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歌形美包括哪些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 ① 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注意“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② 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③ 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阙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阙、上阙、上片,第二段叫后阙、下阙、下片。 ④ 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2.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美诗经:这些作品描写了现实生活,表现了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感受。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是《诗经》的一大特色。许多诗密切地联系时事,对社会不良现象有针砭作用,还有些处于下层的反剥削、反压迫的诗,则反映lke当时社会生活中更本质的现象。这种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代文学的发展起了巨大影响作用。且常常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几章间,意义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变,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 《乐府诗集》:思想内涵深刻、优美的意境和语言艺术在诗坛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就。 《陶渊明集》是田园生活的真实写照。田园被陶渊明用诗的构造手段高度纯化、美化了,变成了痛苦世界中的一座精神避难所。他绝少使用浓艳的色彩、夸张的语调、深奥的语汇、生僻的典故。常用对仗句式,但多数是比较古朴而不那么精巧的,以至在感觉上并不明显。语言朴素,有并不是随口而道、毫无加工,而是高度精练,洗净了一切芜杂粘滞的成分,才呈现出明净的单纯。 李白:想象丰富惊人、夸张大胆奇特,色调绚丽,语言自然清新,风格雄奇奔放。 3.诗歌具有什么特点一、回答: 1、简答: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 2、详答: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毛诗-大序》载:“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南宋严羽《沧浪诗话》云:“诗者,吟咏性情也”。只有一种用言语表达的艺术就是诗歌。中国古代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称为歌,现代一般统称为诗歌。它按照一定的音节、韵律的要求,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虞舜时期就有相关文献记载。《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相传为孔子所整理,关于这个问题学术界尚有争论。中国古代诗歌历经汉魏六朝乐府、唐诗、宋词、元曲之发展。《汉书·礼乐志》:“和亲之说难形,则发之於诗歌咏言,钟石筦弦。” 汉荀悦《汉纪·惠帝纪》作“诗謌”。 唐朝韩愈《郓州溪堂诗》序:“虽然,斯堂之作,意其有谓,而喑无诗歌,是不考引公德而接邦人於道也。” 明王鏊《震泽长语·官制》:“ 唐宋翰林,极为深严之地,见於诗歌者多矣。”鲁迅《书信集·致窦隐夫》:“诗歌虽有眼看的和嘴唱的两种,也究以后一种为好。”孔羽《睢县文史资料·袁氏陆园》:“袁氏(袁可立)陆园在鸣凤门内,……每逢佳日节期,州内文人名士在此聚会。所吟诵的诗歌,后来荟为专集,名《蓬莱纪胜》。” 