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与“若尘”有关的诗词,要有作者及朝代早晨·父亲·那间破屋 父亲在房顶上翻着那些破烂的瓦片, 熟练却有些迟钝的双手, 天气不算冷,父亲却穿上 我多年前给他买但一直没穿的暖衣。 在这个村庄里,那些最早被唤醒的生灵, 父亲也和它们一样早起, 这时,东方还没有放出第一道晴光, 我还在梦中,父亲的脚步来回划着弯曲的弧。 睡意在我的床头露出冷森森的笑, 那扇门,还有房顶开着的暗淡的天窗, 拉长着脸,一起嘲笑被父亲提早唤起的黎明, 在这黑暗中,父亲是我永久的依靠。 最终,黑暗还是被这村庄的沸腾冲走, 天空泛着暗淡的白,南国依然还很阴沉, 这年冬天没有太阳,全国到处在闹雪灾, 厚皮树上挂着的晶状露珠在冒着霜气。 父亲在房顶上翻着那些破烂的瓦片, 我往返在混泥土和屋顶之间, 双手上渐渐浮起的紫红的血泡, 我偷偷跑到暗处把泪痕擦干—— 致先师余虹先生 “自杀不易,活着更难”。这就是您为自己 设定的一个人的百年?尽管我无法说服自己 接受您的选择,但我始终认同了活着比自杀 更为不易的事实。生存之不易的形而上的 沉思变得有些令人难以承受,您的深思熟虑 抑或孤注一掷并没有给您带来意外的幸福。 郁抑症?失眠?世人不太相信一个 睿智的思想者会患上如此严重的精神疾患, 然而,您的思想才是您精神的不可承受之重, 你需要通过秉烛夜思来打发那些 令您不堪重负的时间。您是在思想上 自我流放的俄狄甫斯,谬斯的歌唱并没有 能根治您深沉的忧郁。如今, 我不得不替您质问:从零度开始的写作, 能不能再次扮演健全人之身心人格的角色? 文艺的精神医学功能何处可觅?…… 创作何为?我听见老太太说:您读坏了书! 这无不道理啊。在这思想贫乏的时代, 您是一个拓荒者,却把自己捆绑在 荒芜的世界里接受世人的审判,只有 您知道:您离自身存在的世界越来越近, 却离他人的世界越来越远。在生存的另一端, 从此远离喧嚣——您彻底获得了自由。 说的意义 我何所求? 你就近在咫尺, 我何所惧? 我在说疯语, 我执意倾吐, 那是多么快乐。 孩 子 在还是一个混沌的时候 走了,提前走了—— 只在我心中留下一座 洁白的纪念碑。 孩子——多么纯洁的概念, 像圣徒的祈祷, 在最黑暗的时空里 也能闪亮。 如果?如果这片土地种不下 一粒种子,那么…… 那么,一定是我们的世界 积淀了太多尘埃。 二、跟若有关的诗句1.人生若只如初相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纳兰容若 2.诗若灯青,孤影伴无眠。明日酒中余思在,挥醉墨,洒云笺。 .——《江城子》 刘秉忠 3. 月若半环云若吐 ——《南浦》韩偓 4.若若青组纡。烟烟金铛色。——《相逢狭路间》 沈约 5.身若浮云心若风,居常不定在虚空。 ——《示众法语》释印肃 6.绀实纷累累,柔柯缓若若。——《草木杂咏五首·橼》宋祁 7.聚若浮萍散若云,江湖姓氏总相闻。 ——《书云萍录》 张炜 8.愿若今兮无亏;固人命兮有当。 ——《九歌 大司命》屈原 9.山中人兮芳杜若 ——《九歌 山鬼》屈原 10.萋萋若被径,怀抱不相闻。——《与苏九德别》 何逊 11.若教长似扇,堪拂艳歌尘。 ——《舟中望月》朱超 12.心若垂杨千万缕,水阔花飞,梦断巫山路。——《鹊踏枝》 冯延巳 13.别离若向百花时,东风弹泪有谁知。——《忆江南》冯延巳 14.若将此恨同芳草,犹恐青青有尽时。 ——《寄人》 胡楚 15.天若有情天亦老,此情说便说不了。——《忆秦娥》 万俟咏 16.若问如今,也似当时着意深。——《采桑子》 晏几道 17.长相思,长相思,若问相思甚了期。——《长相思》 晏几道 18.小颦若解愁春暮,—笑留春春也住。——《木兰花》晏几道 19.相思拼损朱颜尽,天若多情终欲问。——《玉楼春》 晏几道 20.若问相思何处歇,相逢便是相思彻。——《醉落魄》晏几道 21.怅望梅花驿,凝情杜若洲。——《南柯子》 范成大 22.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鹧鸪天 代人赋》 辛弃疾 23.相逢且莫推辞饮,君若歌时我慢斟。——《双调·拨不断》马致远 24.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石上偈》 曹雪芹 25.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蝶恋花》 纳兰性德 26.若容相访饮牛津,相对忘贫。——《画堂春》纳兰性德 27.水声繁,弦声浅。情若何?荀奉倩。城头日,长向城头住。——《后园凿井歌》 李贺 28.若负平生意,何名作莫愁?——《莫愁曲》李贺 29.思君若不及,鸿雁今南翔。——《秋山寄陈谠言》 王昌龄 30.本立空名缘破妄,若能无妄亦无空。 ——《重酬钱员外》 白居易 三、含有“尘”字的诗词有哪些1、《送元二使安西》 年代: 唐 作者: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浣溪沙》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熏,使君原是此中人。 3、《二十四诗品》 年代: 唐 作者: 司空图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己,若不堪忧。 是有真宰,与之沉浮。如漉满酒,花时反秋。 悠悠空尘,忽忽海沤,浅深聚散,万取一收。 4、《蝶恋花·云水萦回溪上路》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云水萦回溪上路。叠叠青山,环绕溪东注。月白沙汀翘宿鹭。更无一点尘来处。溪叟相看私自语。底事区区,苦要为官去。尊酒不空田百亩。归来分得闲中趣。 5、《浣溪沙》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入袂轻风不破尘。玉簪犀璧醉佳辰。一番红粉为谁新。 团扇只堪题往事,新丝那解系行人。酒阑滋味似残春。 四、跟“若溪”有关的诗句1. 《南山诗》唐 ·李白 自此风尘远,山高月夜寒。 东泉澄彻底,西塔顶连天。 佛座灯常灿,禅房花欲然。 老僧三五众,古柏几千年。 2. 《竹溪》唐·李益 访竹越云崖,即林若溪绝。宁知修干下,漠漠秋苔洁。 清光溢空曲,茂色临幽澈。采摘愧芳鲜,奉君岁暮节。 3. 《与谢良辅游泾川陵岩寺》唐·李白 乘君素舸泛泾西,宛似云门对若溪。 且从康乐寻山水,何必东游入会稽。 4. 《种蒲》唐·陆龟蒙 杜若溪边手自移,旋抽烟剑碧参差。 何时织得孤帆去,悬向秋风访所思。 5. 《入若耶溪》南朝·王籍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五、和"墨痕"有关的话或诗句和"墨痕"有关的话或诗句有 1. 点额有墨痕,剖腹无素书。《石竺山二十咏》年代: 宋 作者: 刘克庄 2. 墨痕红淡,忆曾题遍红叶。《念奴娇·闷红颦翠》年代: 宋 作者: 石孝友 3. 飞来妙墨痕犹湿。走盘珠流出,不火食人胸膈。《贺新郎·自愿卑栖翼》年代: 宋 作者: 冯取洽 4. 墨痕香,红蜡泪。点点愁人离思。《更漏子·墨痕香》年代: 宋 作者: 张淑芳 5. 苜蓿穷诗味,芭蕉醉墨痕。端知弃城市,经席许频温。《闻应德茂先离棠溪》年代: 唐 作者: 唐彦谦 6. 笔句冈势转,墨抢烧痕颠。远浦深通海,孤峰冷倚天。《上冯使君山水障子》年代: 唐 作者: 贯休 7. 墨痕碎碎题诗叶。玉英棵棵丁香结。丁香结。忍教孤负,小山明月。《秦楼月 即事》年代: 元 作者: 张可久 8. 我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墨梅 其三》年代: 元 作者: 王冕 9. 弹作墨痕飞,折枝花满衣。《菩萨蛮·低鬟十八云初约》年代: 清 作者: 朱彝尊 六、有关避世的诗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出自东晋诗人陶渊明的《饮酒二十首·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赏析 大致在魏晋以前,以儒家学说为核心,中国人一直相信人类和自然界都处于有意志的“天”的支配下。 这一种外于而又高于人的个体生命的权威,在东汉未开始遭到强烈的怀疑。于是就迎来了个性觉醒的时代;在文学创作中,相应地有了所谓“人的主题”的兴起。 但个性觉醒,既是旧的困境与背谬的结束,又是新的困境与背谬的发现与开始。首先,也是最基本的,就是有限的个体生命与永恒的宇宙的对立。 人们不断发出哀伤的感叹:“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古诗十九首》);“自顾非金石,咄唶令人悲”(曹植《赠白马王彪》);“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阮籍《咏怀诗》)。人们在自然中感受到的,是无限存在对有限人生的压迫。 但是,即使说困境与背谬注定要伴随人类的全部进程(这是一个存在主义的观念),在不同的阶段上,人还是要寻找不同的解脱方式。哪怕是理念上的或者是诗意上的,人也要发现一种完美的生命形态。 所以到东晋末,在玄学的背景中,陶渊明的诗开始表现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这就是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而是相反地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这在他的这《饮酒》第五首之中,表现得最为充分而优美。