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帮忙提供一下《诗经》中的祭祀诗及其赏析祭祀诗是《诗经》中较早的作品,是宗教祭祀活动中用来赞颂神灵、祈福禳灾的诗歌。 祭祀诗的篇目虽然比不上弃妇诗和情诗,但其题材独特,民族特点鲜明,并有浓郁的宗教气息和文化价值,在“诗三百”中占有重要位置。祭祀诗的出现是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一种文化现象。 这类诗篇主要以《周颂》为代表,其中心内容是赞美在位的周王或其祖先的功德。 从远古时代到周代,人类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已进步许多,但原始社会对超自然的神秘力量的崇拜,作为一种深层次文化积淀下来。 祭祀活动是为了维持或恢复人与“神”的良好关系,把整个社会通过集体活动联结起来。进入阶级社会后祭祀转化为权利的象征,周王朝崇尚敬天尊族,祭祀天地以周祖后稷、文王配天,其政治指向十分明显,实际上是说明其政权受命于天,祭祀先王维护宗族组织,又起到了维护统治的作用。 摘要:祭祀诗的文学特色一向为人们所忽视,甚至有人否认其在文学上的成就。事实上,祭祀诗具有模糊的人物形象、虔敬的思想感情、盛大的场面描写以及叠字、复沓、反复、设问与反问等多样的艺术手法等特色。 其研究力度还有待加强。关键词:祭祀诗 文学特色 《诗经》作为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选集,祭祀诗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也就是说,祭祀是周代国家最重要的两件大事之一,祭祀渗透到了周人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所谓祭祀,指的是古代人们按照一定仪式进行的敬鬼事神的社会活动。 祭祀的对象,总的来说,不外乎祭祖与祭天(泛指大自然)两大类。祭祀活动源起于原始氏族社会,至周代才发展完备。 祭祀诗,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祭祀诗是指那些在祭祀活动中咏唱的赞颂神灵、祖先,祈福禳灾的诗歌。 广义的祭祀诗指的是一切写到祭祀或用于祭祀及赞神颂神的诗歌,不但包括纯祭祀诗,而且还包括颂赞诗、部分农事诗和史诗。本文探讨祭祀诗的文学特色所涉及的对象为广义的祭祀诗,大约有六十篇左右。 说到《诗经》的文学特色,人们大都喜欢拿国风以及小雅中的篇章来进行分析。至于祭祀诗,往往仅从文化(礼仪)方面来展开研究,文学方面的论述少之又少。 平心而论,祭祀诗的文学特色是不如国风及小雅突出,成就上也比不上国风、小雅,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祭祀诗在文学方面仍有其特色。下面本人不揣浅陋,试从人物形象、思想感情、场面描写以及艺术手法四个方面剖析之。 一、模糊的人物形象 祭祀诗中的人物包括祭祀者、被祭祀者以及其他相关人物,这些人物大都属于一些有地位身份的人,上至君王诸侯,下至卿大夫与士,不像国风中的人物多为平民百姓或者奴隶。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一方面固然与诗歌的题材内容不同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周代的祭祀权主要掌握在贵族(家族大宗)手里有关,祭祀权在当时即意味着特权,掌握了祭祀权也就掌握了政治上的权力。 祭祀诗中的人物诸如祖先、神、天,基本上都是抽象的概念,对他们没有具体的形象描绘。试看《周颂·维天之命》:维天之命,於穆不已。 於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假以溢我,我其收之。骏惠我文王,曾孙笃之。 这是一首祭祀文王的诗,整首诗只是笼统地赞颂文王的“纯德”,并未对其性格与德行进行具体的描述,因此在人们心目中文王始终只是一个模糊的影子。又如《周颂·执竞》,该诗是一首“祀武王”之诗,文中写及武王以及参祭者的句子就“执竞武王,无竞为烈”、“威仪反反,既醉既饱”等几句,人物形象同样单薄而模糊。 这样的例子还有不少。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的是古希腊神话中对神的形象刻画得十分具体生动,如多情的宙斯,嫉妒的赫拉,勇敢的普罗米修斯等等。 古代中西方在人物形象刻画上的这种差别源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以及审美情趣。二、虔敬的思想感情 古人进行祭祀的目的十分明确,就是要从神致福。 