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词的趣事和从中明白了什么典故推敲 唐朝的贾岛是著名的苦吟派诗人.什么叫苦吟派呢?就是为了一句诗或是诗中的一个词,不惜耗费心血,花费工夫.贾岛曾用几年时间做了一首诗.诗成之后,他热泪横流,不仅仅是高兴,也是心疼自己.当然他并不是每做一首都这么费劲儿,如果那样,他就成不了诗人了. 有一次,贾岛骑驴闯了官道.他正琢磨着一句诗,全诗如下: 闲居少邻并, 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 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 幽期不负言. 但他又有一处拿不定主意,那就是第二句中的“僧推月下门”".可他又觉着推不太合适,不如敲好.嘴里就推敲推敲地念叨着.不知不觉地,就骑着驴闯进了大官韩愈的仪仗队里. 韩愈问贾岛为什么乱闯.贾岛就把自己做的那首诗念给韩愈听,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的事说了一遍.韩愈听了,哈哈大笑,对贾岛说:“我看还是用‘敲’好,万一门是关着的,推怎么能推开呢?再者去别人家,又是晚上,还是敲门有礼貌呀!而且一个‘敲’字,使夜静更深之时,多了几分声响.静中有动,岂不活泼?”贾岛听了连连点头.他这回不但没受处罚,还和韩愈交上了朋友. 推敲从此也就成了为了脍炙人口的常用词,用来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时,反复琢磨,反复斟酌.。 2.关于古诗的趣事唐代诗人杜甫有一首著名的七言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该诗问世以后趣事颇多,广为流传的要数诗宴、诗画菜和诗厨。 诗宴 肃宗乾元二年,杜甫弃官西去,穷居成都草堂。一日,几位不速之客到杜甫家以诗会友,杜甫实在拿不出好一点的饭菜来招待客人,杜夫人着急万分,不知所措。正在犯难之际,杜甫发现灶房间尚有一把韭菜、两个鸡蛋和一大盘豆腐渣,当即如获至宝,转忧为喜,面带笑容地对夫人说了几句悄悄话后,就请客人入座闲谈。 时隔不久,杜夫人端上三菜一汤摆在桌上。第一碗是炒韭菜,上面放着两个蛋黄;第二碗也是炒韭菜,上面甩着蛋白;第三碗是清蒸豆腐渣,上面什么都没有;最后是一大碗韭菜豆腐渣汤,上面还漂着几片洁白的蛋壳。 杜夫人当即示意杜甫对客人抱拳发话:“诸位光临寒舍,深感荣幸,特备‘诗宴’,以表寸心。”正当客人有些莫名其妙之时,杜甫拿起筷子,指着第一碗菜说,这叫“两个黄鹂鸣翠柳”;指着第二碗菜说,这是“一行白鹭上青天”;指着第三碗菜说,这是“窗含西岭千秋雪”;指最后一大碗汤说,这是“门泊东吴万里船”。此时客人才恍然大悟,鼓掌叫绝。 诗画菜 四川民间,有位出奇女子,才貌双全,烹饪绝伦,闻名蜀地。一天,两位才子慕名远道而访,女子理当盛情款待,可因家中仅有韭菜一把和鸡蛋两个,不知如何是好,好在女子饱读诗书,顿时想起杜甫的一首诗。她为两位客人敬茶后,便含笑下厨,不一会就做出一桌富有诗情画意的菜。第一盘以绿韭菜垫底,面上放着两个圆滚滚的蛋黄,取名“两个黄鹂鸣翠柳”;第二盘还是以绿韭菜垫底,面上洒着一溜蛋白,唤作“一行白鹭上青天”;第三盘将韭菜铺成山峦状,山尖遍染蛋白,呼为“窗含西岭千秋雪”;第四盘是一大碗清汤,面上漂浮着四片洁白的蛋壳,便称为“门泊东吴万里船”。女子举杯敬酒,略表歉意之时,两位才子异口同声地赞道:“您巧作的‘诗画菜’,胜过世间山珍海味!不必客气。” 诗厨 江南一地有家颇有名气的“唐诗菜馆”,一天有位客官傲气十足而至,仅以八文钱和两个鸡蛋,苛求要按杜甫的七言绝句做三菜一汤,厨师明知客官出难题,硬是知难而上,欣然同意。