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跟社会风气有关的诗句

一、关于“赞美社会好风气”的诗句有哪些

1.早春持斋,答皇甫十见赠

唐代:白居易

正月晴和风气新,纷纷已有醉游人。

帝城花笑长斋客,三十年来负早春。

2.太湖石

唐代:白居易

烟翠三秋色,波涛万古痕。削成青玉片,截断碧云根。

风气通岩穴,苔文护洞门。三峰具体小,应是华山孙。

3.醉太平·西湖寻梦

清代:王蕴章

炉烟一窗,瓶花一床,更添十里湖光,对南屏晚妆。

藕风气香,竹风韵凉,等他月照回廊,浴鸳鸯一双。

4.绿章封事

唐代:李贺

青霓扣额呼宫神,鸿龙玉狗开天门。

石榴花发满溪津,溪女洗花染白云。

绿章封事咨元父,六街马蹄浩无主。

虚空风气不清冷,短衣小冠作尘土。

金家香弄千轮鸣,扬雄秋室无俗声。

愿携汉戟招书鬼,休令恨骨填蒿里。

5.送董元达

宋代:谢逸

读书不作儒生酸,跃马西入金城关。

塞垣苦寒风气恶,归来面皱须眉斑。

先皇召见延和殿,议论慷慨天开颜。

谤书盈箧不复辩,脱身来看江南山。

长江滚滚蛟龙怒,扁舟此去何当还?

大梁城里定相见,玉川破屋应数间。

二、有关批判现代社会风气的古诗七言绝句

1、《杜陵叟》白居易

杜陵叟,杜陵居,岁种薄田一顷余。

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

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乾。

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征求考课。

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何如?

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

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

不知何人奏皇帝,帝心恻隐知人弊。

白麻纸上书德音,京畿尽放今年税。

昨日里胥方到门,手持敕牒榜乡村。

十家租税九家毕,虚受吾君蠲免恩。

译文:

杜陵老头居住在杜陵,每年种了贫瘠的田地一顷多。

三月份没有雨刮着旱风,麦苗不开花不多枯黄死。

九月份降霜秋天寒冷早,禾穗没熟都已经干枯。

官吏明明知道但不报告真相,急迫收租、凶暴征税以求通过考核得奖赏。

典当桑园、出卖田地来缴纳官府规定的租税,明年的衣食将怎么办?

剥去我们身上的衣服,夺掉我们口中的粮食。

虐害人伤害物的就是豺狼,何必爪牙象钩、牙齿象锯一样地吃人肉!

不知什么人报告了皇帝,皇帝心中怜悯、了解人们的困苦。

白麻纸上书写着施恩布德的诏令,京城附近全部免除今年的租税。

昨天里长才到门口来,手里拿着公文张贴在乡村中。

十家缴纳的租税九家已送完,白白地受了我们君王免除租税的恩惠。

2、《送人赴安西》岑参

上马带吴钩,翩翩度陇头。

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

万里乡为梦,三边月作愁。

早须清黠虏,无事莫经秋。

译文:

你看那位壮士,手执胡钩跨上骏马,英姿勃勃地越过陇山头。

他从小就立志报效国家,杀敌立功绝不是为了做官封侯。

万里之外的故乡景象将会在你的梦中出现,边疆的月光常常会引起你的别离忧愁之情。

你此去应该早日消灭那些胡族侵略者,不要优柔寡断将战事一拖经年。

扩展资料:

七言绝句属于格律要求比较严格的近体诗。

首先是篇幅固定。全诗四句,每句七字,总共二十八字。其次是押韵严格,表现为通常只押平声韵且不能出韵。还要讲究平仄,即要求符合平仄律,就是在一般情况下,以两个音节(两个字)为一个音步,平仄交互安排

根据首句头两字的平仄,七言绝句分为平起式和仄起式两大类。其中平起式又分两种:一、平起平收,首句押韵;二、平起仄收,首句不押韵。仄起式也分两种:一、仄起平收,首句押韵;二、仄起仄收,首句不押韵。

按平仄律,七言绝句有四种标准句型:一、平平仄仄仄平平(平起平收,末了两字是平平,称之为平平脚);二、平平仄仄平平仄(平起仄收,末了两字是平仄,称之为平仄脚);三、仄仄平平仄仄平(仄起平收,末了两字是仄平,称之为仄平脚);四、仄仄平平平仄仄(仄起仄收,末了两字是仄仄,称之为仄仄脚)。

其平仄粘对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即所谓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但也要避免犯孤平和三平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七言绝句

