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经.相鼠的解释解释: 你看这黄鼠还有皮,人咋会不要脸面。人若不要脸面,还不如死了算啦。 你看这黄鼠还有牙齿,人却不顾德行。人要没有德行,不去死还等什么。 你看这黄鼠还有肢体,人却不知礼义。人要不知礼义,还不如快快死去。 原诗: 国风·鄘风·相鼠 先秦:佚名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俟? 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出自:周 佚名《诗经·国风·鄘风·相鼠》 扩展资料 《诗经》中写到“鼠”的有五首,除此诗外,其他四首都是直接把鼠作为痛斥或驱赶的对象,确实“老鼠过街,人人喊打”,自古而然。 而此诗却有所不同,偏偏选中丑陋、狡黠、偷窃成性的老鼠与卫国“在位者”作对比,公然判定那些长着人形而寡廉鲜耻的在位者连老鼠也不如,诗人不仅痛斥,而且还要他们早早死去,以免玷污“人”这个崇高的字眼。 此篇三章重叠,以鼠起兴,反覆类比,意思并列,但各有侧重,第一章“无仪”,指外表;第二章“无止(耻)”,指内心;第三章“无礼”,指行为。 三章诗重章互足,合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意思,这是《诗经》重章的一种类型。此诗尽情怒斥,通篇感情强烈,语言尖刻;每章四句皆押韵,并且二、三句重复,末句又反诘进逼,既一气贯注,又回流激荡,增强了讽刺的力量。 《诗经·国风》表达人民反抗剥削压迫的愿望和对劳役、兵役的痛苦与反感。例如《豳风·七月》描述了农奴被剥削、压榨,终年辛勤劳动和痛苦和生活。《魏风·伐檀》揭示当时社会不合理现象,对不劳而食者提出了质问和抗议。《魏风·硕鼠》反映了汉族劳动人民对剥削阶级的反抗和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国风》亦表现爱国主义情操和对统治阶级丑恶行径的揭露。如《秦风·无衣》反映战士们在国难当头为保卫家园,慷慨从军,团结御侮,同仇敌忾的豪情。 2.求《诗经·鼠嗜米》全文的解释吾闻君声,乃有异觉 辗转思之,毋敢相忘 君在我心,永难忘之 若当其日,诸愿皆偿 吾爱静女,上可鉴之 途远且艰,吾可誓之: 吾爱静女,如鼠嗜米 风来雨打,永世同心 君在我心,纵苦纵难 惟愿君喜,九死无悔! 这是《诗经》上的《鼠嗜米》。 吟诗的男子信誓旦旦,“我爱你,就象老鼠爱大米!” 真是一语道破天机:男人爱女人,就是要把她“吃”下去啊! 辗转思之也罢、九死无悔也罢、心跳加快也罢,都不过是“吃人”的征兆! 3.《诗经 硕鼠》大致内容硕鼠,《诗经》中的一篇,收于《诗经·国风·魏风》,是魏国的民歌,人民用硕鼠讽刺当政者,表达了奴隶的反抗和对理想国度的向往。 原文 《 诗经 ·国风·魏风·硕鼠》: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shu)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汝,适彼乐土。 乐土乐土,爰 (yuán) 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 (mie) !三岁贯女,莫我肯德 (die) 。 逝将去汝,适彼乐国 (gue) 。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tie) 。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逝将去汝,适彼乐郊。 