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周文王的母亲是太任吗太任,亦称大任,周室三母之一,她是季历(王季)之妻,姬昌(周文王)之母。周文王是历史上著名的笃行仁义、敬老慈少、礼贤下士、具备圣智慈理的君王,这与太任从小就对姬昌进行的教育分不开。 太任是殷商时期挚国(今河南平舆)国君任侯的二女儿,因生得美丽端庄,聪慧善良,性格温顺典雅,从小就具有高尚的品德,所以芳名远播。长大后的太任,就嫁给了周先王季历为妻。为了迎娶她,季历举行了十分浩大的迎亲仪式。由于人多,东西也多,就干脆把渡船连在一起,搭成了浮桥,让大家赶着车马、抬着东西从上面通过。这是历史上最早的一次婚嫁记载。 太任嫁给季历之后,也像她的婆婆太姜一样,协助丈夫,爱护百姓,凡事遵循礼仪,一心一意只做有德行之事。不久,太任怀孕。有了身孕的她对自己要求得更严了。《列女传·母仪传·周室三母》中记载:“大任(太任)者,文王之母,挚任氏中女也。王季娶为妃。大任之性,端一诚庄,惟德之行。及其有娠,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敖言,能以胎教。溲于豕牢,而生文王。文王生而明圣,大任教之,以一而识百,卒为周宗。君子谓大任为能胎教。古者妇人妊子,寝不侧,坐不边,立不跸,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视于邪色,耳不听于淫声。夜则令瞽诵诗,道正事。如此,则生子形容端正,才德必过人矣。故妊子之时,必慎所感。感于善则善,感于恶则恶。人生而肖万物者,皆其母感于物,故形音肖之。文王母可谓知肖化矣。”说的是,她在怀孕之时,不看不正经的颜色,不听淫秽的声音,不说狂傲的话语,不吃辛辣生冷的食品,以保持仁爱祥和的心态,让胎儿受到良好的孕育。 公元前1213年(商王祖甲二十八年),周文王姬昌出生。姬昌一生下来就与众不同,他长着四个**,而且天资聪明,学习时能够举一反三。这当然与太任在他出生前就给了他如此好的胎教有着直接的关系。从此以后,胎教在我国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后人们说太任是中国胎教第一人。 据史料记载,当时太任还在做家务,想不到动了胎气,回到屋里就生下了姬昌。姬昌出生之时,屋外有一只红色的小鸟飞来了。它衔着一封丹书,一直飞到姬昌出生的房门前,放下丹书又飞走了。人们打开丹书一看,书上意思是说:“恭敬上天而不懈怠者吉祥,怠慢上天而不恭敬者灭亡;奉行道义而克制私欲者天下从之,满足私欲而抛弃道义者终无善果。任何事情,不努力为之则会枉费心机,不恭敬上天则不能获得正果;枉费心机者最终要灭亡,恭敬上天者则能流传万世。以仁义取天下,以仁义守天下,则可传之百世;以暴力取天下,而以仁义守天下,则可传之十世;以暴力取天下,又以暴力守天下,则会一世而亡。”因为姬昌出生之时有此“圣瑞”,加上姬昌慢慢长大,举止应对让人觉得他的确是一个杰出的孩子。他的爷爷古公和奶奶太姜都感到很高兴,认定他将来一定会成大器,于是就对族里的长老们说:“我们这一族总有一天会兴旺,而这个希望要落在这个孩子的身上。”并给他取名为“昌”,一心要把王位传给他。 为此,宗周诗人歌颂周的功业,最先想起的总是太任。如《诗经·大雅》中的《思齐》篇,一开始就这样向我们介绍:“思齐太任,文王之母。”用今天的话说:“仪态端庄的太任,就是文王的母亲”。 据说太任故乡在平舆县,现今河南平舆县(古槐镇)还有太任公园。 2.诗经 思齐 翻译〖原文〗 思齐大任,文王之母,思媚周姜,京室之妇。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 惠于宗公,神罔时怨,神罔时恫。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雍雍在宫,肃肃在庙。不显亦临,无射亦保。 肆戎疾不殄,烈假不瑕。不闻亦式,不谏亦入。 肆成人有德,小子有造。古之人无斁,誉髦斯士。 〖译文〗 雍容端庄是太任,周文王的好母亲。贤淑美好是太姜,王室之妇居周京。太姒美誉能继承,多生男儿家门兴。 