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十首诗词鉴赏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间作四首(其三)潘大临①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 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 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1057一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 曾随苏轼同游赤壁。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 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l)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 (2)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 答: 【参考答案】⑴“拳”和“退” 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 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 ⑵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 ①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而今安在?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 ②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最羡渔竿客”,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 【解析】【本题第(1)题重点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考查考生对诗眼的把握,第(2)题重点考查考生鉴赏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解答时,除把握全诗内容外,还要结合作者及注释内容理解。 诗句中的动词往往是最富表现力的。诗歌从怀古开始,如今随苏轼同游古代英雄争霸的赤壁,不禁浮想联翩。 再回到现实,眼前实景,着实可爱。而今只羡慕垂钓者(隐者)。】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题竹石牧牛 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年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 ①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②野次:郊野。 ③棰:鞭子 (1)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答: (2)你认为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是什么?有人认为作者在诗中“厚于竹而薄于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说明。 解析: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以游戏的笔调把画中景物写得活灵活现,并且发挥想象,写画中之物几乎全要动起来了,以致于诗人不得不出面关嘱。 这样的写法,既再现了画面的生动,诗人对画作的赞赏喜爱之情也溢于言表。“峥嵘”、“绿”、“觳觫”等形容词用以代指事物,诙谐有趣。 【答案】:(1)分几个层次其实就是分段,既为一首题画诗,当然就是首两联描写画作的内容,后两联抒发自己的感受。但是诗歌鉴赏题答题要注意一个原则:那就是回答任何问题都要联系诗文内容,譬如回答诗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除了将这种思想感情的名称答出之外,还要根据上下文回答作者为什么有这种感情;回答诗句所用修辞手法时,要尽量分析各个意象在这种修辞中所扮演的角色和这种修辞的好处。 联系诗文作答是鉴赏分析的必然步骤。 因此,回答此题时,画作内容一定要答出具体内容就是石、竹、牧童、老牛。 (2)首先,第一联“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使用了白描笔触,写出了自然生机,此外,答题要注意诗歌小引中“戏咏”的“戏”字,也就是作者是一种调侃轻松的心态描摹这幅画。 所以,竹石牧牛就是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写照。 还是这个“戏”字,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并没有,也没有必要厚竹薄石,它们都是自然田园中的组成部分,都是作者心目中理想生活方式不可或缺的因素。此外,根据考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可知,其实竹在传统文化中代表着一种高洁的品行,可以寄托作者的内心追求,考生也可发挥出此点。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 南柯子 王炎 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 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 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1)上阙中“数枝幽艳湿啼红”一句展现的是一贴什么样的画面,作者写这句是为惜春伤怀吗?