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霸陵的诗歌

1.谁能给个七哀诗 王粲的诗歌赏析

七 哀 诗 王 粲 西京乱无象①,豺虎方遘患②。

复弃中国去③,委身适荆蛮④。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⑤。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⑥。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⑦,挥涕独不还。 “未知生死处,何能两相完⑧?” 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南登霸陵岸⑨,回首望长安。 悟彼《下泉人》⑩,喟然伤心肝。

◇注释①西京:指长安。东汉都洛阳,洛阳在东,长安在西,因称长安为西京。

无象:无道或无法。②豺虎方遘患:豺虎:指董卓余党李傕、郭汜等人。

方遘患:正在制造祸乱。遘:同“构”。

③中国:此指北方中原地区。④委身:托身,寄身。

适:往。荆蛮:指荆州。

荆州本楚国之地,楚国本叫“荆”,古人称南方民族为“蛮”,故旧称荆州为荆蛮。⑤攀:谓攀拉车辕,表示恋恋不舍。

① 蔽:遮盖。② 顾:回头看。

③ 两相完:两者都能保全。④ 霸陵:汉文帝刘恒坟墓,地处长安东面。

岸:高地。⑤ 《下泉》:《诗经·曹风》篇名。

《毛诗序》:“《下泉》,思治也。”“曹人思明王贤伯也。”

“下泉”,即“黄泉”,指地下。“下泉人”,此处也有暗指汉文帝之意。

◇古诗大意西汉的都城长安城上空已是黑云乱翻,李傕、郭汜等人在这里制造事端。我忍痛告别了中原的乡土,把一身暂托给遥远的荆蛮。

送行时亲戚眼里噙着泪水,朋友们依依不舍攀着车辕。走出门满目萧条一无所见,只有堆堆白骨遮蔽了郊原。

一个妇人面带饥色坐路边,轻轻把孩子放在细草中间。婴儿哭声撕裂母亲的肝肺,饥妇人忍不住回头看,但终于洒泪独自走去,“我自己还不知道死在何处,谁能叫我们母子双双保全?”不等她说完,我赶紧策马离去,不忍再听这伤心的语言。

登上霸陵的高地继续向南,回过头我远望着西京长安。领悟了《下泉》诗作者思念贤明国君的心情,不由得伤心、叹息起来。

◇作者简介王粲(公元177—217)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人。他出身于官僚家庭,十四岁时来到长安,十七岁因董卓余党作乱,南下避难,依附刘表,但在荆州十五年,一直不得重用。

曹操攻下荆州时,刘表已死,他劝服刘表之子刘琮依附曹操,被任命为丞相掾,赐爵关内侯。建安二十二年随曹操东征孙权,因病死于途中,年四十一。

王粲年轻时就很有才名。他早年曾经亲历战乱,流离颠沛,对人民的苦难有深切的感受,作品内容充实,情调悲凉,成为“建安七子”中成就最高的作家。

中年之后,深得曹操信任,官至侍中,生活优裕,在邺下与曹氏父子周旋期间,写下了一些歌颂曹操功德的作品,失去了建安文学进步的思想光泽。 ◇赏析《七哀》,大概是当时的乐府新题。

所谓“七哀”,是表示哀思之多。 《七哀诗》今存三首,不是一时之作,这里选的是第一首。

后代都把它作为最能代表建安诗歌现实主义精神的五言力作。公元192年,大军阀董卓被杀后,他的部将李傕、郭汜攻破长安,大肆烧杀抢掠,李郭二人又互相混战,造成一场空前浩劫。

王粲在南下避难,逃离长安不远的路上,目睹了一幕悲剧,心中无限酸楚,便把这件事如实地反映了出来,并表明了自己的态度。“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

诗的开头两句概括在交待当时的局势。“乱无象”正是军阀横暴,民不聊生的概括。

诗进而对这种混乱局面指出其形成,是因“豺虎方遘患”所致,一下子就把对祸国殃民的“豺虎”即军阀的愤恨表达了出来。 “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这四句,写作者在混乱局势下,无可奈何被迫迁移。

作者本从洛阳流离长安,现又要离开长安,故云“复弃”;“荆蛮”是远离长安的偏远之地。特地指出加以点明,以显示这次“委身”仍是出于无奈。

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尤其兵荒马乱之际,生离等于死别,“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就是写出了离别时的悲痛场面。“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对当时长安四周数百里内不见人烟,“白骨盈积”的惨象,仅用十个字就作了高度概括。“无所见”正是为了强调下句的“白骨蔽平原”。

这五个字极富概括力,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无限伤心惨目的图景。“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诗人选择了一个饥妇人由于万般无奈,只好弃子逃难的场面。

