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岂曰无衣,《无衣是诗经中最著名的爱国诗篇袍:长衣。 王:周天子。兴师:举兵,起兵。 戈矛:泛指兵器。同仇:谓共同 赴敌。 《无衣》,《诗经•秦风》篇名。原诗为:“岂日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 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 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这首诗共三章,每章五句,歌颂了秦人崇尚勇武、修治兵器、踊跃参军、团结互助、誓 死如归、共御外侮、保家卫国的慷慨激昂精神。 后世用“袍泽”指代战友、军中同事,成语“袍泽之谊”指军中战友们的友谊,“敌忾 同仇”或“同仇敌汽”指共同一致对敌。 袍泽之谊。 2.岂日无衣,与子同袍这句诗的意思是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长袍。 袍:长袍,即今天的斗篷。该句出自先秦佚名诗经《国风·秦风·无衣》,全诗原文如下: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白话文释义: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长袍。 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杀敌与你同目标。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内衣。 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矛与戟,出发与你在一起。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那战裙。 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甲胄与刀兵,杀敌与你共前进。 扩展资料 在《诗经》大量的战争题材作品中,《秦风·无衣》一诗以其高亢的精神境界和独特的表现方式受到人们的重视,秦襄公七年(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周王室内讧,导致戎族入侵,攻进镐京,周王朝土地大部沦陷,秦国靠近王畿,与周王室休戚相关,遂奋起反抗。 这首诗充满了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气氛。按其内容,是一首战歌。 全诗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其独具矫健而爽朗的风格正是秦人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由于此诗旨在歌颂,也就是说以“美”为主,所以对秦军来说有巨大的鼓舞力量。 诗共三章,采用了重叠复沓的形式。每一章句数、字数相等,但结构的相同并不意味简单的、机械的重复,而是不断递进,有所发展的。 如首章结句“与子同仇”,是情绪方面的,说的是他们有共同的敌人。二章结句“与子偕作”,作是起的意思,这才是行动的开始。 三章结句“与子偕行”,行训往,表明诗中的战士们将奔赴前线共同杀敌了。 3.岂曰无衣《无衣》每章都用“岂曰无衣”开头,有什么作用?“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这三句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解题指导: 本题旨在理解诗歌内容,掌握三章复沓,层层递进手法对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 参考答案: 《无衣》起句用反问句——“岂曰无衣?”加强了语意和语气。每章开头都用“岂曰无衣?”,形成层进式结构。 首章前两句“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二、三章更用“与子同泽”,“与子同裳”,表现了战士的团结友爱。“与子同仇”,统一思想认识,同仇敌忾;“与子偕作”,备战时步调一致;“与子偕行”,出征时统一行动,奋起作战。 采用层层递进手法,战士同仇敌忾,慷慨从征之情景,跃然纸上。这是一首出征三部曲,是爱国主义的军歌。 4.岂日无衣,与子同袍出自《国风·秦风·无衣》,为先秦时代汉族民歌。作为《诗经》中一首激昂慷慨、同仇敌忾的战歌。此诗赞颂了即将参加作战的将士,同仇敌忾的战斗精神。秦哀公赋此诗,表示同意申包胥的请求,决定出兵救楚。全诗共三章,采用了重叠复沓的形式,《诗经》是汉族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作品名称 国风·秦风·无衣 作品别名 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修。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