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给宝宝起个好听的名字炜彤 采苓 惠然 灵雨 攸宁 徽音弱水(弱水三千,只取一瓢),婉清(有美一人,清扬婉兮), 伊湄(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若溪, 淼淼, 溶月(梨花院缺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 染染, 漠寒/漠涵(漠漠轻寒上小楼), 清韵(楚诗音韵清), 浅浅, 采薇(《采薇》), 灵均(出自《离骚》“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若兮(兮字觉得很大气,也很好听), 于归(之子于归,宜室宜家), 子窈(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灼华(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蒹葭后来代指美人), 倩倩/倩兮(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子衿/悠悠(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依柳/雨霏/思雨/思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子瞻 零露 清馨 采薇 2.鲍照在哪些方面改造了七言诗鲍照及其创新 寒士的呼声 奇矫凌厉险俗的风格 对七言诗的贡献 出身寒微的鲍照,是一位极有抱负的才士。 他不甘于自己低下的地位,迫切地想凭借自己的才智,在上层社会找到一席之地。《南史》本传载:照尝谒临川王刘义庆,“未见知,欲贡诗言志,人止之曰:‘卿位尚卑,不可轻忤大王。 ’照勃然曰:‘千载上有英才异士沉没而不闻者,安可数哉!大丈夫岂可遂蕴智能,使兰艾不辨,终日碌碌,与燕雀相随乎!’于是奏诗”。但在豪门士族的压抑下,他蹀躞垂翼、有志难伸。 自步入仕途后,就一直沉沦下僚,常常是在贫病交迫之中艰难度日,正如锤嵘所说的“才秀人微,故取湮当代”(《诗品》卷中)。不幸的身世遭际,促成了他的文学成就,后人将他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为元嘉三大家。 鲍照的文学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的诗、赋、骈文皆不乏名篇,但成就最高的还是诗歌。他将满腔的悲愁苦闷之情与怨愤不平之气发而为诗,因而其诗歌的内容,就是表现其建功立业的愿望和抒发寒门之士备遭压抑的痛苦,其中充满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与抗争精神,代表着寒士的强烈呼声。 如《拟行路难》十八首其四: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全诗突出一个“愁”字,所叹者愁,酌酒为消愁,悲歌为泻愁,不敢言者更添愁。 正如沈德潜所说,此诗“妙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古诗源》卷十一)。在平淡的外表下蕴含着深沉而又激越奔放的感情。 又如《拟行路难》其六: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弃置罢官去,还家自休息。 朝出与新辞,暮还在亲侧。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 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 首四句情绪慷慨,激愤难抑。他拔剑击柱,仰天长叹,悲愤满怀,因为有志难伸。 中六句以轻松的口吻表现罢官后的天伦之乐,在轻松的背后,隐含着失志后无可奈何的悲哀。末二句故作旷达之语,既有孤寒之士的人生隐痛,也有讽刺权贵的意味。 又如《行京口至竹里》: 高柯危且竦,峰石横复仄。复涧隐松声,重崖伏云色。 冰闭寒方壮,风动鸟倾翼。斯志逢凋严,孤游值曛逼。 兼途无憩鞍,半菽不遑食。君子树令名,细人效命力,不见长河水,清浊俱不息。 