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诗经·唐风·有杕之杜》的赏析原 文 有杕之杜,① 生于道左。② 彼君子兮, 噬肯适我?③ 中心好之,④ 曷饮食之?⑤ 有杕之杜, 生于道周。⑥ 彼君子兮, 噬肯来游?⑦ 中心好之, 曷饮食之? 译 文 那棵杜梨真孤独, 长在路左偏僻处。 那君子啊有风度, 可愿屈就来访吾? 爱贤盼友欲倾诉, 何不请来喝一壶? 那棵杜梨真孤独, 长在路右偏僻处。 那君子啊有风度, 可愿屈就来看吾? 爱贤盼友欲倾诉, 何不请来喝一壶? 注 释 ①杕(dì 地):树木孤生独特貌。杜:杜梨,又名棠梨。 ②道左:道路左边,古人以东为左。 ③噬(shì 是):发语词。一说何,曷。适:到,往。 ④中心:心中。 ⑤曷:同"盍",何不。饮食(yìn sì 印四):喝酒吃饭。一说满足情爱之欲。 ⑥周:右的假借。 ⑦游:来看。 【赏析】 关于本篇诗旨,历来有多种看法:一、刺晋武公说(《毛诗序》等),二、好贤说!朱熹《诗集传》、何楷《诗经世本古义》等),三、迎宾短歌说(高亨《诗经今注》),四、思念征夫说(蓝菊荪《诗经国风今译》等),五、流浪乞食说(陈子展《国风选译》等),六、情歌说(程俊英《诗经译注》等),七、孤独盼友说(朱守亮《诗经评释》等)。 以上几说,当以孤独盼友说贴近诗旨。 古往今来,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不可缺少的。本诗就是描写一个孤独者切盼友人来访,共饮谈心,以解孤独寂寞之苦。 人类都有一种“共生欲望”,而这种“共生欲望”又是以人们的相互帮助、彼此交流为基础的,一旦得不到满足或有所缺憾时,就会产生孤独感。当“共生欲望”得以满足时,孤独感也就随之消除。看来,诗中的“我”,似乎已经意识到自己与外界隔了一堵“墙”,失去了和朋友的交往,深感孤独。为了摆脱这种孤独感,获得精神上的慰藉或寄托,他力图改变与世隔绝的处境,渴望有良友来访,彼此建立友谊,交流感情。 诗共两章,各六句。每章的开头均为“兴之比也”(何楷《诗经世本古义》)。杜梨长于荒野偏僻处,果小而酸,向来被人冷落,显得孤零零的。作者在此,借物起兴,以物喻人,用触物兴叹的手法引出下文,显得顺理成章。 全诗以“我”的心理活动为主线,以期待的眼光,诚挚的态度,殷勤款待的方式,频频召唤“君子”来访做客。“我”从自己强烈的寻友愿望出发,步步设想双方的心态和行为。“我”对“君子”“中心好之”,然而他“噬肯适我”、“噬肯来游”吗?只恐“求之不得”的心理活动跃然纸上。“肯'字落笔妙,心冀其来,然未敢期其中心肯之而必来也。”(朱守亮《诗经评释》)从全诗看,“中心好之”是关键句子,不可轻易读过。“我”对“君子”有好感,切盼与之交往,但用何种方法进行呢?思之再三,何不请“君子”来家做客,端上美酒佳肴,殷勤待之。借此机会,一则表明自己好客的诚意,二则可以交流情感,加深友谊。或许这就是本诗两章末句均用“曷饮食之”的用意所在。再细细玩味,“曷”字似有“画外之音”——试探的心理;或如牛运震所说:“‘曷’字有欲言不尽之妙也。”(《诗志》) 至于“我”的盼友愿望是否实现?诗中没有交代,这里姑且不论。不过有一点则是可以肯定的,即原先“我”的孤独感,通过诗歌已有所宣泄,得到一定缓解。 读完这首短诗,眼前呈现出一幅生动的画面:荒野古道旁,立着一株孤零零的杜梨树,盼友者站在那里翘首苦盼“君子”来访的神态,殷勤款待“君子”时的情景(此为“我”的想像),历历在目。 本诗章法结构带有民歌反覆咏唱的特点。各章的句数、字数相同。