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洪武通宝铜钱你说的叫洪武牧牛钱。 《明史》载:“至正四年(1344年)旱蝗,大饥疫,太祖时年十七,父母兄相继殁,贫不克葬,里人刘继祖与之地,乃克葬……”又载:“……太祖孤无所依,乃入皇觉寺为僧。”至于朱元璋在“入皇觉寺为僧”之前,是否真的当过放牛娃,虽不可考,但他对于自己的贫苦出身却是并不忌讳的。他的发妻马皇后也非常贤淑,每当朱元璋忘乎所以的时候,她就会提醒:“大王忘了过去的贫贱了吗?”朱元璋也时常以此警示自己。《英烈传》载,他曾命令工人在大内图画四壁,俱采《诗经·国风·七月》诗,及自己历来战阵艰苦之事,绘图以示后世。并说“朕家本民桑,屡世以来,皆忠厚长者积善余庆。以及朕躬,乃荷皇天降命方有今日,特命尔为图,凡有流离困苦之状,悉无所遗,庶凡后世子孙,知王业之兴,极其艰难,庶有敬尤。毋白干淫,以思守成之道。”所以,铸“牧牛钱”以显示皇帝与百姓同根相连同甘共苦,由此激励人民发展生产,是符合当时社会的政治环境的,“洪武牧牛钱”为“官方所制可为市场流通的纪念币”之说并非不能成立。 但是,从目前存世的多种“洪武牧牛钱”看,非但骑牛牧童形态各异——有的头戴斗笠,有的免冠且光头;外廓宽窄、钱径大小也各有不同……真是五花八门式样繁多,究竟哪样是真,哪样是假,也是莫衷一是各有说辞。 曾见过一则谜语,谜面为“朱元璋简历”,打京剧名二,谜底是:小放牛、大登殿。谜面谜底可谓亦庄亦谐,倒也十分贴切。由此“洪武牧牛钱”不禁想到:若以“拟物法”制谜,将“洪武牧牛钱”作为谜面,也是能扣上这个谜底的。眼下牛年到了,牛年赏“牛钱”,说说它的前生今世,看看它的各种版本形式,未尝不是一件令人开眼界的事。而这样一来,这枚“古钱”究竟是明太祖的“圣意”还是后人的“取巧”之作,也就都在其次了。真假难辨不如不辨,知道有关它的凡此种种慎买慎藏就是了。但本人认为在朱元璋时期刑法严厉。不太可能私铸!所以官方的可能较大,它与我们现代社会所发行的纪念币作用相同。目前发现的数量较少,属于罕品,根据目前市场上可以接受的价格,大概在20000元左右。 2.商朝后裔与朝鲜的关系箕子朝鲜,是在中国的周武王灭商后,商朝遗臣箕子率五千商朝遗民东迁至朝鲜半岛,联合土著居民建立的“箕氏侯国”,这个国家在西汉时被燕国人卫满所灭。 公元前3世纪末,朝鲜历史上第一次有记载。在中国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的名著《史记》中记载,商代最后一个国王纣的兄弟箕子在周武王伐纣后,带着商代的礼仪和制度到了朝鲜半岛北部,被那里的人民推举为国君,并得到周朝的承认,史称“箕子朝鲜”。 [编辑本段]箕子入朝鲜 箕子与箕子朝鲜在中国商周古史、中国东北史上占据重要位置。箕子以一个哲学家、政治家、殷商思想文化的代表、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代表出现在中国历史、中国思想文化史上。 其学问、其人品、其影响长时期以来没有得到应有的评说,这本是不应该发生的事。 箕子,作为中华第一哲人,在商周政权交替与历史大动荡的时代中,因其道之不得行,其志之不得遂,“违衰殷之运,走之朝鲜”,建立东方君子国,其流风遗韵,至今犹存。 箕子是中国商朝末年纣王的叔父,名胥余,因封国在箕,所以称箕子。箕子与比干、微子并称为商纣王时期的“三贤”,也就是孔子在《论语·微子》中称赞的“三仁”(三个仁人)。 商纣王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暴君,他残暴无道,而且不听任何劝谏。于是微子离他而去;比干坚持劝谏,却被剖心而死;箕子则装疯卖傻以求自保,结果还是被囚禁了起来。 周武王灭商后,释放了箕子。至于箕子是如何移居朝鲜半岛的,根据汉初儒生伏生所传《尚书大传》的说法,箕子是因为不愿意周朝来释放他,而自己前往朝鲜的。 周武王得知消息后,便将朝鲜封给了他。箕子在接受周朝分封后,曾经朝见过周武王。 武王向箕子请教人伦规范,箕子便作《洪范》,向武王讲述定国安民的道理。