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叫诗词中的禅境,小说中的禅境,书画中的禅境首先我们得了解什么是禅境, 人生中的烦恼都是自己找的,当心灵变得博大,空灵无物,犹如倒空了烦恼的杯子,便能恬淡安静。人的心灵,若能如莲花与日月,超然平淡,无分别心、取舍心、爱憎心、得失心,便能获得快乐与祥和。水往低处流,云在天上飘,一切都自然和谐地发生,这就是平常心。拥有一颗平常心,人生如行云流水,回归本真,这便是参透人生,便是禅。 宁静的心,质朴无瑕,回归本真,这便是参透人生,便是禅。 禅的定义:禅那,汉译静虑,即于一所缘境系念寂静、正审思虑。 也就是说诗词,小说,书画中的字词,文字,画面能够使读者或观看的人产生一定关于自身更深得,积极的思索,或者说使其思维得到更好得梳理的一种心理状态 2.论述以王维诗歌及水墨山水华为代表的禅境王维诗歌中的山水画意与禅趣境界作者:刘晓文 【内容提要】 王维一生诗作四百余首,成就最高的当属山水田园诗。 在对山水自然的观照中,诗人任运随性,意出尘外,形成了独特的美学风格。本文拟从山水画意与禅趣境界两方面探求王维诗歌的艺术精神。 【关键词】 王维 山水田园诗 画意 禅趣境界 一 王维身兼诗人、画家于一体,且善书法、识音律,与之同时的殷璠评价摩诘诗“在泉成珠,着壁成绘”,后世子詹谓之“味摩诘诗,诗中有画;观摩诘画,画中有诗。”这些评价都十分精当地指出了王维诗中所具有的诗情画意的内蕴。 盖诗画虽有体式章法、水墨气象之不同,其终极指向却是殊途同归,即觉万象之情,发一己之思。具体到王维,其诗中之画境,画中之诗境,构成了其艺术观照中独特的审美意趣。 山水诗自谢灵运始,便使山川成为了独立的审美对象,其诗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开了一代之诗风。如: “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 (《过始宁野》) “晓霜枫叶丹,夕曛岚气阴。”(《晚出西射堂》)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登池上楼》) “野旷沙岸静,天高秋月明。”(《初去郡》) 语词清丽精炼,境界天然,为其可爱之处,然谢诗摹形穷相,描物雕貌,寄以玄言奥理,极尽刻画之能,只得山川皮相,于其神韵之理,犹有未得。 且意象密集,重于写实,将山川隔于人外,情景割裂,未能以情贯之。故有人批评其诗“尚巧似”(钟嵘《诗品》),此亦谢诗之桎梏。 反观王维之诗歌,静秀清逸,语尚天然,不事雕琢,多以常境入诗,精于写意,词句多真纯简约,寓大美于清淡。与陶潜有可通之处,于至淡至纯之处,闪烁着生机与光华。 观其诗作中清淡天然之意,殆与陶潜之境略有相似。如《桃源行》: 渔舟逐水爱山春, 两岸桃花夹去津。 坐看红树不知远, 行尽青溪不见人。 山口潜行始隈隩, 山开旷望旋平陆。 遥看一处攒云树, 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传汉姓名, 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 还从物外起田园。 月明松下房栊静, 日出云中鸡犬喧。 惊闻俗客争来集, 竞引还家问都邑。 平明闾巷扫花开, 薄暮渔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间, 及至成仙遂不还。 峡里谁知有人事, 世中遥望空云山。 不疑灵境难闻见, 尘心未尽思乡县。 出洞无论隔山水, 辞家终拟长游衍。 自谓经过旧不迷, 安知峰壑今来变。 当时只记入山深, 青溪几度到云林。 此为长篇叙事诗,直接取材于陶渊明《桃花源记》,而《蓝田山石门精舍》诗则意通桃源: 落日山水好,漾舟信归风。 探奇不觉远,因以缘源穷。 遥爱云木秀,初疑路不同。 安知清流转,偶与前山通。 舍舟理轻策,果然惬所适。 老僧四五人,逍遥荫松柏。 朝梵林未曙,夜禅山更寂。 道心及牧童,世事问樵客。 暝宿长林下,焚香卧瑶席。 涧芳袭人衣,山月映石壁。 再寻畏迷误,明发更登历。 笑谢桃源人,花红复来觌。 不同之处仅是为诗为文之别,两者共同构建了桃花流水、鸡犬相闻的世外仙源,成了中国士人失意时精神逃遁之所。 又如:“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渭川田家》)之于“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归园田居》其一) 又如:“执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春中田园作》)之于“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归园田居》其三)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辋川雨居赠裴秀才迪》)“狂歌”是一种潇洒的生命姿态,逍遥于礼法之外,“五柳”语出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诗人亦以此自喻。