行役的艰辛困苦,使诗人倍感夙志的凋零和社会的不公,士族“君子”与寒门“细人”的地位如此悬殊,诗人也只能忍气吞声,承受着内心的煎熬。有时,鲍照还以深婉含蓄的手法将这种难以抑制的激愤之情传达出来,如《梅花落》采用比兴的手法借物喻人,将正直而有才华的寒士比作“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的梅;将那些虚有其表而无节操与才能的权贵比作“摇荡春风媚春日,念尔零落逐寒风,徒有霜华无霜质”的杂树。 两相对比之下,已将对现实的不合理及其不满的情绪流露了出来。此外,像《代放歌行》、《山行见孤桐》、《卖玉器者诗》、《咏史》、《学刘公干体》其五、《拟古》其二等,也都表现了门阀制度的不合理和诗人怀才不遇的慷慨之情。 与同时代的诗人相比,出身贫寒而又沉沦下僚的鲍照,对社会下层的生活有更广泛的接触和更深刻的感受。这在他的诗歌中有深刻的反映。 这些诗歌也同样传达出寒士们慷慨不平的呼声。 描写边塞战争、反映征夫戍卒的生活,是鲍照诗歌内容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中也渗透着诗人自己的慷慨不平。 如《代出自蓟北门行》: 羽檄起边亭,烽火入咸阳。征骑屯广武,分兵救朔方。 严秋筋竿劲,虏阵精且强。天子按剑怒,使者遥相望。 雁行缘石径,鱼贯度飞梁。箫鼓流汉思,旌甲被胡霜。 疾风冲塞起,砂砾自飘扬。马毛缩如猬,角弓不可张。 时危见忠臣,世乱识忠良。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 着重表现将士们誓死报国的决心和诗人建功立业的愿望,与“梗概多气”的建安诗风颇为接近。又如,《代苦热行》,以奇峭而夸张的语言,极度形容征战环境之险恶,以突出士兵们“生躯蹈死地”而荣薄赏微的悲哀,对当政者流露出极度的不满。 《代东武吟》写一位征战一生,穷老归来的士兵:“少壮辞家去,穷老还入门,腰镰刈葵藿,倚杖牧鸡豚。昔如鞲上鹰,今似槛中猿。 徒结千载恨,空负百年怨。”怨恨之情溢于言表。 描写游子、思妇和弃妇的诗,在鲍照的诗中也占相当的比例。这些诗歌的共同特点是哀怨凄怆,细致感人。 如《拟行路难》其十三描写征夫思念家人故乡的情怀:“我初辞家从军侨,荣志溢气干云宵。流浪渐冉经三龄,忽有白发素髭生。 今暮临水拔已尽,明日对镜复已盈。但恐羁死为鬼客,客思寄灭生空精。 每怀旧乡野,念我旧人多悲声。”其十二则描写了思妇对游子的思念:“执袂分别已三载,迩来寂淹无分音。 朝悲惨惨遂成滴,暮思绕绕最伤心。膏沐芳馀久不御,蓬首乱鬓不设簪。” 反映了普通百姓的悲哀。同上第二首(“洛阳名工铸为金博山”)和第九首(“锉檗染黄丝”)是描写弃妇的诗,也同样哀婉感人,颇有汉代乐府民歌的韵味。 而其《代白头吟》在弃妇诗中则另创一格: 直如朱比绳,清如玉壶冰,何惭宿昔意?猜恨坐相仍。人情贱恩旧,世议逐衰兴,毫发一为瑕,丘。 3.求韩愈《进学解》全文进学解 〔唐〕 韩愈 国子先生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曰〔1〕:“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2〕。拔去凶邪,登崇畯良〔3〕。 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4〕。爬罗剔抉,刮垢磨光〔5〕。 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扬?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6〕。” 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 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7〕。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8〕。 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9〕。 先生之业,可谓勤矣。抵排异端,攘斥佛老〔10〕。 补苴罅漏,张皇幽眇〔11〕。寻坠绪之茫茫〔12〕,独旁搜而远绍。 