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1] 注释 硕鼠: 鼫鼠,又名田鼠,这里用来比喻剥削无厌的统治者。 贯: 侍奉。 “三岁贯女”就是说侍奉你多年。三岁言其久,女,同"汝",你,这里指统治者。 莫我肯顾 :此处为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翻译时可转为”莫肯顾我“,大意是你不顾我的生活。后文中的”莫我肯德“,”莫我肯劳“均属于此类情况。 顾 :顾念,照顾。 逝 :读为“誓”。 去 :离开。 女 :同“汝”。 是“你”的意思。 适 :到。 去。 乐土 :可以安居乐业的地方。 下两章‘乐国’‘乐郊‘等也是同样的意思。 按:这种地方只是世人的理想,在当时实际是不存在的。 爰(yuán) :于是,在这里。 所 :指可以安居之处。 德 :表示感谢。用如动词,加惠。 直 :同“值”。“得我直”就是说使我的劳动得到相应的代价。 劳 :慰问。 “之” :犹其,表诘问语气。 “永号”犹长叹。末二句言既到乐郊,就再不 会有悲愤,谁还长吁短叹呢? 号: 快活,逍遥。 在上古汉语里,“ 麦” 念mie, “ 德” 念die, “ 国” 念gue, “ 直” 念tie。 莫我肯顾(德/劳): 句式均为宾语前置。 译文 大老鼠呀大老鼠,不要吃我的粮食!多年辛苦养活你,我的生活你不顾。发誓从此离开你,到那理想新乐土。 新乐土呀新乐土,才是安居好去处! 大老鼠呀大老鼠,不要吃我的麦粒!多年辛苦养活你,拼死拼活谁感激。发誓从此离开你,到那理想安乐地。 安乐地呀安乐地,劳动价值归自己! 大老鼠呀大老鼠,不要吃我插的苗!多年辛苦养活你,流血流汗谁慰劳。发誓从此离开你,到那理想新乐郊。 新乐郊呀新乐郊,自由自在乐逍遥! [1] 赏析 这首诗主旨古今看法分歧不大,古人多认为“刺重敛”,《毛诗序》曰:“国人刺其君重敛,蚕食于民,不修其政,贪而畏人,若大鼠也。”朱熹《诗序辨说》曰:“此亦托于硕鼠以刺其有司之词,未必直以硕鼠比其君也。” 今人多认为是反对剥削,向往乐土的。 自从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被剥削阶级反剥削斗争就没有停止过。 奴隶社会,逃亡是奴隶反抗的主要形式,殷商卜辞中就有“丧众”、“丧其众”的记载;经西周到东周春秋时代,随着奴隶制衰落,奴隶更由逃亡发展到聚众斗争,如《左传》所载就有郑国“萑苻之盗”和陈国筑城者的反抗。 《硕鼠》一诗就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产生的。 全诗三章,意思相同。头两句直呼剥削者为“硕鼠”,并以命令的语气发出警告:“无食我黍(麦、苗)!”老鼠形象丑陋又狡黠,性喜窃食,借来比拟贪婪的剥削者十分恰当,也表现诗人对其愤恨之情。 三四句进一步揭露剥削者贪得无厌而寡恩:“三岁贯女,莫我肯顾(德、劳)。”诗中以汝、我对照:我多年养活汝,汝却不肯给我照顾,给予恩惠,甚至连一点安慰也没有,从中揭示了汝、我关系的对立。 这里所说的汝、我,都不是单个的人,应扩大为你们、我们,所代表的是一个群体或一个阶层,提出的是谁养活谁的大问题。后四句更以雷霆万钧之力喊出了他们的心声:“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诗人既认识到汝我关系的对立,便公开宣布“逝将去女”,决计采取反抗,不再养活汝!一个“逝”字表现了诗人决断的态度和坚定决心。 尽管他们要寻找的安居乐业、不受剥削的人间乐土,只是一种幻想,现实社会中是不存在的,但却代表着他们美好的生活憧憬,也是他们在长期生活和斗争中所产生的社会理想,更标志着他们新的觉醒。