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经日本版

1.《万叶集为什么被称为“日本的诗经》”

《万叶集》收录了日本自公元4〜8 世纪中叶4个世纪的4516首长短和歌,是日本现存最早的诗歌总集。

其成书年代和编者众说纷纭,但多数人认为其成书于奈良年间(公元710〜784年),主要作者有柿本人麻吕、高市黑人、山部赤人、山上忆良、大伴旅人、大伴家持等,诗集中署名的作者就有500多人,几乎囊括当时日本的各个阶层,据说大伴家持是此书的编者。 后来,《万叶集》又经过多人的校正审定才成为今天传诵的版本。

《万叶集》共包含诗集20卷,按照内容,分为杂歌、相闻、挽歌等。杂歌涉及四季风物、行幸游宴、狩猎旅行等内容;相闻多是表达恋人、朋友、亲人之间感情的诗歌;挽歌主要是葬礼上哀悼死者的诗歌。

此外,诗集还广收了口头流传的民谣《东歌》和《防人歌》。在形式上,《万叶集》主要有长歌、短歌、旋头歌3种,其中长 歌265首,短歌4207首,旋头歌62首。

另外还收连歌、佛足石歌各1首,汉诗4首,汉文22篇。从这几方面看,《万叶集》和中国的《诗经》大为相似。

《万叶集》记录和歌时将汉字作为标音文字,是中日文化融合的表现。 综合上面所述,《万叶集》被称为“日本的《诗经》”是合情合理的。

2.中国有《诗经》,日本有什么﹖

《万叶集》是日本现存最早的诗歌总集,相当于中国的《诗经》。其所收诗歌自4世纪至8世纪中叶长短和歌,其成书年代和编者,历来众说纷纭,但多数为奈良年间(公元710~784)的作品。一般认为《万叶集》经多年、多人编选传承,约在8世纪后半叶由大伴家持(公元717~785)完成。其后又经数人校正审定才成今传版本。

《万叶集》的编次方法,各卷不同。有的卷按年代编次,有的卷按内容分为杂歌、挽歌、相闻歌(广义指赠答歌,狭义指恋歌)三大类,有的卷还设譬喻歌防人歌(戍边兵士歌)等目。

《万叶集》中有署名的作品,也有无名氏的作品。无名氏作品中有些属于民歌和民谣;具名的作品中有许多是所谓著名“歌人”的创作。集中署名的作者约四百五十人。

八世纪的下半期,出现了一部和歌总集《万叶集》。全书共二十卷,收和歌(包括长歌及短歌等体裁)共四千五百余首。日本最早的书面文学出现于八世纪初叶,即“奈良时期”(710-784)。这时期书面文学的代表作品有《古事记》与《万叶集》。当时日本还未创造出“假名文字”,这两部著作都是借助汉字写成的。前者汉字既用于表义,又用于表音;后者汉字主要用做表音符号。

按内容可分为杂歌、相闻、挽歌等。杂歌涉及面广,四季风物、行幸游宴、狩猎旅行等都在表现之列;相闻大多是恋人、朋友、亲人之间感情上相互闻问的诗歌;挽歌主要指葬礼上哀悼死者的诗歌,也有临终遗作和后人缅怀之作。此外,诗集还广收了口头流传的民谣《东歌》和《防人歌》。前者是流传在日本东部的民歌,后者为戍边兵士的诗歌。两者均表现纯情、质朴的风格。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诗集还选入两首《乞食者歌》,倾诉了社会最底层的平民和奴隶的心声。从形式上看,诗集主要分为长歌、短歌、旋头歌3种。其中长歌265首,短歌4207首,旋头歌62首,另有连歌、佛足石歌各1首及汉诗4首,汉文22篇。

(拓展:奈良时代(Nara

Period)

始于迁都于平城京(今奈良)的710年,止于迁都于平安京的794年,历经八代天皇。元明女帝是奈良时代的第一代天皇。她死后,还有元正(女)、圣武、孝谦(女)、淳仁、称德(原孝谦)、光仁、桓武。女人在奈良朝占了四代共三十年。圣武这一代几乎是皇后光明子掌政,淳仁这一代也是上皇孝谦的天下。