不一会,只见厨师端上三菜一汤放在桌上:第一道菜是两个蒸蛋黄,伴以几根小葱,象征“两个黄鹂鸣翠柳”;第二道是青菜叶上铺着一丝蛋白,意为“一行白鹭上青天”,第三道菜是清炒白蛋花,连根葱儿都没有,寓为“窗含西岭千秋雪”;第四道菜更简单,是一大碗清水,上面只漂着几片雪亮的蛋壳,酷似“门泊东吴万里船”。客官见此“三菜一汤”,连声赞口不绝,后来这位厨师被誉为“诗厨”。 3.要有关诗歌的趣事姬昌和大姒 远古时代,人门不明白男女交合而怀孕的道理,因此上编造出许多听来像神话的故事。 一天,帝喾的老婆姜嫄在野外看见一串很大很大的脚印,觉得很好玩,就踩着脚印一步步走去。没几天,姜嫄发觉自己怀孕了,她把怀孕的原因归结到大脚印上面,孩子生下来以后,很不喜欢,把他扔掉了。 也许是因为良心发现,也许是因为母性的本能,姜嫄找回了这个孩子,并抚养成人。因为曾经扔掉过,因此这孩子取名叫弃,他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后稷。 后稷的子孙在中原一带混不下去,迁往人烟稀少的大西北黄土高原,靠着丰富的农业知识,做了当地土人的小头目。传到古公亶父这一辈的时候,开始兴旺起来,姬昌就是古公亶父的孙子。 洽川是一个神奇的地方,黄河东流,河滨湿地上,芦苇荡绿,水鸟和鸣。姬昌小时侯,这里就是他玩耍的天堂,在这里他认识了一个叫大姒的女孩,天天一起泥里水里,摸鱼儿、听鸟叫,两小无猜。 光阴如梭,姬昌成了一个英俊的小伙子,大姒成了一个漂亮的姑娘。两个人依然经常到河滨来,看着成双成对的王雎鸟儿一唱一和,姬昌若有所思,自编新词,哼起地方小调: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情窦初开的大姒没经历过男子如此面对面赤裸裸地表达爱慕之情,又喜又羞,红着脸跑了。 姬昌失魂落魄回到家里,患上了相思病,白天想得吃不下饭,夜里想得睡不着觉,独自一人唱着新编的恋歌: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他下决心勇敢地追求下去。 功夫不负有心人,大姒经不住姬昌的软磨硬泡,终于答应嫁给他。 洞房花烛夜,姬昌怀抱美人,心潮起伏:娶到这么好的姑娘,八辈子积德啊!须得一辈子对她好……想到这里,情不自禁唱起来: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大姒听着歌,脸儿红了,心儿醉了。 大姒嫁得如意郎君,心里美! 结婚不久,大姒怀孕了,她抚摩着渐渐隆起的肚皮,想起做姑娘时曾经一个算命先生的话:子孙满堂,贵不可言…算命先生洞穿历史的声音还在耳边不住地回荡着:螽斯羽,诜诜兮。 宜尔子孙,振振兮。螽斯羽,薨薨兮。 宜尔子孙,绳绳兮。螽斯羽,揖揖兮。 宜尔子孙,蛰蛰兮。 算命先生好坏好坏,人怎么跟蝗虫比呢!十月怀胎,有多辛苦啊!一窝一窝的生还不累死,俺才不呢…大姒漫无边际地遐想着… 现实不会按照大姒的意志为转移,因为那时侯,人类还没发明避孕的药物和工具,结果大姒接二连三生了十来个孩子,有记载的是:姬伯邑考、姬发、姬鲜、姬旦、姬度、姬振铎、成叔武、霍叔处、康叔封、姬…等等。 她第二个儿子姬发出生的时候,那个算命先生又来了,他仔细端详着,不时还摸摸孩子的脚趾和头骨,口中称颂不已:贵人,贵人哪! 算命先生走出姬昌侯府的时候,一边手舞足蹈,一唱三叹: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麟之定,振振公姓,于嗟麟兮。 麟之角,振振公族,于嗟麟兮。 大姒是一个勤劳能干的姑娘,出嫁前就以心灵手巧而闻名。 在婆家,大姒还那么能干,她手中干着活儿,脑海里浮现出从前和姑娘们一起采葛织布,共同劳动的场面…黄鹂鸟儿飞来飞去,时而落到姑娘们发髻上,时而发出喈喈的求爱之音。姑娘们青春期已到,情难自禁,不免想起自己的意中人,由衷地唱起了情歌。 