三、关于“赞美社会好风气”的诗句有哪些

1.早春持斋,答皇甫十见赠唐代:白居易正月晴和风气新,纷纷已有醉游人。

帝城花笑长斋客,三十年来负早春。2.太湖石唐代:白居易烟翠三秋色,波涛万古痕。

削成青玉片,截断碧云根。 风气通岩穴,苔文护洞门。

三峰具体小,应是华山孙。3.醉太平·西湖寻梦清代:王蕴章炉烟一窗,瓶花一床,更添十里湖光,对南屏晚妆。

藕风气香,竹风韵凉,等他月照回廊,浴鸳鸯一双。4.绿章封事唐代:李贺青霓扣额呼宫神,鸿龙玉狗开天门。

石榴花发满溪津,溪女洗花染白云。绿章封事咨元父,六街马蹄浩无主。

虚空风气不清冷,短衣小冠作尘土。金家香弄千轮鸣,扬雄秋室无俗声。

愿携汉戟招书鬼,休令恨骨填蒿里。5.送董元达宋代:谢逸读书不作儒生酸,跃马西入金城关。

塞垣苦寒风气恶,归来面皱须眉斑。先皇召见延和殿,议论慷慨天开颜。

谤书盈箧不复辩,脱身来看江南山。长江滚滚蛟龙怒,扁舟此去何当还?大梁城里定相见,玉川破屋应数间。

四、东晋的社会风气是怎样的,用诗句来概括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刘禹锡《赏牡丹》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白居易《牡丹芳》三条九陌花时节,万马千车看牡丹. 徐凝《赏牡丹》牡丹娇艳乱人心,一国如狂不惜金. 王毂《赏牡丹》 中国自古就有咏物传统,咏花诗是咏物诗的重要大类.“花”意象植根于中国文化的土壤,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蕴与精神价值.唐声势浩大的“尚花”风习和咏鹤热潮,以国花产生的方式,推动中国精神体验的攀升. 一“花”意象的审美精神价值 中国的咏花诗词从《诗经》初见端倪,《楚辞》初步建立了“花”作为人格象征的意象内涵.唐诗词上承诗骚与魏晋风流,将“咏花”诗词的书写推向极致.花风即唐宋风,因缘于时代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风气而呈现不同的气象.文人个体命运遭际、升迁贬谪、物喜己悲等主客观原因又导致他们对于“花”的书写融入了强烈的个性特征,生发出摇曳多姿的文化风貌.从审美文化史、文人思想心态史、绘画史等多角度,可以窥见从唐积淀了怎样的文化底蕴和人格形态,揭示出唐人文精神、文化心态、文人审美趣味的流变.国花牡丹的精神气质,折射着潜在的文化裂变与重新整合,展示了中国文化精神整体的辩证统一构成的新境界. 二 牡丹晋身唐代国花的历史文化机缘 “尚花”时尚折射和牵动着时代气象.不同的时代风尚与不同的花的特质和意象内涵相契合,使某一种或某几种花形与神承载着当时文人的理想人格追求,彰显出时代之气象、文化之风貌以及文人的心灵世界. 牡丹花大色艳,层层叠叠,具有雍容华贵的丰腴之美,传达出磅礴的春天气势,因而具有成为盛世精神的最好象征和载体的潜质.隋代即有赏牡丹的记载,但直至盛唐,牡丹才真正取代六朝咏梅的遗风,成为占据咏花新宠地位的“国花”,洵非偶然.经过了将近四百年分裂、动乱之后,唐代出现了一个经济、文化全面繁荣的社会局面,成为整个东方世界最强盛的帝国.南北文化交流融合,中外贸易交通发达,“丝绸之路”畅通引入了外来文化,异国的服装、音乐、舞蹈、美术、宗教等等,都威为长安风尚.佛儒道三教并存,使唐代呈现出多元化的文化交流融合的生动态势.这种空前的大交流大融合,使唐王朝处于四方朝拜的尊者地位,洋溢着积极进取、昂扬奋发:雍容豪迈的精神. 这种盛世辉煌的精神也体现于建筑上.唐有三大皇宫,即西内太极宫、东内大明宫、南内兴庆官.大明宫最大,位于长安城北禁苑东南的龙首塬上,以规模宏伟著称.大明宫始建于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十月,于龙朔二年(662年)四月完成,是为太上皇修建的避暑别宫,初名永安宫.贞观九年,改称大明宫,在其后的200余年间一直是大唐的政令中枢.这里有巍峨的朝堂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有国家最高的衙署中书省、门下省、御史台、史馆、弘文馆、命妇院、集贤院,有碧水荡漾、风景如画的太液池,诸多的后宫别殿中的麟德殿旁夹城内,还有汇集文人墨客的翰林院.著名文人李白、杜甫、岑参、王维、自居易、韩愈、刘禹锡等都曾在大明官内活动,留下许多描写大明宫的文学作品.高宗于龙朔二年(662年)四月迁入大明宫(此时称蓬莱宫),并修建大明宫内第一座正殿——含元殿,有所谓:“含元建名,《易·乾坤说》曰:含宏光大.又曰:元亨利贞,括万象以为尊.”此殿长期作为举行冬至、元日的朝贺及登基、册封大典等重要仪式的场所,是大唐国力的象征,承载了二百余年风起云涌的大唐气象. 与此相应,唐代的宗教与世俗岁时庆礼,也规模空前.唐代的礼佛之盛,有玄奘法师在贞观年间西行取经归国后,在朝廷资助下翻译了大量经文典籍.更为空前狂热的是,唐皇帝曾七次于皇家寺院法门寺举行开塔迎请佛骨的盛大活动.贞观五年(公元631年),唐太宗李世民第一次开示佛指合利.此后唐皇帝每隔130年迎一次佛骨,成为举国参与的盛典.《旧唐书》中记载了迎佛骨的壮观场面:“自开远门达安福门,彩棚夹道,念佛之音震地.上登安福门迎礼之,迎入内道场三日,出于京城.诸寺士女云合,威仪盛饰,古无其比.” 唐代曾多次由宫廷举办皇帝“与民同乐”,共度元宵佳节的盛大活动.公元713年,宫廷组织了几千女子的队伍,在灯火通明的京城踏歌三天三夜.据(《旧唐书》记载:“上元日夜,上皇御安福门观灯,出内人连袂踏歌,纵百僚观之,一夜方罢.……初,有僧婆陁请夜开门然灯百千炬,三日三夜.皇帝御延喜门观灯纵乐,凡三日夜.”张祜《正月十五夜灯》云:“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灿烂盛大的“踏歌”场面,尽显盛世辉煌.盛唐的民间体育运动也极具气魄.清明拔河于唐为盛,唐玄宗李隆基在军队中积极推广,后从宫内梨园搬到宫外广场,变成全民欢庆的盛大集会.《唐语林》记载“明皇数御楼设此戏,挽者至千余人,喧呼动地,蕃客庶士观者莫不震骇.进士河东薛胜为《拔河赋》,其词甚美,时人竞传之.”盛唐拔河所用绳子“两头分系小索数百条”,千余人开拔,其场面宏伟壮观,气势磅礴. 如此遍及朝野僧圣俗的盛唐气象,为其“国花”的追 寻注入巨大魄力.牡丹作为唐代备受推崇的“国花”,适逢其会地呈现出雄视百代的气势与襟怀,。