3、诗歌的特点: 诗歌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 我国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曾说:“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这个定义性的说明,概括了诗歌的几个基本特点: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第四,语言具有音乐美。 它具有以下四个特点:(1)诗歌的内容是社会生活的最集中的反映。(2)诗歌有丰富的感情与想象。(3)诗歌的语言具有精练、形象、音调和谐、节奏鲜明等特点。(4)诗歌在形式上,不是以句子为单位,而是以行为单位,且分行主要根据节奏,而不是以意思为主。 二、扩展知识: 1、诗歌的表现手法: 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其间有一个绝句叫:“三光日月星,四诗风雅颂”。这“六义”中,“风、雅、颂”是指《诗经》的诗篇种类,“赋、比、兴”就是诗中的表现手法。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宋代学者朱熹在《诗集传》的注释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如,《诗经》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这种手法。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且何谓为比也?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诗经》中的《螽斯》《硕鼠》等篇即用此法写成。兴: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朱熹更明确地指出:“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如《诗经》中的《关雎》[3] 《桃夭》等篇就是用“兴”的表现手法。这三种表现手法,一直流传下来,常常综合运用,互相补充,对历代诗歌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诗歌的表现手法是很多的,而且历代以来不断地发展创造,运用也灵活多变,夸张、复沓、重叠、跳跃等等,难以尽述。但是各种方法都离不开想象,丰富的想象既是诗歌的一大特点,也是诗歌最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在诗歌中,还有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是象征。象征,简单说就是“以象征义”,但在现代诗歌中,象征则又表现为心灵的直接意象,这是应予注意的。用现代的观点来说,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主要的有三种:比拟、夸张、借代。 2、诗歌的分类: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从内容看,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喻诗。 4.诗词的格律美,具体体现在哪中国古典诗歌自始即以其能予人直接的感发之力量为最基本的特色。说到作诗,一定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即看到外界的景物情事使内心感动,然后用诗歌表达出来。 辛弃疾有两句词:“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意思是,每一棵松树、每一根竹子都是我的朋友,山上的一只鸟、一朵花都是我的弟兄。人就要有这种爱惜和关怀宇宙万物之心。 到了南北朝,钟嵘的《诗品序》中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他认为天地间阴阳二气的运行感动了万物,万物的生长变化又感动了人心,引起人性情的摇荡,而借以表现这种感动和摇荡的最好方式就是诗歌。 5.诗歌的弹性美如何体现诗歌的弹性美大致可以从四方面得以体现:一、内在含义及外延引伸获得弹性 生活,不能没有远方 远方,有朋友在等待 又有朋友自远方来 我的朋友 你们每个人 都是我的节日 ——邵燕祥《怀念篇》乍看,用语平淡,没有渲染,仅仅朴实地说出心里话,但恰恰是这种质朴,酿出外表清彻透明而质地浓烈的醇酒。 