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怎样改写诗经里的《邶风.静女》我出生在一个叫邶的国家。 这里曾经是一个美好的地方。连绵的青山,秀美的树林,奔流的小溪,还有勤劳而质朴的人们。 可是现在,在敌人的侵略之下,这个美好的国家已经支离破碎了。山脉已不再温暖,它承受不了尸体的重担;溪流已不再欢快,它负载不了鲜血的沉重。看着邶的人们一批批倒下,我感到心痛和愤怒。 我是邶军的首领,我带领着士兵们抗击敌人,保卫邶国。可是,每天仍有那么多无辜的人死在敌人的刀刃之下……我,我该怎么办? 今晚又是雨夜。雨夜总会勾起埋藏地最深的回忆。 “那是初夏的一天,我骑着我最心爱的白马来到溪边。湛蓝的天空中飘着几朵白云,与清澈的溪水相映成趣。花都开了,草都绿了。花的香味伴着青草味在空气中弥漫开来。初夏的风是温暖的,亲切的,抚摸着天地间万物,也抚摸着我的脸颊。正当我陶醉在这一片闲适中时,耳边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我回头,霎时惊呆了。一个美丽的女子,一袭素白的长裙,宛若天仙。她微笑着看我,我的目光再也离不开她,连那一班美景也抛到脑后。我们对望着。这是我们的初识,从此,我的生命里多了这样一个美丽的女子。” 回忆总是让人感慨。拿出她送我的萧管,本想吹一首快乐的曲子,可是一到嘴边,流淌出的却是离别的哀伤曲调。 “邶的美好被打破了。作为邶军的首领,我必须战斗去了。她约我在城之角楼见面。我去了,却迟迟不见她那姣好的身影。我焦急地徘徊着。终于,她从一段倒塌了的城墙后面走了出来,脸上带着泪痕。我知道,她舍不得我。她递给我一支萧管和一只竹管,竹管里有一株茅草芽。她说她也有一株,作为信物,她还说她会一直等,直到我回来。我答应会保护邶,保护她,然后,转身离开。我不敢回头看她,我知道她一定在流泪。我怕看见她的泪水,我也怕她看见我的泪水。” 回忆至此,我哽咽了,曲子也戛然而止。我不知道那会是我们的永别,否则,我一定会多看她一会儿,不,是陪在她身边。 “三个月后,邶的许多村镇都被攻破了。我们随着敌人的踪迹回到了我生长的地方,也是我和她认识的地方。然而,这还是我们的故乡吗?房屋倒塌了,还有烧焦的痕迹;地上都是尸体和鲜血,村里已经没有一个活人了。她呢?我发疯似的在村里寻找。我多么希望找不到她,起码说明她还活着。可是…… 她还是穿着那一袭白衣,静静地躺在一片废墟之中,好像只是睡着了一般。只是,她嘴边那抹淡淡的血痕告诉我,她的确死了。她手里还握着那株茅草芽。我很想哭,可是却没有眼泪,只有椎心的痛。我把她安葬了,和我的茅草芽一起,而把她的茅草芽留在了身边。“ 现在又是三个月过去了,可是邶的状况越来越差。我们都没有失去斗志,我们都执著地要为所爱的人报仇。只是,我们应该怎么战斗? 外面响起了战鼓声,敌人的夜袭吗?我拿上兵器,跃上白马,带着我的士兵,向敌人冲去。 以上载自 -------------------------------------------------------- 双双飞---据《邶风.静女》改写 春送胭脂花色弄,朵朵摇曳在风中。静女姝媛何相似?浅笑影随皎月容。 鸳鸯相嬉涟漪拥,一刻似与三秋同。来回踱步恼时滞,登高翘望远朦胧。 忽闻身后窃笑起,方识早待城域中。 姗姗碎步锁玲珑,款宽银声甚琴音。芊芊玉手替筒管,垂首掩面情意重。 娇花依附筒管生,几朵浅淡几朵深。一奏蜂碟舞纷纷,再奏百鸟齐放声。 试拂难舍喜融融,疑是仙女下凡尘。 野外田园生机盛,青草农物绿芽嫩。青青荑草不输颜,敢与鲜花比娇怜。 静女径自采荑草,颊飞红云喜想送。鹊鸟展翅双双飞,声声啼鸣报喜讯。 筒管荑草天下同,静女相送添华浓! 本文地址: /cgi-bin/bbs/show/content?club=3&groupid=111:10723&messageid=13875 2.出自《诗经》中的成语八面玲珑 语出卢纶的《赋得彭祖楼送杨宗德归徐州牧》 桂子飘香——“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宋之问《灵隐寺》)桂花散发出阵阵香气,形容中秋前后佳景。 曾经沧海——“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去巫山不是云。” (元稹《离思》)曾经:经历过;沧海:大海。比喻见过大世面。 为人说项——“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杨敬之《赠项斯》)指为人说好话,替人讲情。 壮志未酬——“壮志未酬三尺剑,故乡空隔万重山。”(李频《春是思归》)指宏伟的志愿没有实现。 为人作嫁——“若恨年年压金钱,为他人作嫁衣裳。”(秦韬玉《贫女》)原指贫女无钱置备妆奁,却年年为人缝制嫁衣,后用以比喻徒然为别人忙碌。 古稀之年——“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杜甫《曲江二首》)此成语指七十岁。 过去人们能活到七十岁的很少,所以说“古来稀”。 绿叶成荫——“自恨寻芳到已迟,往年曾见不开时。 如今风摆花狼藉,绿叶成荫子满枝。”(杜牧《叹花》)据《唐摭言》记载:杜牧佐宣州幕时,曾游湖州,见一民女,年十六有余,容颜极美。 杜牧甚爱之,遂与其母约定:“等我十年,不来然后可嫁。”十四年后,杜牧任湖州刺史,那女子已嫁人生子,于是杜牧怅然写下了这首诗,表达了对这位姑娘的爱幕之情和不能婚配的无可奈何的自伤心理。 比喻女子出嫁后生有子女。 作茧自缚——“烛蛾谁救护,蚕茧自缠萦。” (白居易《江州赴忠州至江陵已来舟中示舍弟五十韵》)蚕吐作蚕,把自己包裹在里面。比喻做某事的结果反使自己受困。 