五、揭示社会风气败坏的名言

为了促进风气的进步,首先必须搞好党风,特别是要求党的各级领导同志以身作则。

风气名言 **新闻媒体和文艺作品逐步放开对社会种种罪恶的揭露和鞭鞑,开始扭转日益败坏的社会风气。《人民日报》总编辑、社长 胡绩伟集体的习惯,其力量更大于个人的习惯。

因此如果有一个有良好道德风气的社会环境,是最有利于培训好的社会公民的。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作家,哲学家 培根明末人作诗词,往往喜用本人或对方或有关之他人姓氏明著或暗藏于字句之中。

斯殆当时之风气如此,后来不甚多见者也。今姑不多所征引,即就钱柳本人及同时有关诸人诗中择取数例,亦足以证明此点。

国学大师,历史学家 陈寅恪 《柳如是别传》。

六、求几首反映社会风气的名言

生活是不公平的,你要去适应它。——比尔·盖茨

明白事理的人使自己适应世界;不明事理的人想使世界适应自己。——萧伯纳

既然不能驾驭外界,我就驾驭自己;如果外界不适应我,那么我就去适应他们。

——蒙田

只有服从大自然,才能战胜大自然。——达尔文

随机应变是才智的试金石。——莫里哀

缘道理以从事者,无不能成。——韩非

圣人不能为时,而能以事适时,事适于时者其功大。——《吕氏春秋》

看菜吃饭,量体裁衣。——俗语

在罗马就要按照罗马的方式办事。——英国谚语

随机应变、因时制宜。——谚语

七、关于社会美的诗句

关于社会美的诗句:

杜甫《忆昔》(之二)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宫中圣人奏云门,天下朋友皆胶漆。

百馀年间未灾变,叔孙礼乐萧何律。

岂闻一绢直万钱,有田种谷今流血。

洛阳宫殿烧焚尽,宗庙新除狐兔穴。

伤心不忍问耆旧,复恐初从乱离说。

小臣鲁钝无所能,朝廷记识蒙禄秩。

周宣中兴望我皇,洒血江汉身衰疾。

释义:

当年肃宗即位灵武,收复关中,借阴山骄子回纥之兵收复两京,东胡安庆绪奔走河北死守邺城,史思明出兵相救安庆绪于邺城,既降又叛反复无常并复陷东京洛阳早是意料之中的事。肃宗整日诚惶诚恐多方讨好信任关中小人李辅国,宠惧后宫张良娣,致使纲纪坏而国政乱,以致今日代宗仍在劳心焦思肃清朝纲。

当年我自己官为拾遗时。在皇帝左右,又拾遗职掌供奉扈从,代宗以广平王拜天下兵马元帅,晋中之窗先后收复两京势不可挡。代宗听信宦官程元振谗害,夺郭子仪兵柄,使岐雍一带兵力单薄,不能防敌于国门之外。致使吐蕃入侵两京沦陷,府库闾舍,焚掠一空,百官狼狈就道,鞋子都来不及穿跟随代宗逃往陕州。何时才能出现傅介子这样勇猛的人物来湔雪国耻啊,只要国家能灭寇中兴,我个人做不做尚书郎倒没关系。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汉族,祖籍襄阳,生于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