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有关泰山诗歌的文献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就出现了描写泰山的经典诗句。《诗经·鲁颂·閟 宫》云:“泰山岩岩,鲁邦所詹。奄有龟蒙,遂荒大东。至于海邦,淮夷来同。莫不率从,鲁侯之功。”泰山多裸露的巨石,石质坚硬,崖壁林立,形象粗犷,以 “岩岩”形容泰山,不仅非常形象地表现出了泰山拔地通天的气势,而且活画出了泰山高岩大垒的质感,极具神韵,因此“岩岩”被后人誉为描写泰山的绝唱。如果 仅从对泰山的外貌和形象的表现来看,这一描写的确称得上是后无来者。此外,在同一首诗中还有“徂徕之松,新甫之柏”的诗句,也与泰山有关。 2.咏泰山的作者是谁很多,见下面: 1。 诗经·齐风 载驱薄薄,簟茀朱鞹。 鲁道有荡,齐子发夕。 四骊济济,垂辔沵沵。 鲁道有荡,齐子岂弟。 汶水汤汤,行人彭彭。 鲁道有荡,齐子翱翔。 汶水滔滔,行人彭彭。 鲁道有荡,齐子游敖。 2。诗经·鲁颂 泰山岩岩,鲁邦所詹。 奄有龟蒙,遂荒大东。 至于海邦,淮夷来同。 莫不率从,鲁侯之功。 3。 丘陵歌 孔子(春秋) 登被丘陵,到诸其版。 仁道在迩,求之若远。 遂迷不复,自婴屯蹇。 昭然回顾,题彼泰山。 郁确其高,梁甫回连。 枳棘充路,陟之无缘。 将伐无柯,思滋蔓延。 惟以永叹,涕熏潺湲。 4。 汉武鼎铭 刘彻(西汉) 登于泰山, 万寿无疆。 四海宁谧, 神鼎传芳。 5。 望 岳 杜甫(唐)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6。 泰山吟(一) 李白(唐) 四月上泰山,石平御道开。 六龙过万壑,涧谷随萦回。 马迹绕碧峰,于今满青苔。 飞流洒绝巇,水急松声哀。 北眺崿嶂奇,倾崖向东摧。 洞门闭石扇,地底兴云雷。 登高望蓬瀛,想象金银台。 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 玉女四五人,飘摇下九垓。 含笑引素手,遗我流霞杯。 稽首再拜之,自愧非仙才。 旷然小宇宙,弃世何悠哉。 7。泰山吟(二) 李白(唐) 清晓骑白鹿, 直上天门山。 山际逢羽人, 方瞳好容颜。 扪萝欲就语, 却掩青云关。 遗我鸟迹书, 飘然落岩间。 其字乃上古, 读之了不闲。 感此三叹息, 从师方未还。 8。 泰山呤 陆机(西晋) 泰山一何高, 迢迢造天庭; 峻极周已远, 曾去郁冥冥; 梁父亦有馆, 蒿里亦有亭; 幽涂延万鬼, 神房集百灵; 长吟泰山侧, 慷慨激楚声。 9。 四愁诗 张衡(东汉) 我所思兮在泰山, 欲望从之梁父艰; 侧身东望涕沾翰, 美人赠我金错刀; 何从报之英琼瑶, 路远莫致倚逍遥; 何为怀忧心烦劳? 10。 驱车篇 曹植(三国魏) 驱车挥驽马,东到奉高城。 神哉彼泰山,五岳专其名。 隆高黄云霓,嵯峨出太清。 周流二六侯,间置十二亭。 上有涌醴泉,玉石扬华英。 东北望吴野,西眺观日精。 魂神所系属,逝者感斯征。 王者以归天,效厥元功成。 历代无不遵,礼祀有品程。 探策或长短,惟德享利贞。 封者七十帝,轩皇无独灵。 餐霞漱沆瀣,毛羽被身形。 发举蹈虚廓,径庭升窈冥。 同寿东父年,旷代永长生。 11。 仙人篇 曹植(三国魏) 仙人揽六箸,对博泰山隅。 湘娥拊琴瑟,秦女吹笙竽。 玉樽盈桂酒,河伯献神鱼。 四海一何局,九州安所如。 韩终与王乔,要我于天衢。 万里不足步,轻举凌太虚。 飞腾逾景云,高风吹我躯。 回驾观紫微,与帝合灵符。 阊阖正嵯峨,双阙万丈余。 玉树扶道生,白虎夹门枢。 驱风游四海,东过王母庐。 俯观五岳间,人生如寄居。 潜光养羽翼,进趋且徐徐。 不见轩辕氏,乘龙出鼎湖。 