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经哀郢

1.如何理解如愿的爱国主义精神,结合《哀郢》

一、爱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异彩纷呈。

在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她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点和独特的精神,并鼓励人们自觉地维护正义,忠于国家民族,抵御外来侵略,保持高昂的正气与民族气节,积淀为一种独特的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弘扬其为人民幸福而奋斗。

为国家为民族利益而献身的积极精神。创造更加具有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的文化,成为各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旋律。

在中华文化的发展进程中,楚文化对其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楚国人世世代代生存、繁衍、发展的文明旅程中。

逐步形成了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宝贵的精神财富: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立志报国、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情操;刚正不阿、宁折不弯的民族气节;以民为本、舍己为人的价值观等等。正是楚人的这种爱国主义传统,养育了屈原这样一位跨越时空、彰显中华民族精神的世代典范。

屈原(约前340-前277),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屈原出身贵族,加上他“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才能超群,受到了楚怀王的信任和擢升,受命担任左徒要职,“人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实现他的“美政”理想,即进行政治改革——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举贤授能”,刷新政治,限制旧贵族的权益;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收复失地。

但是屈原的改革在内政外交上触动了楚国腐朽贵族集团的根本利益,与他们产生了尖锐的矛盾,遭到了他们的嫉恨和反对,在上官大夫等人的谗毁下,昏庸的楚怀王“怒而疏屈平”。屈原蒙冤被疏后。

离开郢都,先后流浪汉北和沅、湘二水之间。屈原的很多作品,包括《离骚》等都是这一时期创作的。

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第二年又攻陷巫郡、黔中。屈原痛感国家的败亡,自己又无力挽救,悲愤难捱。

是年五月五日,遂自投汩罗江,以身殉国。 在“邦无定交,士无定主”的战国时代,许多士人在本国得不到重视时。

常常投奔他国。如商鞅弃魏相秦,孟子游说齐梁,荀子入秦适楚,韩非背韩助秦等,在当时士人们以谋取权位以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为己任,屈原却不能。

“帝高阳之苗裔兮”,屈原自小受到了楚文化的熏陶,受到了历史上爱国主义传统的影响。他生活在社会大变革和楚国危难现实里,他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政治变革,使他形成了爱国主义的坚实基础。

屈原是楚国的优秀儿女,是楚民族的灵魂: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楚文化最杰出的优秀文化遗产。“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屈原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和深厚的爱国情感,是楚民族长期形成的一种传统观念的反映。

二、《楚辞》的爱国主义精神 列宁认为:“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作为象征楚民族文化的奠基作品《楚辞》,它集中体现了楚人的爱国主义精神风貌。

“楚辞”,是产生于南方长江流域楚地的新文体,是以战国时楚国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这种诗体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与楚地的原始神话、宗教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宋人黄伯思称楚辞是“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也就是说,它采用了楚国的方言,使用了楚国的声调,记载了楚国的地理,书写了楚国的物产。 《楚辞》是继《诗经》后于公元前三世纪产生的一部诗歌总集。

它收集了屈原、宋玉、东方朔、淮南小山等人的作品。而成就最高,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作品《楚辞》,屈原所作《离骚》、《天问》、《九章》、《九歌》等是《楚辞》的主要部分,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在《楚辞》中体现得十分充分。

《离骚》是屈原最重要的代表作,是他在政治上遭受严重挫折以后,面临个人的厄运与国家的厄运。对于过去和未来的思考;是一个崇高而痛苦的灵魂的自传;是诗人蕴含着满腔爱国激情。

饱含着血泪写成的一首忧伤怨愤之歌。忠怨之情和爱国精神是《离骚》的主线。

全诗内容大体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写诗人矢志报国、高洁自守所遇到的不公正待遇,表现了诗人与楚国黑暗现实的冲突。“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也?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表明了诗人忠君报国的坚决态度。“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而犹未悔。”其爱国爱民之心,掷地有声。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即使粉身碎骨,他也决不改变志向。

第二部分主要写诗人驰骋幻想。探求实现美政理想的道路。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第三部分,写诗人幻想中的追求。