这里的远方,不仅指地理上的,更蕴藏着情感上的远方,这就远远超出它的本义。读者在咏吟体味中可以拥有多种引伸。 而朋友之间的感情友谊,用“节日”这个平凡普遍的字眼来统率,内涵却由此无限外延,岂不教人想起友谊感情之种种欢乐、甜蜜、融洽、活泼、热闹……“远方”“与”“节日”不加任何修饰渲染而包含如此容量,主要得力于自身的“膨胀系数”。二、意象的组合获得弹性 吹奏着/沿着原野上藤葛似的小路/雨后的竹林/翠生生的诗行间/沿着五月金色的沙滩/早潮一般席卷过来了/风势从自然界转向社会。 风呵,年轻的风呵 热辣辣地灼痛 大地的肌肤 血,在疏通的江河里 奔腾起来了…… ——孔令更《年轻的风》诗人通过意象化的抒情,使“风”的内涵逐渐膨胀,最后超越了它原先的特指范围,这团风不再是五月自然界的空气团涌动,而已经暗示着社会意识形态的思想解放运动,暗示着政治上扑面而来的民主之风,甚至于经济领域的改革之风。如果作者仅仅依靠这个词的富有含义不做外延上更广泛的挖掘,虽然焦点也集中,但力度厚度显然不够。 诗人全面放开身手,借助多角度意象抒发,“发酵”、“膨胀”其内核固有的潜弹性,让它充分弹射出来,才使这股年轻的“风”变粗、变大、变猛,获得更广泛性的含义,以至到最后,“风”竟完全挣脱其弹性限度,明显地晋升为某种象征了。三、适当“变格”语法修辞获得弹性 如果碧潭再玻璃些 就可以照我忧伤的侧影 如果舴艋舟再舴艋些 我的忧伤就灭亡 ——余光中《碧潭》按通常写法应该是“如果碧潭象玻璃那样清澈”、“如果小舟比舴艋更小”,可是在这里,余光中把原来是名词的“玻璃”、“舴艋”别有用心地当成动词,并省略介词,适度地“扭转”了语法“脖子”,使得句子具有一种令人刺目陌生的奇巧,并且显出凝练的简洁美,这种着力向内浓缩的句子往往形成一种较强的向外反弹力。 甚至,别出心裁地改变一下量词(置词)也会使语言的容量骤然强大:一朵凋谢的爱 如果把朵改成“丝”或“份”或“堆”,“爱”则黯然矢色,因为“朵”通常与花相联系,花的形象感一般由经验习惯作用而潜留在量词背面,此时一“朵”忽然与爱挂钩,“爱”在欣赏者心中就自然而然获得潜在的花的形象。仪仅凭着一个量词的变动,抽象完全具象了。 又如:“开出一树彩虹” “砌起一墙高高的浪” “一杯温慰” “一裘温暖” 都说明了词性的稍许变格,(形变动,动化名等))甚至一个字改动,都有助于语言弹性的加强。再看杨炼的句子:闪烁的嘴唇变成千万片手掌/响亮地托起吻//托起刚写好的一阵翅膀的翱翔/ 按通用的语法教科书分析,手掌怎能托起吻,托起翱翔呢?不通、绝对不通——不是主宾不当,就是动宾胡扯。 为了取得弹性,诗人故意扭曲语法,使“吻”和“翱翔”不再单纯带着动词性质,而是洋溢着名词意义上的“借代”了。明确这一含义的转化与借代,那么“托起”幸福正是诗人隐蔽的外延。 绕开表层性语法的逻辑结构,由诗意的核心所展开的延伸含义而获得的容量,确乎是一般小说散文语言所望其项背的。四、熔古典“炼语”获得弹性 中国古典诗词经过千百年锻打熔铸,其中不乏富有活力的经典性词汇,适当引入其句法炼语于现代诗熔炉“点化”,也当能取得丰富的弹性。 皓皓明月 吞吐在东方之龙的口中 骑梦而来 骑梦而去 东方之月是骑士 横骑灿烂 纵骑精神 ——李钢《东方之月》富有动态的“骑梦”真是绝妙之至!骑梦二字扫去多少套话,囊括多少内容,具有扛鼎之力横骑骑出灿烂;纵骑骑出精神,动态中的抽象,真正做到了词约而义广。“骑梦”之熔炼骑状之省略,不但不觉枯瘦,反而于紧缩中倍增丰瞻。 台湾不少诗人在这方面也取得可观成就,如罗门《柿子的综合研究》写早餐桌上的柿子:对我/摆出了一幅 日出寒山外的姿态。写床上的柿子:对我/摆出了一幅长河落日圆的姿态。 “日出寒山外”与“长河落日圆”究竟具体是什么状态,在不同时空不同心境下肯定有多种答案。诗人既抽象而又具体的“袭用”,真教人浮想联翩,遐思不止,这就是巧借化用古典语汇而形成的密度浓度的妙处,其丰蕴广博自不待言。 6.比较诗歌的美与散文的美诗歌和散文的区别 诗体的分类,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现在,只就一般的看法,简单地谈谈汉魏六朝和唐宋的诗体。 汉魏六朝诗,一般称为古诗,其中包括汉魏乐府古辞、南北朝乐府民歌,以及这个时期的文人诗。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乐府歌辞是由乐府机关采集,并为它配上乐谱,以便歌唱的。《文心雕龙·乐府》篇说:"凡乐辞曰诗,诗声曰歌。"由此可以看出诗、歌、乐府这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诗指的是诗人所作的歌辞,歌指的是和诗相配合的乐曲,乐府则兼指二者而言。