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先生之于儒,可谓有劳矣。 沉浸醲郁,含英咀华,作为文章,其书满家〔13〕。上规姚、姒,浑浑无涯;周诰、殷《盘》,佶屈聱牙;《春秋》谨严,《左氏》浮夸;《易》奇而法,《诗》正而葩;下逮《庄》、《骚》,太史所录;子云,相如,同工异曲〔14〕。 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少始知学,勇于敢为;长通于方,左右具宜。 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15〕。 跋前踬后,动辄得咎〔16〕。暂为御史,遂窜南夷〔17〕。 三年博士,冗不见治〔18〕。命与仇谋,取败几时〔19〕。 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头童齿豁,竟死何裨。 不知虑此,而反教人为〔20〕?” 先生曰:“吁,子来前〔21〕!夫大木为杗,细木为桷,欂栌、侏儒,椳、闑、扂、楔,各得其宜,施以成室者,匠氏之工也〔22〕。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马勃,败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23〕。 登明选公,杂进巧拙,纡馀为妍,卓荦为杰,校短量长,惟器是适者,宰相之方也〔24〕。昔者孟轲好辩,孔道以明,辙环天下,卒老于行〔25〕。 荀卿守正,大论是弘,逃谗于楚,废死兰陵〔26〕。是二儒者,吐辞为经,举足为法,绝类离伦,优入圣域,其遇于世何如也〔27〕?今先生学虽勤而不繇其统,言虽多而不要其中,文虽奇而不济于用,行虽修而不显于众〔28〕。 犹且月费俸钱,岁靡廪粟;子不知耕,妇不知织;乘马从徒,安坐而食〔29〕。踵常途之促促,窥陈编以盗窃〔30〕。 然而圣主不加诛,宰臣不见斥,兹非其幸欤?动而得谤,名亦随之。投闲置散,乃分之宜。 若夫商财贿之有亡,计班资之崇庳,忘己量之所称,指前人之瑕疵,是所谓诘匠氏之不以杙为楹,而訾医师以昌阳引年,欲进其豨苓也〔31〕。 韩愈简介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因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在文学成就上,同柳宗元齐名,称为”韩柳”. 【注释】 〔1〕国子先生:韩愈自称,当时他任国子博士。唐朝时,国子监是设在京都的最高学府,下面有国子学、太学等七学,各学置博士为教授官。 国子学是为高级官员子弟而设的。太学:这里指国子监。 唐朝国子监相当于汉朝的太学,古时对官署的称呼常有沿用前代旧称的习惯。 〔2〕治具:治理的工具,主要指法令。 《史记·酷吏列传》:“法令者,治之具。”毕:全部。 张:指建立、确立。 〔3〕畯:通“俊”。 〔4〕率:都。庸:用。 〔5〕爬:爬梳,整理。抉(jué决):选择。 〔6〕有司:负有专责的部门及其官吏。 〔7〕六艺:指儒家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 百家之编:指儒家经典以外各学派的著作。《汉书·艺文志》把儒家经典列入《六艺略》中,另外在《诸子略》中著录先秦至汉初各学派的著作:“凡诸子百八十九家,四千三百二十四篇。” 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派兴起,著书立说,故有“百家争鸣”之称。 〔8〕纂:编集。 纂言者,指言论集、理论著作。 〔9〕膏油:油脂,指灯烛。 晷(guǐ轨):日影。恒:经常。 兀(wù误)兀:辛勤不懈的样子。穷:终、尽。 〔10〕异端:儒家称儒家以外的学说、学派为异端。《论语·为政》:“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朱熹集注:“异端,非圣人之道,而别为一端,如杨、墨是也。”焦循补疏:“异端者,各为一端,彼此互异。” 攘(rǎng壤):排除。老:老子,道家的创始人,这里借指道家。 〔11〕苴(jū居):鞋底中垫的草,这里作动词用,是填补的意思。罅(xià下):裂缝。 皇:大。幽:深。 眇:微小。 〔12〕绪:前人留下的事业,这里指儒家的道统。 