为什么? 答: (2)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相感情。 答: 【答案】:(1)一幅几枝鲜花的花瓣上沾着水珠楚楚堪怜的画面。 不是为惜春伤怀。 从两方面可以看出:一 作者紧接着“数枝”句说:“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二在乌云密布、寒雨将至时,作者更关心的是“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2)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 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②题(7分) 移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①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②,力耕不吾欺。 注释:①将:岂 ②纪:经营 ①对这首诗的理解,恰当的两项是(3分) A。 全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佳日登高赋诗的美好情景。 B。 “有酒斟酌之”意思是与友人边饮酒边斟的诗句。 C。 “相思则披衣”意思是因相思而夜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D。 “无为。 2.古典诗词鉴赏行行重行行 (无名氏)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这是一首在东汉末年动荡岁月中的相思乱离之歌。 尽管在流传过程中失去了作者的名字,但“情真、景真、事真、意真”(陈绎《诗谱》),读之使人悲感无端,反复低徊,为女主人公真挚痛苦的爱情呼唤所感动。 首句五字,连叠四个“行”字,仅以一“重”字绾结。 “行行”言其远,“重行行”极言其远,兼有久远之意,翻进一层,不仅指空间,也指时间。于是,复沓的声调,迟缓的节奏,疲惫的步伐,给人以沉重的压抑感,痛苦伤感的氛围,立即笼罩全诗。 “与君生别离”,这是思妇“送君南浦,伤如之何”的回忆,更是相思之情再也压抑不住发出的直白的呼喊。诗中的“君”,当指女主人公的丈夫,即远行未归的游子。 与君一别,音讯茫然:“相去万余里”。相隔万里,思妇以君行处为天涯;游子离家万里,以故乡与思妇为天涯,所谓“各在天一涯”也。 “道路阻且长”承上句而来,“阻”承“天一涯”,指路途坎坷曲折;“长”承“万余里”,指路途遥远,关山迢递。因此,“会面安可知”!当时战争频仍,社会动乱,加上交通不便,生离犹如死别,当然也就相见无期。 然而,别离愈久,会面愈难,相思愈烈。诗人在极度思念中展开了丰富的联想: 凡物都有眷恋乡土的本性:“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飞禽走兽尚且如此,何况人呢?这两句用比兴手法,突如其来,效果远比直说更强烈感人。表面上喻远行君子,说明物尚有情,人岂无思的道理,同时兼暗喻思妇对远行君子深婉的恋情和热烈的相思--胡马在北风中嘶鸣了,越鸟在朝南的枝头上筑巢了,游子啊,你还不归来啊!“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自别后,我容颜憔悴,首如飞蓬,自别后,我日渐消瘦,衣带宽松,游子啊,你还不归来啊!正是这种心灵上无声的呼唤,才越过千百年,赢得了人们的旷世同情和深深的惋叹。 如果稍稍留意,至此,诗中已出现了两次“相去”。第一次与“万余里”组合,指两地相距之远;第二次与“日已远”组合,指夫妻别离时间之长。 相隔万里,日复一日,是忘记了当初旦旦誓约?还是为他乡女子所迷惑?正如浮云遮住了白日,使明净的心灵蒙上了一片云翳?“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这使女主人公忽然陷入深深的苦痛和彷惶之中。诗人通过由思念引起的猜测疑虑心理“反言之”,思妇的相思之情才愈显刻骨,愈显深婉、含蓄,意味不尽。 猜测、怀疑,当然毫无结果;极度相思,只能使形容枯槁。这就是“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老”,并非实指年龄,而指消瘦的体貌和忧伤的心情,是说心身憔悴,有似衰老而已。“晚”,指行人未归,岁月已晚,表明春秋忽代谢,相思又一年,暗喻女主人公青春易逝,坐愁红颜老的迟暮之感。 坐愁相思了无益。与其憔悴自弃,不如努力加餐,保重身体,留得青春容光,以待来日相会。 故诗最后说:“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至此,诗人以期待和聊以**的口吻,结束了她相思离乱的歌唱。 诗中淳朴清新的民歌风格,内在节奏上重叠反复的形式,同一相思别离用或显、或寓、或直、或曲、或托物比兴的方法层层深入,“若秀才对朋友说家常话”式单纯优美的语言,正是这首诗具有永恒艺术魅力的所在。而首叙初别之情--次叙路远会难--再叙相思之苦--末以宽慰期待作结。 离合奇正,现转换变化之妙。不迫不露、句意平远的艺术风格,表现出东方女性热恋相思的心理特点。 青青河畔草 (无名氏)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 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昔为倡家女,今为荡子妇, 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她,独立楼头体态盈盈,如临风凭虚;她,倚窗当轩,容光照人,皎皎有如轻云中的明月;为什么,她红妆艳服,打扮得如此用心;为什么,她牙雕般的纤纤双手,扶着窗棂,在久久地引颈远望:她望见了什么呢?