于诗中的最动人的光彩,在它的照耀下,贫贱之恋获得了超越任何势利的价值和美感。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国风·郑风·出其东门 4.第一个形容女人如花的人是谁第一个形容女人如花的人现在无法考证。 最早形容女人如花的诗句出自:周代《诗经·桃夭》 桃夭 作者:佚名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译文 桃树含苞满枝头, 花开灿烂如红霞。 姑娘就要出嫁了, 夫妻和睦是一家。 桃树含苞满枝头, 果实累累坠树丫。 姑娘就要出嫁了, 夫妻和睦是一家。 桃树含苞满枝头, 桃叶茂密色葱绿。 姑娘就要出嫁了, 夫妻和睦是一家。 真正有姓名的应该是:唐代李白 长相思 李白 【其一】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 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 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高天, 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路远魂飞苦, 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其二】 日色欲尽花含烟, 月明欲素愁不眠。 赵瑟初停凤凰柱, 蜀琴欲奏鸳鸯弦。 此曲有意无人传, 愿随春风寄燕然, 忆君迢迢隔青天。 昔时横波目, 今作流泪泉。 不信妾肠断, 归来看取明镜前。 【其三】 美人在时花满堂, 美人去后花馀床。 床中绣被卷不寝, 至今三载闻余香。 香亦竟不灭, 人亦竟不来。 相思黄叶落, 白露湿青苔。 其中:“美人如花隔云端”用来形容“女人”。 5.《诗经 周南 桃夭 》的主旨是什么这首诗非常有名,即便只读过很少几篇《诗经》的人,一般也都知道“桃之天天,灼灼其华”。这是为什么呢?我想,无非有这样几个原因:第一,诗中塑造的形象十分生动。拿鲜艳的桃花,比喻少女的美丽,实在是写得好。谁读过这样的名句之后,眼前会不浮现出一个象桃花一样鲜艳,象小桃树一样充满青春气息的少女形象呢?尤其是“灼灼”二字,真给人以照眼欲明的感觉。写过《诗经通论》的清代学者姚际恒说,此诗“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并非过当的称誉。第二,短短的四字句,传达出一种喜气洋洋的气氛。这很可贵。“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细细吟咏,一种喜气洋洋、让人快乐的气氛,充溢字里行间。“嫩嫩的桃枝,鲜艳的桃花。那姑娘今朝出嫁,把欢乐和美带给她的婆家。”你看,多么美好。这种情绪,这种祝愿,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生活的热爱,对幸福、和美的家庭的追求。第三点,这首诗反映了这样一种思想,一个姑娘,不仅要有艳如桃花的外貌,还要有“宜室”、“宜家”的内在美。这首诗,祝贺人新婚,但不象一般贺人新婚的诗那样,或者夸耀男方家世如何显赫,或者显示女方陪嫁如何丰盛,而是再三再四地讲“宜其家人”,要使家庭和美,确实高人一等。这让我们想起孔子称赞《诗经》的话:“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孔子的话内容当然十分丰富,但其中是否也包括了《桃夭》篇所反映出的上述这样一种思想呢?陈子展先生说:“辛亥革命以后,我还看见乡村人民举行婚礼的时候,要歌《桃夭》三章……。”联系到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农民娶亲“歌《桃夭》三章”,便是很可理解的了。 这首诗不难懂,但其中蕴藏的道理,却值得我们探讨。 其中一个问题就是,什么叫美?《桃夭》篇所表达的先秦人美的观念是什么样的?“桃之夭天,灼灼其华”,很美,艳如桃花,还不美吗?但这还不行,“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还要有使家庭和睦的品德,这才完满。