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卢纶怀念家乡的诗句寒食: 孤客飘飘岁载华,况逢寒食倍思家。 莺啼远墅多从柳,人哭荒坟亦有花。 浊水秦渠通渭急,黄埃京洛上原斜。 驱车西近长安好,宫观参差半隐霞。 长安春望: 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生江上几人还。 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 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 逢病军人: 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乡未到乡。 蓬鬓哀吟古城下,不堪秋气入金疮。 二、卢纶的写早日回到家乡的渴望的诗句有什么形态箭法高超的诗句塞下曲卢纶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写将军夜猎,见林深处风吹草动,以为是虎,便弯弓猛射。 天亮一看,箭竟然射进一块石头中去了。通过这一典型情节,表现了将军的勇武。 诗的取材,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塞下曲》为汉乐府旧题,属《横吹曲辞》,内容多写边塞征战景象。 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六首》全系五绝,虽然受和诗的限制,但他却善于运用这种诗体。这种诗体本不必须遵用诗律,五七言皆可,但卢纶凭他出色的文才,以六首精巧的五绝组成了这部如画的佳作。 这六首诗分别写发号施令、射猎破敌、奏凯庆功等等军营生活,语多赞美之意。白马篇曹植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诗人使用了一连串的对偶句使诗歌语言显得铿锵有力,富于气势。“控弦”四句,选用“破”“摧”“接”“散”四个动词,从左、右、上、下不同方位表现游侠儿的高超武艺。 “狡捷”二句,以形象的比喻描写游侠儿的敏捷灵巧,勇猛轻疾,都很生动。这些描写说明了游侠儿“扬声沙漠垂”的重要原因,也为后面所写的游侠儿为国效力的英勇行为做好铺垫。 《白马篇》是中国三国时期曹魏文学家曹植前期的代表作品。此诗以曲折动人的情节描写边塞游侠儿捐躯赴难、奋不顾身的英勇行为,塑造了边疆地区一位武艺高超、渴望卫国立功甚至不惜牺牲生命的游侠少年形象,表达了诗人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开头两句以奇警飞动之笔,描绘出驰马奔赴西北战场的英雄身影,显示出军情紧急,扣动读者心弦;接着以“借问”领起,以铺陈的笔墨补叙英雄的来历,说明他是一个什么样的英雄形象;“边城”六句,遥接篇首,具体说明“西北驰”的原因和英勇赴敌的气概。末八句展示英雄捐躯为国、视死如归的崇高精神境界。 全诗风格雄放,气氛热烈,语言精美,称得上是情调兼胜,诗中的英雄形象,既是诗人的自我写照,又凝聚和闪耀着时代的光辉。 三、卢纶的思乡诗有什么长安春望 卢纶 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生江上几人还。 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 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 解释: 东风从我的家乡吹来,回头却看见京城青草片片。 家乡只能在梦中出现,懊恼自己却不能回去。 家乡在浮云之外,渺不可见,远不可及,只见长安的宫殿,错落有致 ,笼罩在一片夕阳之中 。 自己以一儒生遭遇世难 ,独自客居长安,又有谁来怜悯我呢 这首诗中抒发了诗人在乱离中的思家之情。 四、王安石的诗句和卢纶的诗句都让我们感受到远离故土,漂泊在外所游子泊船瓜洲朝代:宋代作者:王安石原文: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首七绝触景生情,通过对春天景物的描绘,表现了人此番出来做官的无奈和欲急切回归江宁的愿望.头两句记叙北上的行程.诗人前往京城,却偏偏回首江宁,表现不愿赴任的复杂心理.后两句以景写心,既有变法给自己带来的欣慰,也有及早功成身退的想法.诗人回首江南,大地一片翠绿,这固然是春风吹绿的,但是那葱绿的禾苗难道不是青苗法等变法措施产生的实效吗?但是官场是险象环生的,诗人望着这照着瓜洲渡口,也照着钟山的明月,发出了“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慨叹,诗人是想早点离开是是非非的官场,很有余韵.这首诗不仅借景抒情,情寓于景,而且叙事也富有情致,境界开阔,格调清新. 最令人津津乐道的还是修辞上的锤炼.据洪迈《容斋随笔》说:“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原稿“春风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为‘过’,复圈去而改为‘入’,旋改为‘满’,凡如是十许字,始定为‘绿’”.真达到了“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境地.其实诗人不仅仅在炼字,也是在炼意,这才符合诗的情境.长安春望朝代:唐代作者:卢纶原文:东风吹雨过青山,却望千门草色闲.家在梦中何日到,春生江上几人还?(春生 一作:春来)川原缭绕浮云外,宫阙参差落照间.谁念为儒逢世难,独将衰鬓客秦关.译文东风吹拂,微微春雨洒过青山;登高远望,长安城中房舍叠嶂,草色闲闲.故园就在梦中,可是何时才能归还;冬去春来,江上舟来舟往,又有几人得以还家.长安城外,河流原野,纵横交错,一直延伸到天边浮云之外,长安城中,宫阙参差错落,笼罩在一片残阳之中.又有谁理解我这位读书人,生逢乱世,孤身一人,满头白发,形容憔悴,漂泊流荡在荒远的秦关.这首诗中抒发了诗人在乱离中的思家之情.诗人感乱思家,眼中所见,心中所思,无非都是伤心之景,悲哀之情,浅吟低唱,一咏三叹,读后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同情和怜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