望见了园久河畔,草色青青,绵绵延延,伸向远方,“青青河畔草,绵绵思无道;远道欲何之,宿昔梦见之”(《古诗》),原来她的目光,正随着草色,追踪着远行人往日的足迹;她望见了园中那株郁郁葱葱的垂柳,她曾经从这株树上折枝相赠,希望柳丝儿,能“留”住远行人的心儿。原来一年一度的春色,又一次燃起了她重逢的希望,也撩拔着她那青春的情思。 希望,在盼望中又一次归于失望,情思,在等待中化成了悲怨。她不禁回想起生活的波弄,她,一个倡家女,好不容易挣脱了欢场泪歌的羁绊,找到了惬心的郎君,希望过上正常的人的生活;然而何以造化如此弄人,她不禁在心中呐喊:“远行的荡子,为何还不归来,这冰凉的空床,叫我如何独守!” 本诗定的就是这样一个重演过无数次的平凡的生活片断,用的也只是即景抒情的平凡的章法、“秀才说家常话”(谢榛语)式的平凡语言;然而韵味却不平凡。 能于平凡中见出不平凡的境界来,就是本诗,也是《古诗十九首》那后人刻意雕镌所不能到的精妙。 。 3.诗经《诗经·郑风·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译文]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心境。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就此断音信?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情怀。 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不能主动来?来来往往张眼望啊,在这高高城楼上啊。一天不见你的面呵,好像已有三月长啊! 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 全诗三章,采用倒叙手法。前两章以“我”的口气自述怀人。 “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是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 对方的衣饰给她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使她念念不忘,可想见其相思萦怀之情。 如今因受阻不能前去赴约,只好等恋人过来相会,可望穿秋水,不见影儿,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捎个音信?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主动前来?第三章点明地点,写她在城楼上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4.帮忙赏析一下诗经里面七月篇如题诗经·豳风·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 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 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 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 春日迟迟,采蘩祁祁。 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 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七月鸣{贝鸟},八月载绩。 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四月秀 ,五月鸣蜩。 八月其获,十月陨萚。 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 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言私其豣,献豣于公。 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穹窒熏鼠,塞向{土堇}户,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六月食郁及{艹奥},七月亨葵及菽。 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 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麦。 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昼尔于茅,宵尔索绹。 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阻。 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九月肃霜,十月涤场。 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七月》是西周初年豳地(在今陕西栒邑县、邠县一带)的奴隶所做的诗歌。 可能是因诗长,年代久远,有某些错简的地方,但基本次序还是清楚的。 全诗八章,每章各十一句,基本上是按季节的先后,逐年逐月地来写男女奴隶们的劳动和生活的。 这首诗按时序叙事,很象是一首农历诗,类似后世民歌中的四季调或十二月歌。但由于它所叙述的内容反映了当时奴隶们一年到头的繁重劳动和无衣无食的悲惨境遇,所以应把它看作是反剥削反压迫的诗篇。 第一章总括全诗,从岁寒写到春耕开始。七月火星向下降行,八月将裁制冬衣的工作交给妇女们去做,以备御冬。 十一月天气寒冷了,北风刮在物体上,发出觱发的声响。十二月寒风“栗烈”,是一年最冷的时刻。 而我们这些奴隶没有御寒的衣服,真不知如何过冬。 好不容易熬到寒冬过去了,正月里我们开始修理农具。 二月里举足下田,开始耕种。壮夫们在田里干着重活,女人和小孩们则承担着送饭的任务。 看着我们这样卖力的劳动,那些奴隶主派来的农官感到很高兴。 第二章,写妇女们的采桑劳动。 