正是这一美好的生活理想,启发和鼓舞着后世劳动人民为挣脱压迫和剥削不断斗争。 这首诗纯用比体,《诗经》中此类诗连同本篇只有三首,另外两首是《周南·螽斯》、《豳风·鸱鸮》。这三首的共同特点就是以物拟人,但本篇稍有不同。 另两篇可以看作寓言诗,通篇比喻,寓意全在咏物中。本篇以硕鼠喻剥削者虽与以鸱鸮喻恶人相同,但《鸱鸮》中后半仍以鸟控诉鸱鸮展开,寓意包含在整体形象中,理解易生分歧;而本篇后半则是人控诉鼠,寓意较直,喻体与喻指基本是一对一的对应关系,《诗序》认为老鼠“贪而畏人”,重敛者“蚕食于民……若大鼠也”,对寓意的理解与两千年后的今人非常相近,其理就在此。 《硕鼠》是魏国的民歌,据《毛诗序》说:“硕鼠,刺重敛也。国人刺其君重敛,蚕食于民。 不修其政,贪而畏人,若大鼠也。”朱熹《诗集传》:“民困于贪残之政,故托言大鼠害己而去之也。” 两说均可供理解主题时参考。它和《伐檀》一样,都是反剥削反压迫的诗篇。 所不同的是,《伐檀》责问剥削者用的是直呼其名的方式,《硕鼠》则用比喻以刺其政。但《硕鼠》比《伐檀》的斗争性更强。 《伐。 4.有关鼠的诗词有关鼠的诗词 狐鼠(宋__洪咨夔 ) 狐鼠擅一窟,虎蛇行九逵。 不论天有眼,但管地无皮。 吏鹜肥如瓠,民鱼烂欲糜。 交征谁敢问,空想素丝诗。 硕鼠 硕鼠硕鼠,① 无食我黍! 三岁贯汝,② 莫我肯顾。 逝将去汝,③ 适彼乐土。 乐土乐土, 爰得我所。 ④ 硕鼠硕鼠, 无食我麦! 三岁贯汝, 莫我肯德。⑤ 逝将去汝, 适彼乐国。 乐国乐国, 爰得我直。⑥ 硕鼠硕鼠, 无食我苗! 三岁贯汝,莫我肯劳。 ⑦ 逝将去汝, 适彼乐郊。 乐郊乐郊, 谁之永号?⑧ 【注释】 ①硕鼠:鼫鼠,又名田鼠,这里用来比剥削无厌的统治者。 ②贯:侍奉也。 “三岁贯汝”就是说侍奉你多年。 三岁言其久,汝,指统治者。 ③“逝”读为 誓。 “去汝”言离去。 ④“爰”犹乃。 “所”指可以安居之处。 ⑤德:惠 也。 ⑥“直”就是值。“得我直”就是说使我的劳动得到相当的代价。 ⑦劳:慰问。 ⑧“之”犹其。 “永号”犹长欢。末二句言既到乐郊,就再不 会有悲愤,谁还长吁短欢呢? 【品评】 《硕鼠》是魏国的民歌,据《毛诗序》说:“硕鼠,刺重敛也。 国人刺其君重敛,蚕食于民。不修其政,贪而畏人,若大鼠也。” 朱熹《诗集传》:“民困于贪残之政,故托言大鼠害己而去之也。”两说均可供理解主题时参考。 它和《伐檀》一样,都是反剥削反压迫的诗篇。所不同的是,《伐檀》责问剥削者用的是直呼其名的方式,《硕鼠》则用比喻以刺其政。 但《硕鼠》比《伐檀》的斗争性更强。《伐檀》只有愤怒,没有反抗,而《硕鼠》则不但有愤怒,且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奴隶们在不堪忍受奴隶主剥削和压迫的情况下,准备远走逃亡。 奴隶制社会后期,大量的奴隶逃亡,曾是促使奴隶制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更为可贵的是,《硕鼠》提出了建立“乐土”“乐国”的美好理想,试图寻找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与人平等的社会,这虽然在当时根本不存在也根本不可能达到,但毕竟比《伐檀》单纯的指责前进了一大步,标明奴隶们在长期的反抗斗争中,已逐步清醒了阶级意识,开始有了明确的斗争目标和对未来社会的合理设想,可以看作是早期的“乌托邦”思想的萌芽。 三章都以“硕鼠硕鼠”开端,“硕”是大、肥的意思,直呼奴隶主剥削阶级为贪婪可憎的大老鼠、肥老鼠,不但形象地刻划了剥削者的丑恶面目,而且让人联想到“老鼠”之所以“硕”大的原因,正是贪婪、剥削的程度太大了,从而激起对剥削者的憎恨。