草丛中呱呱待哺的婴儿,不久就要变成一具白骨是完全可以预料的,但弃子求生的饥妇人是否能逃脱饿毙的厄运尚不可知,她心中明白,等待着自己的同样是死亡。这真是惨绝人寰。

“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

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目击者王粲在这惨绝人寰的饥妇弃子的事实面前竟因毫无解救办法,也只好一去了之。

诗最后写作者登上霸陵,回头遥望长安,伤心感叹。霸陵是文帝的墓葬,文帝时代是汉代的太平盛世,因而,“下泉人”既是借用《诗经》典故表达“思治”求安,“思明王贤伯”的心愿,也隐寓了对贤明的汉文帝的怀念。

2.谁知道有关 《灞河柳》的诗句

1、李白《忆秦娥》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霸陵伤别。

乐游原⑤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2、杨巨源《赋得灞岸柳留别郑员外》

杨柳含烟灞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好风傥借低枝便,莫遣青丝扫路尘。

3、戴叔伦《赋得长亭柳》

濯濯长亭柳,阴连灞水流。雨搓金缕细,烟袅翠丝柔。送客添新恨,听莺忆旧游。赠行多折取,那得到深秋?

4、刘禹锡《杨柳枝》

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落时。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5、周德华《杨柳枝》

清江一曲柳千条,二十年前旧板桥。曾与情人桥上别,更无消息到今朝。

6、李白 《劳劳亭 》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7、罗隐《柳》

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3.求一首关于项羽的诗歌

所谓诗说,只不过就是戏说,随便用四库的软件查了一下,竟然发现评论项羽的诗有15首之多,其中有不少值得玩味的地方。

项羽想来不用多介绍了,也许用文康先生的“儿女英雄”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吧,他有男儿气概,也有儿女情长,他可以冷酷的血腥屠杀,也可以荡气回肠的柔情似水,他的人生是一个巨大的悲剧,我想,悲剧有时候是最诱人的,加上他传奇的经历,这些或许就是后世的诗家愿意垂青他的缘故。 先来看一首《咏项羽》: “北伐虽全赵,东归不王秦。

空歌拔山力,羞作渡江人。” 作者于季子是初唐高武后时期的进士,关于他生平的文字已经没有了。

四句诗列举了项羽生平,在纯粹的描述史实之外,表达了对项羽乌江自刎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激赏。 表达于季子同样感情的诗歌有《乌江》 “争帝图王势已倾,八千兵散楚歌声。

乌江不是无船渡,耻向东吴再起兵。 ” 《项王》“骓马虞兮可奈何,汉军四面楚人歌。

乌江耻学鸿门遁,亭长无劳劝渡河”。 这三首诗的作者不是中过进士当过小官,就是清闲的文人,骨子里面文人理想的气质很是浓厚,对项羽的自杀给予了极大的同情和理解,甚至于可以把它们的态度看成是一种欣赏。

同样表达这种感情,上述三首诗都逊色于李清照的《绝句》诗: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诗以言志,不光是用来对历史空发感慨的,诗歌更是诗人个人情感的表达,从这个意义上说,使得前面三首等而下之了,有人说李的这首绝句比豪放派的词还要豪放,一个女子在看到国破家亡,而南宋歌舞升平,没有人表现得像个男人的时候,抒发了自己极大的愤慨,也难怪,此刻的岳飞才初出茅庐。 还有表达另外一种感情的,如杜牧的《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这个喜欢用诗歌来表达自己独特见解的杜牧觉得项羽应该忍辱回江东,还觉得卷土重来未可知。这首诗唐人李山甫跟着唱和, 《项羽庙》 “为虏为王尽偶然,有何羞见渡江船?停分天下犹嫌少,可要行人赠纸钱?” 可能杜牧和李山甫的过分的书生气让大政治家王安石看不下去吧,200年以后远远的和了一首同名的七绝:“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当然政治家有政治家的眼光,从形势上项羽东山再起的可能已经微乎其微了,但王安石尽管也是成就巨大的文学家,但却少了诗人的浪漫主义。 张耒的《项羽》从另外的角度总结了项羽失败的原因,其诗曰 “:沛公百战保咸阳,自古柔仁伏暴强。

慷慨悲歌君勿恨,拔山盖世故应亡。” 残暴,有能人而不能用,他必然走向失败。

张耒是“苏门四学士”,跟东坡一样怀才不遇,故而诗家的愤怒在诗歌里宣泄了出来。 与之表达同样感情的诗有陆游的《项羽》: “八尺将军千里骓,拔山扛鼎不妨奇。

范增力尽无施处,路到乌江君自知。” 像陆游那样英雄无用武之地的人实在是太多了,学成文武艺,并不见得可以货卖帝王家,这首诗的同调实在不少: 《过项羽庙》宋 陈洎 “八千子弟已投戈,夜帐犹闻怨楚歌。