大姒是喝过一些墨水的,她编的歌儿广为流传: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是刈是濩,为絺为绤,服之无斁。 爱了,嫁了,再回不到从前那充满幻想、无忧无虑的生活,找不回做姑娘时的那种感觉。姬昌是个大忙人,顾不上老丈人家的生活起居,大姒心里多了一份心事,歌声里也多了一份牵挂:言告师氏,言告言归。 薄污我私,薄浣我衣。害浣害否,归宁父母。 大商王朝日薄西山,地方官员各自行政,姬昌尤其野心勃勃,他采用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并吞了许多小的诸侯国,版图日益扩大,说三分天下有其二可能有些夸张,最少能和中央政府分庭抗礼了。 帝辛发觉了姬昌的图谋,采取果断措施,利用召开中央工作会议的机会,把姬昌软禁在一个叫羑里的地方。 开始,看管非常严厉,为躲避帝辛的迫害,姬昌开始行韬晦之计,每天装疯卖傻,装出不关心国家大事的样子,给狱卒们算命打发时光。就这样一关七年,姬昌没事的时候就把算命的辞刻在乌龟壳、蛤蜊皮上,后来周朝发达了,这些东西被视为宝贝,取名周易。 姬昌被囚,大姒独守空房,每天思念丈夫。她无所事事,沿着汝水河堤一边一边来回徘徊,堤上垂柳的枝条都快被她揪光了!夫君啊,再不回来俺可受不了了!大姒边走边唱:遵彼汝坟,伐其条枚。 未见君子,惄如调饥。忧伤的曲调在汝河上空回荡…… 姬昌骗过了帝辛,帝辛认为他已经疯了,慢慢地放松了对他的监管。 姬昌的部属们也加紧了营救行动,搜罗了大批美女、珍玩,通过行贿手段,取得帝辛的欢心,终于把他救出。这天,大姒依旧在大堤上徘徊,远远看见一个人走来,正是自己日思夜想的男人,她迫不及待地跑上去,紧紧。 4.读古诗文的乐趣作文看着“春风又绿江南岸”,赏着“漠漠水田飞白鹭”,听着“无边落木萧萧下”,又道“燕山雪花大如席”。 我手捧一本《古代优秀诗文选》,一边摇头晃脑地吟诵,一边品着冒着热气的绿茶,仿佛也身临其境了。也许是遗传的缘故,我从小便受了妈妈的熏陶,不由自主地爱上了读《古代优秀诗文选》,喜欢那种跟着诗人的心情跌宕起伏的感觉,从里面,我总可以感受到无穷的乐趣……从《爱莲说》里,我感受到了周敦颐高尚清廉的刚正品格;从《陋室铭》里,我领悟到了刘禹锡高标挺立、不入俗流的品德:从《醉翁亭记》里,我又体会到了欧阳修的快乐……从《出师表》到《水调歌头》,从《念奴娇》到《浣溪沙》,这些包含这许多哲理,许多典故的诗文,我都能体会到许多许多的乐趣……记得一次上语文课,我们学习刘禹锡的古诗:“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大家顿时陶醉在黄河的雄姿中。 这时,老师问道:“谁知道刘禹锡的《陋室铭》?”《陋室铭》?我当然知道了。我环顾四周,同学们有的不知所云地挠着脑袋,有的悄悄的在问同学。 我赶紧举起手,说:“我知道!”老师微笑着示意我回答。我站起来,清了清嗓子说:“《陋室铭》是刘禹锡的一篇很有名的文章。” 老师点了点头,问:“你能背诵吗?”“当然了!”我胸有成竹地回答,“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当我背诵完时,老师和同学们都自发地鼓起掌来,有同学还说:“xx的知识面很广,怪不得作文写得好。” 我听了,心里比喝了蜜还甜。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渐渐从一个呀呀学语的小孩变成了一个6年级的学生,由于从小爱看古诗文,写作上也提高了不少,我还成为了学校“星星梦文学社”的一员呢!这是对我一个鼓励,也是一种不小的荣誉吧!漫游在古诗问选的天空下,我就是最快乐的那片云!因为,我从中体会到了无穷的乐趣……。 5.关于诗歌的趣事(概括主要内容)苏东坡诗风豪迈清新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有一天晚上黄庭坚与苏东坡饭后闲步但见暮蔼沉金水天一色渔歌唱和悠扬悦耳。