当诗人就要离开楚国的一刻,他在太空中忽然看见了故乡:“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

蜷局顾而不行。”这时,仆夫悲伤,驷马徘徊。

车驾不能前行了。怎么能离开自己的祖国?“国人莫我知兮。

叉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祖国啊,我既。

2.“胡马依北风,狐死必首丘”何解

屈原《哀郢》诗结尾云:“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哀郢》写作背景的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是屈原被流放时所作;另一种说法认为是屈原为哀郢都被秦将白起攻破而作。

本诗的思想感情:既有忧国忧民的悲愤,又有委屈沉沦的凄怆。此诗直抒胸臆,既有忧国忧民的悲愤,又有委屈沉沦的凄怆。言辞质直激切。作者将叙事与抒情紧密结合在一起,在叙述自己流亡过程的同时,不断抒发自己对故都的思念和对楚国命运的忧虑。

屈原在《哀郢》一诗中寄寓了忧国忧民的悲愤之情,又表达了自身委屈沉沦的凄怆之感,而这些情感是在与叙事的紧密结合中得到表达的。全诗以“哀”字为基调,以流亡的行程为线索。诗的开往首先是作者对苍天的质问,展现出一幅混乱悲惨、风雨飘摇的图景,而其中夹杂着“思蹇产而不释”的忧虑。接着,诗人叙写自己流亡的过程,以郢都为起点,由近及远,清楚地写出行程路线,同时又不断地抒发自己对故都的思念和对楚国命运的担忧,可谓一步一感叹,一行一呜咽,去国之悲与思乡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其中有对昏君佞臣的指责,即如“忠湛湛而愿进兮,妒被离而鄣之”,在忠奸善恶的对比之中,揭露了小人当道,君子失位的政治现实;其中又有自己复杂情感的表达:一方面“惨郁郁而不通兮”,有郁结于心的愤懑,一方面又“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对故国怀着深深的眷恋。《哀郢》一诗将叙事与抒情熔于一炉,在其行程的叙述中,处处有喷薄而出的激切情感,作者的忧思与悲愤在叙事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最后一段以“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为比喻,表达了诗人对故都家园至死不渝的深切思念。

3.诗经

《何草不黄》是一篇控诉统治阶级的穷兵黩武,弱肉强食的非正义战争的反战诗篇。诗作者以第三人称的抒情方式,多次使用反问句,沉痛地喊出服兵役者的痛苦和怨恨。同时,真切地揭露出人人被迫当兵、被驱赶着昼夜不停地行军打仗、四面出击而疲于奔命,不要多久他们就会像小草那样枯萎凋零的悲惨遭遇。诗作者又以旁衬对比的表现手法,把士兵与野牛、老虎等兽类对比,衬托出他们不被当人看待,他们的命运还不如野兽。动物还有冬眠休息的生活和机会,而服兵役者却沦为不如禽兽的奴隶。可以想象他们远离家乡,居无定所,与亲人音讯隔绝,更无法奉养父母,受尽饥渴劳顿的折磨,过着非人的生活。

《何草不黄》第四节,则以含蓄比喻的表现手法,说狐狸钻进浓密的草丛休息时,士兵仍然驾车向前行进。根据古代传说狐狸死亡时,必定将头部枕躺在小土堆上,以表示至死也依恋故土,永远铭记自己的出生地。屈原的《九章·哀郢》末尾有两句:“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就是这个意思。《何草不黄》第四节也令人产生多种联想,例如:“狐狸可能死在出生的故土,而士兵却不知将葬身何处。”“士兵在行军中看见狐狸,自然会激发起浓浓的乡愁。”“为什么士兵的命运不如狐狸?”等等,全诗没有交代士兵的最后结局,没有说明是否战死在沙场,是否返回故乡与亲人团聚,给读者留下许多想象和思考的空间,达到一种诗贵含蓄的艺术效果

4."两千年后,惟有滩声似旧时"说的是谁

哀郢矢孤忠,三百篇中,独宗变雅开新格;

怀沙沉此地,两千年后,惟有滩声似旧时。

----郭蒿焘题汩罗屈子祠。哀郢:屈原作品,为《九歌》的一篇,内容是对危亡前夕的楚国的悼念,交织着对民众苦难的同情和个人沉沦迁谪的伤感;矢:同“誓”字;三百篇:《诗经》的代称;变雅:《诗经》有风、雅、颂三体,雅又有大雅、小雅,其中有一部分称“变雅”,它和“正雅”相对,一般是指反映周代政治衰乱的作品;怀沙:怀抱沙石,《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原)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汩罗以死”,《怀沙》是屈原作品之一,一般认为是屈原的绝笔

5.求 诗经和楚辞中带“洋”字的语句

一、《楚辞》含洋的语句

衡门

泌之洋洋,然潢洋而不可带,檀车煌煌.

