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苏轼诗歌的艺术特色如何?散文和赋的成就怎...

1.苏轼诗歌的艺术特色如何

苏轼诗歌的艺术特色: 既有对客观事物缜密细致刻画,又有想象奇幻、描写夸张、横逸奔放的情感抒发。

二者结合,构成了独特艺术风格:善于虚处生情,借事借景以生波澜。如《欧阳少师令赋所蓄石屏》。

长于比喻,以丰富、贴切、新颖、形象著称。如《百步洪》。

各体兼工。 七言古诗,气象宏阔,铺叙宛转,文笔雄健有力,充分体现了他奔放的才情才挥酒自如、行云流水的文风特征,体现了以文为诗的特点。

语言平易自然,明快爽劲而又丰富埔洽。 散文和赋的成就: 苏文代表了北宋古文运动的最高成就。

苏文以自由奔放的风格,挥洒自如的文笔,“随物赋形”的表达能力与变化莫测的结构而见称。 苏轼的议论文广证博引,大量援引史实,层层剖析论证,如《平王论》;善于翻新出奇,虚处落笔,如《留侯论》;具有纵横捭阖、汪洋瓷肆和雄辩滔滔的气势,说理明晰透辟。

苏轼的叙事文;善于把写景、抒情、叙述、议论结合在一起,如《石钟山记》、《记承天寺夜游》和其前后《赤壁赋》。 。

2.苏轼诗歌的艺术成就

苏轼的诗很多的 按你的调调来吧 苏轼以其奔放的才情,将词笔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诸如怀古记游、写景咏物、亲情友谊、田园风光以及参禅说理等等,突破词“艳科的”定见,把词的社会功用提到与诗同等的地位,全方位地表现了士大夫文人的生活与精神面貌。

苏轼有意突破“诗庄词媚”的界限,以自由挥洒的文笔,定了大量风格豪放之作,开一代新词风。他以诗境诗语入词,形成了苏词“以诗为词”的特点,同时也改变了词完全从司于音乐的地位,使词向独立的抒情诗体方向发展。

豪放是苏词的主体风格,而在豪放中时有旷达情怀的流露。代表作如《江城子?密州出猎》、《念妈娇?赤壁怀古》。

抒发追求理想、热爱人生的美好感情。如《水调歌头?怀子由》。

爱情词与咏物词的风格则以婉约见长。如《江城子?掉亡》、《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举了一点例子 你就看看吧。

3.苏轼作品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刘辰翁曾说:“词至东坡,倾荡幕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到了苏轼,词风突变,“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胡寅《酒边词序》),解放词体,开拓词境,提高了词的品格,使词摆脱了附庸的地位而蔚为大观,成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开创了宋词的新纪元。 苏词内容丰富,风格多样,最大特点是“以诗为词”,即它虽以词为躯壳,却具有诗的广阔意境和随意多变的艺术手段。

首先,苏轼拓展了词境,他不仅以词写男女之情、离别之恨、羁旅之愁等传统题材,而且把诗人惯写的怀古感旧、伤时论世、记游咏物、悼亡赠友、谪居谈禅、咏史游仙、农事村景、说理议政等题材和内容全部纳入词的创作领域,凡可为诗者皆可入词,词达到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境地,因而使词摆脱了作为乐曲的歌词而存在的状态,发展成为独立的抒情诗体,为宋词的创作开辟了无限广阔的艺术天地。 其次,打破了“诗庄词媚”的传统观念。

苏词一扫旧习,以清新雅练的字句、豪迈劲拔的笔力和纵横奇逸的气象来写词,使词作仿佛“挟海上风涛之气”,格调大多雄健顿挫、激昂排宕,形成了与苏诗风格相似的词风。苏拭另立一宗,成为宋代豪放词派的卓越开创者,使宋词的艺术风格趋于多样化,这是苏词的另一大艺术特征。