要说有变化,仅在第二章的二、四句末换了三个字,即第一章的“左”改为“周”,“适我''改为“来游”。换字又与换韵有关,第一章的“左”与“我”隔句押韵,第二章的“周”与“游”隔句押韵。 赏析也有哇 2.诗经小雅小弁翻译快乐的雅鸟啊,从容飞飞还巢。 人人都过得很好,只有我被忧伤撂倒。我对天有什么罪过?我的错到底是什么?心里忧伤啊,叫我把它奈何! 平坦的大道,长满了野草。 心里忧伤啊,就像棒子舂捣。睡梦里也要长叹,忧伤使我衰老。 心里忧伤啊,头痛身如火燎。 想到桑树梓树,我总是毕恭毕敬。 我尊敬的只是父亲,依恋的只是母亲。难道我既连不上皮衣的毛,又挨不着皮衣的里?上天让我生下来,我的好运在哪里? 密密的柳树,上有蝉鸣嘒嘒.深深的水潭,长着茂盛的芦苇。 像在漂荡的船上,不只漂向哪里。心里忧伤啊,要睡也不容易。 鹿儿奔跑起来,四足轻快如飞。雉鸡早晨鸣叫,呼唤母鸡相随。 好比臃肿的病树,病得不长枝条。我心忧伤啊,难道就不知觉。 瞧那投网的兔子,或许还有人放它。路上有了死人,或许还有人葬他。 君子啊你的居心,为什么这样残酷。我的心多么悲伤,泪流如何能住。 君子听信谗言,好像喝人家的敬酒。君子没有慈心,不肯慢慢推究。 伐树还使绳索拉住,砍柴还要看看理路。真正的罪人轻轻放过,反而把罪名横加给我。 没有高的不是山峦,没有深的不是水泉。君子别轻率出言,有耳朵贴在墙垣。 别让人上我的鱼梁,别让人开我的鱼笱,如今我自己不能被容,哪顾得了我的身后。 [注释] 1、弁(盘pán):“昪(变biàn)”字的假借,快乐。 鸒(遇yù):鸟名,形似鸟,大如鸽,腹下白色。往往千百成群,鸣声雅雅。 又名雅鸟。 2、提提(时shí):群飞安闲之貌。 3、谷:善。 4、罹(离lí):忧。 5、踧踧(迪dí):平易。 6、鞫(居jū):同“鞠”,穷,阻塞。 一说“鞫”读为“艽(交jiāo)”,荒。 7、惄(逆nì):忧思。 捣:舂(冲chōng)。 8、假寐:不脱衣而寐。 这句是说虽在梦中还是长叹。 9、维:犹“以”。 用:犹“而”。忧能伤人,使人早衰老。 10、疢(趁chèn):热病。如:犹“而”。 以上二句是说心忧时烦热而头痛。 11、梓:木名。 可以供建筑和器用。桑梓都是宅旁常栽的树。 这句连下文是说见桑梓容易引起对父母的怀念,所以起恭敬之心。 12、瞻:尊仰。 匪:非。 13、依:依恋。 二句说我所瞻依的只有父母。 14、属(主zhǔ):连。 15、罹:唐石经作“离”,附著。以上二句是以衣裘为喻,古人衣裳以毛向外而用布做里子。 毛喻父、里喻母。 16、辰:时运。 在:古读如“慈”的上声。这句是说遭遇不幸。 17、蜩(条tiáo):蝉。嘒嘒(慧huì):蝉声。 18、漼(崔上声cuǐ):深貌。 19、淠淠(配peì):草木众盛貌。 以上四句就所见景物起兴,和上文鸒斯、周道同类,不一定有所比。 20、舟流:言无人操纵随舟自流。 这里的两句和《邶风·柏舟》“泛彼柏舟,泛亦其流”同意。 21、伎伎(岐qí):奔貌。 22、雊(够gòu):雉鸣。 23、坏:读为“瘣(汇huì)”,树木瘿(影yǐng)肿。 24、用:犹“而”。本句“枝”字和下文“宁莫之知”的“知”字谐音。 树木疾而无枝和人的忧而莫知有双关的意思。 25、相:视,见《小雅·伐木》篇注。 投兔:投网之兔。 26、先之:言在兔入网以前先驱走它。 一说“先”读为“掀”,言掀网放兔。 27、墐(尽jìn):埋。 28、维:犹“何”。 29、酬:见《小雅·节南山》篇。 “如或酬之”是说好像有人向他进酒似的,那样乐于接受。“之”指“君子”,“君子”指父。 30、不舒究之:不徐徐加以研究。 31、掎(几jǐ):牵引。 