韩愈《原道》认为,儒家之道从尧舜传到孔子、孟轲,以后就失传了,而他以继承这个传统自居。 13〕英、华:都是花的意思,这里指文章中的精华。 14〕姚:姒(sì四):相传虞舜姓姚,夏禹姓姒。周诰:《尚书·周书》中有《大诰》、《康诰》、《 14〕姚:姒(sì四):相传虞舜姓姚,夏禹姓姒。 周诰:《尚书·周书》中有《大诰》、《康诰》、《酒诰》、《召诰》、《洛诰》等篇。诰是古代一种训诫勉励的文告。 殷《盘》、《尚书》的《商诰》中有《盘庚》上、中、下三篇。佶屈:屈曲。 聱牙:。 4.含有冯斐二字的诗词喜欢更喜欢 欢喜能两餐 冯君感意气 斐实岁逾千 情人故郡多 牵衣起相酌 冯君天一访 斐柏移皆活 只悟世人情 爱君古人风 冯时致君事 斐翠开园英 珍重远方情 惜取最高峰 冯君发花萼 斐然申前盟 仰得天一方 慕之著辞章 冯旦光华盛 斐翠帖花黄 我乐成美者 爱尔安居乐 冯酒且欢欣 斐几同卷舍 钟此一气清 情人思月明 冯花笑还语 斐翠鸣衣桁 追贲盛龙光 求友须在良 冯欢开口笑 斐然成歌章 情意只如初 系出五大夫 冯僧知雅素 斐翠叶四铺 思古英达士 念昔先君子 冯时两相得 斐然成五字 5.求一首以“灿若夏花 ”的藏头诗,非高手勿进一则: 【灿】然永【新】天行【健】 【若】水善【年】坤体【康】 【夏】日愉【快】百万【福】 【花】海欢【乐】吉运【长】 藏头:灿若夏花 涵中:新年快乐 蕴(韵)尾:健康福长 二则: 【灿】烂创【新】时时【平】 【若】兰庆【年】岁岁【安】 【夏】岛愉【快】玉体【康】 【花】乡欢【乐】天行【健】 藏头:灿若夏花 涵中:新年快乐 蕴(韵)尾:平安康健 夏岛:夏威夷岛 三则: 【灿】辞庆【新】元上【元】 【若】水华【年】旦复【旦】 【夏】夜愉【快】成美【梦】 【花】师悦【乐】夙愿【圆】 藏头:灿若夏花 涵中:新年快乐 蕴(韵)尾:元旦梦圆 元:初始,超始。 上元:古指上元节,元宵节。因元宵节在新年第一个月里,故这里代指新年。 元上元:新年的开始。 若水:上善若水。 旦复旦: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花师:学生被喻为祖国的花朵,故将教师职业喻作花师。 四则: 【灿】烂诗篇辞情【温】 【若】水梦萦雅淑【娴】 【夏】椽巨笔绕指【柔】 【花】师如歌碧玉【婉】 藏头:灿若夏花 蕴(韵)尾:温娴柔婉 义:灿若夏花的美,是温柔娴淑婉约的中国传统之美。 词语出处: 如椽之笔:出自《晋书·王珣传》。这里夏椽,指像夏日茂盛的树。 绕指柔:西晋刘琨《重赠卢谌》:“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 碧玉:小家碧玉。《乐府诗集·清商曲辞·碧玉歌二》:“碧玉小家女,不敢攀贵德。感郎意气重,遂得结金兰。” 五则: 【灿】然天仙巧笑【倩】 【若】雪凝脂妙目【盼】 【夏】丝柔荑梅花【落】 【花】间煮酒寄鸿【雁】或【花】间明月寄鸿【雁】 藏头:“灿若夏花”。 蕴(韵)尾:“倩盼落雁”。 义:灿若夏花雅致美丽,当她恬然微笑美目流盼之际,连天上的大雁都会为之迷醉跌落。 词语出处: 凝脂,柔荑,巧笑倩,妙目盼:《诗经·卫风·硕人》:“手如柔荑(ti),肤如凝脂,领如蝤(qiú)蛴(qí),齿如瓠(hù)犀(xī)。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丝桐:指琴。古人削桐为琴,练丝为弦,故称。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若夫治国家而弭人民,又何为乎丝桐之间?” 梅花落:汉乐府横吹曲名。郭茂倩《乐府诗集》说:“《梅花落》本笛中曲也”。 第三句指美女音乐教师在夏夜用丝竹演奏乐曲时,玉手翻飞,煞为好看。 花间煮酒:李白《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美人如玉如歌,身边公子趋之若骛,自然不需独酌,当煮酒论英雄。 花间明月:苏轼《水调歌头》云“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第四句描绘了“美人玉手,花间弄琴,仰螓首,望明月,将一腔情思,寄往南飞雁”。 既然可赏美女教师生若夏花之灿,夜抚瑶琴,丝竹悦耳,当为此浮一大白,赠文五则以寓五福临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