从“无食我黍”“我麦”到“我苗”,反映了奴隶们捍卫劳动成果的正义要求,同时也说明了奴隶主的贪得无厌,奴隶们被剥削的深重,举凡一切劳动果实,都被奴隶主所吞没。 从“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肯德”到“肯劳”,揭露了奴隶主忘恩负义的本性。奴隶们长年的劳动,用自己的血汗养活了奴隶主,而奴隶主却没有丝毫的同情和怜悯,残忍无情,得寸进尺,剥削的程度愈来愈强。 “贯”,侍奉。汝,指奴隶主。 “三岁”言其时间之长久,并非确指。“莫我肯顾”,一点也不肯感念我们。 从“逝将去汝,适彼乐土”、“乐国”到“乐郊”,则集中表现了奴隶们对自由和幸福的向往,他们幻想着能找到一块理想的国土,摆脱奴隶主的压榨和剥削。“逝”,同誓,表示坚决之意。 “适”,到也。“爰得我所”,犹言“乃得到了我们安居的处所”。 “直”与“所”意同。全诗最后说,在这块幸福的国土上,“谁之永号”,谁还会再过啼饥号寒的生活呢?人人平等,人人幸福,再也不用哀伤叹息地过日子了。 很有点象后世的《桃花源记》所设想的蓝图。 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不但写出了奴隶们的痛苦,而且写出了奴隶们的反抗;不但写出了奴隶们的反抗,而且写出了奴隶们的追求和理想。 因此,它比单纯揭露性的作品,有更高的思想意义,有更大的鼓舞力量。 全诗分为三章,采用重叠的结构方式,反复唱叹。 借喻是其主要表现方法:被责骂的对象在正文中隐去,而用硕鼠来直接喻指替代,这种手法,使诗篇既委婉又富于形象性,富有感染力。 先秦 诗经 相鼠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俟? 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先秦 诗经 雨无正 浩浩昊天,不骏其德。 降丧饥馑,斩伐四国。 旻天疾威,弗虑弗图。 舍彼有罪,既伏其辜。 若此无罪,沦胥以铺。 周宗既灭,靡所止戾。 正大夫离居,莫知我勚。 三事大夫,莫肯夙夜。 邦君诸侯,莫肯朝夕。 庶曰式臧,覆出为恶。 如何昊天,辟言不信。 如彼行迈,则靡所臻。 凡百君子,各敬尔身。 胡不相畏,不畏于天。 戎成不退,饥成不遂。 则我暬御,憯憯日瘁。 凡百君子,莫肯用讯。 听言则答,谮言则退。 哀哉不能言,匪舌是出,维躬是瘁。 哿矣能言,巧言如流,俾躬处休。 维曰于仕,孔棘且殆。 云不可使,得罪于天子。 亦云可使,怨及朋友。 谓尔迁于王都,曰予未有室家。 鼠思泣血,无言不疾。 昔尔出居,谁从作尔室。 唐 陈子昂 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 龙种生南岳,孤翠郁亭亭。 峰岭上崇崒,烟雨下微冥。 夜闻鼯鼠叫,昼聒泉壑声。 春风正淡荡,白露已清泠。 哀响激金奏,密色滋玉英。 岁寒霜雪苦,含彩独青青。 岂不厌。 5.蛇鼠为什么一家蛇,常用来指妖媚女子,有词可见,如“美女蛇”,“水蛇腰”,由此可见,蛇与美丽女子挂钩,早已有之了。 鼠,常用来指那些投机倒把,偷盗敛财的男子,自古《诗经》有云;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汝,莫我肯顾。据次推测,鼠与不明的富家之间的联系也是古人的一大发明了。 既然蛇乃美女,鼠乃富家,那么当今社会中普遍存在的包二奶以及年轻貌美女子嫁与白发稀疏的老翁的现象便可有据可考了,这便是“蛇鼠一窝”一词自古有之了。鼠可分为三类,以历史进程为标准,古只鼠者为封建王朝欺名盗世而登基的鼠帝,可称之为硕鼠,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宾,莫非王臣。 