于是出对道 晓霞映水渔人争唱满江红。 苏东坡稍加思索便对道 朔雪飞空农夫齐歌普天乐。 上下句均妙在以曲牌名《满江红》、《普天乐》入对甚为自然。 有一次苏东坡奉命接待辽邦派来的使者。辽使有意要难他便对他说“苏学士乃中原名士在下有一非常简单的上联只有五个字请苏学士属对。” 说罢辽使得意地念道 三光日月星 苏东坡一听倒也吓了一跳。因为联语中的数量词一定要用数量词来对。 上联用了个“三”字下联就应当用“三”以外的其他数目字而“三光”之下只有三个字那么无论你用哪个数目字来对下面跟的字数不是多于三就是少于三。这是副绝对呀好在苏东坡熟读《诗经》他略一思索就在《诗经》里找到了答案。 他立即对道 四诗风雅颂。 这下联对得真妙。 以“四”对“三”十分妥贴。但如果“四”以下跟着要提出四个字那就不能跟“日月星”相对。 妙就妙在他提出的“四诗”只有“风雅颂”三个名称。原来《诗经》中的“雅”这一部分又可分“大雅”和“小雅”所以通称为“四诗”。 辽使听了不禁连连点头。 苏东坡与其妹苏小妹均为当时的著名才子、才女。 某年中秋夜兄妹二人在花园饮酒赏月。下洒菜中有一碟切开的咸鸭蛋苏小妹便指着咸蛋出一上联要哥哥对下联 剖开舟两叶内藏黄金白玉。 此联用词形象典雅有一定难度。因一时无恰当物品可对苏东坡一时为难。 此时正巧侍女端来一盘石榴苏东坡剖开一个下联应手而得 打破罐一只中藏玛瑙珍珠。 兄妹正笑谈间一侍女在一旁手持一只玉笛吹奏乐曲助兴。 于是苏东坡出一上联要小妹对下联 “水仙子”鬓挥“碧玉簪”风前吹出“声声慢” 苏东坡话声未落一侍女怕打扰兄妹的雅兴迈着细碎小步拿来一件夹衣给小妹披上小妹灵机一动对出下联 “虞美人”脚穿“红绣鞋”月下引来“步步娇”。 兄妹二人用拟人手法各嵌入三个词牌名手法精妙风格曲雅。 相传王安石曾出题三难苏东坡学士其第三难是出句求对共有三句。第一句云 一岁二春双八月人间两度春秋。 因为那年恰好闰了个八月而且正月和十二月都有立春确是“两度春秋”。东坡虽是妙才但这上联出得跷蹊一时寻对不出。 不过后人已代苏东坡对了出来 六旬花甲再周天世上重逢甲子。 王安石考东坡第二句对是 七里山塘行到半塘三里半。 原来苏州金阊门外至于虎丘这一段路叫做山塘约有七里之遥中间有地名半塘。东坡不久前路过此地所以王安石出此句难他东坡果然被难住了。 不过后人假托乩语也把此句对了出来对云九溪蛮洞经过中洞五溪中。 王安石出的第三句是 铁瓮城西金玉银山三宝地。 润州今江苏镇江市古名铁瓮域临于大江其地有金山、银山、玉山山上有佛殿僧房当的苏东坡恰好刚游览过王安石便出了这一题。东坡寻思多时不能成对只得谢罪而去。 这第三句至今未见有人对出下联。 苏东坡被眨到黄州做团练副使时借助讲学以排遣心头郁闷慕名而来考络绎不绝黄州简直成了学子文士荟萃之地于是他的名声日响。 不知怎的却惊动了朝廷便派来一名考官名为巡视讲学实为查看动静。经过一番密访没发现苏东坡有什么越轨之处但考官并不甘心想方设法要把东坡的名声压下去。 一天清早他对东按说“苏学士名杨四海想必高足也是满腹文章我要见识见识请找几名前来面试。”东被即刻挑了十名学生来见考官。 考官与东坡并肩坐在台上学生一字横坐在台下周围站满了看热闹的人考官心想要当众出苏氏的丑只有钻冷门。他清了清嗓子说道“今天不考别的只要你们对一副对子。 我出上联你们对下联。”于是指着外面的宝塔说 宝塔尖尖七层四面八方。 果然不出考官所料这些学生以为要考四书五经诗词歌赋没想到要对对子完全没做思想准备十分紧张越紧张越不会越不会越感到对不起老师一个个大汗淋漓满面羞渐。考官见状大为得意指着第一个学生问“你会对吗?”那个学生不好意思开口低着头伸出手摇了两摇。 考官又指着第二个学生“你呢?”那个学生 也同样把手摇了两摇。考官一直问到最后一个结果都—样。 