学敌万人成底事,不思一个范增多” 《过项羽庙》宋 “盖世英雄力拔山,岂知天意主西关。范增可用非能用,徒叹身亡顷刻间。”

连苏轼的弟弟在悲叹虞姬的诗中也发此感慨,《虞姬墓》 “布叛增亡国已空,摧残羽翮自令穷。艰难独与虞姬共,谁使西来敌沛公” 真正对项羽感兴趣,写下诗论最多的是以《圆圆曲》闻名的吴伟业,先是洋洋洒洒写下《下相怀古》: “驱车马陵山,落日见下相。

忆昔楚项王,拔山气何壮。太息取祖龙,大言竟非妄。

破釜救邯郸,功居入关上。杀降复父仇,不比诸侯将。

杯酒释沛公,殊有君人量。胡为去咸阳,遭人扼其吭。

亚父无诤言,奇计非无望。重瞳顾柔仁,隆准至暴抗。

脱之掌握中,骨肉俱无恙。所以哭鲁兄,仍具威仪葬。

古来名与色,英雄不能忘。力战兼悲歌,西风起酸怆。

废庙枕荒冈,虞兮侍帷帐。乌骓伏坐傍,踣地哀鸣状。

我来访遗迹,登高见芒砀。长陵竟抔土,万事同惆怅”。

又写下了《项王庙》:“战马台前拜鲁公,兴亡何必定关中。故人子弟多豪杰,弗及封侯吕马童。”

接着写下了《虞兮》:“千夫辟易楚重瞳,仁敬居然百战中。博得美人心肯死,项王此处是英雄。”

此公对游览各地名胜充满了兴趣,各地的名胜又因他提供给游人许多许多谈资。 也许是清代的皇帝大兴文字狱,文网森严留给文人的压抑太多了,只好把精力浪费在对历史人物的品头论足上,上有吴伟业,下有孙原湘的一组《题仲瞿西楚霸王之墓诗后》: 一杯热血奠幽宫,空祭灵旗飒楚风。

死有人争分五体,生无天命枉重瞳。 范增不解留韩信,项伯徒知翼沛公。

百战河山成底事,谁将成败论英雄。 ——之一 玉玦三看赤帝愁,鸿门一误又鸿沟。

无心杀季真仁度,并力除秦是本谋。 独弃关中酬故将,平分天下与诸侯。

雌雄刘项分明在,本纪原应楚出头。 ——之二 杜默清狂有替身,檀槽铁拔为迎神。

敢将文字翻迁史,欲吊英雄用美人。 鬼马怒嘶阴雨夜,山花红作战场春。

霸陵弓剑长陵士,一代匆匆万劫。

4.关于灞桥的古诗

1. 《东风第一枝·春雪》史达祖

巧沁兰心,偷粘草甲,东风欲障新暖。漫疑碧瓦难留,信知暮寒犹浅。行天入镜,做弄出、轻松纤软。料故园、不卷重帘,误了乍来双燕。

青未了、柳回白眼,红欲断、杏开素面。旧游忆著山阴,后盟遂妨上苑。熏炉重熨,便放漫春衫针线。怕凤靴挑菜归来,万一灞桥相见

2. 《玉蝴蝶》晁冲之

目断江南千里,灞桥一望,烟水微茫。尽锁重门,人去暗度流光。雨轻轻,梨花院落,风淡淡、杨柳池塘。恨偏长。佩沈湘浦,云散高唐。清狂。重来一梦,手搓梅子,煮酒初尝。寂寞经春,小桥依旧燕飞忙。玉钩栏、凭多渐暖,金缕枕、别久犹香。最难忘。看花南陌,待月西厢。

3. 《灞桥待李将军》长孙无忌

飒飒风叶下,遥遥烟景曛。霸陵无醉尉,谁滞李将军。

4. 《解连环》高观国

露条烟叶。惹长亭旧恨,几番风月。爱细缕、先窣轻黄,渐拂水藏鸦,翠阴相接。纤软风流,眉黛浅、三眠初歇。奈年华又晚,萦绊游蜂,絮飞晴雪。依依灞桥怨别。正千丝万绪,难禁愁绝。怅岁久、应长新条,念曾系花骢,屡停兰楫。弄影摇晴,恨闲损、春风时节。隔邮亭,故人望断,舞腰瘦怯。

5. 《柳梢青》高观国

翠拂晴波,烟垂古岸,灞桥春色。斜带鸦啼,乱萦莺梦,愁丝如织。为怜张绪风流,正瘦损、宫腰褪碧。绽绾同心,留连不住,天涯行客

6. 《连理枝》贺铸

绣幌闲眠晓。处处闻啼鸟。枕上无情,斜风横雨,落花多少。想灞桥、春色老於人,恁江南梦杳。往事今何道。聊咏池塘草。怀县年来,萧萧壮发,可堪频照。赖醉乡、佳境许徜徉,惜归欤不早。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