司马迁《史记·宋微子世家》的记载与《尚书大传》大致相同,只是先后次序略有不同,它认为是周武王先向箕子请教,箕子告以《洪范》,然后武王才封他于朝鲜,以表示不以他为自己的臣子的。 班固《汉书·地理志》则认为,箕子来朝鲜的时间是在商朝末年,而不是武王灭商以后。当时箕子也许是看到商朝大势已去,便率领一部分商民迁居朝鲜。 后来周武王封箕子于朝鲜,只是承认一种既成事实罢了。 以上古代汉文资料的记载,虽然存在一定的出入,但都不否定箕子入朝鲜这一事实。 朝鲜的早期历史文献,如《三国史记》、《三国遗事》等,也都赞同这种说法,并肯定箕氏王朝是朝鲜半岛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对于箕子入朝鲜之事,考古学材料也透露了一些信息。 中国商、周之际,大致相当于朝鲜考古学上新石器时代中期。在这一时期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大量的石器,有石斧、石镞、石刀等。 特别是其中数量众多的半月形石刀,这正是中国龙山文化的典型特征,中朝学者普遍认为它与商朝的灭亡是有关系的。可能是由于商、周易鼎,大量商民不愿意受周族的统治,而经过东北迁移到了朝鲜半岛。 从神话和民俗学角度来考察箕子入朝鲜之事,似乎也能作出一定的解释。古代黄海、渤海沿岸,属于东夷地区;而商族活动区和朝鲜半岛地区,便是属于这个区域。 在神话传说中,东夷族应该都是“卵生”的部族,如同《诗经》里所传唱的,“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实际上也就是以鸟为图腾,作为部族的崇拜物。 正因此,古代东夷族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了一些共同的民俗,如像商部族盛行的鸟图腾、支石墓(墓葬石棚,有桌形和棋盘形)、拔齿习俗等,在朝鲜半岛的青铜时代(大约在公元前10到前5世纪)也普遍存在。这种共同的神话传说和民俗风格,当然还有相邻的地缘关系,使得箕子在商朝灭亡后,东走同属东夷地区的朝鲜半岛,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编辑本段]箕子王朝 箕子受封建立朝鲜箕氏王朝后,促进了朝鲜半岛的文明开化。据《汉书·地理志》记载,箕子入朝鲜后,带去了先进的殷商文化。 他以礼义教化人民,又教给耕织技术。受殷商文明的影响,朝鲜半岛社会有了迅速的进步,产生了自己最早的成文法——《乐浪朝鲜民犯禁八条》: 相杀以当时偿杀;相伤以谷偿;相盗者男没入为其家奴,女子为婢,欲自赎者,人五十万。 这里“乐浪朝鲜民”,指汉武帝时期设置的乐浪郡及其治所朝鲜县的过去箕氏王朝统治时期的百姓。对于“犯禁八条”这一成文法,中朝学者一般认为应该是商、周之际来自中国的流民集团制定的。 而成文法的制定,是一个社会具有较高文明的标志。“犯禁八条”虽然内容记载不全,却足以反映古朝鲜人的文明程度。 从近年在朝鲜平壤城南发现的箕田,也可看出殷商农业文明对于古朝鲜的影响。据朝鲜朝学者韩百谦的《箕田考》记载,箕田方正有规则,与中国商朝甲骨文中的“田”字相吻合;每田分4个区,每区有田70亩,与中国“殷人七十而助”的文献记载相一致。 箕田的出现,决不是一个偶然现象,应该说是受商朝耕作制度影响的结果。 据《史记》记载,箕子在朝鲜立国后,曾经回到周朝国都朝见周王。 当经过殷商故国,看到过去华丽的宫殿,如今已成为废墟,禾黍丛生时,箕子十分伤心,便作《麦秀之诗》咏道: 麦秀渐渐兮, 禾黍油油。 彼狡僮兮, 不与我好兮! 诗中所。 3.山海关和山海经山海关是明长城的东北起点,境内长城26公里,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以东10多公里处。 历史沿革 山海关古称榆关,也作渝关,又名临闾关,明朝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徐达中山王奉命修永平、界岭等关,在此创建山海关,因其北倚燕山,南连渤海,故得名山海关。 