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风名字、取自诗经、楚辞等古诗集、文选、标明出处及句子、最好不B 1.彬蔚 富有文采。 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陆机《文赋》“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 2.彬彬 文质兼备。适用于男孩取名字。 出自《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3.博裕 广阔富饶。 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汉代刘向《说苑•敬慎》:“德行广大而守以恭者荣,土地博裕而守以俭者安。” 4.博闻见闻广博。适用于男孩取名字。 出自《汉书•东方朔传》:“自以智能海内无双,则可谓博闻辩智矣。” 5.博容 度量大。 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后汉书•桥玄传》:“懿德高轨,泛爱博容。” 6.博文 通晓古代文献。适用于男孩取名字。 这个名字取自《论语•雍也》:“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7.博艺 博通艺文。 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孔子家语•弟子行》:“好学博艺,省物而勤也,是冉求之行也。” 8.博雅 学识渊博,品行端正。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 出自《后汉书•杜林传》:“博雅多通,称为任职相。” C 9.承德 蒙受德泽。 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汉书•礼乐志》“诏抚成师,武臣承德”。 10.朝宗 百川归海。适用于男孩取名字。 出自《诗经•小雅•沔水》“沔波流水,朝宗于海”。 11.澄泓 水清而深。 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唐代刘禹锡《历阳书事七十韵》:“茧纶牵拨剌,犀焰照澄泓。” 12.存志 保全志向。适用于男孩取名字。 出自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滍水》:“学道遭难逢危,终无悔心,可以牢神存志。” D 13.澹雅 淡泊高雅。 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图画》:“夫画者澹雅之事。” 14.得韬 拥有用兵的谋略。适用于男孩取名字。 出自李德裕《李文饶集》“不劳孙子法,自得太公韬”。 15.德辉 仁德的光辉。 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礼记•乐记》“故德辉动于内,而民莫不承听。” F 16.方旭 早晨太阳刚出来的样子。适用于男孩取名字。 出自《太玄•从》“方出旭旭”。 17.飞轩 指廊宇。 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文选•刘琨》:“顾瞻望宫阙,俯仰御飞轩。 19.芳蕤 盛开而下垂的花。适用于女孩取名字。 出自晋陆机《文赋》:“播芳蕤之馥馥,从青条之森森。” 20.芳苓 香草名。 指莲。适用于女孩取名字。 出自《文选•枚乘》:“漃漻薵蓼,蔓草芳苓。” 21.芳蔼 芳香而繁盛。 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楚辞•九辩》:“离芳蔼之方壮兮,余萎约而悲愁。” 22.芳菲 花草香美的样子。适用于女孩取名字。 出自宋代沈括《梦溪笔谈》:“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G 23.管彤 彤管,古代女史用以记事的杆身漆朱的笔。 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诗经•邶风•静女》“贻我彤管”。 H 24.和畅 亦作“和昶”,温和舒畅。适用于男孩取名字。 出自晋代王羲之《兰亭集序》:“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25.涵畅 滋润化育,使之发扬。 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程氏外书》卷三:“兴于诗者,吟咏性情涵畅道德之中而歆动之,有‘吾与点’之气象。” 26.涵涵 水波晃动。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 出自唐代韩愈《唐故江南西道观察使太原王公神道碑铭》:“秩秩而积,涵涵而停。” 27.浩初 太初。 