文王孝敬顺祖宗,祖宗神灵无所怨,祖宗神灵无所痛。示范嫡妻作典型,示范兄弟也相同,治理家国都亨通。 在家庭中真和睦,在宗庙里真恭敬。暗处亦有神监临,修身不倦保安宁。 如今西戎不为患,病魔亦不害人民。未闻之事亦合度,虽无谏者亦兼听。 如今成人有德行,后生小子有造就。文王育人勤不倦,士子载誉皆俊秀。 3.历史上有许多伟大的女性,周朝“三母”:太姜、太妊、太姒合称“三历史上有三位伟大的女性,周朝“三母”:太姜、太妊、太姒合称“三太”,是周朝三位开国先君的夫人,三位有文化的太太又培养了三代明君,带来了周朝八百年的江山。 太姜 太姜是周朝先祖太王古公亶(dǎn)父的夫人、王季(季历)的母亲,周文王姬昌的祖母。古公亶父广积善行、以仁厚待人,得到了百姓的拥护。 他不忍心看到人们受到外族的侵略,所以就决定要迁徙。百姓们扶老携幼,纷纷追随他迁居到岐下。 太王带领百姓建设家园,定立了官员制度,人们作诗作乐来颂扬他的德行。 《史记·周本记》:“古公有长子曰太伯,次曰虞仲。 太姜生少子季历,季历娶太任,皆贤妇人,生昌,有圣瑞。” 《列女传·母仪传》:太王的夫人太姜,是有邰(tái)氏的女儿,她的端庄美丽,性情娴静柔顺。 太姜生了太伯、仲雍和王季(季历)三个好儿子,她能够以身垂范教导儿子,使他们从小到大,在品德行为上都没有过失。太王钟爱王季(季历)的儿子姬昌,因为他生来就有圣瑞之象。 太伯和仲雍为了让位给弟弟王季,就逃到荆蛮之地,这成为了历史上兄弟礼让友爱的千秋佳话。这一切无不归功于母亲太姜对儿子们的良好教育。 太姜是丈夫贤明的辅佐,太王所办的大事,包括迁徙岐下,都和夫人太姜商量。太姜以“贞顺”的女德,成为丈夫最得力的助手,是周朝创业垂统之时的一名贤德的妇人。 太妊 周朝以仁德立国,母亲、后妃的德行起了重要的作用。太姜的儿媳太妊,是挚任氏的二女儿,是王季的夫人、周文王的母亲。 太妊生性端正严谨、庄重诚敬,凡事合乎仁义道德才会去做。 《列女传·母仪传·周室三母》:太妊(太任)者,文王之母,挚任氏中女也。 王季娶为妃。大任之性,端一诚庄,惟德之行。 及其有娠,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敖言,能以胎教。溲于豕牢,而生文王。 文王生而明圣,大任教之,以一而识百,卒为周宗。 太妊的夫君王季具有父亲的仁德风范,以仁义来治国,因而各地诸侯都很拥戴他。 王季的事业,得力于太任的辅佐。太妊非常仰慕婆婆太姜的美德,她主持后宫立身端正,使得宫廷上下有着一派肃穆祥和的正气。 太妊怀孕的时候,眼不看邪曲不正的场景,耳不听淫逸无礼的声音,口不讲傲慢自大的言语。睡从不歪着身子睡,坐也不偏斜着坐,站不曾跛着脚站。 不吃气味不正的食物,切割不正的食物不吃,摆放不正的席子不坐。所以文王生下来就非常地聪明,圣德卓著,太妊教他一,他就识得百。 君子赞叹说,这都是太任的胎教做得好。 太妊是中国古代胎教的先驱者,在这段文献中所说的有六点: 一、太妊的德性、行为本来就很好,而根据史料记载,王季也是位有德的贤君(也就是说夫妇都具有良好的素质); 二、太妊在妊娠期间更重视眼、耳、口的防护; 三、生了文王之后,太妊又亲自加以教育。 四、扩大到行住坐卧日常生活中,均讲求正; 五、进而讲求“颂诗、道正事”等积极眠的胎教; 六、还特别重视所见闻善恶对象的感受,会影响到胎儿。 刘向在该书中也谈到周后胎教法:“周妃后妊成王于身,立而不跛,坐而不差,笑而不喧,独处不倨,虽怒不骂,胎教之谓也。” 也是极具智慧的。 据《尚书》记载,文王姬昌出生后不久,有一只“赤雀”,嘴里衔着丹书,飞到了文王的屋子里。 丹书上说:“敬胜怠者吉,怠胜敬者灭,义胜欲者从,欲胜义者凶。凡事不强则枉,不敬则不正。 枉者废灭,敬者万世。以仁得之,以仁守之,其量百世。 以不仁得之,以仁守之,其量十世。以不仁得之,以不仁守之,不及其世。” 这是文王出生时的瑞兆。由于他自幼就与众不同,因而深得祖父太王的疼爱,最终继承了王业的大统。 太妊明了感通万物“肖化”的道理,注重胎教的作用,小心自己的言行举止,从而生下了文王。因此女子怀孕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己所想和所做的。 