这时他再也不想掩饰幸灾乐祸的心情直视着东坡带着嘲笑的口吻说“苏学士这……”还没等他说完东坡忙说“这样简单的试题如何能考住他们?” “那怎么他仍都对不出来呢?” “他们都对出来了。” “他们明明接手表示不会对你何以知道他们都对出来了?” “考官大人你把他们召在一起面试给他们带来了不便前面会对的又不能说否则后面就会一一因袭所以他仍只有打手势其实这手势就是他们对的下联。” “苏学士我倒要请教这手势怎么就是下联呢?” “考官大人你的上联是 宝塔尖尖七层四面八方。 他仍对的下联是 玉手摇摇五指三长两短。” 这时台下的学生如释重负无不露出了笑容周围的人更是赞叹不已而考官却目蹬口果无言以对只好自我解嘲地说“苏学士真是名不虚传佩服佩服” 唐代诗人杜甫有一首著名的七言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该诗问世以后趣事颇多广为流传的要数诗宴、诗画菜和诗厨。 诗宴 肃宗乾元二年杜甫弃官西去穷居成都草堂。 一日几位不速之客到杜甫家以诗。 6.关于诗趣的文章1、品味唐诗宋词 我手头上有三本《唐诗三百首》,其中两本还是近两年刚出炉的精品,雪白的纸张,新颖的装帧,精美的印刷……然而我却是不大去触摸的。 因为它们夺目的外表让我觉得少了一份唐诗的凝重与古雅。与之相较,我更喜欢中华书局1957年版的旧本。 褐黄的纸张,竖排的版本,带着一种古装书的气息,显得简朴而厚重。蘅塘退士编选的唐诗,作者面广,流派纷呈,体裁众多,因而就多方面地反映了那个时代多姿多彩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复杂感情。 唐诗可以让我透过书页窥见长安城那车水马龙、如真似幻的繁华,看见未央宫中长裙如风,摇曳生姿的宫女。一首唐诗就像一幅工笔的花鸟,写意的山水,散透的人物画卷,灵气而耐看,将气质的华丽隐于朴素的文字之后,简单的表达,勾勒的却是耐人寻味的意境。 物换星移,世事变迁,历史一去不返,时间在销蚀着一切,盛唐的遗迹渐渐地消亡了,不变的只有华美的诗句。卷帙浩繁的唐诗就成了那个时代的缩影,当它被写在纸面上,便有了不朽的生命,可以连接古今,诉说兴衰。 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仍可以在忙中偷闲之时,独处僻静之角,捧一本《唐诗三百首》,在清茗的氤氲烟气和书香之中,倾听那自远古而来却清晰的声音,让心也随同它飞越大川深谷。我们可以看到唐诗在浔阳江头琵琶女伤感的眼睛中停留,在霓裳羽衣舞的奢华中掠过,在哀鸿遍野的战场上空徘徊,在妙绝天下的名山大川中漫步……唐诗是历史的沉淀,时代的产物。 历史上如果少了唐代,今天我们的中华文学就将缺失最亮丽的瑰宝。可以想像,如果没有了张继“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意境,今天的寒山寺钟声将索然无味;如果没有了杜牧“烟笼寒水月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那心力交瘁的忧郁,今日的秦淮河可能就少了一份醉人的韵味;没了“我愿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的柔情,今夜的星空将黯然失色;同样,若没有“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的豪放,今朝的美酒就显得寡然无味。 唐诗就是诗化了的中国,几乎凝结了我们中国人所有的情感,读唐诗恰似与古人的一次情感对话,你可以在一刹那间抽离都市的繁华,在诗句垒起的世界里寻找一种别样的心境,灵魂的乐土。 然而,诗人们的意境我们又真正了解几分呢?张继的寒山寺是他沧桑人生和失意心境的统一,而今,寒山寺的钟声至多寄托着人们新年的祝祷;秦淮河在诗人的笔下是繁华掩盖不住的苍老,千百年来挥之不去的哀怨,而今,秦淮河却流光溢彩,歌舞升平,游人如织。 对于寒山寺,张继的失意是没有了,然而,秦淮河的忧郁又存几分呢?