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唐代陈子昂《昭夷子赵氏碑》:“请尔灵龟,永晏息乎浩初。” 28.浩丽 壮丽。适用于女孩取名字。 出自唐代司空图《成均讽》:“江天浩丽,杳春思于龙舟。” 29.浩然 正大刚直。 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孟子•公孙丑上》:“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 30.浩学 博学。适用于男孩取名字。 出自宋代范仲淹《南京书院题名记》:“先生之嗣,故都官郎中维,枢密直学士纶,并纯文浩学,世济其美,清德素行,贵而能贫。” 31.泓涵 水深广,比喻学问渊博。 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唐韩愈《蓝田县丞厅壁记》:“博陵崔斯立,种学绩文,以蓄其有,泓涵演迤,日大以肆。” 32.泓浵 水深广。适用于女孩取名字。 出自明代吕坤《序》:“其既放也,泓浵瀇瀁,若千里悬流,四达而不可穷。” 33.慧艳 聪明美丽。 适用于女孩取名字。出自清代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一》:“后生一女,稍长,极慧艳。” 34.慧语 妙语。适用于女孩取名字。 出自明代程羽《鸳鸯牒》:“步非烟慧语谁聆,娇花不赏,飘香坠粉,亦复何疑。” J 35.嘉言 美好的语言。 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宋代朱熹《朱子全书•学五》:“见人嘉言善行,则敬慕而记录之。” 36.嘉懿 善、美。出自成语:嘉言懿行。 意思是美善的言行。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 37.江沅 沅,水名。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 出自《楚辞•涉江》“乘舲船余上沅兮” 38.瑾瑜 比喻美德贤才。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 出自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省事》:“今世所覩,怀瑾瑜而握兰桂者,悉耻为之。” 39.景铄 盛美,盛明。 适用于男孩取名字。出自班固的《东都赋》:“铺鸿藻,信景铄,扬世庙,正雅乐。” 40.静淞 淞:水汽凝结的冰花。适用于女孩取名字。 出自宋代曾巩《雾淞》“园林初日静无风,雾淞花开处处同”。 41.隽秀 优异出众。 适用于男孩和女孩取名字。出自唐代刘餗《隋唐嘉话》卷。 2.诗经竹子的诗句《诗经·斯干》 如竹苞矣, 如松茂矣. 叠石流泉, 茂林修竹. ——晋·王羲之《兰亭序》 竹亦得风, 夭然而笑. ——苏轼 修竹凝妆, 垂杨系马. ——宋·陆睿词句 (郑板桥诗三首) 枝长叶少,枝短叶多. 世间如此,英雄奈何. 不是春风,不是秋风. 新篁初放,在夏月中. 能驱我暑,能豁我胸. 竹称为君,石呼为丈. 赐以佳名,千秋无让. 空山结盟,介节贞朗. 五色为奇,一青足仰. 竹 唐·李贺 入水文光动,抽空绿影春. 露华生笋径,苔色拂霜根. 织可承香汗,栽堪钓绵鳞. 《唐诗百家全集》 题新竹 唐·杜牧 数茎幽玉色,晚夕翠烟分. 声破寒窗梦,根穿绿藓纹. 渐笼当槛日,欲得八帘云. 不是山阴客,何人爱此君. 《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草木典》 庭 竹 唐·刘禹锡 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 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 《唐诗百家全集·刘禹锡柳宗元卷》 酬人雨后玩竹 唐·薛涛 南天春雨时,那鉴雪霜姿. 众类亦云茂,虚心能自持. 多留晋贤醉,早伴舜妃悲. 晚岁君能赏,苍苍劲节奇. 《唐诗百家全集卷》 竹里馆 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独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同上) 栽竹拂枝,拂尘洒露. 君子取之,最有用处. 千笔淡墨,画出细竹. 抽得心丝,无不肖曲. 竹中有竹,竹外有竹. 渭川千亩,此为巨族. ——以上三首选自《墨竹画谱》 赋予得临池竹 唐·唐太宗 贞条障曲砌,翠叶贯寒霜. 拂牖分龙影,临池得凤凰. 《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草木典》 冉冉孤生竹,结根太山阿. ——汉代诗. 慈老竹 3.