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略谈对儒道思想的认识和理解1000字左右《诗经》中描写的爱情,绝无半点礼教和贞洁观念的束缚,没有掺杂任何世俗功利的考虑,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纯真的人类美好情感的讴歌。 《郑风·野有蔓草》叙写一对男女不期而遇的欢乐:原本是两个互不相识的人,只因气质和形象的吸引,自然地走到了一起。促成他们结合的因素单纯而直接,激励他们生命叠合的仅仅是对“有美”之“美”的情感直觉,一许“清扬婉兮”的惊心动魄的感觉,将对异性的渴望确证为生命对人性真谛的追求,在瓦解和荡散了一切世俗杂念的同时,也使此处的“邂逅”两性血肉关系化生为性灵的合一。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原本只称《诗》, 后世称为《诗经》.编成於春秋时代, 共305 篇, 举其约数, 故又称《诗三百》.分"风""雅""颂"三部分.《风》有十五国风, 《雅》有《大雅》《小雅》, 《颂》有《周颂》《鲁颂》《商颂》.大抵是周初至春秋中叶的作品, 产生於今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及湖北等地.相传古有"采风"制度, 派专人收集民间诗歌, 占《诗经》大部分篇幅的"风", 就是从民间采集来的.据《史记》等书记载, 此书系孔子所删定, 近人多疑其说.《诗经》里有些诗描写了劳动人民的生产情况, 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和反抗统治阶级压迫、剥削的精神, 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诗篇的形式以四言为主, 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其优秀篇章, 描写生动, 语言朴素优美, 音节自然和谐, 富有艺术感染力.《诗经》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汉代传《诗》者有鲁、齐、韩、毛四家.鲁、齐、韩三家为今文诗学, "毛诗"为古文诗学.清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辑注较备.《诗经》“七月”(翻风)是一首现 有力地揭露了奴隶主统治者的贪婪残暴, 实主义的诗作。它以鲜明的画百,退象地、抒发了人民内心的悲忿,表达了人民的愿 三现了西周奴隶们‘的血泪生活,深刻地揭 望和要求.《七月)正是这类作品中的住 示了奴隶社会两个阶级的尖锐对立.伎者。 它以素描的手法,逼真、生动地再现 (七月》,由于时代久远,某些诗句的 了奴隶们被压迫、被剥削的悲惨处讲,而 翻译,各不尽同,有的甚至出入较大。本文、且对于农桑瞧之事了解人微,非躬亲陇仅就《七月》中,个别忌思含混、有争执 亩、久于其迈韵劳动人民是不会有这样深诗句的…1.孔子对诗经的总的评价叫做“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为什么 “思无邪”可以作三百篇的概括,孔子没有解释<礼记·经解>引孔子曰:“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可以作为“思无邪”的注脚。(虽然<经解>说的是学诗得来得的修养,自然也表现了他对诗本身的理解)然而三百篇中颇有不少激烈之作,并不符合“温柔敦厚”的原则。 要使三百篇都归之“思无邪”,就只有对诗加以曲解。 2.孟子论诗,谓“说诗者不以问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作为一般原则,这些意见实在很有价值,但孟子实际运用时却颇成问题。《豳风·七月》云:“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 昼尔于茅,宵尔索啕 ,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诗诉说农夫们为统治者劳动的辛勤。 孟子摘引后四句,作为“民事不可缓也”的论据,解释为统治者对人民生活的关切。《小雅·小东》云:“周道如砥其直如矢。 君子所履,小人所视。眷然顾之,潸然出涕”。 诗写东方被周人征服的人民,难禁繁重的赋役,顾望周道而潸然流涕。孟子摘取后四句,作为“夫义,路也;礼,门也。 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门也”的说明 。这与子夏把绘事后素联及礼后于仁义是同样的逻辑。 3.传诗大师荀子在儒家著作中最先把诗三百首当作经。他在〈〈劝学>>篇中提出为学须“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先秦诸子中荀子引诗最多,大多是断章取义。 如〈〈齐风 乐方未明〉〉:“东方未明,颠倒衣裳;颠之倒之,自公召之 。”不管是按古人解释为君兴居无节,号令不时,还是照今人理解为反映劳动人民繁重的劳役,诗所写的都是不正常的现象。 但荀子在〈〈大略〉〉篇中解释为:“诸侯召其臣,臣不俟驾,颠倒衣裳而走,礼也”,把它当礼的正常行为。前文提到曾子所引<小旻>的“战战兢兢,如临深渊 ,如履薄冰”,荀子在<臣道>篇中用在说明“仁者必敬人”的态度,比曾子所用离诗意更远。 如此断章取义,在<荀子>一书中比比皆是。再举一个例子:<小雅 裳裳者华>末章:“左之左之,君子宜之;右之右之,君子有之。” 这四句实紧承上章“我觏之子,乘其四路;乘其四路,六辔沃若”而来。左之右之者,无非是写之子驾驭技术高明,能够驰骋自如。 (有,通友,顺也,与宜同意)锂子在<不苟>章中竟解释为:此言君子能以义屈信变应故也。“到了毛公训诂传,这四句更被训为“左,阳道,朝祀之事。 右,**,丧戎这事”,更是离题万里。其始作俑者,实为荀子。 4.苏辙,作为北宋著名的经学家,在疑古惑经思潮的影响下,基于“平生好读《诗》、《春秋》,病先儒多失其旨,欲更为之传”[1]的目的,作有《诗集传》一书。苏氏《诗集传》是宋代《诗经》学史上今存第一部《诗经》全解,也是现存众《诗经》注。 2.什么是《诗经学》《诗经学》主要内容简介:(一)诗经学者,学也。学也者,以广博之征引,详饿之思审,明确之辨别,然后下的当之判断也。(二)诗经学者,关于《诗经》一切之学也,(三)诗经学者,关于《诗经》一切之学,按学术之分类,而求其有统系之学也。 媒体评论 吾老友朴安所著之《诗经学》,乃其瘫痪之后所写,诗语纯粹,情语深挚。朴安笃厚长者,其所成节,质朴有益于世,如其为人。 ——叶楚伧 对《诗经》研究史进行研究,是非常重要的。清理它的发展过程……掌握发展的线索,批判地继承一切有益的养料,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是建立当代新《诗经》学的必要条件。很遗憾,过去只有经学史中提供过一些零散的记载,近代胡朴安的《诗经学》就是初步综合这些材料的一本书。 ——夏传才 3.想学《诗经》什么书比较好《诗经译注》 周振甫 中华书局出版社 《诗经译注》是《诗经》的全译本。 每首诗下有题解,阐明背景、诗旨。 译文在信、达的基础上力求其雅,以现代民歌译古代民歌,每句对译,便于读者比照对读本。 作者博采古今《诗经》注家之长,融会贯通,筛汰选炼,解题和注释写得简明而精当。 该书偏于通俗性,适合入门学者。程俊英亦有一本《诗经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诗经注析》 程俊英 蒋见元 中华书局出版社 治学客观,以诗论诗,抛开经学的眼光理解全诗。否定大部分《毛序》中的说法。主张《诗经》就是诗,就是歌曲。 采百家之长。历来《诗经》读本都是奉一家之言,各有偏颇。此书是站在前贤奠定的基础上,择善而从,特别注意不盲从一家。且随着更多文献的研究进展,也大大丰富了本书的内容。 细说诗经的艺术价值。在每一篇“题解”中,都有一段艺术分析。或论意境,或言修辞,或述源流,或摘瑕疵。 《诗经》的韵律。尽量还原诗经的上古读音。 该书无翻译。偏向于学术性。 《诗经》 刘毓庆,李蹊 中华书局出版社 对《诗》义的理解,广泛参阅古今有关注释翻译的著作及研究成果,择善而从,也参照《诗义稽考》中比较合理的解释。 注释尽量从简(有些地方注明来源),不作繁琐考证,有些较难的字作了注音。 在对《诗》义理解的基础上,把后世受其影响的例证略举一二,有些是古人的体会,有些是当代的理解。 4.求《诗经》选读课论文《论语》许多篇幅谈及君子,但这里的君子是一个广义概念,重在强调一种人格的追求,教人做一个不同于平凡的人。 为实现这一目的,《论语》提出了君子的言行标准及道德修养要求。 其一,“君子不器”。 孔子认为作为君子必须具备多种才能,不能只像器具一样,而应“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卫灵公》)也就是说,君子应以道义作为做人的根本,按礼仪来实行,用谦逊来表达它,用忠诚来完成它,否则就谈不上君子。 其二,君子要重视自我修养。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里仁》)在孔子看来,作为君子就必须重视仁德修养,不论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离开仁德。同时曾子认为,君子重视仁德修养还必须注意三个方面的规范:一是“动容貌,斯远暴慢矣”;二是“正颜色,斯近信矣”;三是,“出辞气,斯远鄙倍矣”(《泰伯》)。 也就是说,君子要严肃自己的容貌,端正自己的脸色,注意自己的言辞。只有这样才能使人对你尊敬,信任,温和。 同时,孔子还认为“君子泰而不骄”(《子路》);“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卫灵公》);“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亡不已知也。”“君子疾得世而名不称焉。”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即作为君子应心境安宁而不傲慢,态度庄重而不与人争吵,能合群而不结党营私;君子要重视提高自己,在有生之年对社会多做贡献。 只有这样才能称得上君子的修养。 其三,君子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 孔子认为,君子除了自我修养,还要重视用“戒、畏、思”几项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季氏》)这些思想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对君子的要求,概括起来有三点:一是要随时注意戒除个人的欲念;二是处事中要有敬畏之心,防止肆无忌惮;三是认真处理,随时严格要求自己。 其四,君子要重义避利,追求道义。 孔子认为,君子和小人之间的差别还在于具有不同的生活态度和不同的人生追求。他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卫灵公》)“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里仁》)也就是说,作为君子只有重视道义,追求道义,才能与小人区别,才能真正体现君子的精神。 