春天来了,开始暖和了,黄莺儿欢快地歌唱着。 妇女们挎着深筐子,沿着桑间的小路,去采摘饲蚕用的嫩桑叶。 春天昼长,妇女们辛勤地工作了很久,硕果累累,采了很多的桑叶。可是,妇女们突然悲伤起来了,因为她们看见贵族公子正朝这边走来,害怕被掳去而遭凌辱。 末句反映了当时贵族蛮横的真实情况。 第三章,写妇女们的蚕桑纺织之事,并指出这是为贵族阶级做衣裳用的。 蚕月即三月,三月开始修剪桑枝,拿起斧子,砍去那些远扬的枝条,然后攀枝再采摘些柔嫩的桑叶。七月伯劳鸟咕咕地叫着,仿佛在告诉人们后半年开始了,于是,八月里妇女们就动手纺织了。 纺织品染着不同的颜色,有黑红色的,有黄色的,而最鲜亮的是朱红色的。可惜这些都不是为自己,而是为贵族公子作衣裳用的。 第四章,写农事既毕,奴隶们还是为统治者猎取野兽。四月里远志结子了,五月里蝉儿鸣唱着。 八月里作物开始收成,十月树木纷纷落叶。十一月开始出外射猎,以取狐貉皮来给公子做冬衣。 十二月声势更浩大,集合起众人继续田猎。射得的猎物,小兽归奴隶们所有,大兽得献给统治者。 第五章,写一年将尽,奴隶们为自己收拾屋子准备过冬。五月里蝗虫动股起飞,六月里纺织娘鼓翅发声。 蟋蟀由野入檐,由檐入户,由户入床下,鸣声愈来愈近,而天也愈来愈冷了。这时把屋里所有的空隙都堵好,然后用烟熏老鼠,把它赶出屋里;再把朝北的窗子堵上,把门缝用泥涂上,以防寒冷的北风。 感叹我们和老婆孩子,往往农忙时就露宿在场上,到了冬日,天寒事毕,才正式回到房屋里来。 第六章,写奴隶们除农业外,还得从事各种副业劳动,以供统治者享用。 同时,七月里还得采摘瓜类,八月里收取葫芦,九月里拾取芝麻,把这些都交给统治者。 农奴们不够吃,只得用柴火煮些苦菜来养活自己。 第七章,写奴隶们农事完毕,还要为统治者修盖房屋。九月里修好打粮场,十月里纳粮入仓库。 不论是先熟的作物,还是后熟的作物,是谷类,还是麻类,都得聚集起来送进贵族的仓库。收完庄稼之后,就去为贵族们修理住宅。 白天去割茅草,晚上用此来搓绳子。等到替贵族们把住宅修好了,奴隶们又快到了春播的时候了。 第八章,写一年辛苦之后,还要大办酒宴,为统治者庆贺祝寿。十二月去凿冰,正月里藏入冰窖,以供来年夏天统治者消暑之用。 等到农事已毕,打谷场已清扫干净,就大杀羔羊,大办酒宴,还得举着酒杯,登上公堂,高呼统治者万寿无疆。 《七月》这首长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古代奴隶社会阶级压迫的图画。 男女奴隶们一年到头无休止的劳动,结果都被贵族们剥夺得一干二净。读着这悲歌式的诗篇,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位被压迫的老年奴隶,面对面地向人们叙说着自己的生活境况,倾诉着血泪斑斑的历史。 他对于自家和。 5.中考古诗文鉴赏题及答案谁有这是我们学校用的资料,一个超猛的老师编的,如果你增加悬赏分,我有更详细资料 怎样鉴赏古诗词(一) 宁波万里国际学校 高三语文备课组 一.明确鉴赏要求 《考试说明》对古代诗词的鉴赏要求是: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分辨古诗类别 要很好地鉴赏古诗词,必须辨别不同题材的诗词,能对具体的诗词作出准确的判断,常见的有如下几种题材的诗: 1、爱情诗,这是以爱情(包括悼亡)为题材的诗,也称“情歌”、“闺怨诗”。爱情诗自《诗经》起,源远流长,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或抒发离别相思之情。如《兼葭》、《迢迢牵牛星》、《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等等。2004年浙江卷《菩萨蛮 李白》亦属于这一类。 2、讽刺诗,这是以嘲讽或劝喻手法,揭露社会黑暗、世态炎凉,表达人民或正人直士呼声的诗歌,亦称“讽喻诗”,有时也称“政治讽刺诗”。讽刺诗同样源远流长,自《诗经》起直到现代从未消失。如《硕鼠》、《伐檀》、《蜂》(唐·罗隐)、《题临安邸》(南宋·林升)等等。2004年春季高考北京卷陆龟蒙的《新沙》就属于这一类。 3、哲理诗,这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有的点明主题,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著名的如苏轼的《题西林壁》、《琴诗》等。此外,有些诗本身不是哲理诗,只是其中有的诗句富有哲理,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等,这类诗不归入哲理诗范畴。 4、送别诗,这也是最早出现、最为常见的题材之一,主要抒写离情别恨,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表达深情厚谊,或用以抒发别离之愁。因为送别常与登山临水相联系,故又称“山水送别诗”。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别董大二首》(高适)等。2001年全国卷中的《赋得暮雨送李胄》(韦应物)属于这类诗。 5、记行诗又称记游诗、行旅诗。这类诗或描述个人游历见闻感受,或表现思亲怀乡之情,叙事与抒情相结合。其内容描写离不开山水,所以又称“山水记行诗”。这与纯粹的山水诗略有区别,是“以记行抒情”为主的。如杜甫的《旅夜抒怀》、马致远的《秋思》,只作记行诗,不可视作山水诗。2002年全国卷中的《春夜洛城闻笛》(李白)属于这类诗。 6、边塞诗,这是以描写边塞风光,反映边疆将士生活为基本内容的诗歌。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等。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之涣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以及宋代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等,均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2004年江苏卷《征人怨 柳中庸》亦属于这一类。 