《诗经》中形容”竹子“的诗句有哪些《诗经》中形容”竹子“的诗句有 1、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 国风 秦风》 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小雅·采薇》 3、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诗经·邶风·击鼓》 4、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鹤鸣》 5、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诗经.卫风.淇奥》 6、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 7、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大雅·抑》 8、今夕何夕,见此良人。 《诗经·唐风·绸缪》 9、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国风·周南·关雎》 10、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诗经·国风·周南·桃夭》 11、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诗经·国风·卫风·硕人》 12、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诗经·国风·王风·黍离》 13、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诗经·国风·郑风·子衿》 14、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诗经·国风·卫风·木瓜》 15、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诗经·国风·郑风·风雨》 16、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诗经·周南·关雎·序》 17、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诗经·大雅·荡》 18、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诗经·小雅·鹿鸣》 19、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诗经·国风·陈风·月出》 20、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诗经.国风.魏风.硕鼠》 21、秩秩斯干,幽幽南山 《诗经.小雅.斯干》 22、心之忧矣,如匪浣衣。静言思之,不能奋飞。 《诗经.国风.邶风.柏舟》 23、皎皎白驹,在彼空谷,生刍一束,其人如玉。 《诗经.小雅.白驹》 24、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诗经·鄘风·相鼠》 25、我姑酌彼兕觥,唯以不永伤。 《诗经·周南·卷耳》 26、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诗经·国风·周南·汉广》 27、江有汜,之子归,不我以。不我以,其后也悔。 《诗经.召南.江有汜》 28、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小雅·车辖》 29、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国风·王风·采葛》 4.诗经中描写朝代的诗句怎么学写好诗句 首先是诗词的格律,近体诗的格律是很容易讲清楚的。绝句或者是律诗,第一个原则必须是押平声韵,韵脚的字一定是平声的,转化成我们现代汉语来说,基本上相当于第一声和第二声。 第二,每一句当中的平仄声字是相间的,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其实,近体诗--绝句和律诗,翻来覆去,就这么四种格律。 第三、写诗的时候,整首诗能否呈现出一种诗的意境,能否把诗人的情感完美的表达出来,我觉得关键还在于练得是不是多,并且是不是读了足够多的古人的经典作品,把这些经典作品消化成自己诗的感觉之后,然后才能在格律的基础上作出有诗的韵味的诗来。 第四、掌握我们现代汉语里面,哪些字是平声,哪些是上声,哪些是去声,才知道怎么把这些汉字嵌入到诗词既定的格律里面去。当然掌握格律这还只是敲响诗词之门的第一步,我们说第二步就是要找到诗词的感觉,营造什么样的意向,营造什么样的诗词的意境。 第五,要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当你的真情实感,情感足够浓厚,足够强烈之后,也许技巧反而退居其次了, 第六、当然如果格律、情感、意境都够了,那我们追求的就是诗的最高境界--立意。你的立意是不是与众不同,是不是能够推陈出新,那这是一首好诗的最高标准,或者最高的区别了。 