徘徊九天上,与尔长相须。 12。 泰山梁父行 曹植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13。 登封大曝歌 卢照邻 日观仙云随凤辇,天门瑞雪照龙衣。 繁弦绮席方终夜,妙舞清歌欢未归。 14。 登封喜雪 唐玄宗 日观卜先征,时巡顺物情。 风行未备礼,云密遽飘英。 委树寒花发,萦空落絮轻。 朝如玉已会,庭似月犹明。 既睹肤先合,还欣尺有盈。 登封何以报,因此谢成功。 3.咏泰山的诗词1.诗经·齐风 载驱薄薄,簟茀朱鞹。 鲁道有荡,齐子发夕。 四骊济济,垂辔沵沵。 鲁道有荡,齐子岂弟。 汶水汤汤,行人彭彭。 鲁道有荡,齐子翱翔。 汶水滔滔,行人彭彭。 鲁道有荡,齐子游敖。 2.诗经·鲁颂 泰山岩岩,鲁邦所詹。 奄有龟蒙,遂荒大东。 至于海邦,淮夷来同。 莫不率从,鲁侯之功。 3.丘陵歌 孔子(春秋) 登被丘陵,到诸其版。 仁道在迩,求之若远。 遂迷不复,自婴屯蹇。 昭然回顾,题彼泰山。 郁确其高,梁甫回连。 枳棘充路,陟之无缘。 将伐无柯,思滋蔓延。 惟以永叹,涕熏潺湲。 4.汉武鼎铭 刘彻(西汉) 登于泰山, 万寿无疆。 四海宁谧, 神鼎传芳。 5.望 岳 杜甫(唐)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6.泰山吟(一) 李白(唐) 四月上泰山,石平御道开。 六龙过万壑,涧谷随萦回。 马迹绕碧峰,于今满青苔。 飞流洒绝巇,水急松声哀。 北眺崿嶂奇,倾崖向东摧。 洞门闭石扇,地底兴云雷。 登高望蓬瀛,想象金银台。 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 玉女四五人,飘摇下九垓。 含笑引素手,遗我流霞杯。 稽首再拜之,自愧非仙才。 旷然小宇宙,弃世何悠哉。 7.泰山吟(二) 李白(唐) 清晓骑白鹿, 直上天门山。 山际逢羽人, 方瞳好容颜。 扪萝欲就语, 却掩青云关。 遗我鸟迹书, 飘然落岩间。 其字乃上古, 读之了不闲。 感此三叹息, 从师方未还。 8.泰山呤 陆机(西晋) 泰山一何高, 迢迢造天庭; 峻极周已远, 曾去郁冥冥; 梁父亦有馆, 蒿里亦有亭; 幽涂延万鬼, 神房集百灵; 长吟泰山侧, 慷慨激楚声。 9.四愁诗 张衡(东汉) 我所思兮在泰山, 欲望从之梁父艰; 侧身东望涕沾翰, 美人赠我金错刀; 何从报之英琼瑶, 路远莫致倚逍遥; 何为怀忧心烦劳? 10.驱车篇 曹植(三国魏) 驱车挥驽马,东到奉高城。 神哉彼泰山,五岳专其名。 隆高黄云霓,嵯峨出太清。 周流二六侯,间置十二亭。 上有涌醴泉,玉石扬华英。 东北望吴野,西眺观日精。 魂神所系属,逝者感斯征。 王者以归天,效厥元功成。 历代无不遵,礼祀有品程。 探策或长短,惟德享利贞。 封者七十帝,轩皇无独灵。 餐霞漱沆瀣,毛羽被身形。 发举蹈虚廓,径庭升窈冥。 同寿东父年,旷代永长生。 11.仙人篇 曹植(三国魏) 仙人揽六箸,对博泰山隅。 湘娥拊琴瑟,秦女吹笙竽。 玉樽盈桂酒,河伯献神鱼。 四海一何局,九州安所如。 韩终与王乔,要我于天衢。 万里不足步,轻举凌太虚。 飞腾逾景云,高风吹我躯。 回驾观紫微,与帝合灵符。 阊阖正嵯峨,双阙万丈余。 玉树扶道生,白虎夹门枢。 驱风游四海,东过王母庐。 俯观五岳间,人生如寄居。 潜光养羽翼,进趋且徐徐。 不见轩辕氏,乘龙出鼎湖。 徘徊九天上,与尔长相须。 12. 泰山梁父行 曹植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13. 登封大曝歌 卢照邻 日观仙云随凤辇,天门瑞雪照龙衣。 繁弦绮席方终夜,妙舞清歌欢未归。 14.登封喜雪 唐玄宗 日观卜先征,时巡顺物情。 