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经道亦

1.【请问有谁知道“道亦道,非常道,名亦名,非常名”的含义嘛】

出自老子的《道德经》,是其开篇之语不过原文应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在道家学说里看来是一种至高无上的道理,是世界的普遍规律,这种道不是一般的道,也就是“非常道”,非常是两个词名就是事物的名称,却又不是一般的名称,因为一般的名称有兴废,而这种名称是固定不变的关于老子第一章的讲解如下: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是什么?是自然而然的存在,不因人认识到了而存在,也不因为人没有认识到而消失.老子首先指出,道是可以认识的,也可以用语言文字来解说的,但是,所有人们认识到的和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道,都已经不是永恒不变、自然而然的道本身.名称是可以由人来命名的,但是,所有的命名都是人为的规定,都不是永恒不变的名称.因此,老子在此首先告诉人们,不要认为本书中所说的道就是自然而然存在着的道本身,但是,可以用这些解说来尽力去理解道;也不要认为本书中所说到的名称就是固定不变的,只是不得不勉强为它起个名称,否则便无法解说.道的存在形式是虚无的,所谓虚无是说道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而且是无法证明的,但是,道是天地产生的契机与开端.天地就是在这虚无不见而且不可名状的道之中产生的.所以,我们可以把“道”称为“无”,把它看作是天地之始.有了天地,才能产生万物,所以,我们可以把天地称为“有”,把它看作万物的母亲.有了道,有了天地,有了万物,人类社会就赖以产生和存在了.根据这一点,我们可以根据永恒不变的道,来观察天地之间的玄妙.我们可以根据天地所体现出来的道,来观察万事万物的变化趋势.由道而体现出来的天地之间的玄妙和由天地体现出来的万事万物的变化趋势,这两者都是来自于对道的认识,但其名称不同,却都是非常玄妙难测的.由自然之道到天地之道,再到万事万物之道,一步步推演感悟,是领会各种事物玄妙之理的门户.所以,我们不能不重视天地之道、万事万物之道,但更要注意自然而然存在着的道,而不能过分执着于我们主观认识到的道而导致认识的固执偏颇.由此,云尘子也必须说明:老子已经强调自己的说法是为了阐述“道”,但老子所说的“道”只是老子所认识的“道”;云尘子资质不高,所见不广,因此,这里所解说的也只能说是云尘子所认识到的,既不是自然存在的,更不一定是老子本来要表达的.读者必须知道这一点,否则,云尘子不敢再作解说了.关于“道”的解释请参见:。

2.严羽“妙悟说如何理解严羽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

“妙悟”一词并非严羽首提,但作为诗歌审美质素和思维范式这一理论范畴而言,则无疑是由他率先将其体系化。

“妙”这个范畴性术语本来自道家,被用作体现“道”的无限性、深邃性和不确定性的界定语,并借以说明宇宙之道的高远深邈。“妙悟”在严羽这里,更多地偏重于“悟”的层面,也即从根本上规定了诗歌的审美范式和思维方式是直觉的和非逻辑性的。

“悟有浅深,有分限,有透彻之悟,有但得一知半解之悟”(《诗辨》),在严羽的意识当中,唯有“妙悟”,方是最大限度地接近诗之本质的艺术思维方法。那么,在诗歌美学中,“妙悟”又是如何体现的呢? 首先,“妙悟”是诗家必须具备的一种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

也就是所谓的“悟性”,通俗点讲是禀赋或潜质。无论是禅家还是诗家,都承认人的本性之中具有天生能力的成分。

对于诗家来说,“妙悟”是高于一切的,学诗者必须要懂得诗歌的艺术规律和创作技法。诗之所以成为诗,就在于诗具有属己的内在规定性,这是与其他文学体裁的根本区别之所在。

一个欲要对诗歌进行鉴赏或从事写作的人,必须对诗歌的本质属性有一定的认识,能够甄别出诗歌的真伪、优劣,能够识诗之“妙”之所在, 其次,妙悟是学诗者应有的一种思维方式。严羽在这里将“妙悟”与“学力”相对提出。

他认为韩愈在学力上强于孟浩然,但诗歌的艺术魅力却逊于他,原因就在于孟浩然作诗多用“妙悟”之思维方法,发自内心地去体悟审美对象,是灵感的自然流淌,强调直观感觉和对对象的心领神会,是一种豁然开朗的形象思维。 再次,“妙悟”是衡量诗歌艺术境界高低的标尺。

