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中运用比的例子“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 《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等等,都是《诗经》中用“比”的佳例。 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主要表现手法。是中国古代对于诗歌表现方法的归纳。它是根据《诗经》的创作经验总结出来的。 扩展资料: 诗经的社会功用 1、作为学乐、诵诗的教本。 2、作为宴享、祭祀时的仪礼歌辞。 3、在外交场合或言谈应对时作为称引的工具,以此表情达意。 诗经的价值 从历史价值角度言,《诗经》实际上全面反映了西周、春秋历史,全方位、多侧面、多角度地记录了从西周到春秋的历史发展与现实状况,其涉及面之广,几乎包括了社会的全部方面——政治、经济、军事、民俗、文化、文学、艺术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赋比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诗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