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北岛的诗(船票)诠释希望对你有帮助: 关于《船票》的解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说法。首都师范大学的王光明在《论“朦胧诗”与北岛、多多等人的诗》一文中,对《船票》一诗有大致的解释:“具体的海边意象构成了这首诗的具体意境;远航大海的船与被限定的海边的人;象退潮中上升的岛屿一样孤独的心,与大海生动丰富的景观;从不中断的岁月,与人的宿命……触动你许多的记忆和想象,并在瞬间领悟生存境遇的性质。”这应该是一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较为精辟,而且所解与原诗意境相合,不过,我的看法与之有些出入。 在这首诗中,“船票”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隐喻,而“彼岸”则是与“船票”相关的,始终隐含着的意象。有人认为,“船票”是人的信念和理想,没有理想,因而无法驶向远方。这样也说得通,但是这样看来,“划出闪电的船桅/又被闪电击成了碎片”以及后面出现的“沉船正生火待发”、“死者的眼睛”等,就难于解释。 在我看来,诗中所说的彼岸“沙滩上的阳光”方是人的理想和追求,而船票是一张通行证,它所象征的,是人的力量、意志和能力,亦或是人的地位、威望或其他。有“船票”的人能在追求理想的路上行得更远,但免不了沉船的威胁;没有船票的人,遥望着彼岸,却根本无力出发。无论他们的境遇如何,这两种人都体现着人的执著:前者虽死而不甘放弃,后者虽知道航船的险处,却终身以不能登上它为憾——这便是《船票》的意思所在。 2.求北岛的诗(船票)诠释在朦胧诗歌中,诗人总是用扑朔迷离的诗句表达出深层的思想和精神。《船票》也不例外,诗人北岛将自己所要表达的一切隐含在那些朦胧的诗句中,令人捉摸不透。对诗歌的认识和鉴赏,除了了解诗人的自身风格和考察写作背景之外,就要看个人自身层面的理解了。我认为诗人在《船票》中是要表达一种追求理想,反抗绝望的主题。 分析诗歌时,对诗歌意象的理解需要认真把握。《船票》主要有三个意象,首先“船票”自身所要表达的意象无可厚非就是诗歌的总体思想。综合全诗,“船票”的意思应该是一个人所追求的理想,因为没有了船票,将不能登上甲板,不能在广阔的大海上航行,从而驶向彼岸。其次“海”也是一个重要意象,它象征着一个人的奋斗历程,象征着一个人艰难而又美丽的人生。最后,“沉船”象征着人在拥有理想后所要进行的奋斗和努力。 在《船票》中,诗人运用了蒙太奇的手法,用诗句组合成一幅幅闪烁的画面,在分析诗歌时,如果单纯从诗人给我们勾勒的画面入手,我们并不能挖掘出诗歌的内涵。这时候,应该把对诗歌主要意象的分析结合到诗歌总体中:在船锚在黑暗中作响时,人若没有那份坚定的理想,将不会登上甲板驶向心中那光明的彼岸。那么,在漂泊的海上,我们奋斗的人生又将是怎样的呢?这片海没有灌木丛柔和的影子为伴,没有炊烟袅袅的祥和,有的只是闪电和风暴等残忍地袭击和痛苦地折磨,这些的记忆定格在那个时间和空间段里,像一个古老的故事。但这海并不仅仅只有那让人感到恐惧的黑夜,那些如挫折阻碍道路的礁石,在航行中依然可以看到明朗的月光和鸥群为我们闪烁的希望之光,听到美丽的海螺与美人鱼奏起的欢快之歌。所以即使艰辛和痛苦,即使有失败和挫折,这岁月不能中断,点燃红珊瑚般的火焰,燃起激昂的斗志,当暴风雨一样的浪峰耸起时,我们坚定而刚毅地坚持下去,乘风破浪,直达彼岸,最后沐浴在彼岸温暖的阳光下。所以一个人若是没有了理想,他将不会拥有这曲折而有意义的人生,彼岸那灿烂的阳光只会让他感到眩晕而绝望。 虽然全诗总体给人以冷峻和决绝感,但这并不影响诗歌自身的语言和韵律之美。《船票》给我们描绘出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铁锚作响的夜晚、闪电和风暴中漂浮着贝壳与水母的海洋、海上飞舞着的鸥群和唱歌的海螺与美人鱼、点燃了火焰航行中的沉船。这些画面浮现在人的脑海中,除了可以领略到诗人的写作手法之外,我们可以感受到诗歌语言流淌的鲜活灵动之美。在诗歌的语言运用中,诗人反复写到了“他没有船票”,我感受到一种悲凉的气息,诗人在强调和深化主题的同时抒发出了自己内心的种种情怀。虽然诗人以冷峻而沉闷的态度写完《船票》,但诗歌读起来并不拗口,诗歌押韵,极具韵律之美。