他集金钱与权利与一身,于是便广选美女,以充其三宫六院,佳丽无数,搜刮民财,囤积金钱美色,极尽其硕鼠本质。二为民国年间的军阀,可谓是中鼠,讨伐征战,掠城杀地,划分范围,在各自领地尽显皇帝只色,一样囤积金钱珠宝,充斥美女佳丽,然而其终非一国之君,尽管声色歌舞,比硕鼠相差已远。 三为当今一些投机倒把,弄权作弊之人,称之为渺鼠。投机送美人,弄权得佳丽。 因其与硕鼠中鼠相比而显其渺小,故而多了些地下工作,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鼠之本性暴露愈明。硕鼠之气,中鼠之势,渺鼠之机。 时势不同,造就鼠的生存方式不一,然其有一点在古今相差无几,那就是一直关注着光滑柔软,媚眼迷朦的美貌与性感之躯,纵有环肥燕瘦之别,却不离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貌。硕鼠以其王力纳妃,中鼠以其势而夺美,而渺鼠则以其富有或权势诱惑佳人,于是“蛇鼠一窝”便自古流传。 然社会有鼠,其势必乱,硕鼠败国,中鼠毁土,渺鼠乱局,那么那些蛇们则应该认清局势,莫贪鼠之美味而甘心与之同眠共枕,同时世人也应该积极发扬优良民族传统,老鼠过街,人人喊打,不让鼠有生存的环境,而不应该羡慕鼠之财之名从而拥有美女蛇相伴之现象,要坚决把鼠消灭,以免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无有此心,势必乱矣!你这个就不知道吗?那让我来告诉你吧!你有看过蛇打洞,呵呵,它怎么打洞,它只会钻,它不会打的,洞是老鼠打,老鼠住的洞蛇吃掉老鼠洞就是它的了,所以说蛇鼠是一个窝吗可能蛇是老鼠的天敌,当人们看到蛇不吃老鼠的时候,肯定很意外。在生活中,警察是抓小偷的,但是当警察和小偷一伙的时候,人们的正常生活就无法继续,因此就用蛇鼠一窝来表示警匪一家。 6.求七月《诗经·豳风》的全文翻译七月《诗经·豳风》译文 七月火星向西落, 九月妇女缝寒衣。 十一月北风劲吹, 十二月寒气袭人。 没有好衣没粗衣, 怎么度过这年底? 正月开始修锄犁, 二月下地去耕种。 带着妻儿一同去, 把饭送到南边地, 田官赶来吃酒食。 七月火星向西落, 九月妇女缝寒衣。 春天阳光暖融融, 黄鹏婉转唱着歌。 姑娘提着深竹筐, 一路沿着小道走。 伸手采摘嫩桑叶, 春来日子渐渐长。 人来人往采白蒿, 姑娘心中好伤悲, 要随贵人嫁他乡。 七月火星向西落, 八月要把芦苇割。 三月修剪桑树枝, 取来锋利的斧头。 砍掉高高长枝条, 攀着细枝摘嫩桑。 七月伯劳声声叫, 八月开始把麻织。 染丝有黑又有黄, 我的红色更鲜亮, 献给贵人做衣裳。 四月远志结了籽, 五月知了阵阵叫。 八月田间收获忙, 十月树上叶子落。 十一月上山猎貉, 猎取狐狸皮毛好, 送给贵人做皮袄。 十二月猎人会合, 继续操练打猎功。 打到小猪归自己, 猎到大猪献王公。 五月蚱蜢弹腿叫, 六月纺织娘振翅。 七月蟋蟀在田野, 八月来到屋檐下。 九月蟋蟀进门口, 十月钻进我床下。 堵塞鼠洞熏老鼠, 封好北窗糊门缝。 叹我妻儿好可怜, 岁末将过新年到, 迁入这屋把身安。 六月食李和葡萄, 七月煮葵又煮豆。 八月开始打红枣, 十月下田收稻谷。 酿成春酒美又香, 为了主人求长寿。 七月里面可吃瓜, 八月到来摘葫芦。 九月拾起秋麻子, 采摘苦菜又砍柴, 养活农夫把心安。 九月修筑打谷场, 十月庄稼收进仓. 黍稷早稻和晚稻, 粟麻豆麦全入仓。 叹我农夫真辛苦, 庄稼刚好收拾完, 又为官家筑宫室。 白天要去割茅草, 夜里赶着搓绳索。 赶紧上房修好屋, 开春还得种百谷。 十二月凿冰冲冲, 正月搬进冰窖中。 