诗是不变的,人却变了,于是心境就和人一起变了。 在今天标新立异的现代生活中,与唐诗竞争的对手可谓太多太强了。 人们会敲击电脑键盘,在网上搜集各种信息,肯读李杜诗集的人却越来越少;人们可以目不转睛地关注股市的涨跌,却不屑翻阅诗词典籍。于是,他们疏远了王维的秋,岑参的雪,于是,他们时而浮躁,时而沉闷。 其实,在古人的唯美和今人的高速之间,唐诗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意境应该是一剂很好的调节剂,这种难得的文化瑰宝不应只属于那个古老而又华丽的时代。如果你有闲暇时间而又无谓虚掷,为何不静下心来读几页唐诗?在杜甫的月亮下,李白的山水边,王维的田园中,你会感受到一份宁静和安详,你会感到自己的心灵得到了净化和升华,在物质和精神的两极间保持宁静和平衡。 简评身处市场经济汹涌澎湃的大潮中,面对物欲横流的花花世界,作者却在静心捧读《唐诗三百首》,畅游于杜甫的月亮下、李白的山水边、王维的田园中,这是怎样一种宁静与安详、古雅与凝重、灵性与趣味?这是怎样一颗“冰心”与丹心?作者从唐诗的意蕴中“寻找一种别样的心境,灵魂的乐土”。我们呢,可曾为“疏远了王维的秋,岑参的雪”而感到惶恐?可曾去寻找唐诗那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意境?可曾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与升华?2、错评咏花诗 唐朝元和十二年(817)春末,白居易与16位朋友结伴游江西庐山,写了不少诗,其中有一首是《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有一天,宋代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沈括读了这首诗,非常惊讶,带着讥讽的口吻评论道:“既然‘四月芳菲尽’了,怎么会‘桃花始盛开’呢?大诗人也写出这样自相矛盾的句子,可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呀!”说完,他也就把这事给忘掉了。 想不到有一年春夏之交的季节,他到一座山上考察,见到了白居易诗中的奇景:四月天气,山下众花凋谢,山顶上却是桃花红艳,猛然想去白居易的诗来,才领悟到自己错怪了大诗人,也从中发现了高度对季节的影响:由于山上气温低,春季到来要晚于山下。 后来,他又找来白居易的诗读,发现前面有一篇序,序中写道:“(大林寺)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时孟夏月,如正二月天,梨桃始华(花),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不同。” 沈括读了,很有感慨地说:“都怪我读书不细,经验太少啊!” 有一天,苏东坡去拜访宰相王安石,碰巧王安石不在家。他看到王安石的书房案上有一首。 7.关于诗歌的逸闻趣事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县)人,初唐四杰之一。 王勃为隋末大儒王通的孙子,王通生二子,长名福郊,次名福峙,福峙即王勃之父,曾出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交趾县令、六合县令、齐州长史等职。可知王勃生长于书香之家。 关于王勃的生卒年,至今尚有歧说。杨炯《王勃集序》说他于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卒,年28岁。 据此,王勃应生于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649年)。