“狂歌五柳前”可理解为二人精神之境趋同,在艺术上,王诗与陶诗应存在一种续传的关系。 人生际遇之坎坷,两人皆有所遇,陶潜之辞官毋庸再言,王维早年因伶人舞黄狮子获罪,后历经变乱,无意于仕途,于辋川半官半隐。山川田园发其幽思,使诗人更多地亲近自然,与众生契合,故其诗多有可观之处。 由此观之,王维山水田园诗继承了陶渊明的自然与写意,素淡与真淳,别开生面,另辟境界。 而山水诗至谢眺,已不拘于对自然形状的摹写,诗人的主观情感亦融入诗中,进入了情景交融之境,一改大谢之玄言晦涩,益显清新流丽。 且看如许诗句: “馀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州,杂英满芳甸。”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读之令人耳目一新,而境界遂出。至王维处,又有新变,以画、乐入诗,既具层次色彩之视觉感,又兼音乐鼓荡之节奏感,在感观视听上为我们营造了一个玲珑秀致、气韵生动的诗歌境界。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归嵩山作》) 王维诗中用字精准,恰似珠链,将不同的意象缀连起来,构成画境。这些字词看似平常,却字字熨帖,足见功力。 “余”字描述日光残落衰败之景,将光影阑珊之景之意刻画得十分传神,下联中的“上”字则显示出一种动态,轻烟袅袅,直上无碍,在另一首诗《使至塞上》亦可参考理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诗中“孤烟”这一意象大抵相通,由“上”而“直”,由“直”则显其静,且伴有“孤”字,颇有清冷意味。 而《归嵩山作》因了一“临”字而使雄浑之气势喷薄而出。“满”可解。 3.描写禅.静的诗词或句子有哪些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唐代诗人戴叔伦在《送虞上人游方》:“律义通外学,诗思入禅关;烟景随缘到,风姿与道闲.” 柳宗元的《江雪》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脍灸人口的绝句,如只以写景诗欣赏,亦无不可;但因诗中的意境与禅宗悟道的境界契合,从禅诗的角度欣赏就更有禅味.渔翁(亦代表作者自己)独自垂钓于寒江之上,周围一片白茫茫,他那种与天地融为一体,浑然无别,澄澈透底的心境,不正是禅者找到归宿、找到本心、发现自性的禅境吗? 唐代皎然《闻钟》诗:“古寺寒山上,远钟扬好风.声余月松动,响尽霜天空.永夜一禅子,冷然心境中.”诗僧用古寺、寒山、松月、霜天、钟声,构造出一种寂静清幽的环境,以“禅子”的主观“心境”排除了物境,写出禅僧进入禅境的神妙状态.因此,我们说“意境”是禅诗诗味的灵魂.一首好的禅诗,即使没有“佛”“禅”的字眼,但它所创造的意境——禅境,同样会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和美的享受. 五代贯休《野居偶作》:“高淡清虚即是家,何须须占好烟霞?无心于道道自得,有意向人人转赊.风触好花文锦落,砌横流水玉琴斜.但令如此还如此,谁羡前程未可涯?”又如宋代灵澄《山居》诗:“因师问我西来意,我话山居不计年.草鞋只载三个耳,麻衣曾补两番肩.东庵每见西庵雪,下涧常流上涧泉.半夜白云消散后,一轮明月到窗前.”由于诗人心理上的淡泊,所以他体验到的环境,是清新而又宁静的,所过的生活是潇洒自如的.这就是禅诗所表达的清新淡泊的情趣——禅诗的诗味之所在. 4.求关于禅理的诗佛教的禅定思想,孕育了“虚静生思”的审美论,溶入中国美学的创作中,形成了“有中蕴空”“动中藏静”,以“寂静”为特点的禅意诗。 吾之最爱独品佳句,与朋友们一同鉴赏。“入禅”之作,“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 一、王维《辋川集》中的几首经典代表绝句: 《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二、孟浩然《夜归鹿门歌》:“山寺鸣钟晨已昏,鱼梁渡头争渡喧。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三、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四、李白《庐山东林寺夜怀》:“我寻青莲宇,独往谢城阙。霜清东林钟,水白虎溪月。 天香生虚空,天乐鸣不歇。宴坐寂不动,大千入毫发。 湛然冥真心,旷劫断出没。” 五、刘长卿《寻南溪常山人山居》:“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诸,芳草闭闲门。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六、韦应物《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七、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袤笠翁,独钓寒江雪。” 