要达到这一目的,除了要准备丰盛洁净的祭品、严格按照程序之外,再有就是态度要严肃,心要诚,即在祭祀前、祭祀中乃至祭祀后都要怀着一颗虔敬之心。心不诚,神灵是不会赐福的。 读《诗经》中的祭祀诗我们是不难体会古人祭祀前后的神圣与恭敬之心的。祭祀的神圣性首先体现在祭祀活动进行的环境是庄严肃穆的,可以把人在未开始举行仪式的时候就感受到神圣庄严的气氛,使人们对祖先神灵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閟宫有侐,实实枚枚。” (《閟宫》)举行祭祀之礼的天子诸侯态度严肃而谨慎,端庄而有序。 “于穆清庙,肃祊显相。济济多士,秉文之德。 对越在天,骏奔走在庙。”(《清庙》)“有来雝雝,至止肃肃。 相维辟公,天子穆穆。”(《雍》)“威仪反反”(《思文》)、“君妇莫莫”。 (《楚茨》)从“雝雝”、“肃肃”、“穆穆”、“反反”、“莫莫”这些词我们可以看出参祭者严肃认真的态度。三、盛大的场面描写 本文所指的场面包括祭祀场面与劳动场面。 在约六十首祭祀诗中,以祖先为祭祀对象的最多,占到所有祭祀诗的一半,由此可以看出《诗经》时代祖先崇拜的鼎盛。所占份量仅次于祖先祭祀的是农事祭祀诗,有十首,反映了周人以农为本、重视农业的思想。 祭祀场面与劳动场面便。 2.三字经首孝悌到最长久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 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 三光者,日月星。 三纲者,君臣义。 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 此四时,运不穷。 曰南北,曰西东。 此四方,应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 此五行,本乎数。 曰仁义,礼智信。 此五常,不容紊。 稻粱菽,麦黍稷。 此六谷,人所食。 马牛羊,鸡犬豕。 此六畜,人所饲。 曰喜怒,曰哀惧。 爱恶欲,七情具。 青赤黄,及黑白。 此五色,目所识。 酸苦甘,及辛咸。 此五味,口所含。 膻焦香,及腥朽。 此五臭,鼻所嗅。 匏土革,木石金。 丝与竹,乃八音。 曰平上,曰去入。 此四声,宜调协。 高曾祖,父而身。 身而子,子而孙。 自子孙,至玄曾。 乃九族,人之伦。 父子恩,夫妇从。 兄则友,弟则恭。 长幼序,友与朋。 君则敬,臣则忠。 此十义,人所同。 当师叙,勿违背。 斩齐衰,大小功。 至缌麻,五服终。 礼乐射,御书数。 古六艺,今不具。 惟书学,人共遵。 既识字,讲说文。 有古文,大小篆。 隶草继,不可乱。 若广学,惧其繁。 但略说,能知原。 凡训蒙,须讲究。 详训诂,明句读。 为学者,必有初。 小学终,至四书。 论语者,二十篇。 群弟子,记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 讲道德,说仁义。 作中庸,子思笔。 中不偏,庸不易。 作大学,乃曾子。 自修齐,至平治。 孝经通,四书熟。 如六经,始可读。 诗书易,礼春秋。 号六经,当讲求。 有连山,有归藏。 有周易,三易详。 有典谟,有训诰。 有誓命,书之奥。 我周公,作周礼。 著六官,存治体。 大小戴,注礼记。 述圣言,礼乐备。 曰国风,曰雅颂。 号四诗,当讽咏。 诗既亡,春秋作。 寓褒贬,别善恶。 三传者,有公羊。 有左氏,有谷梁。 经既明,方读子。 撮其要,记其事。 五子者,有荀扬。 文中子,及老庄。 经子通,读诸史。 考世系,知始终。 自羲农,至黄帝。 号三皇,居上世。 唐有虞,号二帝。 相揖逊,称盛世。 夏有禹,商有汤。 周武王,称三王。 夏传子,家天下。 四百载,迁夏社。 汤伐夏,国号商。 六百载,至纣亡。 周武王,始诛纣。 八百载,最长久。 释义:一个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爱的道理,接下来是学习看到和听到的知识。 并且要知道基本的算术和高深的数学,以及认识文字,阅读文学。 我国采用十进位算术方法:一到十是基本的数字,然后十个十是一百,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一直变化下去。 还应该知道一些日常生活常识,如什么叫“三才”?三才指的是天、地、人三个方面。什么叫“三光呢?三光就是太阳、月亮、星星。 什么是“三纲”呢?三纲是人与人之间关系应该遵守的三个行为准则,就是君王与臣子的言行要合乎义理,父母子女之间相亲相爱,夫妻之间和顺相处。 再让我们看一看四周环境,春、夏、秋、冬叫做四季。 这四时季节不断变化,春去夏来,秋去冬来,如此循环往复,永不停止。 说到东、南、西、北,这叫作“四方”,是指各个方向的位置。 