据史料记载,山海关自公元1381年建关设卫,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自古即为我国的军事重镇。 明末女将军秦良玉、武举吴三桂等镇守过山海关。 建筑规格 山海关的城池,周长约4公里,是一座小城,整个城池与长城相连,以城为关。 城高14米,厚7米。全城有四座主要城门,并有多种古代的防御建筑,是一座防御体系比较完整的城关,有“天下第一关”之称。 以威武雄壮的“天下第一关”箭楼为主体,辅以靖边楼。临闾楼。 牧营楼、威远堂、瓮城,东罗城、长城博物馆等长城建筑,向游客展示了中国古代城防建筑风格。 山海关是一座文化古城,明代城墙建筑基本完好,主要街道和小巷,大部保留原样,特别是保存众多的仍有一批四合院民居使得古城更加典雅古朴。 使古城最为增色的是关城东门,天下第一关城楼,耸立长城之上,雄视四野。登上城楼二楼,可俯视山海关城全貌及关外的原野。 北望,遥见角山长城的雄姿;南边的大海也朦胧可见。天下第一关城楼南北,还有靖边楼、牧营楼和临闾楼等建筑。 漫步在万里长城之上,会使你感受到我们祖先的伟大和炎黄子孙的非凡智慧。 文化内涵 山海关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是世界文化遗产——中国万里长城的形象代表之一。 走下“天下第一关”城楼,可到长城博物馆参观,那里将向您展示万里长城的古与今以及令人惊叹的实物展品。 在古城内,品尝地方风味小吃,会使你的游兴大增,并领略到山海关的土人风情。 山海关人文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在这里劳动生息了。 山海关景区内名胜古迹荟萃、风光旖旎、气候宜人,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古城和旅游避暑胜地,区内有开发和观赏价值的名胜古迹达90多处。 2000年,山海关景区被评为第一批4A级旅游景区;2001年,**下文将秦皇岛市山海关区正式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山海关旅游景区以长城为主线,形成了“老龙头”、“孟姜女庙”、“角山”、“天下第一关”、“长寿山”、“燕塞湖”六大风景区,全部对中外游客开放,是国内外著名的旅游区。其中:山海关长城汇聚了中国古长城之精华。 明万里长城的东起点老龙头,长城与大海交汇,碧海金沙,天开海岳,气势磅礴,驰名中外的“天下第一关”雄关高耸,素有“京师屏翰、辽左咽喉”之称;角山长城蜿蜒,烽台险峻、风景如画,这里“榆关八景”中的“山寺雨晴,瑞莲捧日”及奇妙的“栖贤佛光”,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孟姜女庙,演绎着中国民间传说——姜女寻夫的动人故事。 中国北方最大的天然花岗岩石洞——悬阳洞,奇窟异石,泉水潺潺,宛如世外桃源。塞外明珠燕塞湖,美不胜收。 "天下第一关"匾额,长5米多,高1.5米,为明代著名书法家萧显所书,字为楷书,笔力苍劲浑厚,与城楼风格浑然一体,堪称古今巨作。相传,最后的"一"字,不是一起写上去的,而是书者将蘸满墨汁的笔抛向空中点上去的.。 ?wtp=tt 《山海经》简介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古籍。一般认为主要记述的是古代神话、地理、物产、巫术、宗教、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 有些学者则认为《山海经》不单是神话,而且是远古地理,包括了一些海外的山川鸟兽。 《山海经》全书十八卷,其中“山经”五卷,“海经”八卷,“大荒经”四卷,“海内经”一卷,共约31000字。 记载了100多邦国,550山,300水道以及邦国山水的地理、风土物产等讯息。其中《山经》所载的大部分是历代巫师、方士和祠官的踏勘记录,经长期传写编纂,多少会有所夸饰,但仍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山海经》的作者】 《山海经》一书的作者和成书时间都还未确定。