后来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体裁写的作品,虽然没有配乐,也称为乐府。中唐时白居易等掀起一个新乐府运动,创新题,写时事,因而叫作新乐府。 唐以后的诗体,从格律上看,大致可分为近体诗和古体诗两类。近体诗又叫今体诗,它有一定的格律。古体诗一般又叫古风,这是依照古诗的作法写的,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两类。五言古体诗简称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五言律诗简称五律,限定八句四十字;七言律诗简称七律,限定八句五十六字。超过八句的叫长律,又叫排律。长律一般都是五言诗。只有四句的叫绝句;五绝共二十个字,七绝共二十八个字。绝句可分为律绝和古绝两种。律绝要受平仄格律的限制,古绝不受平仄格律的限制。古绝一般只限於五绝。 散文,是文学里的一株奇葩。中国的文学里很早就有了散文的踪迹,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等。但最成功的,莫过于那部《徐霞客游记》。此文虽同属于游记的范畴,但在内容和思想性方面,已经脱离了那种单纯的借景抒情式的文章,开创了散文新的体裁。 到了近代,中国更是涌现出一大批散文家。如朱自清、扬朔、艾青等,他们的作品,有的清新娟秀,有的深厚凝重。但同样之处都是记录、赞叹了新中国的建立,成长,发展。这对于后来的散文,在风格上影响甚深。 综上所述,散文主要有两个方面值得注意,既体裁和风格。 先说体裁。现在的散文体裁已经分有好几种。有随笔小札、心情文字、旅行游记、叙事抒情等等。随着笔者的感触不同,每篇散文的 定义上就有所区别。寥寥几语,尽述心事,这样的散文很精悍,与现代诗歌相得益彰;洋洋洒洒,阐述心情,这样的散文很凝铸,作者一定必有深意,要结合题目去理解,才能领悟。 再说风格。有清新的、凝重的、喜悦的、悲伤的、积极的、落寞的,数不胜数。但有一个宗旨,既文笔一定要优美,文章一定要流畅。“形散而神不散”。最后结尾处,一定要有点睛之笔,突出主题,反应出这篇文章的思想。其实,人生如酒自斟酌,文章似茶随调和。一篇好散文的成功之处,只要能引起读者共鸣的,都是好文章。散文虽有它自己独特的一些规定和范畴,但只要是发自内心的文字,谁不为之感动呢?古诗中的拗句也是如此。 7.永恒的美丽(诗歌)形的生命在于运动,而运动的其中一个方式就是奔跑。 自然界中,强者的奔跑是为了吃饱,而弱者的奔跑是为了保全生命;在生活中,富翁的奔跑是为了挣更多的钱,穷人的奔跑是为了填饱肚子,贪官的奔跑是为了贪污这并保全官职,清官的奔跑是为了更多的人;每个人都在为着不同的事业热奔跑,只不过是奔跑的方式不同罢了;我也在奔跑,只不过我的奔跑是为了我的学业,为了我的以后…… 童年时的我无忧无虑的生活着,每天看着太让得早起晚落,每天依偎在别人的怀里,不知从何时起,喜欢上了大地,喜欢上了奔跑的感觉,便趁着无人时迈开了腿,可是,刚迈开第一步便倒在了地上那个,躺在地上嚎啕大哭的我引来了大人的目光,母亲疼爱的将我扶起,教会我要坚强,那时我知道了,我要想着坚强奔跑。 长大的我被学习压力缠绕,再无力去理会别的事情,然而,乏味的、一成不变的生活出现了一丝奇迹,我秀安上了画画,我爱上了写作,这使得我在枯燥乏味的生活中得到一丝安慰,可时间的有限,然我懂的我必须要奔跑在时间的前方,才会奔向更近一步的成功,奔向我一直想要的骄傲。 现在的我,面临着中考的压力,奔跑在操场上的我有些迷茫看不清方向,也许,在我奔跑过的地方有一些风景我还没来得及观赏,也许我奔跑也只是为了那一个目标。 以后的我,还会奔跑于事业,奔跑于世界,总之,我要奔跑,不停地奔跑,直至成功。 我在奔跑,也许前方是黎明;我在奔跑,也许前方就是彩虹;我在奔跑,也许前方就是成功,我在奔跑,每个人都在奔跑,都奔跑向那几个些许的目标。而在我奔跑的前方,也许就是我想要的一切,所以我要奔跑,要加速向前冲,要更加加努力的奔跑,跑向那前方的成功。 8.有关“大美安阳”的诗歌形的作文欢迎大家来到我的家乡安阳,我是今天的小导游张嘉益,很高兴能带领大家来游览古都安阳,希望您在安阳游得尽兴、游得开心。 安阳史称相州、彰德,是中国七大古都之一,也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发祥地。她东接华北大平原,西依巍巍太行山。可以说我们安阳,一半是历史,一半是山水。 