而王勃《春思赋》载:“咸亨二年(671年),余春秋二十有二。” 据此推算,则当生于高宗永徽元年(65O年)。此为王勃自述,当可信,所以现在大多数学者认为王勃生于永徽元年(650年),卒于上元三年(676年),生年27岁。 王勃是初唐诗坛上一位非常有才华的诗人,只活了27岁,确实令人痛惜。 王勃自幼聪慧好学,为时人所公认。 《旧唐书》本传谓王勃:“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此王氏三珠树也。”又有杨炯《王勃集序》说:“九岁读颜氏《汉书》,撰《指瑕》十卷。 十岁包综六经,成乎期月,悬然天得,自符音训。时师百年之学,旬日兼之,昔人千载之机,立谈可见。” 太常伯刘公称王绩为神童。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王勃上书右相刘祥道,中有“所以慷慨于君侯者,有气存乎心耳”之语,求刘祥道表荐。 刘即表荐于朝,王勃乃应麟德三年(666年)制科,对策高第,被授予朝散郎之职。此时的王勃,才14岁,尚是一少年。 沛王李贤闻王勃之名,召王勃为沛府修撰,十分爱重他。当时诸王经常斗鸡为乐,王勃闹着玩,写了一篇《檄周王鸡》,不料竟因此罹祸,唐高宗认为是使诸王闹矛盾,将王勃赶出沛王府。 其实王勃此次受打击,并非真的因《檄周王鸡》而触怒高宗,而是因才高被嫉,所以杨炯《王勃集序》说他“临秀不容,寻反初服”。王勃被赶出沛王府后,便去游蜀,与杨炯等放旷诗酒,驰情于文场。 《旧唐书·杨炯传》说:“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词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 初唐四杰,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个非常著名的集团。 作为一个集团,他们反对六朝以来颓废绮丽的风气,“思革其弊,用光志业”,致力于改革六朝文风,提出一些革新意见,开始把诗文从宫廷引向市井,从台阁移到江山和边塞,题材扩大了,风格也较清新刚健,对于革除齐梁余风、开创唐诗新气象,起了重要的作用。经过他与同时代的人的努力,“长风一振,众荫自偃,积年绮碎,一朝清廓”,以独具特色的文风,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讲中国文学史,尤其是唐代文学史,没有不讲到王杨卢骆的。 王勃所遇到的第二次打击,是在虢州参军任上杀死自己所匿藏的官奴而犯罪。 咸亨二年(671年)秋冬或第二年年初,王勃从蜀地返回长安参加科选。他的朋友凌季友当时为虢州司法,说虢州药物丰富,而他知医识药草,便为他在虢州谋得一个小小的参军之职。 就在他任虢州参军期间,有个叫曹达的官奴犯罪,他将罪犯藏匿起来,后来又怕走漏风声,便杀死曹达以了其事,结果因此而犯了死罪。幸亏遇大赦,没有被处死。 此事甚为蹊跷,王勃为什么要保护罪犯曹达,既藏匿保护又怎能将其杀死。据新旧《唐书》所载,王勃此次被祸,是因情才傲物,为同僚所嫉。 官奴曹达事,有人怀疑为同僚设计构陷王勃,或者纯属诬陷,不无道理。总之王勃两次遭受打击,都与他的才华超人有关。 这次被祸,虽遇赦未丢掉性命,但宣告了他仕途的终结,也连累了他的父亲。王福峙因儿子王勃犯罪,被贬为交趾县令,远谪到南荒之外。 王勃远行到交趾去看望父亲,途中溺水而死,从而结束了他年轻的生命。王勃的死,是渡水时遇难不幸而死,还是自杀,无从查考,总归是怀着一腔愁愤离开人世的。 王勃诗文俱佳,不愧为四杰之首,在扭转齐梁余风、开创唐诗上功劳尤大,为后世留下了一些不朽名篇。他的五言律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杰作,久为人们所传诵,“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已成为千古名句,至今常被人们引用。 