其实,宋词豪放派中与苏轼齐名的还有不少。如辛弃疾、岳飞、陈亮、张元干、张孝祥等,都很有文学成就。

尤其是辛弃疾、岳飞等,将北伐中原、收拾旧河山的悲壮慷慨之调,高亢诵唱的时候,更激起人们的爱国之情,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豪放派的代表作有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怀古》,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张元干的《贺新郎•梦绕神州络》,陈亮的《贺新郎•寄辛幼安和见怀韵》等。

4.苏轼诗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1.“以文为诗”是苏诗的显著特色之一,多用散文的句法而以气格贯穿,如《石鼓歌》。

“以文为诗”实际上靠以才气为诗而获得成功。2.丰富的比喻,也称“博喻”,如《百步洪》。

3.敏锐细致的观察力与出色的文字表现力,平凡事物,一经其手写出,给人以触处生春之感,如《汲江煎茶》。4.以才学为诗,体现为好议论、善于使事用典。

有意识地以议论入诗,将对事物的形象感受与哲理思考结合起来。如《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5.苏诗兼备各体而以七言为擅长,而且风格多样,七绝清丽精美,如“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6.苏诗的基本风格有二,一刚健的清丽雄健,二是豪放加平淡的清旷闲逸。

高风绝尘才是其诗风的主导倾向,即一种超越世俗的审美境界。

5.苏轼诗歌的艺术特色

最低0.27元/天开通百度文库会员,可在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龙源期刊网 摘要: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颗闪亮的明珠之一,他的词在题材内容、语言的运用、表现手法、以及风格等方面都颇有造诣,为中国的诗词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给宋代词坛上带来了辉煌的成就。

苏轼在中国词坛的位置不可替代,举世无双。苏轼的文学创作内容比较丰富,题材比较广泛,其中大部分给人留下印象深刻的、具有最高艺术价值的作品是抒发个人情感和歌咏自然景物的诗。

苏轼的词具有大气磅礴之范,往往诗歌以及词都会直接或间接的反映现实社会,苏轼就把词的社会功能和诗结合的淋漓尽致,体现了一代士大夫文人的精神面貌和生活状态。苏轼赞美景物的诗词,往往把我们平常看似普通的景物写的生动形象而又借物喻人。

苏轼的反映社会现实的、关心民生的、揭露政治弊端的诗歌都生动鲜明的表现出苏轼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关键词:苏轼诗歌艺术特色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九日(1037年1月8日)出生于一个富有文学气氛的封建知识分子家庭,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诗、词、散文兼美的文学大家,单就词的一方面而言,他的贡献尤其突出。一、立意深刻苏轼的诗词歌赋对于题材的选择比较独特,在新颖的题材上又对主题加以深刻的提炼,耐人寻味,这些与苏轼不平凡的、坎坷的一生颇有。

6.苏轼诗歌的艺术特色

最低0.27元/天开通百度文库会员,可在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龙源期刊网

摘要: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颗闪亮的明珠之一,他的词在题材内容、语言的运用、表现手法、以及风格等方面都颇有造诣,为中国的诗词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给宋代词坛上带来了辉煌的成就。苏轼在中国词坛的位置不可替代,举世无双。苏轼的文学创作内容比较丰富,题材比较广泛,其中大部分给人留下印象深刻的、具有最高艺术价值的作品是抒发个人情感和歌咏自然景物的诗。苏轼的词具有大气磅礴之范,往往诗歌以及词都会直接或间接的反映现实社会,苏轼就把词的社会功能和诗结合的淋漓尽致,体现了一代士大夫文人的精神面貌和生活状态。苏轼赞美景物的诗词,往往把我们平常看似普通的景物写的生动形象而又借物喻人。苏轼的反映社会现实的、关心民生的、揭露政治弊端的诗歌都生动鲜明的表现出苏轼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

关键词:苏轼诗歌艺术特色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九日(1037年1月8日)出生于一个富有文学气氛的封建知识分子家庭,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诗、词、散文兼美的文学大家,单就词的一方面而言,他的贡献尤其突出。