二月开初祭祖先, 献上韭菜和羊羔。 九月寒来始降霜, 十月清扫打谷场。 两槽美酒敬宾客, 宰杀羊羔大家尝。 登上主人的庙堂, 举杯共同敬主人。 齐声高呼寿无疆。 7.关雎跟采薇,还有什么其他是出自诗经的吗《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风篇】 《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包括今天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间乐歌。多半经过润色后的民间歌谣叫“十五国风”,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 十五国风分别是:周南11篇、召南十四篇、邶(bèi)风19篇、鄘(yōng)风10篇、卫风10篇、王风10篇、郑风21篇、齐风11篇、魏风7篇、唐风10篇、秦风10篇、陈风10篇、桧风4篇(桧即“郐”kuài)、曹风4篇、豳(bīn)风7篇。周南中的《关雎》、《桃夭》,魏风中的《伐檀》、《硕鼠》,秦风中的《蒹葭》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雅篇】 《雅》是周王朝国都附近的乐歌,共105篇。包括大雅小雅,共31篇。 《雅》为周王畿内乐调。《大雅》主要歌颂周王室祖先乃至武王、宣王等之功绩,有些诗篇也反映了厉王、幽王的暴虐昏乱及其统治危机。 《大雅》的作品大部分作于西周前期,作者大都是贵族,谓高尚雅正等。旧训雅为正,谓诗歌之正声。《诗大序》:“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废兴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 《小雅》共有74篇,创作于西周初年至末年,以西周末年厉、宣、幽王时期为多。《小雅》中一部分诗歌与《国风》类似,其中最突出的,是关于战争和劳役的作品。[9] 大雅的作品主要有《文王》、《卷阿》、《民劳》,小雅有《鹿鸣》、《采薇》、《斯干》等。 【颂篇】 《颂》共有40篇。 对于《颂》的释义,最早见于《诗·大序》:“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孔颖达《毛诗正义》说:“颂者”之下省略了“容也”二字。朱熹《诗集传》说:“颂”与“容”古字通用。 据阮元《□经室集·释颂》的解释,“容”的意思是舞容,“美盛德之形容”,就是赞美“盛德”的舞蹈动作。如《周颂·维清》是祭祀文王的乐歌,《小序》说:“奏象舞也。” 郑玄《毛诗传笺》说:“象舞,象用兵时刺伐之舞。”就是把周文王用兵征讨刺伐时的情节、动作,用舞蹈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可以证明祭祀宗庙时不仅有歌,而且有舞,“载歌载舞”可以说是宗庙乐歌的特点。 近代学者也多以为《颂》是宗庙祭祀之乐,其中有一部分是舞曲。 颂的名篇主要有《清庙》、《维天之命》、《噫嘻》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国风·周南·关雎》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第一首诗,通常认为是一首描写男女恋爱的情歌。 《小雅·采薇》是中国古代现实主义诗集《诗经》中的一篇。这是一首戎卒返乡诗,唱出从军将士的艰辛生活和思归的情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