过去认为为禹、伯益所作,大约出于周秦人的记载,不可信。 现代中国学者一般认为《山海经》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时间大约是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楚,巴蜀,东及齐地方的人所作,到西汉校书时才合编在一起。其中许多可能来自口头传说。 《 山海经》现在最早的版本是经西汉刘向、刘歆父子校刊而成。晋朝郭璞曾为《山海经》作注,考证注释者还有清朝毕沅的《山海经新校正》和郝懿行《山海经笺疏》等。 刘歆(最早可编者):(约前53-前23) 西汉末古文经学家、目录学家、天文学家。字子骏,后改名秀,字颖叔。 沛(今江苏沛县)人。汉皇族楚元王刘交五世孙,刘向之子。 成帝时为黄门郎。河平中,受诏与其父总校群书,讲六校传记。 刘向死后,刘歆复任中垒校尉。哀帝即位,王莽荐举为侍中太史中大夫,迁骑都尉、奉车光禄大夫。 继承父业,撰成《七略》,为我国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曾建议为《左传》、《毛诗》、《古文尚书》等古文经设立学官,遭今文博士的反对。 因得罪执政大臣,出任河内、五原、涿郡等地太守。王莽新政,累官至京兆尹,封红休侯、国师。 地皇末(23),谋诛王莽,事泄自。 4.徐州徐氏宗谱本人现存宗谱序文如下:徐氏族谱序粤〔注:作语助,无义。 〕稽〔注:考证,考核。〕伯益之子若木,受封徐土,历虞〔注:虞,古国名。 上古时代,舜所建。〕夏商周之久,子孙以国为姓。 自晋宋以迄隋唐,东海琅邪〔注:邪,音牙。东海,古治名,今郯城。 琅邪,今临沂。〕之间,多有闻人〔注:闻人,有名声的人。 〕,古称望族〔注:望族,有声望的大家族。〕焉。 予〔注:我。〕此一枝,居小太平村者,不知始于何年。 因明末兵〔注:原文无“兵”。〕燹〔注:音险,意为野火,特指战火。 〕,家谱毁灭,远祖字讳已不可考。闻之故老来自沂城南乡后芦塘〔注:据族人徐敏生讲,后芦塘在今苍山。 〕,亦莫知所自出也。今据所知,自始祖讳堂者至予六世,以下又有三辈来,晜礽〔杜靖注:晜即“昆”,兄弟们。 礽音仍,自身以下第八世孙,泛指子孙。〕云〔注:语气助词,无意义。 〕族姓繁衍。有分居于沙岭村、西张村者,又有散居于沂水县者。 其不读书之子孙,虽祖考字讳尚有不知,况远祖乎!若再数传,而后愈远愈疏,恐视同族如路人矣。夫循流必溯其源,按本可数其支。 予蒙祖先德荫〔注:荫,音印,动词,庇荫。〕,读书游泮〔注:泮,泮官,古代学官。 〕,稍知此义。今年近半百,渐有衰颓,特纠合同族,从父兄率子孙,于一阳初复〔杜靖注:“一阳初复”相当于“一元复始”,指春节。 〕之时,行报本追远之礼〔杜靖注:“报本追远”指怀念祖先,追根溯源。〕,按支派次,谱系井然,俾〔注:动词,使。 〕后世子孙见之,知一本则想亲睦,思创叶〔杜靖注:“叶”通“业”。〕则戒淫逸,务读力耕,期不坠〔注:动词,失。 〕家声云尔。裔孙府学廪生〔杜靖注:指享受一定津贴在府学习准备参加举人考试的秀才。 〕秉恭顿首序于乾隆二十五年〔注:公元1760年。〕十一月望〔注:望,阴历十五左右。 〕长至〔张国伟注:冬至。〕节 徐氏族谱后序族之有谱旧〔注:旧,长久。 〕矣!原〔注:动词,推求,推究。〕其义将以昭世系,志〔注:标记。 〕尊卑,惧其掩〔注:掩,遮盖,意为失没。〕也,恐其紊也,固〔注:副词,本来,原来。 〕也,而不第〔注:第,副词,仅仅。〕此也。 当〔注:应当。〕见同室聚首,绕膝承颜〔注:幸得见面。 〕,盘〔注:游乐。〕匜〔注:音沂,古代盛酒器具。 〕埙〔注:音熏,古代吹奏乐器。〕篪〔注:音池,古代竹管乐器,像笛子,有八孔。 〕,蔼怡太和〔杜靖注:“霭”和蔼,“怡”快乐。指一家人幸福和睦。 〕之气未泯也。未几,釜〔注:音府,古代炊器。 〕甑〔注:音赠,古代蒸食炊器。〕析〔注:即分家。 〕,爨〔注:音窜,即灶,指分锅吃饭。〕箪〔注:音单,圆形有盖的竹制盛器,用以盛食物。 〕衅〔杜靖及张国伟注:起矛盾。以上六字,意为分家。 〕,始而楚越,继而参商〔注:参商,参星与商星,二星彼此出没,互不相见。