此时的奈良朝受中国唐文化的影响,又通过唐朝接受到印度、伊朗的文化,从而出现了日本第一次文化全面昌盛的局面。遣唐使、派往中国的留学僧和留学生在日本文化和美术繁荣方面,起着极大的作用。全国大兴造寺、造像,堂皇的绘画、华丽的装饰艺术,今天仍见于奈良的寺院和正仓院宝物中。

这个时期由于国家极力保护佛教,因此,佛教文化,特别是佛教美术开始繁荣起来。如7世纪初期开创日本佛教文化的飞鸟文化;7世纪后期独具一格的白凤文化;8世纪中叶在唐代鼎盛期文化的影响下以写实手法体现人类丰富情感的天平文化等等。

与佛教美术相媲美,这个时期文化方面的金字塔是《万叶集》。《万叶集》收集了8世纪中叶前约400年间,下至庶民上至天皇所作的大约4500首和歌,如实反映了古代日本人的朴素的生活情感。此外,现在还保存着的日本最古老的历史书籍《古事记》(712年)最古敕撰历史书《日本书纪》(720年)、最古的汉诗集《怀风藻》(751年)等等都是这个时期的文化遗产。)

3.《诗经》一共包括多少篇

《诗经》又称“诗”或“诗三百”,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

全书收录了自西周初年 至春秋中叶(公元前11〜前6世纪)500多年间的作品共305篇。其中的6篇有题目无内容,称 为笙诗。

《诗经》成书于春秋时期,先秦时称“诗”或“诗三百”,到了汉代被儒家奉为经典。 汉代传授 《诗经》的有齐、鲁、韩、毛四家。

东汉以后,齐、鲁、韩三家先后亡失,仅存《韩诗外传》。毛诗盛 行于东汉以后,并流传至今&重要的注本有《毛诗正义》、宋朱熹的《诗集传》、清马瑞辰的《毛诗 传笺通释》、清陈奂的《诗毛氏传疏》、今人陈俊英的《诗经释注》。

据说春秋时流传下来的诗,有3000首之多,后来只剩下311首(其中有6首笙诗:南陔、白 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后来为方便,就称作“诗三百”。孔门弟子中,子夏对诗的领悟力最 强,所以由他传诗。

到汉初,说诗的有鲁人申培公,齐人辕固生和燕人韩婴,合称三家诗。 齐诗 亡于魏,鲁诗亡于西晋,韩诗到唐时还在,而如今世上只剩外传10卷。

至于当今世上流传的诗 经,则是毛公(大毛公:毛亨,小毛公:毛苌)所传的毛诗。 。

4.岂曰无衣,《无衣是诗经中最著名的爱国诗篇

袍:长衣。

王:周天子。兴师:举兵,起兵。

戈矛:泛指兵器。同仇:谓共同 赴敌。

《无衣》,《诗经•秦风》篇名。原诗为:“岂日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 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 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这首诗共三章,每章五句,歌颂了秦人崇尚勇武、修治兵器、踊跃参军、团结互助、誓 死如归、共御外侮、保家卫国的慷慨激昂精神。

后世用“袍泽”指代战友、军中同事,成语“袍泽之谊”指军中战友们的友谊,“敌忾 同仇”或“同仇敌汽”指共同一致对敌。 袍泽之谊。

5.你知道《诗经》吗

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相传春秋中叶,孔子编定《诗经》 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分。“风”分为15国风共160 篇,大部分是民歌,质朴自然,文学价值最高;“雅”分为“大雅”和 “小雅”,共105篇;“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

主 要产于黄河流域,包括现在的陕西、山西、河南、山东、湖北等省。主 要描述青年男女对爱情的追求;有反映徭役赋税给奴隶带来的苦 难,有对统治阶级的揭露和讽刺,还有关于周代经济制度和生产方式的记录等。

《诗经》大部分的诗可以入歌,可惜诸多好听的歌曲都失传了, 只有《关雎》尚有谱调可唱。

上一篇
诗经预言
作文大全
总结报告
演讲致辞
心得体会
领导讲话
党建材料
常用范文
应用文档
论文中心
推荐购买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 湘ICP备17014254号-2