这种美的观念,在当时社会很为流行。关于真善美的概念,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楚国的伍举就“何为美”的问题和楚灵王发生了争论。伍举说:“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若于目观则美,缩于财用则匮,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很清楚,伍举的观点是“无害即是美”,也就是说,善就是美。而且要对“上下、内外、大小、远近”各方面都有分寸、都无害。这种观点最主要的特点是强调“善”与“美”的一致性,以善代替美,实际上赋予了美以强烈的政治、伦理意义。“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那意思是说,统治者重赋厚敛,浪费人力、物力,纵欲无度,就不是美。应该说,这种观点在政治上有一定的意义。但它否定了“善”与“美”的差别,否定了美的相对独立性,它不承认“目观”之美,是其严重局限。这种美的观念,在当时虽然也有其对立面,也有人注意到了“目观”之美,但这种善即是美的观点,在先秦美学中应该说是具有代表性的,而且先秦儒家的美学观念,主要是沿着这个方向发展的。 6.“如花似玉”原来是形容男子“如花似玉”这个成语用来形容女子极其美丽,就像花儿和玉一样。 “如花”好理解, 像花儿一样美丽;“似玉”就有些奇怪了,因为最早的时候,“玉”是和男子的德行联系在 一起的。 《说文解字》:“玉,石之美,有五德者:润泽以温,仁之方也;鳃理自外,可 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専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 洁之方也。 ”古人认为玉具备了仁、义、智、勇、洁五种德行,因此“君子比德于玉”。《诗 经。 小戎》:“言念君子,温其如玉。”《礼记。 曲礼下》中甚至规定:“君无故,玉不去身。” 可见,将君子比作“玉”,乃是形容男子的德行。 “如花似玉”的原型出自《诗经。 汾沮洳》。 这是一首女子思慕男子的诗篇,其中吟咏 自己的意中人“彼其之子,美如英”,“彼其之子,美如玉”。《说文解字》:“英,草荥而不 实者。” 草木开花还没有结实叫“英”,因此“英”的本义就是花。这两句诗赞美自己的意 中人,容貌就像花儿一样美,德行就像玉一样美。 “玉”由形容男子的品行引申为敬辞,比如《礼记。祭统》载:“国君取夫人d辞曰: ‘请君之玉女,与寡人共有敝邑,事宗庙社稷。 ’”郑玄解释说言玉女者,美言之也。君 子于玉比德焉。” 可见“玉女”之称是敬辞,美言国君所娶夫人的德行如玉,并非是夸赞 “玉女”的容貌。 这就是“如英”“如玉”的本义,一形容容貌,一形容德行。 随着词义的演变,“玉” 渐渐失去了德行的含义,而突出了润泽、光鲜的外表,后人于是就将美丽女子的容貌比附 于美玉,诞生了“如花似玉”这个成语,但都是比喻容貌,跟古人最注重的德行一点儿关 系都没有了。 7.陌上花开那句话 出自诗经还是别的此之为陌上花开 钱武肃王目不知书,然其寄夫人书云:“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 ——不过数言,而姿致无限,虽复文人操笔,无以过之。 东坡演之为“陌上花三绝句”云:“陌上花开蝴蝶飞,江山犹是昔人非;遗民几度垂垂老,游女还歌缓缓归!” ——王士祯【香祖笔记】 吴王妃每年春天必归临安省亲,钱鏐甚为想念。 一年春天王妃未归,至春色将老,陌上花已发,钱鏐写信说:“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王妃接书后不觉恻然心动道:“王爷迈,既有信来,命我归去,安可有违?”遂传谕即日登程,速返杭州。 陌上花 游九仙山,闻里中儿歌《陌上花》. 父老云:吴越王妃每岁春必归临安, 王以书遗妃曰:“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 吴人用其语为歌,含思宛转,听之凄然,而其词鄙野,为易之云。 陌上花开蝴蝶飞,江山犹是昔人非。遗民几度垂垂老,游女长歌缓缓归。 