比喻人处两地互不相见或互不和睦。 〕,渐至薄物细,故蝇蚁争及毫发,私忿小嫌雀鼠兴于骨肉者有之。圣人云,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更安望其敦故旧,睦邻里,为一乡之善士哉?族而有此,吾知在天之灵,当有顾而愀〔注:音巧,忧愁,凄怆。 〕然者,虽椎〔杜靖注:音垂,椎,炳细身粗的大木棒,此为动词,意为敲,击。〕牛而祭,其吐之矣。 噫!根固枝荣,源竭流滞,和气兆祥,乖〔注:疑缺忤字。〕致戾,乃愚者不察,犹或侈谈青〔注:青,指青于蓝。 〕焉。妄希眠牛,某墓宜丁,某阡宜财,有是理乎?容〔注:副词,岂,哪。 〕可冀乎?章自七世祖登甲,由小太平徙居西张村,迄今又九世矣。未审〔注:审,动词,祥知,明晰。 〕西张族中亦有若是者否?每窃窃〔注:副词,谦词,私下,私自。〕然惧之,未敢为外人道也。 是岁,吾族有续谱之举,旦公定续列,年未成丁者概不登谱,俟〔注:动词,等待。〕后随时收入,以昭慎重。 余俱照前谱增修,不日告竣。诸祖以序命,章伏念徐氏族谱前廪生秉恭祖,序之者綦详,奚慎更赘〔注:音坠,多余。 〕。然义不容辞,责无可贷,谨不揣固陋,略弁〔注:音变,弁言,前言,序语。 〕数语,非敢云示劝惩也,庶几吾族睹斯谱者抗怀〔杜靖注:抗怀,感怀。〕。 高曾屈指,云礽〔注:指子孙,礽音仍。〕因〔杜靖注:续。 〕之,穆然深思,悠然意远,身从何来,家从何起,溯厥〔注:厥,代词,相当于“其”。〕初,原一室耳,推〔注:动词,推究。 〕改〔注:副词,重,再。〕自〔注:副词,自然。 〕只〔注:只,副词,不过,仅仅。〕一体耳。 每逢露濡霜肃之辰〔杜靖注:指民间春秋二祭之时。〕,益触木本水源之墓,度〔注:音夺,推测,估量。 〕必有考〔杜靖注:通“孝”。〕悌〔注:敬重兄长。 引申为顺从长上。〕之心油然生。 天良之动不可己者,间或质美未学,狃〔注:音纽,习以为常。〕于鄙俗俚言相示,亦将有以激其性真,返〔注:意为更换。 〕其积习。斯数语者,未必非敦亲睦族之一助焉,则幸甚。 至异日,年愈繁,或者上邀天贶,下叨祖荫,祥征螽斯〔注:音中,螽斯,昆虫名,吃农作物。古代用作祝颂子孙众多之辞。 〕之绳绳〔注:绳绳,戒慎的样子。 5.孔子和老子是怎么死的晚年,孔子的最得意弟子颜回不幸早逝,得意门生子路死于卫国内乱,儿子孔鲤亦早逝,孔子在“道不行”和这一连串的打击之下,笔者猜测孔子的身体健康受到了极大的损害,孔子于公元前479年农历二月十一日73岁时(72周岁)与世长辞。 老子 公元前571年农历2月15日,在世界的东方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即现在的河南省鹿邑太清宫镇降生了一位伟人老子。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学家派的创始人,被当代评为世界百位名人之一。 大家知道在老子之前,社会上仅有一些哲学观点出现,从《老子》开始形成了系统的哲学理论。因此,鹿邑这块宝地,即是降圣的仙乡,又是东方哲学的发源地。 据司马迁《史记》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记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号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 司马贞《史记索隐》云:“苦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 司马贞《史记索隐》云:“苦县本属陈,春秋时楚灭陈,而苦又属楚,故云楚苦县。”郦道元《水经注》称:“边韶老子碑云老子楚相人也,相虚荒,今属苦,城犹存,在赖游乡之东,涡水处其阳”,(元初涡河由太清宫南边改道走太清宫北边)。 翻阅历代国史,各种词书,名人论著以及《河南省志》、《归德府志》、《鹿邑县志》、《江南通志》、《安徽省通志》、《毫州志》都明确记载,老子生地在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史学界、哲学界、宗教界及研老专家,或著书立说,或撰写老证论文,认为老子生于鹿邑太清宫镇证据凿凿。 