5.郑板桥墨竹图的简介郑板桥的绘画艺术在清代初期我国书画艺坛上,升起一簇闪耀着奇光异彩的艺术巨星,这就是画史上著名的“扬州八怪”。 他们在继承我国古代书画的优秀传统基础上,创造性地发展了我国的文人画,积极倡导诗、书、画、印的综合艺术,从而开创了我国绘画崭新的画风,为中国绘画史的发作出了新的贡献。而在这些著名的群星里,最为皎皎者应首推郑板桥。 郑板桥(1 695—1765),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县人。 他生于日渐破落的书香门第,从小失母,由乳母抚养成人。父之本(字立庵),县禀生,家居授徒众多,板桥幼随父学。 16岁随邑人陆震学作词。约25岁,因娶妻有了子女,再加上父亲年迈,为谋生计遂设塾于真州之江村(又称西村),从事教馆生涯三四年。 30岁时,父亲去世,生活更加困顿,教书的微薄收入已难以养家糊口,于是就以卖画为生,在扬州当了十年职业画家。雍正十年(1752),板桥到南京参加乡试,中举人。 乾隆元年(i 736),板桥到京师参加会试,中了进士,并特作《秋葵石笋图》以自贺。乾隆七年(1742)春,赴任山东范县县令,5年后调潍县又做了7年知县,前后共当12年县令。 据史料记载,他在做范、潍知县时很有一些惠政,案无一积牍,无一冤民,从而得到老百姓的拥护。郑板桥为政清廉,节衣缩食,是位颇有政绩的清官。 郑板桥擅画兰、竹、石,间作梅花、古松等。他不仅是一位著名的画家,而且是一位优秀的现实主义的诗人。 他的书法,标新立异,自成一体,堪称稀世之珍。故时人称他“三绝诗书画”,不为过誉。 郑板桥的绘画是有很高的艺术造诣,究其渊源,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师古人,主要宗法郑思肖、徐渭、陈淳、石涛和高其佩,但不为陈法所拘,而是活学活用。他在《兰竹石图》中题记:“平生爱所南先生及陈古白画兰竹,既又见大涤子画竹,或依法皴,或不依法皴,或整或碎,或完或不完,遂取其意,构成石势,然后以兰竹添缝其间。 虽学出两家,而笔墨则一气也。…‘遂取其意”这就是他学古人的奥妙所在。 他极力主张学画.“师其意,不在迹象间”“学一半,撇一半”“不宗一家”。二是更多的是向大自然学习,他在《墨竹图》中题记:“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 他学习社会.宗法自然,但不搞纯自然主义,而是把从自然中搜集的资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反复地分析对比,找出其中的规律来,然后进行创作。同时.他还根据长年的创作实践,总结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个不同的创作阶段。 “眼中之竹”是客观存在的自然实景,是对自然观察和从中体验的灵感; “胸中之竹”是艺术创作的构思,一手中之竹”是艺术创作的实现。正由于郑板桥有了正确的理论指导,故在他一生创作的大量的优秀作品中形成了清新、秀逸、劲健的艺术风格.从而为文人画的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 郑板桥画墨竹,多为写意之作。一气呵成.生活气息十分浓厚,一枝一叶.不论枯竹新篁,丛竹单枝,还是风中之竹。 雨中之竹.都极富变化之妙.如竹之高低错落,浓淡枯荣.点染挥毫,无不精妙。画风清劲秀美,超尘脱俗,给人一种与众不同之感。 他自题《墨竹图》:“在纸中者,有在纸外者。此番竹竿多于竹叶其摇风弄雨,含霜吐露者,皆隐跃于纸外平!他又说:“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郑板桥画竹,胸无成竹。 与可之有成竹.所谓渭川千亩在胸中也;板桥之无成竹,如雷霆霹雳,草木怒生,有莫如其然而然者,盖大化之流行.其道如是,与可之有,板桥之无,是一是二解人会之。”实际上,板桥“胸无成竹”与文与可“胸有成竹”在根本上是不矛盾的,郑板桥注意的是在创作之前,构思要与熟练的技巧相结台,但这种写意画与文与可高度写实墨竹画在技法上又是有区别的,即有写意与写实、抽象与具象、神似与形似的不同。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郑板桥画竹还讲究书与画的有机结台,“以草书之中竖长撇法运之”,他说:“书法有行款,竹更要有行款,书法有浓淡,竹更要有浓淡,书,去有疏密,竹更要有疏密。”为此,人们都能从他的字画中体味到。 郑板桥画的怪石,先勾石约轮廓,再作少许横皴或淡擦,但从不点苔,造型如石笋,方劲挺峭,直入云端,往往竹石相交,出奇制胜,给人一种“强悍”“不羁”“天趣淋漓,烟云满幅”之感《竹石图》。郊板桥画的兰花,多为山野之兰,以重墨草书之笔,尽写兰之烂漫天性,花叶一笔点画,画花朵如蝴蝶纷飞,笔法洒脱秀逸,十分有趣,画风取法石涛而又有创新。 郑板桥的画,构图奇险,不拘一格,有的高耸入云,有的平淡天真,比如他画的兰花,有的生在悬崖峭壁之中,有的生在平坡荆棘之畔,生机蓬勃,意趣横生。