一、立意深刻

苏轼的诗词歌赋对于题材的选择比较独特,在新颖的题材上又对主题加以深刻的提炼,耐人寻味,这些与苏轼不平凡的、坎坷的一生颇有

7.苏轼的诗词有何特点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今四川眉山人。

我国北宋时期的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他是一位在文学艺术方面具有高超才能和成就的杰出作家。 他出身在一个富有文化教养的家庭,父亲苏洵是著名的散文家,长于策论,文风纵横恣肆,对苏轼有明显的影响。

苏轼因散文成就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进而又被列为“韩柳欧苏四大家”;他写的诗歌被尊为“宋诗典范”;他的词,被称为“为词立法”,是公认的豪放派的代表和开创之人;他在绘画方面与米沛、李龙眠,并称宋代四大家,擅长画墨竹,其实他的书法也有独特的造诣。 纵观苏轼诗词的特点可以用“从容、豪放、创新、丰富多彩”四个词概括。

二、思想根源由于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古代读书人都希望有所作为,建功立业,所谓“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当这种理想无法实现或遭遇挫折时,世间人不是用生命去殉自己的理想,如屈原沉江,贾谊泪逝,陈子昂之“念天地之幽幽,独怆然而涕下”,李白之“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都是翰墨抒怀。 陶渊明的诗多有贫病愁苦之叹,以及对仕途郁郁不得志的抱怨。

李白的豪放也不免颓废;杜甫关心国计民生,但抱负不能施展,多有失意的悲愁之吟。像《登高》中“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等。

但苏轼则完全成就了一派豪放天然、飘逸豁达的词风,对人生的富泰穷通充满了谅解,表现出一种“成固欣然,败亦同样有所作为”的胸怀。这应当是人生境界的一个新的拓展,表现了人类智慧大大前进了一步。

苏轼青少年时期所形成的放浪不羁的性格以及儒道互补的哲学思想成为其诗词特点的主要源头。 苏轼少年读书时,就能把儒、释、道三家最好的品格和修养融到自己的修养当中[1]。

一方面他从小就有坚定的儒家思想志向,即“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苏轼少年时,母亲程氏教其汉书《范谤传》[2]。

范谤是东汉党争时受迫害的一个忠臣,任命为清诏使的时候,慨然有澄清天下的志向。后受迫害时,不苟且偷生,宁愿付出生命,像“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一样。

临别辞母时说:“为儿不孝,没能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范母说:“一个人既想成就名节,又想富贵寿考,岂能两全?母亲愿你去完成理想。”

读到这里时,小苏轼发誓自己长大了也要做范谤。苏母说:“你能做范谤,难道我就不能做范母吗?” 苏轼曾用“坦荡之怀”来概括自己的性格特征。

苏轼每次不管受到什么样的政治迫害,只要回到朝廷上,仍然坚持自己的理想,不盲从哪一派人物,也不愿随波逐流。因此,才遭受到那么多的贬逐,但其志愿、理想、操行始终一致。

关键时候,总是忍不住要说真话,用他的话说就是“如蝇在口,不吐不快”。他的这种狂放性格,势必与“摇手举足,辄有法制”的专制社会发生尖锐矛盾。

据说苏轼很喜欢《庄子》也深受其影响。《庄子·逍遥游》[3]有这样一个比喻:“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

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这个比喻是描述一种很高的修养。

说是在藐姑射的山上,有一得道真人,肌肤像冰雪样洁白,姿态像处女样美丽,洪水滔天而不会被淹死,大旱使金石融化、土山枯焦而他不会被伤害。——这实际上表达的是道家在精神上自我保全的一种操守。