伐大木时用绳牵着树头,要树向东倒就得向西牵,让它慢慢倒下。 32、析薪:劈柴。 扡(侈chǐ):就是顺木柴的丝理赖劈破。以上二句是比。 言“君子”听信谗言,不能徐究,不能依理分析,还不如伐木析薪的人。 33、佗(驮tuó):加。 以上二句是说丢开真有罪的人不管而将罪过加在我的身上。 34、浚:深。 二句说无高非山,无深非泉。山高泉深喻父子之情。 35、由:于。 36、耳属(主zhǔ)于垣:是说将有偷听的人贴耳于墙壁,就是今语“壁有耳”的意思。 37、笱(苟gǒu):捕鱼的竹篓。 38、躬:自己。 39、阅:收容。 40、末四句已见《邶风·谷风》。 这是引谚语表示本身既不见容,日后的事更顾不得了。 3.诗经 崧高 翻译及赏析崧高·诗经|注释|讲解|白话翻译 【作品介绍】 《崧高》是《诗经》里面《大雅》中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毛诗序》以为是尹吉甫美宣王,但吴闿生却认为是讥刺。他在《诗义会通》中说:“案《崧高》、《烝民》二诗,微指略同。 皆讥宣王疏远贤臣,不能引以自辅,语虽褒美,而意指具在言外,所以为微文深意。《序》皆未能发其义。 《烝民》语意较显,汉儒犹有知之者,此篇则喻者益少。然二篇笔意相似,惟此为弥隐耳。 先大夫曰:迭称王命,所以深著王之远贤。郑笺云:‘申伯忠臣,不欲离王室。 ’最得其旨。殆三家遗说,郑偶采及之,非毛义也。 ‘不显申伯’三句,先大夫曰:‘深惜其远去也。崧高 【题解及原文】申伯封于谢,周宣王大加赏赐。 尹吉甫写诗表示赞美,并为申伯送行。崧高维岳,骏极于天。 维岳降神,生甫及申。维申及甫,维周之翰。 四国于蕃。四方于宣。 亹亹申伯,王缵之事。于邑于谢,南国是式。 王命召伯:“定申伯之宅;登是南邦,世执其功。” 王命申伯:“式是南邦!因是谢人,以作尔庸。” 王命召伯:“彻申伯土田。”王命傅御:“迁其私人。” 申伯之功,召伯是营。有俶其城,寝庙既成。 既成藐藐,王锡申伯:四牡蹻蹻,钩膺濯濯。王遣申伯:路车乘马。 “我图尔居,莫如南土。锡尔介圭,以作尔宝。 往近王舅,南土是保!” 申伯信迈,王饯于郿。申伯还南,谢于诚归。 王命召伯:“彻申伯土疆。以峙其粻,式遄其行。” 申伯番番,既入于谢。徒御啴啴。 周邦咸喜:戎有良翰!不显申伯,王之元舅,文武是宪。申伯之德,柔惠且直。 揉此万邦,闻于四国。吉甫作诵,其诗孔硕,其风肆好,以赠申伯。 【注释】1、崧(松sōng):山高大貌。嵩山,五岳之一。 《尔雅?释山》:“泰山为东岳,华山为西岳,霍山(衡山)为南岳,恒山为北岳,嵩山为中岳。”2、申:《郑笺》:“申,申侯也。 甫,甫侯也。皆以贤知入为周之桢干之臣。” 3、宣:垣(原yuán)。《郑笺》:“四国有难,则往扞(捍hàn)御之,为之蕃屏;四方恩泽不至,则往宣畅之。” 4、缵(纂zuǎn):继承。《郑笺》:“亹亹(伟wěi),勉也。 缵,继也。”《集传》:“使之继其先世之事也。” 5、谢:今河南唐河县南。《正义》:“申伯先封于申,本国近谢;今命为州牧,故改邑于谢。” 6、式:《集传》:“式,使诸侯以为法也。”7、登:《毛传》:“登,成也。” 《郑笺》:“世世执其政事传子孙也。”8、庸:《毛传》:“庸,城也。” 9、彻:治,测定。《集传》:“彻,定其经界,正其赋税也。” 10、私人:《集传》:“私人,家人也。”11、有俶:俞樾《群经平议》:“有俶,形容其厚也。” 12、藐藐:《毛传》:“藐藐,美貌。”13、蹻蹻(绝jué):《毛传》:“蹻蹻,壮貌。” 14、钩膺:套在马胸前和颈上的带饰。《毛传》:“濯濯(拙zhuó),光明也。” 