言语行为与善相应,就感得良善的孩子,与恶相应,就感召不善的孩子。儿女的性情容貌和万物相像的,都是母亲与万物相感的结果。 文王能够成为圣德的先君,开创周朝八百年的基业,确实与母亲太妊给予端良母教的息息相关。 太妊的夫君王季具有父亲的仁德风范,因而各地诸侯都很拥戴他。 王季的事业,得力于太妊的辅佐。太妊非常仰慕婆婆太姜的美德,她主持后宫立身端正,使得宫廷上下有着一派肃穆祥和的正气。 太姒 周文王的夫人太姒,是帝乙王的妹妹、大商的公主,是周武王和周公旦的母亲。另一说出生在有莘氏、杞国或缯国。 太姒美丽端庄,仁爱和顺而又深明大义,在娘家时,每天都专心致志地做女子应做的工作。她的生活很俭朴,用度十分节省,对她的女老师更是恭敬。 《诗经•关雎》是周朝人赞颂文王及夫人太姒的一首诗。说明只有像太姒这样娴静贞洁的好女子,才得以匹配君子。 诗文描述了君子专心致志、一心一意地在追求淑女,历经追求不到之时的忧伤,与求得之后的喜悦。此诗阐明了夫妇伦常的重要性,通过歌咏吟唱,能使人了解夫妇之伦的正道。 文王十分仰慕太姒的美德,亲自到渭水去迎娶她。渭水没有桥,文王把舟连结起来,造了一座浮桥,把太姒接到了彼岸,体现了他真挚的深情。 太姒成为文王的夫人之后,性情仍然。 4.林徽音《大雅/思齐》: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 大姒即太姒,周文王之妻;徽音,美誉 首先要知道《大雅·思齐》是一首歌颂周初开国人物文王及其母太任、其妻太姒的诗。诗歌的重点是颂扬文王的“圣德”,同时也赞扬了其母太任、其妻太姒。 诗人认为她们是“文王所以圣”的根本。 其中“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句的意思是:太姒继承太任、太姜的美德,必能多生儿子。 大姒就是太姒,她是周文王的妃子;嗣就是继承的意思;这里的“徽音”跟安徽没有关系,徽是美,音是声誉的意思,徽音就是美誉、美德的意思。 百斯男即百男,极言生子之多。 5.《林徽因正传》中的“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原文: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 释义:太姒继承太任、太姜的美德,必能多生儿子; 《林徽因正传》中的“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解释的是林徽因名字的出处,这句话出自《诗经·大雅·思齐》,后因常被人误认为当时一男作家“林微音”,故改名“徽因”。 《林徽因传》不仅仅写出了林徽因的生命历程、心路历程,同时还生动地勾勒出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沈从文等一批高级知识分子群体的高雅的志趣品格、多彩的生活经历,从而折射出他们所生活的时代的影子,有着很高的认识价值和积极的人生启示。 扩展资料 《林徽因正传》内容简介 是诗人、建筑学家、一代才女林徽因的一生记录。青年时代,林徽因足迹踏遍欧美,成为我国第一代女建筑学家。她是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之一,她一生留下了许多优美的诗、散文、小说和戏剧作品,是现代文学史上独领风骚的巾帼才俊。这是一部优美的动人的文学传记,以细腻的笔触记述了林徽因女士的坚贞一生。 《大雅·思齐》 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歌颂周文王善于修身、齐家、治国的诗歌。全诗二十四句,毛传将其分为五章,前两章每章六句,后三章每章四句。 参考资料 大雅·思齐——百度百科 6.谁能解释一下诗经里的一首诗"大明"大明是周人记述王季和太任,文王和太姒结婚以及武王伐纣得天之助的一首史诗. 我来翻译整理一下吧,当然,我是用我的语言.请楼主别见怪, 大明 明明在下,赫赫在上. 施明德于天下,奉荣誉于上帝. 天难信斯,不易为王. 做天下之主不是那么容易的,所以上帝很难相信他(纣) 天立殷纣.