亦比喻束缚自己。 石破天惊——“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李贺《李凭弹箜篌》)诗句形容李凭的箜篌弹的好,使得正在补天的女娲入了迷,忘了自己的职责,结果石破天惊,秋雨倾盆。比喻文章、议论或事态的发展出奇而惊人。 天旋地转——“天旋日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白居易《长恨歌》)天地转动。 原指根本改变局面,现形容头晕眼花。 杳如黄鹤——“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崔颢《黄鹤楼》)比喻一去之后无影无踪。亦比喻人或物下落不明。 擒贼擒王——“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杜甫《前出塞》)捉盗贼要捉首恶。 比喻做事要抓关键。 卷土重来——“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卷土,人马奔跑时的尘土飞卷。此诗是诗人对项羽不肯过江而自刎乌江的惋惜和批评。 现形容失败后组织力量,重新恢复势力。 走马观花——“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 (孟郊《登科后》)比喻粗略地观察事物。 四海为家——“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获秋。”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诗人面对萧瑟秋风中的“故垒”(六朝时修建的江防工事),启发人们吸取历史教训,严防分裂局面的两次出现。原指国家统一,后指到处可以为家。 出将入相——“两朝出将复入相,五世迭鼓乘朱轮。”(崔颢《江畔老人愁》)出则为将,入则为相。 指文武兼备的人才。亦指官居高位者。 豆蔻年华——“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杜牧《赠别》)豆蔻,多年生草本植物,比喻处女。 旧指女子十三、四岁。 二分明月——“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徐凝《忆扬州》)形容古时扬州的繁华。 孤云野鹤——“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 (刘长卿《送方外上人》)旧喻闲居野处的隐士。 红豆相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王维《相思》)红豆,植物名,又叫相思子。古人长用以象征爱情。 比喻男女相思。 在一首中出现十几条成语,恐怕也只有白居易的《琵琶行》了。 千呼万唤——“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指呼唤多次,再三催促,形容不轻易出面。 切切私语——(现作“窃窃私语”)“在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指在暗中小声说话。 珠盘玉落——“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形容乐器弹奏的声音清脆悦耳,十分动听。 整衣敛容——“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现指整理衣服,收起笑容,脸色严肃起来。 秋月春风——“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比喻良辰佳景、美好岁月。 暮去朝来——“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比喻时间过得很快。 门前冷落——“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形容来来往往的人极少。 也作“门庭冷落”。 杜鹃啼血——“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本指杜鹃啼鸣,形容鸟类啼声的悲苦。 司马青衫——“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司马的衣衫都被泪水浸湿了。形容十分悲伤。 此时无声胜有声——“别有幽怨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本来指没有声音比有声音更能表现内心深处的愁怨,后来引申为更能表现内心深处的感情,或比喻某种高尚行为给予人们的深刻感受。 同是天涯沦落人——指同是飘泊沉沦在他乡异域的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相逢即成知己,不必要从前认识才算故人。 意谓一见如故。 一、出自《诗经·国风》的成语 1、【诗经·国风·周南】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求之不得——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辗转反侧——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逃之。 3.瑾萱出自哪首诗,瑾萱出自诗经哪个诗句,瑾萱出自诗经“瑾萱”出自《诗经》的“瑾璟玲珑瑛瑶琼,萱草茵茵芮葱茏”。