15、莫如南土:《正义》:“因告之曰:我谋度汝之所居,无如谢邑之最善。”16、近(记jì):表语气,犹“矣”。 《郑笺》:“近,辞也。声如彼记之子之记。” 17、迈:《郑笺》:“迈,往也。”18、谢于诚归:《郑笺》:“谢于诚归,诚归于谢。” 19、峙(制zhì):贮备。粻(张zhāng)、遄(穿chuān):粮食。 《集传》:“峙,积。粻,粮。 遄,速也。”20、番番(播bō):《毛传》:“番番,勇武貌。” 21、啴啴(滩tān):《毛传》:“啴啴,喜乐也。”22、周:《郑笺》:“周,遍也。” 23、元舅:《传疏》:“元舅,大舅也。宪,法也。 文武是宪,言申伯既有文德,又有武功,足为法于天下也。”24、揉:顺,使顺服。 《郑笺》:“揉,顺也。”25、诵:胡承珙(巩gǒng)《后笺》:“此章言诵,又言诗,又言风,三者有别,诵者可歌之名。 ……诗则其本篇之词,风则其词中之意。” 【白话翻译】 嵩山高大是中岳,巍峨耸立入云层。 中岳嵩山降神灵,申伯甫侯二人生。是那申伯和甫侯,周家栋梁最有名,保卫四方诸侯国,宣扬教化天下宁。 申伯做事最勤敏,周王委他继重任。建设城邑在谢地,南国奉他作准绳。 周王命令召伯虎,去为申伯建新城。建成国家在南方,世世代代掌国政。 周王下令给申伯,要为南国做楷模。依靠谢地老百姓,新的城墙快建筑。 周王又命召伯虎,去为申伯治田土。王命太傅和侍御,家臣迁去一起住。 申伯迁谢大工程,召伯奉命来经营。城墙高大又厚实,宗庙寝殿都建成。 寝庙已成多漂亮,王对申伯行赐赏。四匹马儿多雄壮,胸前带饰闪金光。 王送申伯去谢城,路车四马真漂亮。仔细考虑你住处,天下莫比南土墙。 赐你大圭尺二长,作为国宝永收藏。我的娘舅放心去,确保南方万里疆。 申伯决定要起程,王在郿地来饯行。申伯要回南方去,决心回去住谢城。 天子命令召伯虎,申伯疆土要划清。路上干粮准备好,日夜兼程马不停。 申伯勇武貌堂堂,已进谢邑这地方。随从士卒喜洋洋。 全国人民都欢喜,你是国家好栋梁。申伯高贵显荣光,周王舅父不平常,文德武功作榜样。 申伯具有好德行,温和仁爱又端正。安抚诸侯服万国,天下四方传美名。 吉甫作了这首诗,篇幅宏大语言精。它的含义非常好,赠给申伯表欢庆。 更多《诗经》。 4.诗经邶风谷风的大意译文: 山谷中大风飒飒作响, 阴云满天雨水流淌。 本应共同努力心心相印, 不该如此发怒把人损伤。 采来蔓菁和萝卜, 却将根茎全抛光。 不要背弃往日的誓言: “与你生死相依两不忘。” 踏上去路的脚步迟缓踉跄, 心中充满了凄楚惆怅。 只求近送几步不求远, 哪知仅送我到门旁。 谁说荼菜味苦难下咽, 我吃来却像荠菜甜又香。 你们快乐地新结姻缘, 亲密得就像兄弟一样。 泾水因渭水流入而变浊, 水底却清澈如故明晃晃。 你们快乐地新结姻缘, 不要把我来诽谤。 别到我修筑的鱼坝去, 也别碰我编织的捕鱼筐。 我的自身还不能见容, 又怎能顾及我去后的情况。 就像到了深深的河流, 用木筏或小船过渡来往; 好比到了浅浅的溪水, 便浮着游着来到岸上。 往日家中有什么没什么, 我都为你尽心地操持奔忙。 凡是邻居有了难事, 就是爬着也要前去相帮。 你不能体怜我也就算了, 反把我当作仇敌孽障。 拒绝了我的一片好心, 就像货物无法脱手交账。 以往生活在忧虑和贫苦中, 与你一起患难同当。 如今家境有了好转, 你却把我当成毒物祸殃。 我准备好美味的菜食贮藏, 为了度过冬季的匮乏时光。 你们快乐地新结姻缘, 却用我的积蓄把贫穷抵挡。 粗声恶气地拳脚相加, 还把苦活狠压在我肩上。 全不顾惜当初的情意, “唯我是爱”真像空梦一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