陌上山花无数开,路人争看翠骈来。若为留得堂堂去,且更从教缓缓回。 生前富贵草头露,身后风流陌上花。已作迟迟君去鲁,犹歌缓缓妾回家。 注:苏轼三首《陌上花》,又名《清平调引》。北宋熙宁年间,苏东坡任杭州通判。 英雄相惜,对钱镠敬佩有加,曾书《表忠观记》碑文,高度评价钱镠之功绩。苏公喜欢走动,也常来临安,听到里人之歌后,颇有感触,便写下了三首《陌上花》诗。 晁补之——《陌上花》 荆王梦罢已春归,陌上花随暮雨飞。却唤江船人不识,杜秋红泪满罗衣。 归安城廓半楼台,曾是香尘扑面来。不见当时翠辇女,今朝陌上又花开。 云母蛮笺作信来,佳人陌上看花回。妾行不似东风急,为报花须缓缓开。 陌上花开缓缓归作者:忍冬选自:《散文选刊》1995 阳春三月,风和日暖,信步城外,看阡陌之上的杨柳依依,野花绚烂,身心不由得轻爽而浪漫。“三月风情陌上花”,古远的诗句似乎随风从天边飘来,从历史的深处飘来,拂过阡陌,袭上心头,诗是属于清乾嘉诗人赵翼的,可昂首远望,眼前的陌上风情却是不折不扣的现代,由眼帘入心扉。 漫步陌上,心情是诗意的那种,优雅而散淡,不惹匆促,只因陌上花开;花是自然的那种,朴素而恬淡,不落尘俗。“三月风情陌上花”,是花在其中生命得以璀璨,人在其中心情得以畅然的一种意境。 三月陌上花,让人爱让人痴,恍惚人的骨子里头都沉淀了花的影子,花的风韵。 陌上花开,如果没有了从俗累的生活中走出来,悄然伫立阡陌并为陌上风情所陶醉的人,那么花开也寂寞,风情也苍白。 于是,一句“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不知被多少人吟诵了了多少遍。人归缓缓,那花便有灵性,便开得执著,陌上风情也被撩拨得浓郁而热烈。 那是春天里一幅最美妙的图画:在粉黛佳丽的簇拥下,一位美若天仙、仪态雍容的贵夫人款摆腰肢走在一千多年前的江南临安的阡陌上,其时陌上花团锦簇,杨柳轻摇,蝶飞蜂舞,三月风情旖旎之至。这时,一骑快马打陌头杨柳的绿阴中飘然而来,驿者翻身下马,气喘吁吁中把一封书信递给夫人。 夫人展开一看,不禁满面春色。原来,吴越王钱镠身在王宫大殿却惦记着远在临安陌上的爱妃,嘱她只管怜花惜柳,消受春色,不必急着回归,“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 钱镠,这位在五代十国的夹缝中占了十二州江山的吴越国王,不提他江山坐得如何,只是这一番对爱妃的体贴,对春色的倾心之情,就足以让后人击掌了,缓缓归,缓缓归。多么柔情的一句话,游移在古籍史册中,艳称千古。 只是再柔情,再体贴的话,也难以使国家逃脱倾覆的厄运,怜美惜春的柔情敌不了剑戟弓弩的无情。从此,陌上花开依旧,只是钱镠烟逝,爱妃云去,只有“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这一句话化作一个美丽的故事,游荡在临安的陌上,等待后人的凭吊。 终于在吴越“国除”的百十年后的一个秋天,诗人东坡来到了临安。历史似乎特意安排东坡在秋天踏上临安的陌上,陌上春天花开,秋天亦花开,只是春天的骨子里透的是柔情,而秋天的骨子里透的却是萧瑟。 于是在秋天的陌上花开中,东坡怅对古人,一番凭吊,一首《陌上花》于胸中郁结,一吐为快。“陌上花开蝴蝶飞,江山犹是昔人非”,“若为留得堂堂去,且更从教缓缓归”……诗人一唱三叹中,浸染着人事盛衰的感慨。 陌上花,就这样开在历史的车辙中,栉风沐雨,浸透艳丽与沧桑,令人唏嘘不已。 漫步陌上,尽管不能如吴越王妃那样一路招摇地走在陌上花丛中,也不能像东坡那样怀一颗忧伤之心,吟出千古不泯的诗句,不过,这并不妨碍我把钱镠与王妃的“缓缓归”,当做人类面对大自然所共有的心境去感怀,当然,东坡透过陌上花开而生发的历史感悟更以一种强劲的力量震撼着我的心灵。 我几乎要拜倒在陌上花的面前了。我突然觉得这一束束、一丛丛开了又落,落了又开的陌上花,简直就是为了人类的历史与文化而开落。 我不敢说可以触摸历史与文化,但我可以觉悟地抚摸陌上娇嫩而以顽强的花朵。陌上花开缓缓归,这不仅意味着悠闲、诗意,而更大的意义在于,让我们的心灵在恬静的陌上花开中恬静如花,回归自然,回归人类的历史与文化。 缓缓归,缓缓归,披一袭“三月风情”,再采一束“陌上花”,缓缓归。 缓缓归,我心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