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中带“源”字的诗句有哪些1、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出处——王维《桃源行》 释义:此日又逢春天,依然遍地桃花水;仙源何处,已杳杳难寻,不辨道路! 2、去年战,桑干源,今年战,葱河道。出处——李白《战城南》 释义:去年在桑干源打仗,今年转战葱河河畔。 3、稍待秋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出处——杜甫《望岳三首》 释义:稍稍等待天气转凉后,登上山顶去,看山本貌。 4、水背流而源竭兮,木去根而不长。出处——贾谊《惜誓》 释义:河水背离源头就会枯竭,树木脱离树根不能生长。 5、真源了无取,妄迹世所逐。出处——柳宗元《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释义:佛经真谛世人并无领悟,荒诞之事却为人们追逐。 6、沧流未可源,高帆去何已。出处——范云《之零陵郡次新亭》 释义:江水浩浩汤汤难以穷尽其源,扬帆的小舟飘到哪里才停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_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_战城南 2.诗经中带【源】字的诗句韦骧 殿角滀泓澄,源高登地灵。 【琅邪三十二咏 其一十七 白龙泉】 张尧同 静练明田外,源流笠泽通。 【嘉禾百咏 其八 穆溪】 苏籀 源深派河汉,蹙蹙寻常窄。 【邵公济求泰定山房十诗 其二 邵公泉】 姜特立 四始诗之至,源流治世音。 【吟诗 其二】 赵必涟 源头夜雨多,落花漾露湿①。 【濯足】 赵炅 源深知冷暖,根尽一时空。 【缘识 其一十八】 赵蕃 何氏之从学,源流远有馀。 【以坡公君如大江日千里我如此水千山底为韵作小诗十四首重送在伯盖深有感于斯句云 其二】 郭祥正 至宝岂无源,源深人姓钱。 【和杨公济钱塘西湖百题 其三十三 钱源】 源浅不通海,光寒稍映湖。 【和杨公济钱塘西湖百题 其五十四 西坞漾】 萧贯 地胜人堪隐,源深客自迷。 【清溪】 喻良能 文章无正体,源浚流乃深。 【怀东嘉先生因诵老坡今谁主文字公合把旌旄作十小诗奉寄 其一】 张诩 源源复源源,金鳌张两目。 【双眼井】 庞嵩 春雨夜初歇,源泉晓发时。 【方塘四景 其一 春景】 胡应麟 㶁㶁幽岩泉,源流自东鲁。 【余既赋瞻堂十景矣而意有未尽复三绝句写之 其二 岩泉】 湛若水 源头云锁断,山下看何如。 【斗潭八景 其一 圩上观澜】 源泉官谷里,泉亦未忘官。 【官源五景为洪侍御峻之五首 其三 官谷泉】 程敏政 一镜含天光,源头自何许。 【李源十景 其三 鉴塘活水】 潘希曾 地脉回沧海,源头泻碧山。 【南庄八景为孙封君题八首 其二 活水源头】 3.诗经中带【源】字的诗句韦骧殿角滀泓澄,源高登地灵。 【琅邪三十二咏 其一十七 白龙泉】张尧同静练明田外,源流笠泽通。 【嘉禾百咏 其八 穆溪】苏籀源深派河汉,蹙蹙寻常窄。 【邵公济求泰定山房十诗 其二 邵公泉】姜特立四始诗之至,源流治世音。 【吟诗 其二】赵必涟源头夜雨多,落花漾露湿①。 【濯足】赵炅源深知冷暖,根尽一时空。 【缘识 其一十八】赵蕃何氏之从学,源流远有馀。 【以坡公君如大江日千里我如此水千山底为韵作小诗十四首重送在伯盖深有感于斯句云 其二】郭祥正至宝岂无源,源深人姓钱。 【和杨公济钱塘西湖百题 其三十三 钱源】源浅不通海,光寒稍映湖。 【和杨公济钱塘西湖百题 其五十四 西坞漾】萧贯地胜人堪隐,源深客自迷。 【清溪】喻良能文章无正体,源浚流乃深。 【怀东嘉先生因诵老坡今谁主文字公合把旌旄作十小诗奉寄 其一】张诩源源复源源,金鳌张两目。 【双眼井】庞嵩春雨夜初歇,源泉晓发时。 【方塘四景 其一 春景】胡应麟㶁㶁幽岩泉,源流自东鲁。 