7、咏史诗,这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一般是先叙事后议论;也有一些只叙事不议论,让读者自己思考。咏史为题的诗以班固的《咏史》、西晋左思的《咏史八首》为早期著名代表作。此后不断发展,出现了更多的咏史诗,如章碣的《焚书坑》、李商隐的《贾生》、杜牧的《题乌江亭》、温庭筠的《经五文原》等,均为名篇。1996年全国卷《咏史》(元朝阿鲁威的散曲)亦属这一类。 8、咏物诗,这是借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歌,托物言志,象征比拟是其常用手法。这类诗先秦两汉已出现,唐以后佳作渐多。如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李白的《白鹭》、杜甫的《归雁》、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于谦的《石灰吟》、等等,都是借自然之物,抒自己心志的名篇。 9、咏怀诗。这是以吟咏个人抱负,反映或讽刺社会为题材的诗歌,比兴、象征、联想等是其主要手法。咏怀诗也源自《诗经》,是古诗中最重要的诗歌之一。如屈原的《离骚》、《涉江》、李白的《行路难》、《将进酒》、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陆游的《书愤》等等,都是令人感动的咏怀名作。 10、怀古诗,这是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的诗作。怀古诗可归入咏怀诗大类之中,但独有特色;怀古诗与咏史诗略有不同,怀古诗是身临旧地古迹而抒情言志,而咏史则不必亲到历史遗址,在书房中就可以写作。怀古诗如杜甫的《蜀相》、刘禹锡的《石头城》、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等等,都遗响千古。1996年全国卷 6.什么书有对《诗经》赏析如题 谢谢了《诗经三百首详注》 刘松来 编著 出版社: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本书特色:《诗经三百首详注》全面吸收了历代《诗经》研究的成果,并努力做到择善而从,舍粗取精,去伪存真,是一种更具特色、更通俗易懂的新注本。 《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名家说诗经》 出版社:天津教育出版社 本书特色:这套小书精选了数十篇介绍、评析古典诗词的文章及论著,初辑分为“诗经”“古诗”“唐诗”“宋词”四册,入选的文章大都出自现当代卓有建树的大家之手,评析的对象也都是文学史上早有定评、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诗经译注(上、下册)》姚小鸿 著 出版社: 当代世界出版社 本书特色:注释,有翻译,有赏析, 纸张和印刷质量都很好,真是非常好的一个版本 《诗经译注——十三经译注》 程俊英 撰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本书特色:本书是《诗经》的全译本。 每首诗下有题解,阐明背景、诗旨。注释博采众长,简明精当。 译文在信、达的基础上力求其雅,以全体民歌译古代民歌,每句对译,便于读者比照对读本。是当今古典文学爱好者不可不备的基本读本。 《诗经别裁》扬之水 著 出版社: 中华书局 本书特色:书中最常用到的如《毛诗故训传》,《毛诗传笺》,《经典释文》,《毛诗正义》,均省作“毛传”,“郑笺”,“释文”,“孔疏”。又引用前人之说,仅举名姓,不录书名,而在书后附一引用书目,以备检索。 《闻一多诗经讲义稿笺注》闻一多 著,吕明涛 笺注 出版社: 当代世界出版社 本书特色:本书是闻一多先生数年教学及研究所得,也是他大量开创性研究成果的一小部分。书中横纵勾连,不厌繁复,引经典,正《传》、《笺》之失,力求达古义,逮经旨。 可以看出闻一多先生深厚的国学功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同时,闻一多先生的研究秉持了陈寅恪先生提出的“了解之同情”的学术学风,这使他的研究不但更能贴近古义,而且使古老的经典活了起来。 7.帮我出10篇诗词鉴赏题1.鹧鸪天·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极目远望,水天相接,树木迢迢,一片带雨的乌云飘来,遮住了大半个山”之景,其特征辽阔、低沉,从而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以及路途艰险、对朋友前途的关切之情。 同时以“雨云埋山”显示了前途迷茫的郁闷。 2.望江南·超然台①作 苏 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针。 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 休时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趋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 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 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答——“咨嗟”、“休对”、“且将”都是直抒胸臆的词,表达了了作者无奈、苦涩的心情。 3.醉落魄·咏鹰 清·陈维崧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 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 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人间多少闲狐兔。 