严羽把“妙悟”看作诗歌创作的关键,在诗歌创作的体察、运思、动笔、修改等各个阶段都需要创作主体去感受、体验、领悟和创造,也就是说 ,“悟”之程度的深浅直接关涉到作品艺术成就的高下优劣。

3.道亦道 非常道是什么意思呀

出自老子的《道德经》,是其开篇之语 不过原文应为: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在道家学说里看来是一种至高无上的道理,是世界的普遍规律,这种道不是一般的道,也就是“非常道”,非常是两个词 名就是事物的名称,却又不是一般的名称,因为一般的名称有兴废,而这种名称是固定不变的 关于老子第一章的讲解如下: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说解: 道是什么?是自然而然的存在,不因人认识到了而存在,也不因为人没有认识到而消失。老子首先指出,道是可以认识的,也可以用语言文字来解说的,但是,所有人们认识到的和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道,都已经不是永恒不变、自然而然的道本身。

名称是可以由人来命名的,但是,所有的命名都是人为的规定,都不是永恒不变的名称。因此,老子在此首先告诉人们,不要认为本书中所说的道就是自然而然存在着的道本身,但是,可以用这些解说来尽力去理解道;也不要认为本书中所说到的名称就是固定不变的,只是不得不勉强为它起个名称,否则便无法解说。

道的存在形式是虚无的,所谓虚无是说道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而且是无法证明的,但是,道是天地产生的契机与开端。天地就是在这虚无不见而且不可名状的道之中产生的。

所以,我们可以把“道”称为“无”,把它看作是天地之始。有了天地,才能产生万物,所以,我们可以把天地称为“有”,把它看作万物的母亲。

有了道,有了天地,有了万物,人类社会就赖以产生和存在了。 根据这一点,我们可以根据永恒不变的道,来观察天地之间的玄妙。

我们可以根据天地所体现出来的道,来观察万事万物的变化趋势。由道而体现出来的天地之间的玄妙和由天地体现出来的万事万物的变化趋势,这两者都是来自于对道的认识,但其名称不同,却都是非常玄妙难测的。

由自然之道到天地之道,再到万事万物之道,一步步推演感悟,是领会各种事物玄妙之理的门户。所以,我们不能不重视天地之道、万事万物之道,但更要注意自然而然存在着的道,而不能过分执着于我们主观认识到的道而导致认识的固执偏颇。

4.怎么理解“天不变,道亦不变”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天不变,道亦不变”出自《汉书·董仲舒传》:“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董仲舒认为封建社会的最高原则是由天决定的,天是永恒不变的,因而按天意建立的封建社会之“道”,也是永恒不变的。一个新朝代的君王,受天命统治人民,必须改制徙居更称号,改正朔易服色,就起居饮食等制度的具体形式作一些改变,但治理封建社会所必须遵循的根本大道是不能改变的。

在董仲舒看来,“王道之三纲”取诸阴阳(天)之道。阳为主,阴为从,“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

臣、子、妻受君、父、夫的统治之道也是不能变的。董仲舒以“天不变道亦不变”来维护封建制度和君主统治的合理性和稳定性,成了束缚人们的精神枷锁。

“天不变,道亦不变”意思是:在天不变的情况下,道也是不变的。这个观点违背了过程论,用静止的眼光分析问题,所以说它属于形而上学的观点。

形而上学是脱离了事物发展过程,以孤立静止看待事物一种方法论。

5.诗经 中庸 博学

《中庸》里引用的《诗经》 《中庸》原是《礼记》中的一篇,是儒家经典的组成部分。

古今学者都认为作者是孔子的孙子孔伋。孔伋,字子思(公元前483~前402)是孔鲤的儿子,鲁缪公的老师,是战国初年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

后代尊他为“述圣”。古代学者认为“中庸”是指天下的正道和定理,是不可改变的自然规律和一切思维行动的准则。

《中庸》是子思根据孔子的语录,继承孔门传授心得的方法,系统阐发篇章,编辑成书的。孔门的心法就是做人的道德。

子思认为儒家的道德观念中的“诚”是世界的本原,“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子思在《中庸》里多次引用《诗经》的诗句,用以阐释孔子的儒家思想。