风行未备礼,云密遽飘英。 委树寒花发,萦空落絮轻。 朝如玉已会,庭似月犹明。 既睹肤先合,还欣尺有盈。 登封何以报,因此谢成功。 应该够了吧???。 4.为什么说"寿比南山"不说"寿比泰山或天山"等等把“南山”与“寿”联系起来,最早见于:《诗经·小雅·天保》, 这首诗的最后一节是:“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恒(音更geng):粗绳索,此指月弦。骞:亏,损。这几句诗译成白话诗大意是:犹如上弦的月,好比初升的日。恰似南山之寿,不会崩坍陷落。犹如松柏枝叶长茂盛。青青相继,永不衰落。 《诗经》是先秦文学作品,产生于周代。“雅”是“正乐”,即 周王城乐,或王城附近的乐。“雅”是相对于“风''(地方乐)而言的。周武王建都镐(今陕西长安),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小雅》中的这首《天保》,反映的应是陕西或者河南…一带的事情。诗中的南山,若是泛指,应为秦岭山区。若是实指,有人说是终南山。“寿比南山”成为后人的祝寿词,源出于此。 各地称南山的山很多。南是方位,居地南边的山都可称南山。如 庐山在陶渊明的诗中就称“南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居于庐山北麓。当然,鲁地的先人可以借用“寿比南山'包装自己,琼地的今,人也可以借用“寿比南山”包装自己。但作为历史文化知识,游人应该明白,借用毕竟是借用,并非源头,不是“由来”。 南山指的是山东的云门山,因在城南,所以称作南山。这山上刻着一个大红的“寿”字,字首直指云端,字脚踏在壁底。真 是山象一个“寿”字, “寿”字是一座山。 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原来南山即指南岳衡山。在这里,“衡山五岳独秀,名山南岳主寿”是家喻户晓的名句。自汉代起,衡山就被视为寿山。据>;载:南岳对应星度28宿的轸星,轸星主管人的寿命,故南岳又称寿岳。 5.秦山曾经出过哪些文化名人古有小说家干宝、诗人顾况、戏曲家杨梓;近有现代出版家张元济、三毛之父张乐平、哲学家陈大齐、史学家朱希祖;今有革命文化名人黄源、油画家朱乃正、先锋派作家余华、奥运健将曹棉英。 干宝(生卒年月不详),字令升,祖籍河南新蔡。明天启《海盐县图经》云:“父莹,仕吴,任立节都尉,南迁定居海盐,干宝遂为海盐人”。 又云:“干莹墓在澉浦青山房。”明董谷《碧里杂存》云:“干宝……海盐人也。 按武原古志云,其墓在县西南四十里,今海宁灵泉乡。真如寺乃其宅基,载在县志,盖古地属海盐也。” 据史料记载,自西晋永嘉元年(307年),干宝初仕盐官州别驾(刺史的从吏官),后因刘聪、石勒之乱,西晋亡,东晋立,南北对峙,干宝举家迁至灵泉乡(今海宁黄湾五丰村与海盐澉浦六忠村的交界处)。永嘉四年(310年),父卒,葬澉浦青山之阳,干宝为父守孝。 至三世时,迁至梅园(今海盐通元),自此,海盐成为干氏子孙繁衍的居住地。 干宝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更是小说家的一代宗师。 他的《搜神记》短篇小说集在中国小说史上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被称作中国小说的鼻祖。干宝学识渊博,著述宏丰,横跨经、史、子、集四部,堪称魏晋间之通人。 至今有关专家已收集到的干宝书目达26种,近200卷。 干宝年轻时学识渊博,遍览群籍,曾由华谭推荐任著作郎。 建武元年(317年),经中书监王导推荐,领修国史。