九辩

年洋洋以日往兮,驷騵彭彭,驰委移之焉止.

二、《诗经》含“洋”的语句:

莽洋洋而无极兮,北流活活,直怐愗而自苦,忽翱翔之焉薄

九章·悲回风

轧洋洋之无从兮,老嵺廓而无处.

然潢洋而不遇兮.

大明

牧野洋洋,万舞洋洋

诗经的意义:

最大意义是开启了「风雅」传统(反映现实、干预时政的政敞姬搬肯植厩邦询鲍墨治情怀),和确立了「比兴(言志)」原则(文学形象必须要有所寄托,要美刺讽喻,要批判现实,不能空无所指)。

之后儒家著述又大量称引「诗」句,并对其进行伦理化阐释,进一步发挥了「诗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作用。

楚辞的意义:

最大意义是在「诗经」的比兴传统上进一步发展出了「香草美人」这一塑造精神人格的象征模式,以及塑造了「灵均」形象(志洁、行廉,可与日月争光)。

6.求楚辞、诗经中名句

《诗经·卫风·木瓜》

原文:

投我以木瓜,

报之以琼琚。

匪报也,

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

报之以琼瑶。

匪报也,

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

报之以琼玖。

匪报也,

永以为好也!

翻译:

你将木瓜投赠我,

我拿琼琚作回报。

不是为了答谢你,

珍重情意永相好。

你将木桃投赠我,

我拿琼瑶作回报。

不是为了答谢你,

珍重情意永相好。

你将木李投赠我,

我拿琼玖作回报。

不是为了答谢你,

珍重情意永相好。

注释:

1.木瓜:一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蔷薇科,果实长椭圆形,色黄而香,蒸煮或蜜渍后供食用。按:今粤桂闽台等地出产的木瓜,全称为番木瓜,供生食,与此处的木瓜非一物。

2.琼琚(jū居):美玉,下"琼玖"、"琼瑶"同。

3.匪:非。

4.木桃!果名,即楂子,比木瓜小。

5.木李:果名,即榠楂,又名木梨。

【赏析】

《诗经·大雅·抑》有“投我以桃,报之以李”之句,后世“投桃报李”便成了,成语,比喻相互赠答,礼尚往来。比较起来,《卫风·木瓜》这一篇虽然也有从“投之以木瓜(桃、李),报之以琼琚(瑶、玖)”生发出的成语“投木报琼”(如托名宋尤袤《全唐诗话》就有“投木报琼,义将安在”的记载),但“投木报琼”的使用频率却根本没法与“投桃报李”相提并论。可是倘若据此便认为《抑》的传诵程度也比《木瓜》要高,那就大错而特错了,稍微作一下调查,便会知道这首《木瓜》是现今传诵最广的《诗经》名篇之一。

经典之作,不是名句怎么进中学课本

7.大学课本中有哪些诗歌诗歌

亲的提问不是很明确哦~ 大学语文分很多版本,不知道你具体问的是哪一版的。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 杨四平主编的 静女(《诗经》) 哀郢(屈原) 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 洛神赋(曹植)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陶渊明)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玉阶怨(李白) 羌村三首(杜甫) 长恨歌(白居易) 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李商隐) 相见欢[无语独上西楼](李煜) 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 醉花阴(李清照) 念奴娇·过洞庭(张孝祥) 钗头凤(陆游) [双调]夜行船秋思(马致远) 世代如落叶(《荷马史诗》) 俳句(小林一茶) 叔向贺贫(《国语》) 论和与同(《左传》) 大同(《礼记》) 论语(《论语》) 秋水(庄子) 百喻经 伯夷列传(司马迁) 孙思邈传(《新唐书》) 鉴画(沈括) 闺房记乐(沈复) 张中丞传后叙(韩愈) 泷冈阡表(欧阳修) 万里寻兄记(黄宗羲) 论友谊(蒙田) 说不尽的莎士比亚(歌德) 董永(干宝) 雪夜访戴(刘义庆) 莺莺传(元稹) 红玉(蒲松龄) 这个上面有另外版本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view/212958.htm。