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注:①堵,座。 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 ③轩举,意气飞扬。 结合下片的句子,分析词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词的下片主要是直抒胸臆句,“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表达了猛气犹存、老当益壮的情怀。 “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表达了作者期待像雄鹰一样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志向。 4.小斋即事 刘一止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②方。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 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 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①刘一止: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 曾任监察御史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忤秦桧”而被罢官。②局:指棋盘。 作者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他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 答——这首诗里的琴弦、棋盘具有正直、方正的特点,与作者自己方正的人品吻合。自己的方正人品不变,结果到头来“世愈疏”、“万事妨”,只落得小斋独处,无关乎国家兴亡的结局。 作者写琴棋二物是托物言志,抒发了作者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世事的讥讽。 5.武夷山中 宋·谢枋得① 十年②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 几生修得到梅花? 注:①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 ②十年,宋德祐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 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一、二句中的“无梦还家”“独立青峰”表达了作者国破家亡的孤寂、痛苦之情。三、四句写到梅花的意象,结合注释①可知,表现了诗人孤傲不群、坚贞自励的情怀。 6.华清宫 吴融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过华清宫 李约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两首诗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第一首诗通过对华清宫外“飞雪暗云”的寒冷天气与宫内“绿树碧檐”的景物形成鲜明对比,再通过“无人知道外边寒”的控诉,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封建统治者。第二首诗通过对唐明皇在华清宫游乐歌舞,不理国事,导致安史之乱的史实的吟咏,讽刺了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的兴衰。 7.芣苢① 采采芣苢,薄言②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③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④之。采采芣苢,薄言捋⑤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⑥之。采采芣苢,薄言襭⑦之。 注释:①选自《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 芣苢:车前(草名),可食。 ②薄、言:都是语助词,无实意。 ③有:得到。 ④掇:摘取、拾取。 ⑤捋:成把地握取。 ⑥袺:手持衣角盛物。 ⑦襭:把衣襟掖在腰带间装物。 《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 。 答——赋 8.出关① 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答——。 “马前桃花马后雪”诗句巧妙地以“马”勾连“桃花”与“雪”二个事物,采用借代手法,以桃花代家乡温馨美好的生活,以“雪”代塞外严寒的生活,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读之令人心酸。 9.黄氏延绿轩 明·高启 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湿。 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 注:芜,丛生的草。 “一时放春入”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答案:表现了春光浓重,扑面而来,以及作者的欣喜之情。 10.游 园 不 值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注:①不值:不遇,见不上园主人 ②屐齿:木头鞋,下有两齿,可在泥地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