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郭沫若曾写诗盛赞:“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安阳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有众多的名胜古迹和人景观,有“一片甲骨惊世界”的殷商博物苑,有文王拘而演周易的羑里城,有人文始祖二帝陵,有精忠报国的岳飞庙,有中西合璧的陵墓袁林,有中原新发现的魏武曹操高陵,还有位于安阳中轴线上的中国文字博物馆。 安阳又是一个自然风光秀丽,景色宜人,不可多得的旅游胜地,有千山突兀,雄奇峥嵘的林虑山太行大峡谷,有夏季结冰,冬天桃花开的冰冰背,有山水一色的小南海胜景,有深谷幽远的黄华神苑、洪谷金灯,有柏门珠沼珍珠泉,还有被国际友人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人工天河红旗渠。 各位朋友,让我们一同走进千年古都,寻找“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传说,去领略她那迷人的风采吧! 9.论诗歌语言的审美特征简述语言艺术的审美特征 语言艺术是指文学这一艺术样式。 文学艺术具有艺术的特殊性,它是“惟一的仅仅运用语言符号来创造艺术意象体系、形成艺术作品的艺术。”(《美学概论》第196页)①语言作为表意符号,是一种声音与意义结合的系统,理解语言艺术,必须大量读解具体文学作品。 语言艺术的特征很多:形象创造与形象感受的想象性;叙事与抒情的兼长性;语言结构与话语情景的多样性等。 一般地说,语言艺术的审美特征有:间接性与广阔性;情感性和思想性;结构性与语言美。 由于文学艺术以语言作为媒介和手段,使得语言艺术形成了许多自身独具的审美特征,集中体现在间接性与广阔性、情感性与思想性、结构性与语言美等几个方面。 具体地说,语言艺术的审美特征可以理解为以下内容。 (1)间接性与广阔性。文学运用语言来塑艺术形象,传达审美情感。 由于文学语言必须通过读者的想象才能感受到艺术形象,因此,文学形象具有间接性。这种间接性既是语言艺术的局限,也是语言艺术的特长和优势,因为它使得文学形象具有其他艺术无法相比的广阔性。 文学形象的间接性,可以说是文学区别于其他一切艺术的重要特征之一。无论是建筑、实用工艺艺术,还是绘画、雕塑等造型艺术,以及音乐、舞蹈等表情艺术和戏剧等综合艺术,都通过塑造艺术形象来直接作用于人们的感官,这些艺术形象不仅可以看到或听到,甚至有些还可以触摸到。 唯有文学这门语言艺术所描绘的形象例外。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通过积极活跃的联想和想象,在自己的头脑中呈现出活生生的形象画面来,这就构成了语言艺术形象的间接性,因而人们把文学又称“想象的艺术”。 文学形象虽然不能通过读者的感受器官来直接把握,但它通过语言的中介,激发读者的想象,同样可以使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产生如临其境的审美效果,使文学形象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地呈现于读者的心灵。 文学天地的广阔性,同样来自语言媒介的特性。 用语言来表现现实生活,具有广泛而深入的表现能力,几乎很少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有着最大的自由,具有极大的容量,真可以说是“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陆机 《文赋》 ),能够突破客观时间,实现时间和空间的自由延伸,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广阔而复杂的社会生活。 其次,文学的广阔性更表现在它不仅能描绘外部世界,而且能够深入到人的内心世界,直接揭示各种人物复杂的、丰富的精神世界。 向人的内心世界的深处发展,无疑使文学的天地变得更加广阔,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艺术种类难以达到的。文学作品不仅可以通过描绘人物的音容笑貌、服饰风度、言行举止等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而且可能通过直接抒情或叙述的方法深入展示人物细腻复杂的感情。 (2)情感性和思想性。“任何文学作品都包含着作家的主观情感。 文学的情感性越浓烈,越能感染读者,就越富有艺术魅力。”( 《艺术学概论》第九章 语言艺术) 抒情诗、抒情散文等情感类文学自然离不开情感性,小说、报告文学、叙事诗等叙事类文学同样离不开情感性。 