8.给我推荐十首经典诗经和楚词

经简介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公元前十一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六世纪)约五百余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小雅》中另有六篇“笙诗”,有目无辞,不计在内),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共十五《国风》,诗一百六十篇;《雅》包括《大雅》三十一篇,《小雅》七十四篇;《颂》包括《周颂》三十一篇,《商颂》五篇,《鲁颂》四篇。

楚辞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的诗歌,它是《诗经》三百篇后的一种新诗。汉武帝时,刘向整理古藉,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书,定名《楚辞》,从此,“楚辞”成为一部总集的名称。

至于后人以《离骚》为代表称之为“骚”,这和后人称《诗经》为“风”一样,虽然名不符实,却是有意把楚辞和汉赋两种文体形区别开来。 汉赋是汉代最重要的文学体裁。

吸取《楚辞》、荀子〈赋篇〉的体制词藻、铺张的手法而形成。 重要性— 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序》中说:「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 来源— 按传统观点,赋源於《诗经》的六义之一的赋—一种铺陈直言的表现手法,发展演变为一文学体裁。 诗赋的关系— 屈原、荀卿等人皆属「贤人失志」之作,直接上承了《诗经》中的「诗言志」的传统。

汉赋中也有全用四言的体制,所以诗和赋的关系是很密切的。 形成— 荀子是最早以赋名篇的作家。

荀赋托物言志,重在说理,体制上与汉赋比较接近。而楚辞华美的词藻,夸张铺排的手法,宏伟的结构,设为问答的形式,则对汉赋的形成起了重大的影响。

汉初的赋,很多形式上采用楚辞的体制。贾谊的〈吊屈原赋〉,司马相如的〈长门赋〉,扬雄的〈太玄赋〉 特点— 汉赋的主要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

」其代表作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长门赋〉、扬雄的〈甘泉赋〉、〈羽猎赋〉,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 唐诗是中国诗歌发展的峰巅,是一代文学的标志。

清人彭定求等所编《全唐诗》共收集有唐一代2200余位诗人的48900多首诗歌。唐诗的作家上有帝王将相、下有渔夫樵人、僧道伶工;唐代诗坛上不仅涌现了初唐四杰、陈子昂、王维、孟浩然、高适、岑参、白居易、韩愈、孟郊、柳宗元、刘禹锡、李贺、李商隐、杜牧等璀灿的群星,而且升起了“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两位光照千秋的诗坛巨星。

唐诗在诗体上日臻完善,以五七言为主,四言、杂言的古体诗、乐府诗乃至律诗、绝句无不具备,许多诗人对近体诗体制的掌握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唐代诗歌流派众多,风格多样。著名诗派有山水田园派、边塞派、韩孟派、元白派等,风格上呈出雄浑、冲淡、纤禾农、高古、典雅、洗炼、劲健、绮丽、自然、含蓄、豪放、疏野、清奇、飘逸、旷达等多姿多态之景象,唐诗意象的选择、摄取极为广泛,举凡社会生活、人物内心世界无不涉及,真实记录了有唐一代的社会史实,表达了不同阶层人物的情感和愿望。

唐诗以其意象的组合、意境的开拓,创造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最高审美境界,取得了后人难以逾越的艺术成就。 宋词是继唐诗之后的又一种文学体裁,基本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类。

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南唐后主李煜、宋代词人:李清照、柳永、秦观、等。 豪放派的代表人物:辛弃疾、岳飞、陈亮、苏轼等。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一颗巨钻,在古代文学的阆苑里,她是一块芬芳绚丽的园圃。她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丰神,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妍,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都代表一代文学之胜。

远从《诗经》、《楚辞》及《汉魏六朝诗歌》里汲取营养,又为后来的明清对剧小说输送了有机成分。直到今天,她仍在陶冶着人们的情操,给我们带来很高的艺术享受。

元曲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它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都体现了独有的特色,和唐诗宋词鼎足并举,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 元曲原本来自所谓的“蕃曲”、“胡乐”,首先在民间流传,被称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调”。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