唐代以后,禅宗一直流行,且是流传佛教宗派中势力最大、影响最广的一宗,故这类禅理诗也不绝如缕 经典一:一切皆为虚幻。 经典二:不可说。 经典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经典四: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经典五: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经典六: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经典七: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经典八: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经典九: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原本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经典十: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禅 诗 精 选 宿清远峡山寺 (唐)宋之问 香岫悬金刹 飞泉界石门 空山唯习静 中夜寂无喧 说法初闻鸟 看心欲定猿 寥寥隔尘市 何疑无陵源 [注释] (1)清远峡山寺:在湖南武陵山区的石门 (2)岫(xiu):山洞 (3)武陵源: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绘的世外之地 [赏析] 首联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古刹屹然与巅峰峭壁的雄姿,和飞泉划破石门的壮景。 颔联极力渲染了禅师与空山深夜修习静虑,心住正定的静寂场景。而“说法初闻鸟”又说明了静寂不是一潭死水,习静不是进入死寂,而是有着活泼的妙用。 同时该句也以鸟鸣不外说法来告诉我们禅师已悟达佛性。只有悟达了佛性,了知佛性遍一切处,才能于鸟鸣花开处皆闻到佛法。 “看心欲定猿”,进一步说明了禅师习静的方法。这是典型的北宗禅师参禅法。 他们用猿来比喻散动不定的心。习静就是要将这个心猿看好,叫它不乱动,进入禅定;有定生静,了知佛性。 尾联的文意是讲古刹高远偏僻,远离尘世,如同桃花源一般。也可以进一步了解到心寂才是隔于尘世的真正原因,才是入住桃花源的惟一途径。 所谓“心远地自偏”是也。 酬晖上人秋夜独坐山亭有赠 (唐)陈子昂 钟梵经行罢 香床坐入禅 岩庭交杂树 石濑泻鸣泉 水月心方寂 云霞思独玄 宁知人世里 疲病苦攀缘 [注释] (1)晖上人:大云寺僧圆晖。 赞宁《高僧传》称他“精研性相,善达诸宗”。 (2)经行:往复回旋行走,避免坐禅时发生昏沉。 (3)入禅:此处为入定,使心定于一处,止息身口意之三业。 (4)水月:水中之月,大乘十喻之一,以譬诸法之无实体。 (5)攀缘:攀取缘虑之意,心随外境而转的意思。 [赏析] 首联叙述了晖上人午后诵经,黄昏行经,晚上禅定的日常佛事。 巧妙地安排了时间的过渡。秋夜会上人禅坐之际,“岩庭交杂树 石濑泻鸣泉”的禅院也随着充满了幽寂的禅意。 颈联有景到人,讲述了晖上人禅悟境界。禅定使心波平静从而智慧现前,如同水面清静时,能显出月影。 依靠智慧,观察到诸法本无实义,如同水月虚幻,则能远离而不生染着,成为觉者。如《圆觉经》说“知幻即离,离幻即觉”。 “云霞”聚散无常,万法何尝不是?能领会这个,还不能说是“思独玄”。“思独玄”之处应是在于了知无论云霞聚散遮露,青天从来不变,如同真如佛性,“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心经》)。 尾联点出世人不能如晖上人般远离幻法,息除攀援,饱受病苦,实在是无奈又可怜。最后一句是从《维摩诘所说经》“何谓病本?谓有攀援”化出 江中诵经 (唐)张说 实相归悬解 虚心暗在通 澄江明月内 应是色成空 [注释] (1)实相:一切诸法的真实体相,又名佛性、法性、真如、法身、真谛。 实,谓真实不虚;相,谓事物的本性或相状。是佛教所说的绝对真理。 (2)色:指一切有形象和占有空间的物质,《大乘义章》曰:“质碍名色。” (3)空:因缘和合而生的一切事物,究竟而无实体,叫做空,也是假和不实的意思。 [赏析] 常住不灭的诸法实相,孤峰。 5.自在并带有禅味的诗苏轼《观潮》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至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星云大师的书(吃茶去)上写,这首诗只是苏东坡正在参禅时的境界。 未参禅前的境界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参禅后:忘了 但以上只是解悟,没到证悟。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朝代:宋代 作者:杨万里 原文: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