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 玉器发出的声音清脆纯净,香草生长郁郁葱葱。比喻美好纯洁的人。 藏头诗:瑾萱,这首诗是用同一个偏旁去写的。 诗中的“瑾”,读作jǐn,形声,从玉,堇(qín)声,表示美玉,如瑾瑕(瑾,美玉;瑕,有疵的玉。比喻美丑,优劣),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谚曰:'高下在心,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 玲珑的意思:1、玉声。2、(器物)精巧细致。3、(人)灵活敏捷。 萱是一种香草,用来比喻纯净高洁的心灵。 扩展资料: “瑾”字解释: 瑾 jǐn【名词】 1、形声。从玉、堇( qín)声。本义:美玉 2、同本义 3、又如;瑾瑜(瑾瑶。二美玉名。泛指美玉);瑾瑕(瑾,美玉;瑕,有疵的玉。比喻美丑,优劣) 4、比喻美德。如;瑾瑜(比喻美德贤才) “萱”字解释: 1、形声。从艹,宣声。本义:萱草。一种草本植物,传说可以使人忘忧。 2、同本义如:萱苏(忘忧草);萱草忘忧(传说食萱草能令人忘忧)。 3、古称母亲居室为萱堂,后因以萱为母亲或母亲居处的代称。 4、引申为忘记。谖本又作萱。 4.请谁回答我诗经中”秋水”的意象在诗篇中的作用是什么1、《蒹葭》秋水意象在诗篇中的作用是—— 秋水把诗人热切的所思,推向永远的那一方,使道阻且长的艰难追求,成为可望而不可及的徒劳,惆怅的企慕境界由此而生,水,对这一境界的形成至关重要,它既是现实的隔绝之物,也可能是表达着某种人世约束的象征,正是这清澈而略带寒意的秋水营造了一个美丽的,可望不可及的梦一样的境界。风格上诗篇玲珑剔透,素净明爽,苍苍的蒹葭,湛湛的秋水,莹莹霜露,与怅怅的思者,飘忽的伊人,构成一种清灵明洁之境。强化了诗篇的企慕,增加了诗歌的惆怅。 2、关于“秋水”,脍炙人口的句子有: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秋水清澈,看后让人心旷神怡,因此古人又用“秋水”比喻“清澈的眼波”。 李贺《唐儿歌》“一双瞳仁剪秋水。”后来便有了“望穿秋水”的典故。 3、《诗经》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原本叫《诗》,共有诗歌305首(除此之外还有6篇有题目无内容,即有目无辞,称为笙诗六篇。没有内容的是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和由仪),因此又称《诗三百》,《三百篇》。从汉朝起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因此称为《诗经》。(正式使用《诗经》,应该起于南宋初年-屈万里)。汉朝毛亨、毛苌曾注释《诗经》,因此又称《毛诗》。《诗经》中的诗的作者,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其所涉及的地域,主要是黄河流域,西起山西和甘肃东部,北到河北省西南,东至山东,南及江汉流域。它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305篇诗歌,有六首只有题目。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是儒家尊为“五经”之一,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音乐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是地方民歌,有十五国风,共一百六十首;“雅”主要是朝廷乐歌,分大雅和小雅,共一百零五篇;“颂”主要是宗庙乐歌,有四十首。表现手法主要是赋、比、兴。“赋”就是铺陈(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就是比方,“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诗经》思想和艺术价值最高的是民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伐檀》、《硕鼠》、《氓》就是“风”的代表作。 《诗经》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成为我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当今世上流传的诗经,则是毛亨、毛苌所传的毛诗集。 5.谁知道:诗经中关雎 兼葭 的相似之处1、都用了“兴”的手法,即托物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关雎》的起兴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以此起彼伏的水鸟成双和鸣、相依相恋,兴起淑女应配君子的联想。《兼葭》每章开头由两句写景的句子“兼葭苍苍,白露为霜”既点明了时间,又兴起后面寻求“伊人”的情况。 2、复沓的章法和以四言为主的句式。复沓的章法又叫重章叠句,即各章词句基本相同,只是更换中间的几个字,反复吟唱。其作用在于深化主题,渲染气氛,加深情感,增强音乐性和节奏感。在具体的字词的更换中,或用递增法,或用递减法等,总是曲尽其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