《船票》同时具有一种独特的色彩之美,除了诗歌总体弥漫的灰色感外,白色的闪电、蓝色的海洋、绿色的苔藓、红珊瑚的火焰等闪现于诗歌中。这些色彩斑斓的诗句给人在阅读诗歌时产生了形象中视觉上的强烈冲击但却并影响到诗歌的主体色彩。 许多学者认为北岛是以悖论式的方式在写诗的。从个人角度理解,在《船票》中,诗人虽然表达了一种追求理想,反抗绝望的积极向上主题,但诗歌给人的总体感觉却是沉重的。也就是说诗人在进行精神上的追求时,也在反思自己的现实处境。也许北岛就是诗歌中那个没有船票的“他”,在现实中没有所谓的那种人生积极的理想,有的只是无尽的绝望。诗人感到痛苦而无奈,只有通过诗歌抒发情怀,在执笔写下这些句子中,诗人嘲笑和讽刺了自己,批判了许多人。不过我一厢情愿认为诗人在这首诗中的只表达了追求理想,反抗绝望的主题,我希望诗人不会那么痛苦和绝望,他愿驶向生命中的彼岸。 3.北岛诗歌<<船票>>赏析北岛的诗风,不同于舒婷的温婉,而呈现出一种冷峻的姿态。 他笔下的意象,如石头、荒草、海浪等,无一不是冰冷的。北岛曾说:“诗人应该通过作品建立一个自己的世界,这是一个真诚而独特的世界,正直的世界,正义和人性的世界。” 然而他所构建的世界,总是隐藏于隐晦的诗句背后,并不是一看即明的,《船票》亦是如此。 关于《船票》的解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说法。 首都师范大学的王光明在《论“朦胧诗”与北岛、多多等人的诗》一文中,对《船票》一诗有大致的解释:“具体的海边意象构成了这首诗的具体意境;远航大海的船与被限定的海边的人;象退潮中上升的岛屿一样孤独的心,与大海生动丰富的景观;从不中断的岁月,与人的宿命……触动你许多的记忆和想象,并在瞬间领悟生存境遇的性质。”这应该是一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较为精辟,而且所解与原诗意境相合,不过,我的看法与之有些出入。 在这首诗中,“船票”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隐喻,而“彼岸”则是与“船票”相关的,始终隐含着的意象。有人认为,“船票”是人的信念和理想,没有理想,因而无法驶向远方。 这样也说得通,但是这样看来,“划出闪电的船桅/又被闪电击成了碎片”以及后面出现的“沉船正生火待发”、“死者的眼睛”等,就难于解释。 在我看来,诗中所说的彼岸“沙滩上的阳光”方是人的理想和追求,而船票是一张通行证,它所象征的,是人的力量、意志和能力,亦或是人的地位、威望或其他。 有“船票”的人能在追求理想的路上行得更远,但免不了沉船的威胁;没有船票的人,遥望着彼岸,却根本无力出发。无论他们的境遇如何,这两种人都体现着人的执著:前者虽死而不甘放弃,后者虽知道航船的险处,却终身以不能登上它为憾——这便是《船票》的意思所在。 4.北岛船票赏析《船票》他没有船票又怎能登上甲板铁锚的链条哗哗作响也惊动这里的夜晚海呵,海退潮中上升的岛屿和心一样孤单没有灌木丛柔和的影子没有炊烟划出闪电的船桅又被闪电击成了碎片无数次风暴在坚硬的鱼鳞和贝壳上在水母小小的伞上留下了静止的图案一个古老的故事在浪花与浪花之间相传他没有船票海呵,海密集在礁石上的苔藓向赤裸的午夜蔓延顺着鸥群暗中发光的羽毛依附在月亮表面潮水沉寂了海螺和美人鱼开始歌唱他没有船票岁月并没有中断沉船正生火待发重新点燃了红珊瑚的火焰当浪峰耸起死者的眼睛闪烁不定从海洋深处浮现他没有船票是啊,令人晕眩那片晾在沙滩上的阳光多么令人晕眩他没有船票在朦胧诗歌中,诗人总是用扑朔迷离的诗句表达出深层的思想和精神。 《船票》也不例外,诗人北岛将自己所要表达的一切隐含在那些朦胧的诗句中,令人捉摸不透。对诗歌的认识和鉴赏,除了了解诗人的自身风格和考察写作背景之外,就要看个人自身层面的理解了。 我认为诗人在《船票》中是要表达一种追求理想,反抗绝望的主题。 分析诗歌时,对诗歌意象的理解需要认真把握。 《船票》主要有三个意象,首先“船票”自身所要表达的意象无可厚非就是诗歌的总体思想。综合全诗,“船票”的意思应该是一个人所追求的理想,因为没有了船票,将不能登上甲板,不能在广阔的大海上航行,从而驶向彼岸。 其次“海”也是一个重要意象,它象征着一个人的奋斗历程,象征着一个人艰难而又美丽的人生。最后,“沉船”象征着人在拥有理想后所要进行的奋斗和努力。 在《船票》中,诗人运用了蒙太奇的手法,用诗句组合成一幅幅闪烁的画面,在分析诗歌时,如果单纯从诗人给我们勾勒的画面入手,我们并不能挖掘出诗歌的内涵。