据《毫州志》记载:“太清宫在城西四十五里,今属鹿邑,老子所生地”。《江南通志》(清顺治时期,今安徽与江苏合称江南省)卷二百,有一项“辨讹”,专门考证旧志中的讹错其中有对李耳的考证。 结论是:“李耳,归德鹿邑人,非今江南地。唐宋之毫州,邻六县,惟谯、城父二县今江南境,余俱属河南。 旧志载李耳凤阳人物中,误矣”。在重修《安徽省通志》卷二百六十,却有这样两段记载:“太清宫在毫州西四十五里,老子所妊之地,基地犹存,旧名紫极宫,唐天宝二年改”。 再一段是:“陈抟为毫州真源人,今河南归德府鹿邑县地,旧志收入颖州,与老子误同,兹并削之”。写得明明白白,自动纠正了过去的错误记载。 一九九一年,新华社合肥五月十日电,报道安徽毫州决定举行世界老子学术研讨会的消息称:“生于二千五百多年前的老子,又称聃,是与孔子同时代并齐名的一位古代思想家,也是中国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其家乡在与毫州毗邻的今河南省鹿邑县”。实事求是,是我们传统的学风,应该发扬光大。 老子在中国思想史、文化史、宗教史上都是有巨大影响的人物。老子是人,但要从宗教文化去研究,他又是神,是道教的教主。 群众尊称为老君爷。老子由人而神有一个历史衍化过程。 唐代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并非突然而来,盖早有“太上玄元”之名。从司马迁讲“盖老子百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说明西汉时已流传着老子修道养寿是活了几百岁的活神仙了。东汉边韶《老子铭》曰:“老子先天地而生”,又曰“老子离合于混沌元气,与三光为始”。 老子在后汉时期,已经完全神化,成为尊神、教主,所以汉桓帝于宫中产黄老浮屠之祠,把黄老与浮屠并列,前者是道教的教主,后者是佛教的教主。这里所谓的“黄老”即指老子而言。 因此在汉桓帝延熹八年(公元165年)命中常侍左官到苦县(鹿邑)祭祀老子。延熹九年(166年)桓帝在濯龙宫亲祠老子。 可见这时老子已经成为神圣的教主。现在全国各地都有道教宫观,鹿邑的太清宫始建于汉延熹八年,老君台始建于唐初,香火久盛不衰,老子以太上老君受到群众的尊奉。 老子留下的五千言《道德经》,博大精深,中国文化的大宝藏—也是中国哲学本体论的第一部名著。其内容涉及哲学、文学、兵学、美学、医学、社会学、伦理学、天文学、养生学,被誉为百科全书。 他的清静无为的学说,一物两项的转变率的辩证理论,深邃的天人之际的哲理,两千五非多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思想和行为。作为文化基因,渗透到人们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之中。 影响着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生死观等各种文化观念。《道德经》不但影响了汉代以来两千年的思想史,而且也受到西方思想家的重视,已成为世界哲学宝典之一。 从古至今注释者三千余家,出版发行量居世界第二。当今,兴起了全球的“老子”热,老学研究空前高涨。 最近几年各地连续召开国际性的老子学术研讨会议。一九九三年德国举办老子国际学术研讨会议;一九九四年鹿邑举办老子国际学术研讨会议;一九九五年中国社科院在西安举办道家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议。 这样频繁的国际性研老活动,历史上是没有的,它樗着老学研究推向了新的阶段,达到了新的水平。 老子思想所以能够发生这样巨大的历史影响,一方面是由于对远古以来的文化传统作了系统的概括和总结,有着极其深厚的思想文化基础;另一方面是老子在继承的基础上又开拓了文化发展的新方向,在中国历史上首次创立了以“道”为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