同时,孔子还认为,君子必须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即所谓:“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为政》) 四、关于学习的态度、方法和目的 《论语》中关于学习的思想在古今中外的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值得今人借鉴。这些思想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关于学习的态度。 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孔子赞扬的颜渊就有这种发愤好学的乐观精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雍也》)其次,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述而》)即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 第三,专心致志,知难而进。孔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里仁》)读书的人要立志于追求道义、真理,要专心致志,不要为 世俗所累。同时,他还认为追求学问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要敢于知难而进,“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雍也》)针对冉求在学习问题上认为自己能力不够的思想,孔子认为所谓能力不够的人,是走在中途就停止下来,你现在以能力不够划地自限,实际上是没有坚持到底的缘故。在这里孔子勉励冉求要知难而进,只有这样才能得道。 事实上孔子自己就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人(《述而》)。第四,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这说明学无常师,作为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时,孔子提倡和赞扬“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体现了孔子严谨的治学态度。 其二,关于学习的方法。 孔子在和弟子的交谈中多处提及学习方法问题,最著名的莫过于“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与此同时,孔子还特别强调学思结合,勇于实践。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殆。要求人们把学习积累和钻研思考相结合,不能偏废。 另外,孔子还非常重视精益求精,“如切如磋。 5.大学语文题目分析题1、运用我们所学的《诗经》常用的表现手法来分1、运用我们所学的《诗经》常用的表现手法来分析《采薇》? 所谓“赋”,用朱熹的解释,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 这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两种情况。“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 “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 “兴”字的本义是“起”。 《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2、联系作品,分析《狂人日记》中“狂人”形象。 狂人是一位清醒的启蒙主义者;表现出顽强不屈的反抗性。 作者采用了象征手法和现实主义手法相结合的方法来塑造形象。 答:《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著名的彻底反封建的新文学作品,其中描写的“狂人”是一个被禁闭起来、为一个长工所看守的形象,他被封建势力压迫、禁锢了多年,时时害怕、提防着被人吃掉。 作品通过对这个狂人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感受的描写,从而有力地揭露了千百年来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吃人”的罪行, 并号召人们起来推翻人吃人的旧制度。 小说开头,鲁迅故意用文言文以第一人称写了一个小序,交代日记的来历,称书名所以叫做《狂人日记》,是病者“本人愈后所题”。 由此可见,作者确实将主人公作为真的狂人来设计的。此外,小序还说,“余”读病者日记,“知其患盖‘迫害症’之类”。 这也就进一步表明,鲁迅心目中的主人公,不但是个狂人,而且患的是一种称为“迫害症”的狂症,由此具体地描写了一位十分过敏、多疑、惊恐和有奇怪的联想和不正常的推理和错觉的狂人形象。 3、分析“长亭送别”一折戏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①曲词华丽典雅,化用了前人诗词的意境,具有古典诗词的韵味。 ②采用了民间口语的形式,富有生活气息。 ③善用多样化的修辞手法表情达意。 4、结合作品,分析《都江堰》本文的写作特点。 ①间接描写。 ②语言洗练,容量大,含义深,耐人寻味。 ③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