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周南·关雎·序》是谁写的《诗经》原本无序,这里提出的序应当为毛诗序.以下引自百度百科:《毛诗序》有所谓大序、小序之说.小序是指传自汉初的《毛诗》三百零五篇中每篇的题解,大序则是在首篇周南《关雎》题解之后所作的全部《诗经》的序言.这里所说的《毛诗序》即指大序.关于《毛诗序》究竟出于何时、何人之手,这是自汉代以来一直聚讼纷纭的一段公案,至今也未能圆满解决.据《汉书·艺文志》的著录,当时就有《毛诗》二十九卷与《毛诗故训传》三十卷两种,而班固只说: 汉兴,鲁申公为《诗》训故,而齐辕固、燕韩生皆为之传.……又有毛公之学,自谓子夏所传,而河间献王好之,…… 在《儒林传》中还是只说: 毛公,赵人也.治《诗》,为河间献王博士 ,均未指明毛公的名字.后来从郑玄到三国时吴人陆机,又相继传出有鲁人毛亨为大毛公,赵人毛苌为小毛公,皆在汉初先后治《诗》.至于《诗序》,则有孔子弟子子夏所作的说法.一直到清代,就呈众人各持一辞争执不下的局面.综合各议,《四库全书总目》认为序首二语 ,也就是《关雎》题解的小序, 为毛苌以前经师所传. 小序之后的大序,为 毛苌以下弟子所附. 这种看法大体近是.也就是说《毛诗序》总结概括了先秦以来儒家对《诗经》的理论主张,经汉景帝时赵人毛苌之手又有重要发展,并形成文章,其后再由毛苌弟子辈不断加以修订完善而成.。 2.诗经大序 翻译诗,是心志所在,在内心为志向,发于言表则为诗。情感在内心涌动然后表达在语言上,语言不足以表达,所以嗟叹,嗟叹不足以表达所以以歌咏唱它,咏唱也不足以表达,就会不经意的手舞足蹈(来表达)。 感情表现为声音,声音(连贯)成为文章(作品)则叫做音乐。太平盛世的音乐安顺而欢乐,其时的政治就平和通畅;动乱之世的音乐怨恨而愤怒,其时的政治就乖戾残暴;亡国之时的音乐悲哀而思虑,其国民就困顿贫穷。所以,矫正政治的得失,感动天地鬼神,没有什么比诗更近于能实现这个目标。因此古代的君王正以诗歌来矫正夫妻的关系,成就孝敬的行为,推崇人伦的纲常,淳美教育的风气,改变不良的风俗。 因此,诗有六个纲义“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贵族以诗歌教化百姓,百姓以诗歌讽刺贵族,(风)主张文雅而委婉的劝诫,说话的人不会因之得罪,听到的人可以以此为戒,这就是风。在那些王道衰败,礼义荒废而,政教失度,国与政分离,家与(基本的)习俗分离(的时期),是变风变雅(即上文说到的王国之音,即‘非风’)在兴起。王室的史官明晓得失的痕迹,悲伤人伦的荒废,哀叹刑法政治的严苛,吟唱咏颂真挚的情感,来影响他的君主,通达于事物的变化而留恋过去的习俗的,所以变风发自真情,又受礼义的约束。发于情是人的本性;受礼义约束则是先代君王的恩泽。所以,一国的事物,以一个人为中心,叫做风;评论天下的事情,形成四方之风,这是雅。雅,正道也,是论证王政兴废的证据。政有大小(之分),所以有小雅和大雅之别。颂,是在祭祀的时候赞美君王功德给神明知道的诗乐。这就是所谓的四始,诗之义理尽于此。 PS:有个别句子可能不太准确,请楼主参见毛诗序。希望上面写的能帮到你~~ ^-^ 3.诗大序比诗经起源早吗不是的。 《诗大序》是毛诗的序,为《诗经》之研究著作,理应晚於《诗经》。 (注:《诗大序》成书於两汉时期。《诗经》创作早於春秋之前已经开始,经孔子整理的《诗三百》也比《诗大序》早。) 下面转载百度百科对两部作品简介如下: 一、《诗大序》: 《毛诗》在首篇《关雎》的“小序”之后,从“风、风也”句开始,概论全经的大段文字为“大序”。(据孔颖达《毛诗正义》说) 大序阐述了诗歌的特征、内容、分类、表现手法和社会作用,堪称先秦儒家诗论的系统总结。它进一步阐明了诗歌言志抒情的特征和诗与音乐、舞蹈的关系,明确揭示了诗歌音乐和时代政治的密切关系,把《诗经》的分类和表现手法概括为“六义”说,特别强调诗歌的社会作用:“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这些思想对古代诗歌的创作与批评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诗经》: 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搜集了公元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古代诗歌305首。。反映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