这时候,应该把对诗歌主要意象的分析结合到诗歌总体中:在船锚在黑暗中作响时,人若没有那份坚定的理想,将不会登上甲板驶向心中那光明的彼岸。 那么,在漂泊的海上,我们奋斗的人生又将是怎样的呢?这片海没有灌木丛柔和的影子为伴,没有炊烟袅袅的祥和,有的只是闪电和风暴等残忍地袭击和痛苦地折磨,这些的记忆定格在那个时间和空间段里,像一个古老的故事。但这海并不仅仅只有那让人感到恐惧的黑夜,那些如挫折阻碍道路的礁石,在航行中依然可以看到明朗的月光和鸥群为我们闪烁的希望之光,听到美丽的海螺与美人鱼奏起的欢快之歌。 所以即使艰辛和痛苦,即使有失败和挫折,这岁月不能中断,点燃红珊瑚般的火焰,燃起激昂的斗志,当暴风雨一样的浪峰耸起时,我们坚定而刚毅地坚持下去,乘风破浪,直达彼岸,最后沐浴在彼岸温暖的阳光下。所以一个人若是没有了理想,他将不会拥有这曲折而有意义的人生,彼岸那灿烂的阳光只会让他感到眩晕而绝望。 虽然全诗总体给人以冷峻和决绝感,但这并不影响诗歌自身的语言和韵律之美。《船票》给我们描绘出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铁锚作响的夜晚、闪电和风暴中漂浮着贝壳与水母的海洋、海上飞舞着的鸥群和唱歌的海螺与美人鱼、点燃了火焰航行中的沉船。 这些画面浮现在人的脑海中,除了可以领略到诗人的写作手法之外,我们可以感受到诗歌语言流淌的鲜活灵动之美。在诗歌的语言运用中,诗人反复写到了“他没有船票”,我感受到一种悲凉的气息,诗人在强调和深化主题的同时抒发出了自己内心的种种情怀。 虽然诗人以冷峻而沉闷的态度写完《船票》,但诗歌读起来并不拗口,诗歌押韵,极具韵律之美。《船票》同时具有一种独特的色彩之美,除了诗歌总体弥漫的灰色感外,白色的闪电、蓝色的海洋、绿色的苔藓、红珊瑚的火焰等闪现于诗歌中。 这些色彩斑斓的诗句给人在阅读诗歌时产生了形象中视觉上的强烈冲击但却并影响到诗歌的主体色彩。 许多学者认为北岛是以悖论式的方式在写诗的。 从个人角度理解,在《船票》中,诗人虽然表达了一种追求理想,反抗绝望的积极向上主题,但诗歌给人的总体感觉却是沉重的。也就是说诗人在进行精神上的追求时,也在反思自己的现实处境。 也许北岛就是诗歌中那个没有船票的“他”,在现实中没有所谓的那种人生积极的理想,有的只是无尽的绝望。诗人感到痛苦而无奈,只有通过诗歌抒发情怀,在执笔写下这些句子中,诗人嘲笑和讽刺了自己,批判了许多人。 不过我一厢情愿认为诗人在这首诗中的只表达了追求理想,反抗绝望的主题,我希望诗人不会那么痛苦和绝望,他愿驶向生命中的彼岸。 5.关于码头的诗词描写码头的现代诗歌篇一:码头 午后我来到 相隔十八年的码头 河水照常温暖 河岸只是略瘦了一些 我张开最小的尺度 紧束着我的水桶腰围 踏在码头上的一步步台阶 不小心地一个趔趄 苔藓似有意捉弄我一把 这中年之劫的沉沦 此刻的码头,落日很快 沉入河底,我的眼睛来不及坐下 而码头上的少年也转了身 他的侧影,跨步地 朝着落日的家乡追去 描写码头的现代诗歌篇二:码头 我徘徊在雾霭蒙蒙的码头, 身边没有一个人, 这是我一个人的码头。 下雨了,细雨霏霏, 幻觉中你高擎雨伞 , 站在我身边。 伸出手, 触摸你唇上温柔的胡须, 感受的却是冷冷的雨滴! 收回僵直的手臂, 眼里涌出热烈的泪滴, 泪雨交加流落满地。 那年的此时, 你的背影从冷雨中消失, 我的思念从热泪中开始。 描写码头的现代诗歌篇三:码头上的思念 一种思念叫南方 另一种思念叫北方 如此往返的过程 疲惫了一千百年 也要紧紧的握着归来的船票 ―――――――――――― 心想着 下一次拥抱的样子 要用尽力量 ―――― 无聊的码头 在南方也孤单 在北方也孤单 出发的那一刻起 注定了这码头是唯一的厮守 ―――――――――――― 心想着 下一次回来的时候 要牵你的手 描写码头的现代诗歌篇四:你是港口我是船 秋天来临, 黄叶铺满了大地, 寂静的小路上, 有只乘我一个慢步行走在幽静的阶梯上, 你是那枯黄的叶子需以凋零, 失去的往常了美丽。 但我会用绿叶的叶汁糊在你身上让你重活新生。 你就像一个港口修在我需要的地方, 当我疲倦时希望我能停放在你的岸边, 有些时候我就像一只飘零的小船孤孤单单的浮沉在大海里, 终于有一天你的出现时我拥有的停放的地方, 从时以后我不在孤单, 因为有你的陪伴。 你是港口,我是船, 希望我们永远的成彼此的家。 6.