【余既赋瞻堂十景矣而意有未尽复三绝句写之 其二 岩泉】湛若水源头云锁断,山下看何如。 【斗潭八景 其一 圩上观澜】源泉官谷里,泉亦未忘官。 【官源五景为洪侍御峻之五首 其三 官谷泉】程敏政一镜含天光,源头自何许。 【李源十景 其三 鉴塘活水】潘希曾地脉回沧海,源头泻碧山。 【南庄八景为孙封君题八首 其二 活水源头】。 4.诗经中带“源”字的诗句有哪些1、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出处——王维《桃源行》 释义:此日又逢春天,依然遍地桃花水;仙源何处,已杳杳难寻,不辨道路! 2、去年战,桑干源,今年战,葱河道。出处——李白《战城南》 释义:去年在桑干源打仗,今年转战葱河河畔。 3、稍待秋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出处——杜甫《望岳三首》 释义:稍稍等待天气转凉后,登上山顶去,看山本貌。 4、水背流而源竭兮,木去根而不长。出处——贾谊《惜誓》 释义:河水背离源头就会枯竭,树木脱离树根不能生长。 5、真源了无取,妄迹世所逐。出处——柳宗元《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释义:佛经真谛世人并无领悟,荒诞之事却为人们追逐。 6、沧流未可源,高帆去何已。出处——范云《之零陵郡次新亭》 释义:江水浩浩汤汤难以穷尽其源,扬帆的小舟飘到哪里才停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_晨诣超师院读禅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_战城南 。 5.含源字的古诗词寻源博望侯,结客远相求.《结客少年场行》虞世南 邛关九折无平路, 江水双源有急流.《杂曲歌辞·从军中行路难二首》骆宾王 门开芳杜径,室距桃花源. 《三月曲水宴得尊字》卢照邻 桑海年应积,桃源路不穷.《和辅先入昊天观星瞻》杨炯 源水终无路,山阿若有人.《出境游山二首》王勃探奇不觉远,因以缘源穷.《蓝田山石门精舍》王维 源向春城花几重,江明深翠引诸峰.《宴春源》王昌龄玉楼春 晏几道 采莲时候慵歌舞,永日闲从花里度.暗随苹末晓风来,直待柳梢斜月去.停桡共说江头路,临水楼台苏小住.细思巫峡梦回时,不减秦源肠断处。 6.为什么说诗经是现实主义的源头现实主义的基本原则,是按照生活的实际样式再现生活,并通过对生活真实的、具体的、形象的描写,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或本质的某些方面。 《诗经》在内容上的主要特征是正视现实,描写现实、揭露现实和批判现实;在艺术上的主要特征是文风朴素,语言简洁,比兴巧妙,人物形象真实、自然而生动,生活画面亲切感人。 尽管《诗经》属现实主义诗风,然其语言形式灵动活跃,闪烁着睿意灵性,融合于浓淡有致的情感小画,使满卷书香弥漫着一种芬芳唯美的艺术情调,颇具匠心。 唯美点饰朴实,现实融解艺术。 7.诗经的来源《诗经》中最早的作品大约成于西周初期,有“四始六义”之说。 “四始”指《风》、《大雅》、《小雅》、《颂》的四篇列首位的诗。“六义”则指“风、雅、颂,赋、比、兴”。 “风、雅、颂”是按音乐的不同对《诗经》的分类,“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 《诗经》多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歌,小部分是贵族加工的作品,共160篇。 “雅”包括小雅和大雅,共105篇。“雅”基本上是贵族的作品,只有小雅的一部分来自民间。 “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颂是宫廷用于祭祀的歌词。 