为了比较系统地同时学习《诗经》和《中庸》,以便更好地古为今用,将《中庸》里引用的《诗经》诗句加以辑录和解读如下:(在学习中应分清其中的封建性糟粕和民主性的精华,批判地有选择地吸取其有益的思想素养。) (一)《诗》云:“鸢飞戾天 鱼跃于渊。”

言其上下察也。(《中庸·第十二章(知物)》) 解读:《诗经·大雅·早麓》说:“老鹰高飞至蓝天,鱼儿跳跃入深渊。”

意思是说中庸之道,上能高达九宵,下能及于深渊。(二)《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

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中庸·第十三章〈笃行〉》) 解读:《诗经·豳风·伐柯》说:“砍伐木材来制作斧柄,砍伐木材来制作斧柄,斧柄的样式就近在眼前。”手持着斧柄作为样品模式去砍伐木材来制作斧柄,斜着眼睛就看得见,但是因为没有用规矩衡量尺寸,总觉得新旧斧柄相差甚远。

所以君子要用合乎人道的原则去治理众人,直到他们改正错误为止。(三)《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

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孥。”

子曰:“父母其顺矣乎!”(《中庸·第十五章(齐家)》) 解读:《诗经·小雅·棠棣》说:“夫妻相爱感情深,犹如琴瑟齐弹秦。兄弟相处意融洽,全家和睦乐陶陶。

家庭和乐万事兴,妻子儿女皆欢欣。”孔子说:“这样,父母就会感到顺心如意了吧!” (四)《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

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揜,如此夫!(《中庸·第十六章(齐家)》) 解读:《诗经·大雅·抑》说:“鬼神之降临,不可预测其行迹,怎么可以懈怠不恭敬呢?”鬼神的行迹本来是隐匿虚无的,但其功德又那样明显,从隐微到明显,至诚的德行就这样掩盖不住!(五)《诗》曰:“嘉乐君子,宪宪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

保佑命之,自天申之。”故大德者必受命。

(《中庸·第十七章(知天)》) 解读:《诗经·大雅·假乐》说:“贤明快乐周成王,美德显赫真辉煌。安民任贤皆适宜,天赐福禄永安享

上天保佑周成王,不断赐福兴周邦。”所以说,道德高尚的人必然会承受天命而成为君王。

(六)《诗》云:“维天之命,於穆不已。”盖曰:天之所以为天也。

“於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盖曰:文王之所以为文也,纯亦不已。

(《中庸·第二十六章(博学)》) 解读:《诗经·周颂·维天之命》说:“上天的定理运转深远,而且永不停止。”这大概是说天之所以成为天的道理。

“呜呼,难道还不明显,周文王的品德多么高尚纯洁!”这大概是说周文王之所以被尊谥为“文”就是因为他的高尚纯洁的品德永不停息。(七)《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其此之谓与!(《中庸·第二十七章(修身)》) 解读:《诗经·大雅·烝民》说:“既明理又机智,这样才能保全自己。”这句诗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八)《诗》曰:“在彼无恶,在此无射。

庶几夙夜,以永终誉。”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有誉于天下者也。

(《中庸·第二十九章(明辨)》) 解读:《诗经·周颂·振鹭》说:“他在本国不被人憎恨,来到朝廷也不被人厌恶。早起晚睡勤于政事,美誉永久受到赞扬。”

君子没有不先做到这样而后才誉满天下的。(九)《诗》曰:“衣锦尚絅。”

恶其文之著也。 故君子之道,闇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

(《中庸·第三十三章(正心)》) 解读:《诗经·卫风·硕人》说:“里面穿着锦缎,外面罩着麻纱衣。”这是因为讨厌锦衣的纹彩太鲜艳了。

所以,君子为人处世的哲学在于:外表暗淡低调,而其内心美德才会日渐彰显;小人为人处世的方式是,外表明显张扬,而日久天长便会日渐消亡,君子为人之道还在于:外表平淡而含意深刻,外表简朴而富有文采,外表温和而富有哲理,知道远是从近开始的,知道要先从自己做起才能教育别人,知道细小的事情会演变成重大事件。果能如此,就可以跻身于品德高尚的圣人行列。

(十)《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

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中庸·第三十三章(正心)》) 解读:《诗经·小雅·正月》说:“鱼儿虽然潜伏在深渊,仍然清晰可辨。”因此,君子在内心深处反省自己而不内疚,也就问心无愧。

可见,别人做不到像君子那样的原因,大概。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