这四个方位,必须有个中央位置对应,才能把各个方位定出来。 至于说到“五行”,那就是金、木、水、火、土。 这是中国古代用来指宇宙各种事物的抽象概念,是根据一、二、三、四、五这五个数字和组合变化而产生的。 “十干”指的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又叫“天干”;“十二支”指的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又叫“地支”,是古代记时的标记。 地球围绕太阳运转,而太阳又围绕着银河系中心运转。太阳运行的轨道叫“黄道”,在地球中央有一条假想的与地轴垂直的大圆圈,这就是赤道。 在赤道地区,温度最高,气候特别炎热,从赤道向南北两个方向,气温逐渐变低。我们国家是地处地球的东北边。 中国是个地大物博的国家,直接流入大海的有长江、黄河、淮河和济水,这四条大河是中国河流的代表。 中国的五大名山,称为“五岳”,就是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蒿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这五座山是中国大山的代表。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知识分子、农民、工人和商人,是国家不可缺少的栋梁,称为四民,这是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 如果所有的人都能以仁、义、礼、智、信这五种不变的法则做为处事做人的标准,社会就会永保祥和,所以每个人都应遵守,不可怠慢疏忽。 除了人类,在地球上还有花草树木,这些属于植物,在陆地上和水里到处都有。 虫、鱼、鸟、兽属于动物,这些动物有的能在天空中飞,有的能在陆地上走,有的能在水里游。 人类生活中的主食有的来自植物,像稻子、小麦、豆类、玉米和高梁,这些是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食品。 在动物中有马、牛、羊、鸡、狗和猪,这叫六畜。这些动物和六谷一样本来都是野生的。 后来被人们渐渐驯化后,才成为人类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高兴叫作喜,生气叫作哀,害怕叫作惧,心里喜欢叫爱,讨厌叫恶,内心很贪恋叫作欲,合起来叫七情。 这是人生下来就有的七种感情。 青色、黄色、赤色、黑色和白色,这是我国古代传统的五种颜色,是人们的肉眼能够识别的。 在我们平时所吃的食物中,全能用嘴巴分辩出来的,有酸、甜、苦、辣和咸,这五种味道。 我们的鼻。 3.“万石家风忠孝悌”出自于哪里这是一个对联,我在这——“黟县楹联一”和“中国楹联报”找到的,,应该是出自这个的(下面这个)。 (我猜测是这个【中国楹联报】)(同时原本对联是———— —— 万石家风惟孝弟 百年世业在诗书 发刊日期:2014年02月07日 > 总第1127期 > 第三版 > 新闻内容 安徽黟县古楹联的传播类别分析 新闻作者:安徽/李新丽 发布时间:2014-1-31 查看次数:286 放大 缩小 默认 安徽黟县始建于公元前221年,其独特完美的自然生态环境成就了黟县千年来一直享有的“桃花源里人家”的美誉。县内目前尚有众多保存完好的明清民居和祠堂,流连于这些古老建筑间,随处可见悬挂于门厅壁柱上的古楹联。 作为一种中国传统的文化传播方式,这些古楹联成为连接古人与今人之间的精神纽带,既是前辈修身养性、为人处世的座右铭和信条,又是他们教育后代的教科书和道德箴言。 如果从传播内容来加以甄别,这些古楹联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修身类、治学类、传家类、景物类。 一、修身类:此类楹联秉承儒家修身之道,告诫后世自我完善之途。 二字箴言惟勤惟俭;两条正路曰读曰耕。 此联意在说明人生在世,应过勤俭的日子,走耕读的正路。该联昭示成为正人君子之道,凝炼成“二字箴言”和“两条正路”,真可谓至理名言。 一生得力知勤俭;千古存心致礼仁。 此联意在告诫后世取得成功的秘诀就是勤俭二字,永远要铭刻于心的是推行礼法和保持仁爱的精神。 莫致春秋佳日去;最难风雨故人来。 此联意在告诫后人不能够蹉跎岁月,致使春秋佳日的大好日子白白过去,只有朝乾夕惕,才可以绝处逢生,即便遭遇风雨也会柳暗花明,故人前来。 天怀畅若修林竹;静趣清于幽室兰。 此联运用“修林竹”和“幽室兰”做比喻,把保持心态舒缓,追求宁静情怀的境界表达得淋漓尽致。 世事让三分,天空海阔;心田存一点,子种孙耕。 此联旨在启发后世,待人接物要宽厚忍让,积德行善将庇护子孙。 遇事退让三分,就有宽阔的余地,只要心中存有一份善心,就能够让子孙受益无穷。 事业从五伦做起;文章本六经所得。 