凭着它那浅显的语言、精微的结构、高远的意境、深蕴的哲理,这首诗几乎成了中国诗史上最为人们熟知的一篇。 全诗的宗旨是归复自然。而归复自然的第一步,是对世俗价值观的否定。 自古及今,权力、地位、财富、荣誉,大抵是人们所追求的基本对象,也便是社会所公认的价值尺度。尽管庄子早就说过,这一切都是“宾”,即精神主体的对立面(用现代语汇说,就是“异化”),但对绝大多数人来说,终究无法摆脱。 而陶渊明似乎不同些。他当时刚刚从官场中退隐,深知为了得到这一切,人们必须如何钻营取巧、装腔作势,恬不知耻地丢去一切尊严。 他发誓要扔下这些“宾”的东西,回到人的“真”性上来。 于是有了这首诗的前四句。 开头说,自己的住所虽然建造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车马喧”,意味着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所谓“冠带自相索”。 因为陶渊明喜欢诉穷而人们又常常忘记贵胄之家的“穷”与平民的“穷”全不是一回事,这两句诗的意味就被忽视了。实在,陶家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是浔阳最有势力的一族。 所以,尽管陶渊明这一支已呈衰落,冷寂到门无车马终究是不寻常的。所以紧接着有一问:你如何能做到这样?而后有答,自然地归结到前四句的核心——“心远地自偏”。 “远”是玄学中最常用的概念,指超脱于世俗利害的、淡然而全足的精神状态。此处的“心远”便是对那争名夺利的世界取隔离与冷漠的态度,自然也就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所居之处由此而变得僻静了。 进一步说,“车马喧”不仅是实在的事物,也是象征。它代表着整个为权位、名利翻腾不休的官僚社会。 这四句平易得如同口语,其实结构非常严密。第一句平平道出,第二句转折,第三句承上发问,第四句回答作结。 高明在这种结构毫无生硬的人为痕迹,读者的思路不知不觉被作者引导到第四句上去了。难怪连造语峻峭的王安石也大发感慨:自有诗人以来,无此四句! 排斥了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探询作者在什么地方建立人生的基点,这就牵涉到陶渊明的哲学思想。 这种哲学可以称为“自然哲学”,它既包含自耕自食、俭朴寡欲的生活方式,又深化为人的生命与自然的统一和谐。在陶渊明看来,人不仅是在社会、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存在的,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每一个个体生命作为独立的精神主体,都直接面对整个自然和字宙而存在。 从本源上说,人的生命原来是自然的一部分,是“大化”迁变的表现,只是人们把自己从自然中分离出来,投入到毫无真实价值的权位和名利的竞逐中,以至丧失了真性,使得生命充满焦虑和矛盾。所以,完美的生命形态,只有归复自然,才能求得。 这些道理,如果直接写出来,诗就变成论文了。所以作者只是把哲理寄寓在形象之中。 诗人(题名叫《饮酒》,自然是一位微醺的、飘飘然忘乎形骸的诗人)在自己的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偶然间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即陶之居所南面的庐山)相会。“悠然见南山”,按古汉语法则,既可解为“悠然地见到南山”,亦可解为“见到悠然的南山”。 所以,这“悠然”不仅属于人,也属于山,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在那一刻,似乎有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一起奏出,融为一支轻盈的乐曲。 另一种版本,“见南山”的“见”字作“望”。最崇拜陶渊明的苏东坡批评说:如果是“望”字,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东坡先生非常聪明,也很懂得喝酒的妙处,他的话说得不错。这里不能作“望”,是因为“望”是有意识的注视,缺乏“悠然”的情味。 还可以深一步说:在陶渊明的哲学观中,自然是自在自足无外求的存在,所以才能具足而自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