《乡愁》诗中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怎样理解首先,简要的单个词指示: 邮票 示 通信 船票 喻 探亲 坟墓 寄 哀思 海峡 寓 乡情 然后,全诗的理解: 很显然,这首诗以形式上的四个小节,将“乡愁”分为四个阶段。 这四个阶段在时间上是前后顺承的,即: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这几个标示时间的短语,都明确出现在这首诗每一小节的第一行。 我们可以看出,诗的每一小节,实际上都对应着人生的某个阶段。作者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的共同特征,即: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 诗人为每个阶段的乡愁找了一个具体的对应物: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推进了诗情的层层深化。 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成年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 到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诗至此处,读者不禁会想,世间还有什么样的离情比死别更令人断肠?有,那就是乡愁!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家国之思。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 《乡愁》这首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从内容上说,“乡愁”是中国传统文学经久不衰的主题,余光中虽曾接受过现代主义的浸染,但骨子里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熏陶,诗歌内容触及思想深处的“中国意识”时,自然而然地摄取了“乡愁”这一主题。 历代爱国知识分子有借诗词歌赋流露家国之思的传统,害场愤渡莅盗缝醛俯互本诗在这一点上可谓传承了民族的历史文化。从形式上说,这首诗恰到好处地运用现代汉语,使之带上了古典诗词的格律美和音韵美的特点。 诗的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短句变化错落;同一位置上词语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造成一种类似音乐的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基调。 7.《乡愁》诗中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怎样理解,急,明天就要交《乡愁》是游子深情的顾盼,是一曲清婉而柔美的回忆。 自古游子远游,都会情不自禁的触景生情,吟上那么一首乡愁之诗。乡愁是人患上的一种毒药。 余光中以“乡愁诗人”著称,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乡愁》一诗的广为流传;大众对于《乡愁》相当熟悉,它之所以得以流行,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它结构简单,且对诗人不同时期的、内涵不同的乡愁通过四个不同的意象做了高度的概括;而“大陆在那头”一句煞尾,更使这首诗顿上一个境界 读《乡愁》这首诗,从而让我们深深的感受到诗人心中那种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盼望民族统一的思想感情。对于我们常人而言乡愁就是对故乡的思念,家人的想念,不会有那么高的高度去思考。 显然,这首诗以形式上的四个小节,将“乡愁”分为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在时间上是前后顺承的,即: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 这几个标示时间的短语,都明确出现在这首诗每一小节的第一行。 我们可以看出,诗的每一小节,实际上都对应着人生的某个阶段。 