作为叙事类文学的小说和报告文学等,同样蕴藏着作家炽热的感情,只不过在这类作品中一般不常由作者出面来直接抒情,而是往往将作者的主观情感深深蕴藏的文学形象之中,通过形象描绘来传达情感。文学由于采用语言作为媒介,在表现人物的内心情感世界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正是由于文学作品能够深入到人的精神世界,直接披露出人物最复杂、最丰富、最隐秘的情感,使得语言艺术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更加真实、更加深刻。 语言艺术的思想性在深度和广度上也远远超过了其它艺术形式。 虽然所有文艺作品总会在不同程度上表现作家、艺术家的审美意识和对生活的认识,从而具有一定的思想性,但在各类艺术中,还是语言艺术的形象最富有深刻和思想性。语言艺术之所以具有这种优势和特长,同样是与它采用语言作为媒介分不开的,因为只有语言才能直接表达人的思想,在直接披露人的思想认识、评价判断方面具有最强的艺术表现力。 在文学作品中思想性和情感性二者的关系极为密切。从一定意义上讲,文学作品的思想性总是被情感所包裹并通过艺术形象表现出来的,只有将情感渗透在思想里的作品才能具有震撼心灵的艺术魅力,使读者在激动不已的同时去深入领会作品蕴藏的思想内涵。 ②另一方面,文学作品的情感性也离不开思想性,因为这种情感往往是在理性思想指导下成为具有特定爱憎情感的倾向性。所谓倾向性,其实就是作家的爱憎褒贬体现在文学作品中的思想艺术属性。 显然,文学作品中的思想性和情感性二者相互渗透、相互融会,成为一切文学作品所不可缺少的要素。 (3)结构性与语言美。 文学作品的结构与语言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它们不仅是构成文学作品的重要艺术手段,而且本身也具有审美价值。文学作品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就必须需要利用结构这个重要手段来完成。 对于文学作品来讲,结构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甚至直接关系到整个作品的成败得失。 依据语言艺术的含义,其代表性种类主要有:诗歌、小说、散文、戏剧文学四种样式。 1.诗歌。按照。 10.什么是诗的意境美一首好诗至关重要的,就是她的意境美。诗是很讲究意境的。所谓炼句不如炼字,炼字不如炼意,诗贵意境等,就是讲诗的意境的重要性。但何谓意境?意境就是诗人对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感受以后产生的一种情怀,它的全部奥秘既是外部世界即境的心灵化与内部世界即意的具象化。意境的形成,是诗人的思想感情对客观事物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的具体表现;而意境的创造,则是诗人为源于生活的情意寻找一个更为典型的艺术环境的艺术实践。比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就可以称之为意境美的典范。在诗中,徐志摩对诗的意境是苦心经营和刻意追求的。他将自己对母校多年的感情浓缩在精练的诗句中,溶化到一些富有个性色彩的形象和想象中间。由于徐志摩巧妙地把气氛、感情、形象三者融合为一,因而造成一个色彩鲜明、线条清晰、匀称柔和的境界。你看,在诗人眼里,那河畔夕阳中的垂柳被镀上了一层富贵而又妩媚的金色,在轻柔的微风摇曳,婀娜多姿的影子倒映在水中,仿佛一位美艳绝伦的新娘,这新娘的艳影,在水中荡漾,同时也在诗人的心中荡漾。在徐志摩的眼中,那柳荫下波光潋滟的清泉,沉淀着他象彩虹一样绚丽迷人的梦;可以说是融情入景,把那如水中月,镜中花般的“彩虹似的梦”描绘的多么形象、鲜明,多么令人心醉,仿佛伸手就可以揽到似的。于是,他似乎乘着满载星辉的的一叶小舟,向着水草幽幽的小河深处,击拍纵歌,去寻找他彩虹似的梦。。。。。梦能寻到吗?于是几声浸透淡淡哀愁的的箫音,沉默的夏虫、沉默的康桥,烘托出一种梦幻般的惆怅,于是,便诞生了这样流传千古的名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整首诗,情因景生,景因情活,情景交融,物我一体,构成了诗 的深邃意境,给读者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所以,我们在进行诗歌创作时,一定要注意意境的描述,抓住了意境,你就抓住了诗歌的灵魂,那你肯定就能写出很好的诗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