不仅有完美的艺术形式,而且有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容。 他说:“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入也。”在封建专制的时代,这些以“劳人”为重的思想,无不闪烁着民主思想的火花。 他又在《竹石图》中题记:“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作者由萧萧飘动的竹叶子而联想到民间的疾苦,说明作者确有同情下层人民。 6.郑板桥的《墨竹图》的资料郑板桥是清代名士中最有个性的一位,列于“扬州八怪”之首。他的怪,从一幅“墨竹图”和“难得糊涂”的书法即可看出。那一幅“墨竹图”,从构图上看,颇有独到之处。翠竹分两组纵列,上下顶天立地,犹似散乱的篱笆,此是画竹之大忌。满纸竹竿与竹节,仅寥寥几丛竹叶,可他在竹竿的空隙处又穿插了数行题跋,倒使得画面疏密有致,陡现出一派新奇。他的绘画清朗峭拔,苍劲潇洒,虚实得当,有气冲霄汉之感。另一幅“难得糊涂”的书法,可在多处见到。他的书法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古拙遒劲,沉雄谲诡,将真、草、隶、篆融于一炉,自称“六分半书”,指的是不足八分,另一分半乃行楷、篆法、画意,有自我解嘲之意。据说,他在街上看到几个小孩子玩耍倒铁钉、抓石子游戏,用铁钉与石子摆玩,郑板桥望之入神,反复玩味,将其意韵化入字体中。他的书法与笔画中间颇有铁钉横斜、乱石铺街的味道,人们又称郑板桥的字是“乱石铺街”体。从郑板桥的字画中可体味出他狂放不羁的姿态,惊世骇俗的精神,愤懑痛苦的内心。 郑板桥名郑燮,字克柔,号板桥。他出生于江苏兴化一个穷苦教师家庭,自小丧母,家境清贫,其父取《尚书·洪范》中的“燮友克柔”之意,为郑板桥取此名字是冀望他成为随和的人,谁料到儿子会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为数不多的艺术大师呢。他家仅有茅屋两间,坐落于县城东面的古板桥西。护城河水流清澈,人们用木板铺成一座桥,即称板桥。郑板桥长大后,在朋友们的资助下读了一些书,又刻苦自学,终成奇才。他忘不了这座桥,也忘不了在桥头观赏景色而流连忘返的时刻,便给自己取号为“板桥道人”。他的号流传广远,本名倒不为人知了。他名列“扬州八怪”,除了诗书画中有怪味外,脾气也怪僻;很瞧不起读书人,宣称“世间第一等人,只有农夫”;自道“写字书画是俗事”,讨厌附庸风雅之人,而且公开张贴“笔榜”,标明其书画润金;他还是康乾诗坛的著名诗人,崇拜杜甫与李商隐,贬斥李白和温庭筠,认为后者不该与前者齐名。郑板桥在乾隆元年考中进士后,已是43岁,到河南范县和山东潍县当县官,“在任十二年,囹圄囚空者数次,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传说,由于他一再为灾民请愿,要求上司赈济,使得上司很恼怒,指责他“事先既不预防、准备,事后又不好好赈济,”甚至诬陷他假借赈灾来贪污舞弊。郑板桥愤然去职,以病乞归,寄居扬州,卖画度日。他辞官之日,潍县百姓痛哭挽留,万人空巷,家家户户为感念其政绩,画像以祀。 郑板桥的诗歌亦为一绝,有一些诗词与道情至今仍在民间流传。他63岁时作客如皋,寄居汪氏文园,写的一篇《板桥自序》里谈到,他甚为推崇杜甫的诗歌,“板桥无不细读,”“一首可值千金”。而且,他以为,“忧国忧民,是天地万物之事,”关心民间疾苦应是诗中重要主题。他诗歌中的《逃荒行》、《还家行》、《悍吏》等篇,也确实可以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及白居易的《卖炭翁》相比美,那些诗反映了农民的悲惨命运与痛苦生活,体现了诗人的同情悲悯之心。当时山东各地发生严重灾荒,可繁重的苛捐杂税仍是不见减免,农民们卖儿鬻妻,逃荒要饭,惨不忍睹。郑板桥作为地方官吏,觉得有责任向同僚及上司呼吁,谁想到反而横遭诬陷。这在当时以阿谀逢迎为风气的黑暗官场,郑板桥的性格又成为一“怪”了。 我最喜读郑板桥家书。他的书信据其自称,“共百数十通,”但散佚约有一半以上,“及今搜检,只存55通”了。这些书信,可以说是流露着真性情的精美散文,亲切平易,耐人体味,随手写来,绝不矫饰,颇有自然质朴之美,也是这位文化大师的心灵独白。人们如今常评论他的“难得糊涂”哲学,以为是不执着其中,任其自然。殊不知,这也是一种思想困惑与矛盾。他所处的康乾盛世,实质上接近封建社会末世,已有大厦欲颓之势,郑板桥敏感地看到了这一点。他忧国忧民而又充满无奈,无力挽救时艰,尤其是他的思想难以突破旧的传统道德文化的桎梏,只能在此迷圈中徘徊,就必然造成了痛苦、复杂与分裂的文化人格,这是他怪诞的深刻缘由 笔者……意外得见郑氏《墨竹图》(以下简称衙本墨竹),画中的题诗赫赫有名:"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这是郑板桥任山东潍县知县的时候,送给巡抚包括的一幅墨竹,断其创作年月,应在1753年之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