使不得九州. 虽然上帝立了纣为王,但又让他失去了天下. 挚国任氏,属彼殷商. 殷商有个属国叫挚,挚国有个女子叫任氏,她排行老二. 来嫁与周,嫔于镐京. 她出嫁到我们西周的都城镐京了. 乃适王季,维德之行. 她嫁给了王季(文王的父亲),是依德而为的啊. 大任有身,生此文王. 后来大任(就是任氏)怀孕了,就生了咱们老大文王. 维此文王,小心翼翼. 多么伟大的文王啊,他小心恭谨的侍奉上帝, 昭事上帝,聿怀多福. (辅佐君王),所以他的福气大大滴`~ 维德不惑,以受方国. 他有德行而又不迷糊,所以得到四方诸侯国的尊敬. 天监在下,有命既下. 天监视善恶于人间,天的命令如果人遵守的话人就有福了 文王初年,天作之合. 文王初年,天作之合.(不用在解释了吧?) 在洽之阳,在渭之滨. 在洽河的北岸,在渭水边(一个地方两个坐标) 文王嘉礼,莘国有女. 文王行了嘉礼(古代的一种礼法.).莘国有个美女 莘国有女,如天之姝. 莘国有个美女叫太姒,很漂亮,就像张含韵一样. 文定厥祥,亲迎于渭. 文王下了聘礼定了婚很吉祥的样子,并在渭水边迎亲. 造舟为梁,大显其光. 将船连接起来做浮桥.很是威风的样子. 有命自天,命此文王. 上天下命令了,命令俺们文王 于周于京,淑女维莘. 在俺们的都城镐京迎娶莘国的美女太姒 姒以维行,笃生武王. 太姒的德行和俺们文王一样好,就生了武王. 保右命尔,遂伐大商. 上天保佑武王,就命令他去讨伐殷商. 殷商之旅,会旗如林. 讨伐殷商的军队那叫一个多啊,各国的旗帜像林子一样 誓于牧野:"维予侯兴. 就在牧野那个地方立誓:上天命令我们西周兴旺(代商) 上帝临汝,无贰尔心!” 上帝在天上监视着你们呢,好好打仗,别有二心!" 牧野洋洋,檀车煌煌,驷騵彭彭. 牧野很广阔,兵车很鲜明,驾车的马也很强壮 太师吕尚,时如鹰扬.辅彼武王,肆伐大商。 太师(官名)姜子牙很勇猛,好象天上飞的老鹰一样.有他辅佐我们武王,终于打败了大商.(周人一直形容自己是小国.) 天下清明矣. 终于,这个世界清净了----悟空语. ---------- 虽然半文不白,但我觉得基本上没怎么改变原诗 而又不意思基本翻译出来了,当然,稍微懂点古汉语的人都看的明白了.. 7.“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意思是太姒继承太任、太姜的美德,必能多生儿子。 “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这句话出自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大雅·思齐》,非出自《列女传》。 全诗如下: 思齐大任,文王之母,思媚周姜,京室之妇。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 惠于宗公,神罔时怨,神罔时恫。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译文如下: 雍容端庄是太任,周文王的好母亲。贤淑美好是太姜,王室之妇居周京。太姒美誉能继承,多生男儿家门兴。 文王孝敬顺祖宗,祖宗神灵无所怨,祖宗神灵无所痛。示范嫡妻作典型,示范兄弟也相同,治理家国都亨通。 扩展资料: 这是歌颂周文王善于修身、齐家、治国的诗歌。全诗二十四句,毛传将其分为五章,前两章每章六句,后三章每章四句。 第一章先歌颂文王的母亲太任、祖母太姜及妻子太姒;第二章歌颂文王能忠于祖先遗训,光大祖业;第三章颂扬他处事和睦庄敬,修身自省;第四章歌颂他能排除重重危难及百姓的疾苦,善于倾听善言;第五章称颂他能培养人才,任用贤人,使周民族不断强大。 薛瑄说:“《思齐》一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备焉。”(见《传说汇纂》)确实,此诗反映出传统道德在周文王身上的完美体现。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大雅·思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