此外,《庄子·养生主》中还讲了一个庖丁解牛的故事:“今臣之刀近十九年矣,所解牛数千矣,而刀刃如新发于硎。”这讲的是修养的问题。

而在《庄子·逍遥游》中还有这样一个故事:“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将徙于南冥。

南冥东,天池也。”这种高远的、不受拘束的、超远旷达的修养和想象的故事,《庄子》里还讲了很多。

苏轼发现《庄子》正好说出了自己心中所想的,这是非常奇妙的。苏轼自幼就像佛家所讲的有慧根,像道学家所说的有感悟。

苏轼在幼小读书时就能把儒道两家的最美好的品格和修养融合到自己的修养之中,这是苏轼成才的一个重要因素。 他对于自己的苦难挫折采取超然旷达的态度处理,正如他自己所言:“进退得丧,齐齐久矣,皆不足道。”

而对于国家、人民的忠爱之心,则是始终执著,没有改变的。所以只要回到朝廷去,他应该说什么正直的话,还照样说。

经过多少危苦患难,仍然是那样忠直。苦难铸就了苏轼伟大的人格。

三、艺术成就苏轼一生经历坎坷,但在艺术的道路上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二十一岁中进士,之后仕途多难,走过了一条曲折艰险的人生道路,苏轼历尽苦难,终于成为一代文豪。

元丰末年,苏轼时来运转,甚至有过“未周岁而阅三宦”的殊遇。“人在玉堂深处”时,却怀念黄州东坡雪堂“手种堂前桃李,无限绿阴青子”;他告诫自己说:“居士,居士,莫忘小桥流水”。

他升为翰林学士时曾作《八声甘州·寄参廖子》词,表白自己:“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苏轼这种淡泊名利的品格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作为中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苏轼尽管有失望,有牢骚,有悲愤,却始终在追求着人生的价值和自我的价值。这都取决于他那高尚。

8.苏轼散文的风格特点

苏轼散文的风格特点:多姿多彩的艺术风貌。

他广泛地从前代的作品中汲取艺术营养,其中最重要的渊源是孟子和战国纵横家的雄放气势、庄子的丰富联想和自然恣肆的行文风格。苏轼确实具有极高的表现力,在他笔下几乎没有不能表现的客观事物或内心情思。

苏文的风格则随着表现对象的不同而变化自如,像行云流水一样的自然、畅达。韩愈的古文依靠雄辩和布局、蓄势等手段来取得气势的雄放,而苏文却依靠挥洒如意、思绪泉涌的方式达到了同样的目的。

苏文气势雄放,语言却平易自然,这正是宋文异于唐文的特征之一。 扩展资料: 苏轼散文的经典化历程及其文化内涵 在1127年前,对苏轼散文予以高度赞誉的人大多与苏轼的文化活动有较为明显的关联性。

这些人当中包括李廌(1059-1109)、黄庭坚(1045-1105)、秦观(1049-1100)等苏门后学,以及道潜(1043-1106)、惠洪(1070-1128)等佛门人士,他们都从创作状态、历史地位、气度涵养等多个角度,高度推崇苏轼的散文。 北宋末年“元祐党禁”的政治事件,使得苏轼诗文的传播受到了客观的阻碍。

不过,这并没有减弱苏轼文章在读者心中所占有的崇高地位。1127年后,苏轼散文所受到的关注与认可程度较之以往都有了明显的提升。

这方面最突出的标志,就是将苏轼散文标举为经典的人群主体,从层次与广度上都有了明显的提升和扩展。 标举、赞扬苏轼散文的价值,是1127-1279年整个中国文化界的共识。

南宋的帝王与中国南北方的士大夫,都在表示自己对苏轼文章的认可与喜爱时不吝赞扬之辞。苏轼的价值并没有被限制在“文章家”的畛域中,文化精英对苏文的欣赏,跨越了政治地位、学术传统与地域的阻隔。

入元之后,一批原来活动于宋、金的士大夫依然秉承了过往的态度,包括具有理学背景的刘埙(1240-1319)、吴澄(1248-1333)等人,苏轼作为儒家“文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的地位近乎完全奠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苏轼。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