时因家贫,求补山阴(今绍兴)令,迁始安(今桂林)太守。 东晋大兴元年(318年)二月封关内侯。太宁元年(323年),王导请为司徒右长史、迁散骑常侍。 咸和元年(326年),母桓氏卒,葬灵泉里西南隅,干宝辞官为母守孝。咸和四年服阕回朝。 永和元年(345年)致仕,永和七年(351年)秋卒,葬灵泉里后花园。朝廷特加尚书令,从祀学宫。 干宝一生著作颇丰,其《晋纪》20卷,直而能婉,时称良史,为后世史学家所推崇。传说干宝因有感于父婢死而再生及其兄气绝复苏,乃编集神怪灵异故事为《搜神记》。 他在序中自称:“虽考志于载籍,收遗佚于当时,盖非一耳一目所亲闻睹也,又安敢谓无失实者哉!”此书为我国魏晋志怪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代表作,保存了许多古代民间的传说,如《干将莫邪》、《相思树》、《董永卖身》、《李寄斩蛇》等,给后世文学艺术以深远影响。在著名的《聊斋志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作品中,有许许多多的情景和描述都是从《搜神记》中汲取营养和精华的。 近代文学大师鲁迅的《铸剑》故事就取自《搜神记》中的《三王墓》,凡此举不胜举。干宝又著有《春秋左氏义外传》,还注《周易》、《周官》等数十篇,另有文集四卷。 今存《搜神记》20卷,为后人所辑录,又《晋纪》亦有清人辑本。 干氏家族自三国后期,仕吴者颇多,到晋朝已有名人不断出现,其后在历朝均有名人,政功显著。 千余年间,干氏家族所繁衍的子孙已分居于北京、天津、南京、陕西、山东等地。尤以浙江海盐的沈荡、通元、澉浦、六里,海宁的盐官,宁波的余姚,嘉善的干窑等地。 聚居为盛。故自东晋以来,已有1700多年族史,显为望族。 海盐作为干氏家族世代繁衍的集中居住地,至今后裔已有52代。近年来,海盐县对干宝的生平及史学价值的研究十分重视,尤其是在干宝后裔的大力支持下,由干氏四十八世裔孙干乃军执笔续修《干氏宗谱》。 自1991年起,历经10余载的调查考证,目前,一部新的《干氏宗谱》续修本已正式完稿。干氏家族对于宗谱续修,历来十分重视。 干氏宗谱立干宝为始祖,五世孙干朴首撰,三十八世孙干大行续修并序。自四十世孙干钦昊于清康熙三十五年(1686年)最后一次续修宗谱算起,至今已有300余年未曾续修了。 并且,由于干氏后裔散居神州大地,主要分为东西大支和永宁乡支两支,至抗战前,宗谱有的已散失,给续修带来一定的难度。**期间,海盐县博物馆收缴保存了十分宝贵的干氏东西大支的旧谱三册,是这次续谱的主要依据。 刚从工作岗位上退休下来的干乃军不负众望,历尽艰辛,奋笔耕耘,终于使海盐县第一部民间续修的家谱《干氏宗谱》得以问世。此举已在全国各地广大干氏后裔中传为佳话。 学术成就 干宝的祖父叫干统,为吴奋武将军,父干莹为丹阳丞。干宝少勤学,博览群记,以才器召为佐著作郎,又因平定杜弢之乱有功,赐爵关内候。 晋元帝即位,未置史官,由中书监王导举荐,干宝“始领国史”。“以家贫求补山阴令,迁始安太守。 王导请为司徒右长史,迁散骑常侍”。(《晋书•干宝传》)他对史学有研究,著《晋纪》。 《晋书》称:“其书简略,直而能婉,咸称良史”;《文心雕龙》誉“干宝述纪以审正得序”,《史通》赞“理切而多功”。干宝“性好阴阳术数,留思京房、夏侯胜等传”,“博采异同,混虚实”,“集古今神祗灵异人物变化”,撰成《搜神记》三十卷,“又为《春秋左氏义外传》,注《周易》、《周官》凡数十篇,及杂文集皆行于世。” (同上) 干宝于易学造诣极深,《晋书》明言注《周易》。《隋书•经籍志》载有:《周易》十卷,晋散骑常待干宝注,又《周易爻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