而王勃最为人所称道、千百年来被传为佳话的,是他在滕王阁即席所赋《滕王阁序》。对此事,《唐摭言》所记最详。 上元二年(675年)秋,王勃前往交趾看望父亲,路过南昌时,正赶上都督阎伯屿新修滕王阁成,重阳日在滕王阁大宴宾客。王勃前往拜见,阎都督早闻他的名气,便请他也参加宴会。 阎都督此次宴客,是为了向大家夸耀女婿孟学士的才学。让女婿事先准备好一篇序文,在席间当作即兴所作书写给大家看。 宴会上,阎都督让人拿出纸笔,假意请诸人为这次盛会作序。大家知道他的用意,所以都推辞不写,而王勃以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晚辈,竟不推辞,接过纸笔,当众挥笔而书。 阎都督老大不高兴,拂衣而起,转入帐后,教人去看王勃写些什么。听说王勃开首写道“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都督便说:不过是老生常谈。 又闻“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沉吟不语。等听到“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都督不得不叹服道:“此真天才,当垂不朽!”。 《唐才子传》则记道:“勃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 《唐。 8.谁知道诗歌中的趣事苏小妹试夫传说苏轼的妹妹苏小妹,从小习读诗文,精通经理,兄妹俩常常题诗作趣,诗歌有才识的女辈。 小妹十六岁时,上门说亲的人不少,小妹因为自己年纪还轻,不准备过早结婚,力争年轻的时候多学点东西,因此对前来说亲的人非常讨嫌,但又不能贸然失礼!于是她想了一个办法,要所有求婚者答三道题,答对了,许配给他。一、人名展翅翱翔,飞鸟归房,小人掌印,凿壁借光,惜日为雄,远境闲逛,娃娃献计,红热具藏。 二、物名越大越好过,越小越难过,越短越好过,越长越难过,白天还好过,晚上更难过。三、猜字东境脚为佳,女未肯成家,半口吃一口,音息心牵挂。 求婚者获知小妹三道难题后,前来应试的人不少,但都只答了第一或第二题之后就扫兴而回。有一天,苏轼诗友秦少游前来应试,事先拜见了苏轼,苏轼很早就有意,想把妹妹许配与他,于是提示说:“妹三题者,均为谜也”。 秦少游听后非常高兴,前去找小妹答题,三题全部答对,小妹无奈,只好与秦少游结为百年姻缘。 你能猜出苏小妹的这三则谜语吗?谜底:人名是:张飞、关羽、孙权、孔明、陈胜、陆游、孙策、朱温。 物名是:独木桥。猜字是:小妹同意。 神童解缙解缙是明朝洪武年间有名的才子,儿时便有神通之称。有一次,知府巡视吉水县,路遇方六岁的解缙。 知府问:“你父母是干什么的?”解缙答:“慈父肩挑日月;家母手转乾坤。”知府听后愣了一会儿,然后叹道:“好聪明的孩子。” 你知道解缙的父母是干什么的吗?谜底:父担水的、母磨豆腐。诗圣赠联一场秋风,吹破了“诗圣”的成都草堂,五十岁的杜甫,带着全家乘舟东下,漂泊到四川奉节县,在沙头镇开了家“百草堂”中药铺,借以维持生计。 当时,镇街口有位蜚声奉节的祖传郎中刘玉霍,他不仅以高超医术治好了千百个病人,而且常解囊济贫,救助百姓。杜甫甚为感动,连说:“好一位善良的老人!” 次年新春,杜甫亲笔书写了一副春联,赠给刘郎中。 上联是:阿斗过桥到蜀地下联是:昭君出塞去异乡横额是:立起沉疴这副对子内,既暗含了四味中药名,一位汉将名,又巧妙赞誉了这位老中医。 精通文墨的刘郎中细细一看,连声称谢,当即摆酒宴请杜甫,直到一醉方休。 你能破这副对联谜吗?谜底:使君子、独活、王不留行、生地、汉将:霍去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