8.《诗经》来源于哪下面这段文字可以帮助你了解诗经的编定。 我个人认为这篇文章叙述得条理清晰明朗,但是最后的结论不一定是最准确的,而且现在文学界对这一看法也并未达成共识,我个人还是倾向于采诗说,但具体将其统一的具体某一个关键人物,我看还是无从考证的。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在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升格为国定经典。 全书共有诗歌三百零五篇,由《风》(十五国风)、《雅》(小雅、大雅)和《颂》(周颂、鲁颂、商颂)三个部分组成,编排井然有序。但是,究竟由谁将这些诗歌编纂成书的呢?迄今仍存在种种不同的说法。 一说孔子删诗。把《诗经》的编纂之功归之于孔子一人。 这种说法起源于汉代。《史记·孔子世家》载:“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于;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翻武雅颂之音。” 《汉书·艺文志》说:“孔子纯取周诗。,上采殷,下取鲁,凡三百五篇。” 都认为是由孔子选定《诗经》篇目的。 但是,、持异议者提出一些反驳的理由:一,《史记》言孔子删诗,在自卫国返回鲁国之后,时年近七十。 在此之前,孔子均称《诗三百》,可见在孔子中青年时期,《诗经》已为三百篇。二,《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载,吴国公子季札在鲁国观赏周乐,乐工们先奏十五国风,再奏小雅、大雅,最后奏颂,次序和内容基本上与今本《诗经》相同,其时孔子虚龄只有八岁,可见当时《诗经》已定型。 三,周代各诸侯国之间邦交往来,常常赋《诗》言志。如《左传·定公四年》载,吴攻楚,楚败几亡,楚将申包胥到秦国朝廷请求援兵,痛哭七日七夜,秦哀公深为感动,赋《诗经·无衣》,表示决心相救,恢复楚国。 如果当时《诗经》没有统一的篇目,赋《诗》言志就无法进行。那么,究竟由谁来编纂《诗经》的呢? 一说王者采诗。 《诗经》中诗歌的创作时间,上起西周初年,下至春秋秦穆公时,绵延五个世纪。创作的地点,几乎包括了整个黄河流域,加上长江、汉水一带,纵横上千里。 怎样把众多的诗歌集中起来呢?早在汉代就出现了“王者采诗”的说法。《汉书·食货志》曰:“孟春之月(阴历正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 刘歆《与扬雄书》说:“诏问三代、周、秦轩车使者,迪人使者,以岁八月巡路,求代语、童谣、歌戏。”都说由天子指派官吏坐车去全国各地采集诗歌,以便“王者不出牖户,尽知天下所苦;不下堂而知四方”(何休《公羊解诂》)。 一说周朝太师编定。今人朱自精认为,《诗经》的编审权很可能在周王朝的太师之手。 他在《经典常谈》中指出,春秋时各国都养了一班乐工,像后世阔人家的戏班子,老板叫太师。各国使臣来往,宴会时都得奏乐唱歌。 太师们不但要搜集本国乐歌,还要搜集别国乐歌。除了这种搜集来的歌谣外,太师们所保存的还有贵族们为了特种事情,如祭祖、宴客、房屋落成、出兵打猎等等作的诗,这些可以说是典礼的诗。 又有讽诗、颂美等等的献诗,献诗是臣下作了献给君上,准备让乐工唱给君上听的,可以说是政治诗。太师们保存下这些唱本,附带乐谱、唱词共有三百多篇,当时通称作《诗三百》。 各国的乐工和太师们是搜集-整理《诗经》的功臣,但是要取得编纂整体的统一,就非周王朝的太师莫属。《国语·鲁语下》有“正考父校商之名颂十二篇于周太师”的记载,正考父是宋国的大夫,献《商颂》于周王朝的太师。 今本《诗经》的《商颂》只有五篇,很可能是太师在十二篇基础上删定的。由此看来,《诗经》应当是周王朝的太师编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