作者以空间上的阻隔作为这四个阶段的共同特征,即: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诗人为每个阶段的乡愁找了一个具体的对应物: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推进了诗情的层层深化。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 成年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诗至此处,读者不禁会想,世间还有什么样的离情比死别更令人断肠?有,那就是乡愁!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家国之思。 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 那一方小小的邮票承载了诗人的思念 ,在互通音讯中诗人获得了母亲的安慰。 一张窄窄的船票承载了诗人对爱人的相思和依偎;在来来往往中,诗人填补了感情的缺口,其中滋味自在不言中。一黄土割断了诗人和母亲的相见。 或许我们都太年轻,没经历过生离死别的痛苦,不能真正的体会其中的痛。但我们一样能体会到思乡思家的苦。 诗人的心归往何处?那乡愁竟是不能圆的梦了!“这头”和“那头”终于走向了沉重的分离,诗人的心一下子沉入了深深的黑暗里。诗人在这强烈的情感中转入对现在的叙述。 现在,那湾浅浅的海峡,竟成了一个古老民族的深深伤痕,也是诗人心中的伤痕,是和诗人一样的千千万万中华子孙的伤痕。诗的意境在这里突然得到了升华。 那乡愁已不仅仅是诗人心中的相思和苦闷,它还是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的相思和苦闷。诗歌由此具有了一种深层的象征意义。 那母亲难道不是祖国的象征?那情人难道不是诗人的自喻? 诗人在大千世界之中,精练地提取了几个单纯的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意象和“这”、“那”简单的词融合在一起,将彼此隔离的人、物、时间和空间紧紧联系在一起,若有若无的距离和联系,给那些整日在相思、别离和相聚间奔波的人们一种强烈的共鸣,给人们一种难以言表的哀愁和欢欣。 正如诗人所言:“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诗歌以时间的次序为经,以两地的距离为纬,在平铺直叙中自有一种动人心魄的魅力,引起人们无限的哀愁,无尽的相思。 诗歌在艺术上呈现出结构上的整饰美和韵律上的音乐美:在均匀、整齐的句式中追求一种活泼、生机勃勃的表现形式;在恰当的意象组合中完美地运用了词语的音韵,使诗歌具有一种音乐般的节奏,回旋往复,一唱三叹。诗人就是用自己真实的感受,用音乐般的语言唱出了心中对祖国和祖先的深深眷恋之情。 这种融合了中国传统审美特征的现代诗风在台湾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8.《乡愁》这首诗里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几个意象各诗人为这人生的四个阶段各自找到一个表达乡愁的对应物:小时候的邮票——长大后的船票——后来的坟墓一现在的海峡。 邮票:小时候离家读书,乡愁惟有通过那小小的邮票以写信的方式来向母亲诉说心中的思念。 船票:长大后,为生活所驱遣而奔走他乡,这时候,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外,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惦念,所 以,那缕缕的乡愁,便只有寄情于那一张张来来回回的船票。 坟墓:不管是小时候,还是长大后,乡愁都有所寄托与排遣。到后来,时空的阻隔再也得不到沟通,一方矮矮的坟墓,把我与母亲——生者与死者,永远地隔开了。 不管是邮票还是船票,都无法叩开这一小小的坟墓,都无法连接这阻隔的阴阳。 诗到这里,感情加重,悲剧气氛更强,让人唏嘘感叹不已。 海峡:而现在,那一湾浅浅的海峡,不仅把我与祖国故乡隔开了,而且无法逾越。 这四个对应物,都显示了漂泊.隔离.绝别.可望而不可归的离愁别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