此联指出了为人之本,读书之道,发人深省。意在告诫后世,只有做好五伦:仁义礼智信,才会干成一番大事业;要想写就一副好文章,也一定要领会诗、书、礼、乐、易和春秋的大义。 须知难得惟兄弟;务在相孚以性情。 此联本意是兄弟乃手足,缘分实难得,务必要用真情与秉性去取得相互的信任和辅助。 二、治学类:此类楹联告诫后世治学之境界,惟有经历艰辛,才可以有所收获。 藜火光联书案月;笔花香染墨池烟。 此联指书案前,月光与灯光交相辉映,生花的妙笔好像把墨池都染上了香味。以欣喜的心情描绘了寒士挑灯夜读的境界,只有经历艰辛和努力,才可以走向成功。 孝友初心诗书夙好;春秋佳日山水清音。 此联将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喜爱读书与春秋佳日,山水清音相提并论,互为对照,彼此相喻,以凸显对人间、自然界最为美好的事物的赞扬和追求。 雨入花心自成甘苦;水归器内各现方圆。 此联的大意是雨水滴落进不同的花心,随蕊而溶,或甜或苦,清水归入容器内,随形可变,有方有圆。 练达人情皆学问;精明世故即经纶。 此联传达出学问之道。 大意为只有通晓人情才能够做出真正的学问,只有饱览世故才会练就出才干。 三、传家类:此类楹联告诫后世,个人只有完成自我的修身和治学之后,才可以齐家。 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它的延续和发展需要有传家之道。 孝弟传家根本;诗书经世文章。 此联告诫后世孝敬父母,善待兄弟是家庭和睦兴旺代代相传的根本保证,《诗经》、《尚书》等先贤书籍是治理社会的经典。这里意在说明后代子孙不仅要孝悌传家,而且还要认真阅读古圣先贤的经典。 万石家风惟孝弟;百年世业在诗书。 此联意在说明孝顺父母敬爱兄弟,读诗论经,按儒家的道德要求修身养性,才是万石祖业,百年传世的根本保证。 传家无别法,非耕即读;裕后有良图,惟俭与勤。 此联的大意是,传家最大的法宝不是耕种就是读书,让后代富裕的最好的方法就是勤劳和俭朴。 此联用“无别法”和“有良图”进行对照和比较,表达了对治家、传家之道的深切体会。 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 此联道出了积善和读书传家之道,发人深省。 忠孝持家远;诗书处世长。 此联推崇忠厚诚信的道德风范与刻苦认真的读书精神,在我国民间流传久远,得到人们的共识和认可。 水惟善下方为海;山不矜高自极天。 此联以水和山为喻,以水善居下和山不矜高,告诫后世要像水那样善利万物而不争,要具备山的胸怀不矜高大而坦荡。 四、景物类:此类楹联写景状物,兼具哲理和情趣,妙不可言,传递了古黟人外观宇宙内观自我的精神。 雪窗快展时晴帖;山馆闲临欲雨图。 本联描绘了学书作画的闲情逸致。 大意是窗外雪花飞舞,认真地展读稀世书法珍品《时晴帖》;闲寓于山馆之内,休闲地临摹画卷《欲雨图》,一幅散淡优雅的图景跃然眼前。 水光风力俱相怯;星象烟云喜共和。 此联的大意是大千世界里的水光、风力、星象、烟云等等,真可谓千奇百怪,林林总总。它们既相互包容又相互抵牾,奥妙。 4.“国用《诗》《书》《礼》《乐》孝悌善修治者”出自哪里儒家经典主要有十三经。儒家正典化始自孔子治六经。孔子“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即《诗经》《尚书》《仪礼》《乐经》《周易》《春秋》。其中诗书礼乐又称古之四教,周朝贵族的教科书。 “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兮,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君子知在位者之不能以恶服人也,是故简六艺(六艺为“礼” “乐” “射” “御” “书” “数”)以赡养之。《诗》《书》具其志,《礼》《乐》纯其养,《易》《春秋》明其知。六学皆大,而各有所长。《诗》道志,故长于质。《礼》制节,故长于文。《乐》咏德,故长于风。《书》著功,故长于事。《易》本天地,故长于数。《春秋》正是非,故长于治人。” 荀子说:“故诗书礼乐之道归是矣。诗言是其志也,书言是其事也,礼言是其行也,乐言是其和也,春秋言是其微也。”即《诗经》教言圣人之志,《尚书》教行圣人之事,《仪礼》规定圣人之行,《乐经》乃和圣人言,《春秋》乃圣人微言大义。“温惠柔良者,《诗》之风也;淳庞敦厚者,《书》之教也;清明条达者,《易》之义也;恭俭尊让者,礼之为也;宽裕简易者,乐之化也;刺几辩义者,《春秋》之靡也。” 5.要关于孝悌的句段 要标注在哪本书上看到的弟子规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弟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